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93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docx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docx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精品文档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

本文通过《尔雅正义》的训诂实例分析认为:

因声求义作

为一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已在这部著作中得到比较成熟的运用。

邵晋涵借助“音同”、“音义同”、“声相近”、“声之转”等术语来明通假,探语源,考连语,系联同源词。

其因声求义的明确主张及广泛实践,开乾嘉学派以声音通训诂之先河,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李嘉翼(1965―),男,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训诂与辞书学。

(浙江杭州310036)

本文系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文献整理类项目“邵晋涵集”(项目编号:

06WWJ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一字二云,号南江,浙江余姚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经学、史学并冠一时,久为海内共推。

”[1]《尔雅正义》是其经学代表作,邵氏殚虑精思

一年,三易其稿,于乾隆三十九年撰成,开清儒重新注疏《十三经》之先河,在清代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声求义,顾名思义,指通过语音去探求词义,这是清儒研究词义的重要手段,也是其训诂成就远超前人的关键所在。

段玉裁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被公认为因声求义的典范,《说文解字注》、“高邮王氏四种”则是其因声求义研究成果的记录。

他们凭借娴熟的音韵学功底,在理论和实践上为这一学说做出了重要

贡献,引起了整个清代语言学的变革。

然而,任何一种成熟理论的形成不会是一朝一夕之功,因声求义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训诂方法,同样有一个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过程。

早于《说文解字注》、“高邮王氏四种”出现的《尔雅正义》,是一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邵晋涵新疏的主要成就在因声求义和辨释名物两方面。

邵晋涵对因声求义理论有所阐发,透过语音去考释词语也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

邵晋涵因声求义的明确主张,为王氏父子科学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很好的过渡和铺垫,其功至巨。

然而历来的训诂学史论著对此不甚措意,很少提及,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成就。

、因声求义的理论

因声求义系统化、理论化是伴随着上古音韵系统完全明确才逐步形成的。

邵晋涵生于乾隆盛世,古音学还在探索之中,尚未昌明,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音义关系的认识和探讨。

耐人寻味的是,他对语言文字产生过程的理解和音义关系的主张,与段、王惊人的一致。

乾隆五十年,邵晋涵《尔雅正义》完成。

其《序》云:

“声音递转,文字日孳,声近之字,义存乎声。

自隶体变更,韵书割裂,古音渐失,因致古音渐湮。

今取声近之字,旁推交通,申明其说,因是以阐扬古训,辨识古义,远可依类以推,近可举隅而反,所以存古音也。

”[2]

乾隆四十九年,邵氏为洪亮吉所著《汉魏音》作序,

音宣而文字著焉,字日滋而声亦渐转,得其声始,则屡转而不离其宗,由是审音以定义,昭于制字之原,则互训、反训、辗转相训,亦屡变而不失其旨……学者由汉魏之音求声始以穷其转,能知‘三百篇'之比音协句,本于自然。

后世袭舛承伪,亦有所由致。

匡后世之舛伪,通古人之训诂,则六艺九家之传,皆文从字顺,而无诎屈之言。

”[3](P74-77)

在这两段文字中,邵氏首先认为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今数千年,文字日孳,语音屡变,变化的结果是古音不同于今音。

这与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音史观是一致的。

这个道理今天看来浅显,似乎人人皆知,但乾嘉以前的古人却不尽然。

如顾炎武虽分出了古韵十部,但不懂得古韵与今韵的关系,他斥今韵不合古韵者为谬,要“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证沈氏、唐人之失”,他的《唐韵正》一书就是

辨沈氏分部之误,而一一以古音定之”[4](P3)。

在这个问题上,邵晋涵比顾炎武高明,他懂得古今音的流变,认为汉音不同于魏晋六朝,汉儒郑玄、刘熙已注意到古音问题,在注释中离乎声,故义相贯通”。

而六朝以降,经学衰微,缘于古音湮废,后儒误以今音替代古音,致使训诂不明。

因此,说经解经者须树立语音历史发展的阶段论意识,以古还古,不要以今律古,这一见解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邵氏对文字形、音、义关系有较科学全面的认识。

