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具体考点及重难点分析.docx
《高三地理具体考点及重难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具体考点及重难点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具体考点及重难点分析
高三地理具体考点及重难点分析
地理,其实,确实要学会去找规律。
无论是什么题都是,然后在记概念的时候,也都是有规律的。
怎么去分析一个问题,分析一个区位,都是有规律的。
比如洋流,气候图,这些就是规律,编些好记的顺口溜,多画示意图,方便自己记忆是很必要的。
比如在洋流有个地方记不清楚的时候,我用这个方法,因为我知道北海道渔场,这个肯定是寒暖流交汇。
接着洋流说,形成渔场的几个原因又有什么呢?
1,位于大陆架,海水较浅,光照充足,饵料丰富。
2,江河的入海口,丰富养料。
3,寒暖流交汇处,水温适宜,海水搅动,养分上升。
4,就是那个地区的生物种类丰富。
基本的要知道,到时候就套到题目里结合材料就行了。
地理选择题。
这些题往往都是很有含金量的,没有什么废话,就是考察你对地理事物的知识掌握的如何。
这种东西就得看基础了。
各位的基础一定要记牢,在做地理选择的时候才不会感觉困难。
对地图的熟悉感也要在平时多加训练。
1.仔细审题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
第二,搞清基本信息。
A.明确试题要求和提示信息。
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B.明确试题意图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明示条件:
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暗示条件:
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限制性(或特定)条件:
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转化条件:
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
C.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
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
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前后矛盾。
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以偏概全。
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等等~
2.认真筛选
"排错项"。
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选项。
"排异项"。
常针对有多项条件限制的题型,虽然选项观点或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种试题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大,是否排除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题意"。
3.相信直觉
第一选择!
不要空题,怎么着也蒙一个!
地理大题
基础知识很重要!
答题模板,对于地理来说尤其管用!
很多问题,比如盐场,比如渔场,比如修建水库等等的区位因素都可以整理出来一套答题方法。
每次考试完了之后,自己错误的思路就赶快对照标准答案修改好吧。
答题示例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1)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16分)
首先把题目中关键词画出。
这里想提醒各位考生,简述和说明是两个概念。
简述意为将要求答的答出即可,不用带解释。
而说明则是要求详细的说明。
具体区别看下面的答案。
另外看清楚题目一共问了几问,有层次的去答。
首先简述类型和特点。
第一考察识图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地中海附近,根据地理所学应该是地中海气候。
然后是考察课内知识掌握,应准确说出类型和特点,不能用错词。
然后对葡萄的影响。
这个可以看看前面的一段材料。
由材料可知光照和昼夜温差是很重要的因素。
另外也要考虑到农业的区位条件:
气地水生土。
从这些角度去答。
抓住光照热量和昼夜温差的因素。
答案:
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火热干燥。
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照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1、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地理技能的最突出的体现:
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等,是地理技能的最突出的体现。
2.对地图和地理图像的学习方法:
(1)图形分类分析法:
将各种地理图像进行分类,如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地理分布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对不同类型的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和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各种图形的读图方法和技能。
(2)知识复习和记忆图形化:
填图和绘图是记忆地图和图形的最好方法,凡是能够通过填图和绘图来掌握的地理知识,一定要通过对图的掌握达到目的。
在填绘图的同时,还可以把与图像相关的知识点标注在图上或图旁边,使图文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3)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训练:
教材中用文字叙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许多都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
运用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进行能力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高考复习中经常有意识地进行图文转换、图形变式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对地图和地理图像的学习方法:
(1)图形分类分析法:
将各种地理图像进行分类,如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地理分布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对不同类型的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和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各种图形的读图方法和技能。
(2)知识复习和记忆图形化:
填图和绘图是记忆地图和图形的最好方法,凡是能够通过填图和绘图来掌握的地理知识,一定要通过对图的掌握达到目的。
在填绘图的同时,还可以把与图像相关的知识点标注在图上或图旁边,使图文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3)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训练:
教材中用文字叙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许多都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
运用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进行能力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高考复习中经常有意识地进行图文转换、图形变式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地理]:
人口问题――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地球只有一个。
人类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也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生物一样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活动不断影响着大自然,特别近百年来,人类社会、人口状况和生产力的迅猛增长和发展,导致食物和资源消耗、土地开垦、森林采伐以及废物排放达到空前的程度,足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而且人类的活动正在对自身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广泛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在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及其后果。
人类应严格按照自然界的生态规律行事,合理控制自身的活动,协调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以保持生物圈的稳定。
【专题导读】
一、种群
自然界的生物很少以个体单独生存,它们总是聚合成或大或小的群体。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单位,也是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1.种群的特征
种群由同种生物个体聚合而成,它有着个体不能表现的特征:
(l)种群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个体数的多少称为种群大小;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称为种群密度。
(2)性别比例种群内雄性和雌性个体数之比。
(3)出生率在单位时间里每1000个个体所产生的新个体数。
(4)死亡率在单位时间里每1000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如果从出生开始,研究同一种群的1000个个体,把它们的死亡和存活情况按年龄百分比绘制成曲线,即为种群的存活曲线。
2.种群数量的变化和限制因素
(l)种群数量的变化
在一定地域内,种群的数量或密度是经常变化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高三。
