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7331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互相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涉及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世界经济运营机制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主线因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重要因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现实因素

1.2经济全球化特性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进一步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减少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进一步与拓展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影响

1.经济全球化增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长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营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长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

具备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经营战略,在各种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全球性经营筹划之下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特性

1.构造特性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构造

2.环境特性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性

战略目的全球化;营运过程国际化;组织管理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参加形式

1.股权参加形式

收购公司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

不参加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公司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控制,并通过订立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允许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提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经营方略

1.产品多样化战略

2.产品生命周期方略

3.出口带动投资方略

4.转移定价方略:

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出售或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互相商定价格。

不受市场供求法则制约,而是依照公司全球战略制定。

目:

减轻税赋;调拨资金;增强子公司竞争力;规避风险。

2.4各国对跨国公司政策

1.发展中东道国政策

侧重于规划和增进外资和技术向特定重点部门流动;注重对外国公司在实际贡献方面规定,规定增长本地附加值,承担出口义务和转让技术;增长本国技术和管理能力

2.发达母国跨国公司政策

勉励:

风险担保;资本援助;税收勉励;增强公司竞争力

监控:

对外流投资审查,特别是技术;对就业关怀;偷税管理。

3、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事实上是以美元为中心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汇率浮动汇率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黄金国际货币地位趋于消失,美元居于重要储备货币地位,其地位不断削弱,马克、日元地位上升。

3.1《牙买加协定》重要内容

1、修订IMF基本份额;

2、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使黄金与货币相分离,让黄金成为单纯商品;

3、浮动汇率合法化;

4、干预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成为取代黄金和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重要储备资产。

5、扩大对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资金融通。

3.2对牙买加体系评价

牙买加体系提供了最大限度汇率安排弹性,却没有建立稳定货币体系机构,没有制定硬性规则或自动制裁办法,各国可以依照自己考虑和责任来履行它们义务。

因而,某些理论家以为,牙买加体系是一种“没有制度体系”,而事实上它是拷浮动汇率制和各种储备体系来运转。

4、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市,召开了有44个同盟国300多名代表参加“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提出“怀特筹划”为基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由于此国际货币制度是在布雷顿森林协定基本上产生,因而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4.1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内容

建立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国际协商和合伙提供恰当场合,预计国际货币合伙;

规定以美元为最重要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IMF规定了各国货币波动幅度,即各国货币对美元比价只能在平价上下1%波动;

IMF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IMF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支付,不得采用歧视性货币办法,在兑换性基本上实行多边支付。

4.2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评价

积极作用:

消除对立局面,保持了相对稳定国际汇率,前,资本主义第二个”黄金时代’

内在缺陷:

体系构造自身存在着国际清偿力短缺与信心矛盾,即“特里芬难题”:

国际清偿能力需要规定美国增长其逆差,但逆差增长又使美元持有者怀疑美元将对黄金贬值,从而引起信用危机。

美国可以运用美元负债来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而美元则是基准货币,虽然美元汇率偏高或偏低,也不便作出调节。

同步,顺差国也不肯其货币升值,逆差国不肯贬值,故市场失灵;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都与国内经济目的相矛盾。

4.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美国地位下降,收支逆差巨大,到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建立到垮台过程,也是美国和它货币由强盛到衰落,西欧和日本重建和兴起过程,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成果。

5、国际分工: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延伸和发展。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基本,国际间商品互换是国际分工体现形式。

5.1国际分工类型:

(1)按深度划分

1.自然差别引起分工;

2.发展差别形成;

3.合同形成产业内分工。

(2)按生产关联性划分

1.垂直型;2.水平型;3.混合型

(3)按国家性质划分

1.发达国家间;

2.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间;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间

(4)按参加限度划分

1.混合型;2.单一型

5.2国际分工发展历史:

(1)国际分工史前阶段

(2)国际分工形成阶段

(3)国际分工扩展阶段

(4)国际分工深化阶段

6、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

建立以出口贸易为中心经济体系,把经济活动重心由以本国(地区)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集中力量扩大出口,由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6.1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特点