形、音、义是一个字的三个方面,密不可分。

声音宣而文字著”,凡有声语言自出现之日起就是音义结合

是语义的载体,才是与语义直接结合的要素,因此要“审音以定义”。

再则,邵氏极力强调“明声”对于训诂的重要性,以声音通训诂,从音义结合关系去研究词义。

具体做法是“审音以定义”,以“声近之字”来推寻古义,阐扬古训,且“存古音”。

此外,邵氏还率先粗略提及“声近义通”现象与词语孳乳有关。

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为什么其义往往相通,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时代局限,包括段、王,都未能对“声近义通”现象产生原因作出合理解释。

邵氏的论述尽管失之简单笼统,但直接启发了章炳麟、黄侃、刘师培等后继学者对该问题的探讨以及同源词的研究[5]。

邵氏所谓“声近之字,义存乎声”,“取声近之字,阐扬古训”,“音声者,训诂之原”,鲜明地体现他的因声求义理论,道出了治《雅》学的训诂秘诀,段、王、章、黄因声求义理论主张与邵氏的观点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让我们来看看段、王等人的论述:

乾隆五十六年,段玉裁为《广雅疏证》作序云:

“小学有形、

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嘉庆元年,王念孙为《广雅疏证》所作的自序云:

“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譬如

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

类,不限形体”[6](P2)。

嘉庆二年王引之《经义述闻》成,其序云:

“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则窒矣。

”序又引家大人云:

“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

中云:

“夫

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

”[7](P2)章太炎在《文始叙例》

治小学者,在于比次声音、推迹故训,以得语言之本”。

黄侃在明声音。

字不明,则义之正假不能明;音不明,则训之流变不能明……丿惟声音文字,讲求纤悉,然后训诂之道,得其会归,惟诂训渐即?

]明,斯名物渐知实义[8](P132)。

以上这些文字,为后代训诂研究著作频频引用。

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照录下来,无非是想把段、王、章、黄之说与邵说相互印证观照,在肯定段、王突破“重形不重音”的藩篱,将因声求义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功绩的同时,不应忽视邵晋涵的影响和作用。

邵氏尽管不像段、王有音韵学专著,但他并非不懂音韵,不谈音韵[9],上面两序多少说明他对古音的认识和见解。

段、王成熟的理论体系构建有邵晋涵浸润的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因声求义的实践

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因声求义这一训诂方法,在邵晋涵

尔雅正义》中得到比较广泛成熟的运用,具体体现在:

(一)破假借

通假即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这种临时替代

例子俯拾皆是,现择取几例。

邵晋涵正义:

《释诂》云:

“崇,充也。

”此篇又释桄、颖俱为充也。

《说文》云:

“桄,充也。

”义本《尔雅》。

《释文》云:

孙本作光。

”《尧典》云:

“光被四表。

”《周语》云:

“故

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

”皆言充也。

光通作横。

戴震曰:

记》:

‘号以立横。

'郑注:

‘横,充也。

'《孔子闲居篇》:

以横于天下。

'郑注:

‘横,充也。

'《尧典》古本必有作被四表'者,横被,广被也。

《淮南?

原道训》:

“横之而弥于四海。

”横、光声相近,故汉人称“横门”为“光门”,后世犹沿其旧矣。

此条邵氏先引例证,说明“光,充之训”,再引时贤戴震观

点,戴氏断言今《尚书?

