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7829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力》教学设计

题目

6.3重力

总课时

1节

学校

教者

年级

八年

学科

物理

《重力》这一节是力和运动章节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力及其相互作用和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基础上,以重力的三要素为核心内容,将生活现象和生活体验有机联系起来。

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重力”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真正从物理角度认识、分析、思考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1.知识储备情况:

学生对力有了初步认识,刚刚学习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对重力有关的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

但对重力的三要素不太了解。

2.能力现状:

初步掌握了物理实验操作技能,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但参与的探究活动较少,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3.心理状况:

本课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学生的心理和情绪都处于兴奋和好奇状态。

1.根据生活实例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通过生活实例和小实验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通过用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的方向。

1.学生的学习准备:

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

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情况、改进分组实验进行教学设计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处理数据的方式、重垂线、水平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课:

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并列举其他的常见实例,进而引出重力。

(设计意图: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使物理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学习理念。

二、重力及其三要素

由引入得出重力的定义: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给出重力的符号G。

通过回忆第一节一个力的产生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引导学生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

教师补充: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问题启发:

宇宙中八大行星绕太阳转动,为什么行星没有飞离太阳?

教师补充:

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叫做万有引力。

行星运动过程中正是由于受到万有引力而改变运动状态。

重力就来源于万有引力,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但并不等同于万有引力。

(设计意图:

由八大行星绕太阳转动引出万有引力,并简单区分重力和万有引力。

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伦理认识。

带学生复习力的三要素,引导学生知道任何力的学习都要从力的三要素开始研究,当然重力也一样。

(一)重力的大小:

1.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体验活动:

用手感受不同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猜想:

重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进而提出猜想。

2.学生猜想—分析猜想

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3.设计实验方案

给出三个提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本实验的方案。

(1)需要改变哪个物理量?

(2)需要测量哪个物理量?

(3)用什么仪器测量?

学生展示方案,并相互补充完善。

多次测量,完善科学方法。

(设计意图:

完善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不是很成熟,以问题引领的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优化。

复习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给同学们准备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1~4组用钩码进行测量,5~8组用木块,9~12组用铜块。

(设计意图:

优化实验器材,将学生实验分为三大组,分别用钩码、木块和铜块进行实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数据和其他小组的数据中分析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中小组合理分工,有测量、有记录、有计算,将数据记录到学案的表格中。

测得快的小组将数据输入电脑excel表格中。

4.学生实验:

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结果展示:

学生用多种方法呈现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呈现钩码、木块铜块的重力和质量的函数图像,学生由函数图像轻而易举的得出了G与m的关系。

渗透处理数据的方法。

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补充:

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然后分析屏幕上学生的三组数据是否符合相同的规律?

进而指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结论具有普遍性。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分析处理数据。

6.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他们的比值为一个定值。

利用学生的数据进行验证比值大小。

教师补充:

科学家们通过更加精密的测量得到这个数值是9.8,用g来表示。

利用公式推导出单位是N/kg,引导同学们回忆密度和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说出9.8N/kg的物理意义。

(设计意图:

创设实验探究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过程性体验。

落实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物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追问:

那g的大小是一成不变的?

学生看到课本第九页的相关链接,从中找到规律:

g值与

纬度有关。

教师补充:

不同纬度g值相差不大,计算时都可以取9.8N/kg,粗略计算时还可以取10N/kg。

让学生利用g=G/kg进行变形得出G=mg,m=G/g。

教师补充:

通过公式变形,我们可以看到,已知任何两个物理量都可以利用公式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学生练习公式的使用。

(二)重力的方向

实物展示:

两个铁架台上悬挂钩码,一个放在水平面上,一个放在斜面上。

引导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说出钩码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

利用斜面上的钩码指出用垂直来描述重力方向是不正确的,准确的说法是竖直向下。

教师追问:

我们走在地球的任何位置,所受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那这个方向到底指向哪里呢?

对,竖直向下就是指向地心的方向。

利用重垂线让学生检验黑板是否竖直以及桌面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

实物展示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和水平仪的应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三)重力的作用点

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重力作用点的位置。

给出重心的定义。

(设计意图:

手支笔平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重心,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

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看到重心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设计意图:

重心应用的视频让学生在发现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好奇心。

教师提问:

那物体的重心在哪里呢?