当某一个种群的少数个体进入一个原先没有此种生物的适宜环境,开始时增长较慢,以后逐渐加快,随着密度的增加,由于空间。
食物等的影响,环境阻力越来越大,使增长速度减慢,直至完全停止(达到动态平衡)。
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水平上,这个基本恒定的水平称为环境负荷量。
如用曲线表示,则呈S形增长趋势,生态学上称之为S形增长。
在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候,并不是种群数量最高的时候;如果在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维持种群密度,则可达到最大持续产量。
酵母菌通常作为实验材料来研究种群。
酵母菌繁殖很快,个体又很小,且属于封闭种群类型,比开放种群的增长率的测定要容易得多,通过细胞计数就可知道细胞的数量变化。
(2)限制因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和生物与有机环境两大类,无机环境包括阳光、温度、大气、水、火、重力、地形和土壤等因素;有机环境包括周围的绿色植物和动物、细菌、真菌等非绿色植物,甚至也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
其中,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是基础,生物圈内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是根本性的,生物与有机环境的关系也依赖于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而发生变化。
在任何情况下,作用于生物体的不可能只有一种环境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大多数生物对多数无机环境因素都有相当宽的适应范围,但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素是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素,被称为限制因素。
限制因素不仅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也决定了生物的分布范围及分布地点。
在人类进行环境保护、与有害生物的斗争中,限制因素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如2000年太湖的蓝藻大暴发,就是由于含有大量磷酸盐的城市废水流入太湖,使水体中氮、磷含量达到蓝藻生长的最适比值所致。
若在含有多种营养物的废水中除去磷酸盐,则蓝藻的过度生长就可得到控制。
海洋石油污染的人文思考
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1%,孕育了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和空间资源,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激增的情况下,海洋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海洋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中石油污染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海洋石油污染的历史
随着石油的发现和使用,石油污染相伴而生。
起初人们没有认识到石油的重要作用,从1859年德雷克在泰特斯维尔钻出了第一口油井以来,石油污染开始表现。
人们对石油重要性认识的加强和连续的战后石油危机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大量石油的开采、运输和使用等使海洋石油污染空前严重。
据统计,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000万吨,由于航运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0万吨~200万吨,其中1/3左右是油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石油泄漏造成的。
我国海上各种溢油事故每年约发生500起,沿海地区海水含油量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2倍~8倍,海洋石油污染十分严重。
二、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
(一)影响海气系统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石油是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进入海洋中的石油会在海面上形成大面积的油膜,影响了海气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通常情况下,1吨石油在海上形成的油膜可以覆盖12平方千米的海面。
海面覆盖着粘稠的大面积的油膜,影响了大气中的氧气进入海水中,影响了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使温室气体相对增多,进一步使全球变暖;大量海水不容易蒸发进入大气,使污染海区上空空气干燥,降水比其他海区明显减少。
海洋上存在石油薄膜,海面的反射率加大,大大减少了进入海水中的太阳能。
石油薄膜厚度小于1毫米时,22℃的海面温度经过10小时大约可增加1℃,更厚的油膜在同样的时间里将产生更大的效果,海面温度将升高几度。
油膜的存在使海洋潜热转移量减少,污染海区上空大气,使年、日差别变大,使海洋失去调节作用,产生海洋荒漠化现象,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在海面上的氧化和分解需要大量的氧气。
据统计,1升石油完全氧化达到无害程度,大约需要4万升的溶解氧。
造成海洋中O2减少,CO2的相对增多,以及进入海水中的太阳光减少,使海洋中大量藻类和微生物死亡,厌氧生物大量繁衍,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石油泄漏到海面,几小时后,便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醌、酮、醇、酚、酸和硫的氧化物等,对海洋生物有很大的危害;海水含油量在0.1毫克/升时,孵出的鱼苗大都有缺陷,海洋石油污染使石油黏附在鱼卵和鱼腮上,使鱼类大量死亡;许多海鸟也因为翅膀黏附石油而不能飞行或在海中浮游以及食用被石油污染的鱼虾而生病死亡。
由于向海洋排放的含有污油废水的比重大于海水,以及泄漏后的石油滴会黏附在海洋悬浮的微粒上沉落海底,这些有毒物质常常沿海底流动,污染了海底的底质和生物等,使生物大量死亡,破坏了海洋的生物多样性。
海洋一旦遭到油污,后患将持续几十年。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泄漏入海洋的石油数量高达150.7万吨,使当地沿岸生态遭受毁灭性破坏,生态恢复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三)制约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海洋石油污染的发生使鱼虾类、贝类大量死亡,海带、紫菜等藻类腐烂,直接影响了海洋养殖和捕捞业的发展;石油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作用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健康,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的海产品也会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海水中含有的石油及石油氧化物污染了海水,使沿海地区的海盐、海洋化工等生产受到影响,也污染了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大量海上泄漏石油被海水冲上潮间带,形成很厚的石油覆盖层,污染了海滩并使沿海的植物、海鸟、海兽等死亡,也大大降低了空气质量和一些沿海景区的.旅游价值;海洋荒漠化使海洋水循环蒸发环节减弱,进而影响整个系统,使陆地上降水减少、荒漠化现象更加严重,对全球灾害性天气的产生和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影响,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石油污染的防治对策
海洋石油污染作为一种环境公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密切关注,防治海洋石油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据统计,进入海洋环境的石油中,自然溢流约占8%,其余的92%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因此治理海洋石油污染应从人文方面入手,寻找解决措施。
(一)提高环保意识,保护海洋海洋孕育了地球上丰富的生命,为地球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竟把海洋当作天然的垃圾倾倒场所,致使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入海。
海洋的自净能力毕竟有限,如果人类对海洋的污染超过了海洋自净能力的阈值,海洋污染必将对整个地球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我国拥有长约32万千米的海岸线、38.8万平方千米的领海和近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这些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但据我国海岸带与滩涂资源的综合调查:
进入我国近岸海域的污染物总量为650万吨/年,其中石油为18万吨/年,我国的石油污染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因此,必须提高人们的环境素质,改变人们受石油利益的驱使而把海洋作为天然垃圾场的传统理念,充分认识到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不仅是危害某一海区,而是最终影响到整个全球的行为。
(二)加强立法监督,加大执法力度我国针对海洋石油污染的专项法律还很少,法律体系不健全。
《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关于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则性条款很难正确运用,所处罚的只是后果,很少考虑海洋环境的生态价值。
所以,我国要进一步制订《石油法》、《石油污染法》等法律,加大执法力度,及早在刑法中确立“污染海洋罪”是非常必要的。