尧典》“光被四表”古本作“横被四表”,纠正了自郑玄以来的误说。

但是“光”何以本作“横”,戴氏拘于字形立说,认为是“横”转写为“桄”,“桄”又脱误为

光”。

邵氏则认为是声近通假。

按古音[10],光,见纽阳部;横,匣纽阳部,叠韵通转,声音相近,符合通假条件。

为证不诬,又举三个例子印证。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光被四表”条,

基本上照录邵氏观点。

后人往往叹服于王氏的发明[11](P119-120),殊不知原创者为邵氏,这从一个方面也说明《尔雅正义》对王氏的影响。

又如《释诂》:

“豫、射,厌也。

”邵晋涵正义:

射者,《文选注》引《韩诗》云:

“在此无射。

”薛君云:

“射,厌也。

祭统》云:

“奔走无射。

”《屈原?

天问》云:

“皆归射鞫。

是也。

又郑注《乡射礼》云:

“豫,读如成周宣榭灾之榭。

”是豫读为射。

射通作?

尽?

狙滴?

厌,以声为义也。

射”为何有满足义,郭注未交代,邵氏认为“射”为通假

字,本字为“?

c”,“?

c”有满足义,故“射”的假借义为满足。

按古音,?

c,余纽铎部,射,船纽铎部,叠韵通假。

(二)探语源

所谓语源就是事物得名的由来。

清代学者在探求事物命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古音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古音学与训诂研究的综合使语源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12](P143-144)。

邵晋涵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很重视名物词的训释工作,在《释山》“河南华”条下云:

“《尔雅》者,正名之书也。

”显然,辩名正物成为《尔雅正义》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对事物本身的名号与实体进行分辨,决非易事,由于古今异称,未得实际目验,实难判知,再加上语音的古今变化,事物命名之由难解。

邵氏的处理方法,除了态度上实事求是,多闻阙疑外,主要是借助因声求义这个利器,探讨事物命名理据。

因此,

因声求义大量表现为求语源。

如《释草》:

“蘼,?

e冬。

”邵晋涵正义:

蘼一名?

e冬

今案门、满声之转,郭君所见《本草》有作满冬者,故注引之。

麦门冬为多年生草药,一物多名。

?

e冬为何又名门冬、满冬?

邵氏循声责义。

按古音,?

e、门俱为明纽文部,满,明纽元部,元文旁转。

?

e冬一曰门冬,二者音同为训;门冬又称满冬,

声近为训。

韵》以?

i为鳗,更无所据。

全祖望云:

“?

h鲥鱼也。

粤谚曰:

类篇》云:

“其生有时,吴人以为珍。

此条郭注未详,至今还是众说纷纭。

如徐朝华《尔雅今注》

认为?

f是鳗鱼,胡奇光撰《尔雅译注》则认为“?

f?

i”连属。

邵氏正义明确指出二者皆误,认为?

f、?

i、鲥音近为训。

案:

?

f

读梨,今广州、阳江话梨读lei,与?

i音相近,系方言分化结果。

[13](P367)粤人称这种每年春季按时来到沿海的鲥鱼为三?

i、

三?

f。

《正字通?

鱼部》:

“鱼别名。

广州谓之三?

f之鱼。

”清

三?

f

f、?

i,同物异称,均为鲥鱼,鲥鱼之大者为当?

i。

(三)辨连语

清代,连语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黄生、王念孙父子、王国维等,为连语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尤其是王念孙谙熟古音,精于考据,长于总结和发现,在《读书杂志?

汉书十六?

连语》中纠正了前人误释的二十三个例子,完成了连语理论的构建工作。

王氏连语观尽管与今解有异,然其对连语特点、成因的说明大体是相同的[14]。

令人惊异的是,早于王氏父子的邵晋涵,对于连语的训释原则、性质,也作了探讨,许多结论与王氏如桴鼓相应,不谋而合,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连语研究。

如《释诂》:

“?

c?

p,?

离也。

”邵晋涵正义:

此释草木?

r密之异。

《说文》云:

“?

c,小见也。

”引《尔雅》曰:

“?

c?

P,弗离。

”案:

c?

P,?

离皆双声,凡双声之字,义存乎声……郭

云草木之丛茸翳荟,犹《孙子》云“葭苇山林翳荟”也。

“?

离?

h弥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