1.战略上由内需带动经济发展,转向外需促动经济发展;

2.战略办法上由保护内部市场(关税)转向勉励面向国际市场(减少关税、减免出口税、予以出口补贴、加速折旧、货币贬值等);

3.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侧重点由普通消费品工业转向依照市场变化,扩大工业品出口,参加国际竞争,带动产业构造升级。

6.2实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宏观调控办法

(一)发挥政府对经济干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局限性。

1.政府拥有一定数量经济实力雄厚国营公司以控制经济命脉,维持经济正常发展和稳定局势;

2.支付制定经济发展筹划,但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基本上都属于批示性质,不是强制性质;

3.政府各种经济杠杆指引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依次防止和克服经济不景气,抑制通货膨胀,改进投资环境,拓展对外关系,平衡收支平衡。

(二)采用灵活诱导办法大力吸引外资,把外资纳入经济建设轨道

1.对外资股权从限制较严到趋于放宽;

2.实行低税率优惠,这是新兴工业国特别是亚洲“四小”对外资制定最具吸引力办法;

3.外资使用方向与重点产业保持一致。

(三)全力增进对外贸易发展

政府勉励出口政策重要有:

1.加强对出口工作领导;

2.提供优惠减免税收和出口信贷;

3.灵活运用汇率政策;

4.广泛建立和加强出口推销和服务网点。

(四)发挥金融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发展功能

金融政策服务并有助于产业机构转型和出口扩张;金融货币政策重要目的是平衡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注重对边远落后地区开发和对中小公司扶持;协调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关系。

因而,金融货币政策一种重要方面就是如何稳定本国汇率,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始终通货膨胀。

7.1自由贸易政策演变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重要政策:

废除谷物法;废除航海法;取消特权公司;逐渐减少关税税率;与外国订立体现自由贸易精神公约。

2.20世纪30-70年代初期贸易自由化

重要体现:

美国主导作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订立;经济一体化组织浮现;国际分工进一步和发展;各国经济迅速发展。

7.2自由贸易有关理论

1.重农学派及休谟自由贸易理论

(休谟1752“物价与金银流动调节机能”调节机能过程:

国际收支逆差→黄金流出→货币供应减少→价格下跌→竞争性提高→出口增长、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减少)

2.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原则是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基本是有利自然禀赋和后天有了条件。

3.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虽然参加贸易双方没有绝对成本差别,只要有机会成本不同,贸易仍可以大规模进行,并使双方福利增长,世界资源配备更优。

4.约翰(穆勒和马歇尔互相需求理论

(穆勒互相需求论:

互换比例上下限--互惠贸易范畴;贸易条件决定和贸易利益分派。

马歇尔提供曲线:

表达一国想互换进口商品数量和乐意出口本国商品数量之间函数关系)

5.赫克歇尔和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重要内容:

一国要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生产要素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生产要素商品。

意义:

不但承认比较优势是贸易发生基本因素,更重要是它找到了比较优势得以形成源泉,即贸易双方要素禀赋差别。

8、滞涨:

指经济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局面,扩张货币政策失去了刺激成长效果,而仅仅导致通货膨胀。

9、特里芬两难(必考):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专家发现并提出来“悖论”。

其重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美元价值要稳定,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美元要作为国际货币,它价值就难以稳定。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要成为世界经济体系霸主,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那么就必要保持经常项目下贸易赤字,让美元流出美国,让其她国家获得足够美元;另一方面,随着美元流出,和持续增长赤字,会影响美元持有国对于美元信心,一旦有任何波动,会浮现恐慌性抛售。

该命题结论是世界货币体系稳定不能依赖任何单一国家来保障。

10、小岛清比较优势理论:

(课本P196)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一桥大学专家小岛清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理论基本思想是:

“对外直接投资应当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在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产业-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备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产业)依次进行”。

比较优势理论基本内容:

(1)对外直接投资应当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在或即将出于比较劣势产业(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转移到别国家。

(2)日本对外投资重要目的是在国外开发以供日本进口产品

(3)日本对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直接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

11、东亚模式:

东亚经济体,重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本质内涵在于东亚某些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历史老式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强政府”。

这种“强政府”在一定“政府强度”基本上,可以有效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期间内(重要是经济赶超和经济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政府力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

详细而言,以韩国等东亚发展中经济体为典型“东亚模式”重要特点是:

(见课本P345)

12、休谟自由贸易理论(价格铸币理论):

由大卫·休谟所揭示。

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浮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应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

物价水平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于是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消除。

同样,国际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由于导致黄金内流趋于扩大国内货币供应,导致物价水平上涨。

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助于进口,从而使盈余趋于消失。

13、外国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指投资者参加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管理、控制权投资方式。

其投资收益要依照公司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较强。

直接投资方式:

绿地投资;跨国并购。

13.1外国直接投资形式:

一是在国外开办新公司,涉及建立合资公司、独资公司和跨国公司;

二是购买外国公司股权达到控制比例;

三是以利润进行再投资,即投资者把通过直接投资所获得利润一某些或所有用于对原公司追加投资。

13.2影响直接投资基本因素

宏观因素:

投资输入国生产要素成本、市场规模和特性、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政府外资政策影响和制约国际投资行为、汇率稳定与否;等

微观因素:

东道国行业利润率、项目资本收益率、风险以及投资者自身特点等。

13.3国际直接投资动因理论

1.马克思、列宁关于资本输出论断

2.西方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4、最优货币区:

最优货币区(optimumcurrencyareas)是指由某些彼此间商品、劳动力以及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比较自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经济政策也比较协调国家所构成独立货币区(要素自由流动、汇率统一、经济政策协调)。

最优:

区内国家通过协调各自货币、财政政策和对区外货币汇率浮动,达到区内国家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目的。

15、凯恩斯超保护贸易学说:

重要内容:

对外贸易乘数论,强调贸易顺差对对国内投资作用。

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指出一国出口具备乘数效应,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

因而国家有必要采用政策办法干预经济运营,保持贸易顺差。

凯恩斯主义者以为,国家可以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收入分派政策,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依照这一思想,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运用关税壁垒、差别税率等办法,配合贸易管制政策(如实行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减少进口;同步采用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办法来勉励出口。

16、国际经济一体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间所实行某种形式经济结合。

普通说来,参加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家要结成一种经济联合体(即共同体),制定共同规章制度,实行共同行为准则,规定较为详细共同目的,建立超国家决策机构,各成员国要让渡某些国家权力给所构成一体化机构。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普通是指区域性、由国家出面结成国际经济联合体。

按照一体化限度不同,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大体有如下五种形式:

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

16.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基本一体化兴起因素:

1、科技革命发展

2、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6.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

1、变化了世界经济格局

2、增进了新兴工业发展

3、增进了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使生产水平迅速提高

4、增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17、美元化(必考):

美国以外国家将美元作为某些或所有法定货币进程。

蒙代尔“三难选取”,货币金融目的:

拥有独立货币政策;维持本币汇率稳定;保证本币完全可兑换。

浮动汇率、固定汇率和资本管制这三种政策选取,只能在三个目的中至多满足两个。

17.1实行美元化长处

1.汇率风险将消失或大大减少(交易成本减少;本币汇率稳定将为实行美元化国家或经济体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稳定币值利于吸引外国投资和增进贸易)

2.为本国提供更为严格金融纪律,进而为经济长期发展创造良好政策条件。

17.2实行美元化弊端

1.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

2.中央银行自动放弃“最后贷款者”作用和货币发行者角色

3.铸币税收益完全丧失

1、国家宏观调控方面: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1财政政策目的在于调节社会总需求以影响国民收入、就业和物价等总量水平。

手段是政府依照经济状况变化积极地变化政府支出和收入来影响总需求水平。

重要以税收和财政收支变化,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增进总供应与总需求动态平衡。

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衰退,政府通过削减税收、增长支出来刺激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

浮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政府通过增长税收或削减开支来抑制总需求。

1.2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办法调节流通中货币数量和信贷,影响利率高低,从而达到间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和就业目。