从全球来看,各国在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他国际法规的前提下,应依据本国国情,加快制订和实行海洋石油污染的专项法律,尽快批准《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加大对石油污染的监督治理力度,加强对油轮的管理和对船员的培训;国际社会对造成海域和公海石油污染的单位、组织、国家等应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治理海洋石油污染。
(三)实行综合治理,加强技术研究对海洋石油污染综合治理应包括石油勘探、开采、运输、加工、贮存、使用、污染治理各个环节,同时还要进行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尽量减少石油的使用。
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生产部门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密切合作、协同攻关,提高石油的勘探、开采、运输等综合治理的技术,并努力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石油的生产和使用效率,对工业排放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在环境治理中发展。
石油运输部门要定期对运输设备进行检查,严格实行油轮使用期限制度;在运输设备上逐渐淘汰单壳油轮,改用双壳油轮运输,以减少石油泄漏的可能性;加强石油运输压舱水排放处理前的石油净化处理;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处理方法、吸油材料和吸油技术等进一步研究,寻找清除石油、回收利用等的新技术。
因地制宜寻求最佳处理方法,防治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加强污染区生物群落的波动规律和石油污染的非线性关系的研究,发现内在规律,尽快恢复污染海区的生态环境。
(四)加强国际合作,做好监测预警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数字地球”建设已经开始。
作为“数字地球”建设中的海洋也加快了数字化建设进程。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对海洋石油污染实行实时动态监控,建立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油污防备和反应系统,加快海洋污染预警系统的开发和使用。
国外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如美国新泽西环保局建立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急响应系统(AOS)、美国环境科学研究所(ERSI)开发了溢油和有毒物质应急系统(MARINESPILLGIS),加拿大利用NOAA气象卫星AVHRR资料建立了近海水域监测系统等。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数字海洋”的建设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充分认识到我国虽然在海洋石油污染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外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要加强我国和国际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我国的HY-1号海洋卫星资源和国外先进的海洋石油污染防治研究成果,积极开发我国的海洋石油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快我国“数字海洋”建设的步伐,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治理好我国的海洋石油污染,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区位”这一部分内容,有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的分析与选择,构成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要内容,在高考地理试卷中占分量较大,又是新增内容,已经为命题者所青睐,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但考查重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
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
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
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小)。
水源:
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地下水、降水),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
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
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
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
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国家惠农政策)。
科技:
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廉价。
工业基础:
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机械,农药、化肥。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
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
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
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
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
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
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
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
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
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
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
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
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带,或者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两侧选择厂址,多风向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水源:
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
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
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一)城市区位的宏观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
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河流:
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
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
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
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
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
本地农业基础雄厚。
其他因素:
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二)城市内部的微观布局: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经济和环境因素影响,如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距离和通达度决定)、河流流向(地形地势)、风向等,形成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城市地域结构(其余的影响因素有历史、社会、行政等)。
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务区,这里交通便捷,人流汇聚。
其余的商业区则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还会出现几个副中心;住宅区位于中央商务区周围,并且有明显的分化:
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高、上风处、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连;工业区一般位于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还需要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问题,但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区,可考虑接近高教园区。
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①平原:
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
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
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经济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3.社会因素
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是:
流量的大小,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