找规则几何体的重心。

指出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三、反馈与小结

反馈练习:

用作图的方式把重力表示出来。

让学生思考这节课的收获并与大家分享并相互补充。

四、链接科技发展,渗透德育教育

问题引导: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要受到重力的影响,那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会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思考。

视频呈现:

201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呈现的我国史上第一次,也是世界史上第二次太空授课

通过视频让学生看到跟平时所见到的不一样的现象。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细心观察,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尊重证据,敢于创新,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做出贡献。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培养学生有关注国际科技发展、关注国家科技进步的意识,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达标检测。

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科普小论文,假如失去了重力,生活会是怎样?

(设计意图:

将课堂内容延续到课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重力》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情况:

学生对力有了初步认识,刚刚学习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对重力有关的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

但对重力的三要素不太了解。

2.能力现状:

初步掌握了物理实验操作技能,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但参与的探究活动较少,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3.心理状况:

本课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学生的心理和情绪都处于兴奋和好奇状态。

《光的折射》效果分析

1.创设实验探究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过程性体验。

(1)落实分组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物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优化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分为三大组,分别用钩码、木块和铜块进行实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数据和其他小组的数据中分析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不是很成熟,以问题引领的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优化。

(4)借助多媒体处理实验数据

借助多媒体呈现钩码、木块铜块的重力和质量的函数图像,学生由函数图像轻而易举的得出了G与m的关系。

渗透处理数据的方法。

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2.以生活、实践体验为载体,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1)课前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使物理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学习理念。

(2)课中

由八大行星绕太阳转动引出万有引力,并简单区分重力和万有引力。

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伦理认识。

实物展示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和水平仪的应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手支笔平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重心,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

重心应用的视频让学生在发现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好奇心。

太空授课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科技发展,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尊重证据、敢于创新。

有关注国际科技发展、关注国家科技进步的意识,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课后

课后作业的设置是一篇科普小论文,假如失去了重力,生活会是怎样?

将课堂内容延续到课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3.抓住物理特点,帮助学生建构重力。

由第一节力和运动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以及力的三要素,并说明任何力的学习都要研究力的三要素,结合之前的知识推导公式和单位及其物理意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4.发挥亲身体验的作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形成意识。

学生用手感受重力的大小,提出猜想,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重力》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重力及其三要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这一节是力和运动章节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力及其相互作用和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基础上,以重力的三要素为核心内容,将生活现象和生活体验有机联系起来。

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重力”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真正从物理角度认识、分析、思考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3)重点和难点 

  根据2012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

重力的方向。

 

(4)教材处理

 对日常重力相关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

探究重力大小与重力有什么关系的实验,利用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处理数据的方法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试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重力方向和作用点结合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感受,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

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太空授课视频展开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力】评测练习

1.关于重力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所以物体的重力是由物体的质量产生的

B.重力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C.放在支撑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

2.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_________,它的方向总是_________。

利用这个性质,建筑工人常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_________,还可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_________。

 3.质量是10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是______N;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则它的质量是_____g(g取10N/kg).

4.不考虑空气的阻力的作用,质量是4千克的铅球正在空中飞行,它受到______力的作用,方向是_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_,力的大小是_________牛。

6.一个南瓜所受到的的重力是30N,它的质量是多少?

(g=10N/kg)

 

《重力》课后反思

《重力》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重力是力和运动章节的重点内容。

这节课的设计渗透了我们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理念。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和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新课进行环节,我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以及表现空间。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精神,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氛围,通过体验活动进行猜想重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应用前面章节的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借助现有的器材自制教具,完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利用生活实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现“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的新理念。

利用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分析处理数据,渗透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时刻注意科学方法的渗透,并让学生自主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通过太空授课视频,及时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作业设计注重课堂的延展性以及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不足:

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计划和目标: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

作为一名物理,如何发挥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思想,有效渗透德育,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已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会以及乐的目的。

将是我努力和研究的方向。

 

《重力》课标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体现“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基本需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努力做到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

《重力》是新课程标准中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下机械运动和力中的内容,基本要求是: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

根据2012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

重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