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968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docx

《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docx

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一模文综历史

1.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

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孔子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排除C;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排除D。

所以选A

2.唐代官员冯宿上奏:

“(剑南、两川等地)皆以版印历日鬻於市。

每岁司天台(天文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此奏折的根本意图是

A.主张推广雕版印刷术B.抑制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C.遏制商业活动的发展D.维护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答案】D

3.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

后又有规定:

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派遣专人加强对地方巡访、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同时加强对“专人特使”的监察,反映了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对地方监察和对“特使”监察,而非涉及分权与制衡,排除A;宋朝政治体制的实施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主旨强调对地方监察和对“特使”监察,而非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排除D。

所以选C。

4.明代《天下水陆行程》记载了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114条全田水陆路程,其中苏、杭等地的记裁最为繁密,还载有各地山川、市场、物产、旅社、船只、风俗、盗贼等内容。

据此推断,作者编写此书旨在

A.为官府汇总民情奏报

B.为藩国安排朝贡路线

C.为游士介绍旅游资源

D.为商贾提供行程指南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天下水陆行程》记载全国水陆路程、各地环境、风土人情、盗贼等内容,其中苏、杭等地的记载最为繁密,因为明代苏杭商品经济繁荣,编写此书旨在为商贾提供行程指南,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天下水陆行程》为官府汇总民情奏报,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天下水陆行程》为藩国安排朝贡路线,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天下水陆行程》为游士介绍旅游资源,排除C。

所以选D

5.1874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和中国科学家徐寿创办格致书院,其主旨是“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提倡“实事实证引进后学”,此举

A.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B.顺应了近代工业的发展需要

C.说明新式救育仍受理学束缚

D.适应了科举考试的变化方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创办格致书院的主旨是考究西方科学技术,提倡西学顺应了近代工业的发展需要,B项正确;材料主旨考究西方科学技术,没有体现反对封建专制,排除A;材料主旨考究西方科学技术,提倡“实事实证引进后学”,与“理学”无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科举考试的变化方向,排除D。

所以选B

6.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下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东西半球两手紧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可知《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排除A;《新青年》不是中共的机关刊物,排除B;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C。

所以选D

点睛:

解决本题首先理解图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是指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

7.1933年,中央苏区多次召开经济建设大会,各个根据地先后出现公营商店、公卖处、消费合作社等商业组织。

同时,中央又设专门外贸机构组织农产品出口和工业品进口。

这些举措首要目的是

A.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B.恢复和发展工农业

C.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

D.废除封建经济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经济封锁,根据地设立商业组织、专门外贸机构组织等,是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缓解苏区的经济困难,A项正确;B项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与1933年中央苏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央苏区要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排除C;土地革命废除封建经济基础,排除D。

所以选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1933年,中央苏区”“商业组织、外贸机构”,根据题眼可知苏区面临经济困难,这样做法的目的就是解决经济困难。

8.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宣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

这说明当时

A.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B.以市场调节为主要的经济手段

C.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继续稳定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3年农村改革稳步发展,对农业改革中出现“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的问题,中共中央采取“三不”政策,以继续稳定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继续稳定推进农村改革,与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不符,且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主旨强调农村改革,与经济手段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问题,排除C。

所以选D。

9.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陷于衰退,教会迅速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了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为王权至上提供了两句重要的格言“皇帝的喜好具有法律的力量”、“皇帝不受法律约束”。

这在当时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2世纪欧洲处于教会神学统治时期,而罗马法迎合王权需要提出了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有力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B项正确;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先哲精神觉醒,复兴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排除A;罗马法提出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冲击教会权威,但无法改变教权高于王权,排除C;罗马法迎合王权需要提出了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而非反君主专制斗争,排除D。

所以选B

10.1879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

“我们德国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口口口口并与他们竞争是明智之举”。

“如果新的德国想长久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使命’”。

该巡视员话语中的口口口口可能是

A.君主立宪B.文化传统

C.殖民技巧D.工业技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9年的德国已经建立君主立宪制;并同时开展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9世纪末的世界已经被英法瓜分完毕,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试图学习英国殖民技巧,企图挑战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故排除AD,C正确;德意志是欧洲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故排除B。

所以选C

11.从二战后到50年代初,大约有1500万到2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

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它地区。

这股移民潮

A.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

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

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

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到50年代初,大量移民进入欧洲主要是因为欧洲在战争中受到很大创伤,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这股移民潮有助于欧洲经济迅速恢复,A项正确;材料强调移民进入欧洲,而非体现美苏冷战,排除B;移民涌入欧洲不一定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欧洲走向一体化,排除D。

所以选A

点睛:

解决本题的题眼是“二战后到50年代初”“移民欧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潮”可以解决欧洲重建需要大量劳动力,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12.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

这条热线

A.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D.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63年”“白宫和克里姆林富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得苏联和美国处在核战的边缘,为避免“战略迷雾”,才开通电话热线,体现了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沟通手段,D项正确;材料强调是美苏之间沟通热线,与中苏关系无关,排除A;材料中无法体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美苏争霸之下的沟通方式,没有改变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排除C。

所以选D

点睛:

解决本题的题眼是“1963年”“白宫和克里姆林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热线”发生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主要是美苏之间的沟通对话。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前工业时代(1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

中央政府仅负责军队、治安、税收等核心职能,学校、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

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显贵、士绅,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

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

在新的工业时代,政府获得的新能力可以“PEP”表达“P”代表“plenty”(丰裕),国家财富迅猛增长;“E”代表“energy”(能源),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P”代表“penetration”(渗透),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同时,在收集、储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巨大的新能力,还有公务人员数量的巨大增加,政府的渗透也相应地大大增强。

——摘编自(英)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

材料二在我们作出“在第一个工业革命中,市场是唯一的推动力,与政府丝毫无干”这个结论前,应该记住:

使英国地位与别国不同的这个市场环境的特点,大部分还是国家行动所造成。

英国自十七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

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利用它时使人们能自由发挥能力和利用资源的影响,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的特点。

试分析工业革命的开展为政府能力的增强创造了哪些条件。

(2)材料二中作者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试用所学的英国史相关内容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论述。

【答案】

(1)特点:

边疆管理不善;公共职能有限;依赖地方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