重要有三种:

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利率

政府通过中央银行限制货币供应量,提高或减少利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和贴现率,控制信贷规模等来达到协调经济发展目。

紧缩银根政策:

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和信用,以达到限制投资、抑制消费目

放松银根政策:

减少利率,增长货币供应量和膨胀信用,以刺激经济增长。

1.3产业政策

由产业构造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地区政策构成,主线任务就是对产业发展施加影响,实行指引和调节,所调节是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及部门内部资源合理配备和改进供应能力,追求宏观经济调节和平衡,实现经济高效增长作为重要目的。

1.4运用筹划指引和调节

这种筹划特点:

筹划在协调基本上形成,内容基本上是预示性;

筹划执行有比较灵活形式,组织上非官僚化;

筹划与市场有机结合,偏重于引导与协调。

1.5运用经济立法进行调控

市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建立一种公平竞争秩序和环境。

法律作为非经济调节手段能补充经济调节局限性,为经济有效运营提供法律保证机制。

普通涉及:

总体经济发展立法;针对某行业或某事立法;调节经济关系立法;规范公司行为立法等。

2、近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因素。

20世纪国际格局重大变动重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凡尔盛顿体系”。

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化了帝国主义国力量对比。

帝国主义战胜由于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节了它们在欧洲和平洋地区关系,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变动是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新世界格局所取代。

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惟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美苏在实力均势基本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立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畴。

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因素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构造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3、重要发达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异同点。

(一)美国宏观需求管理模式

美国市场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本,以自由公司经营为体,同步辅以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制度,政府干预仅限于对若干重要宏观经济目的加以控制,这些目的是:

就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平衡。

干预重心是需求方面,这是为了避免由于对供应干预而导致政府过多地卷入市场过程。

(二)日本政府主导型模式

就是政府具备制定社会经济筹划和经济政策决策权,对公司决策实行诱导。

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互相协调统一,发挥竞争原理和私人公司活力,并实行阁会总行政限制;宏观导向和严格微观监控;有重点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民族工业发展与开放国内资本与商品市场增进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发展国产技术;勉励私人公司与组织公司进行协调与合伙。

(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市场经济,而是社会指引市场经济。

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会引起垄断,引起分派不公和社会不稳定。

解决办法是,在国家和法律制约下,限制垄断,实现竞争,增进社会公平稳定和有效率。

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就是依次设想涉及,涉及有效竞争秩序、政府有限干预和社会公平。

(四)法国指引性筹划模式

法国市场经济在西方各国市场经济中独具特色,其特点最突出有三条:

市场经济基本上双重调节机制、国民经济筹划化和国有公司。

4、美国新经济(重点)。

(特性、影响、成因、面临问题、将来)

4.1美国“新经济”新特性:

(1)经济持续增长

(2)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失业率稳步下降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4.2“新经济”实现重要推动力

1.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要素投入是劳动和资本,而这些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特质决定了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性。

2.知识经济是报酬递增经济,创造价值呈几何基数增长。

尽管初期投入成本较高,但开发成功后边际成本低;当知识经济发展成为重要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具备很强外部性。

4.3新经济成因

(1)经济构造调节。

(2)美国政府有效调控机制。

(3)经济全球化浪潮。

4.4新经济影响

一方面,高新技术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增长,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削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关联度。

另一方面,公司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特点决定了公司在信息充分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节,增长应对市场供求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老式经济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老式产业及其产品高科技含量,并使老式经济生产、运作、管理模式浮现新变化,较有力地增进了老式产业发展。

4.5新经济前景

虽然美国新经济尚未走出阶段性调节,但是可以预测,新经济依然令人看好,其发展前景辽阔。

1、十年来推动美国新经济成长现实条件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高新技术革命。

无论是在新经济繁华期还是调节期,技术革命创造高水平劳动生产率依然是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

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

经济全球化不但使美国公司在全球产业构造调节中占据有利位置,并且在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合伙中,将自身优势与国外广大市场和便宜劳动力进行利润最大化“合理配备”,谋取了巨额经济利益。

2、新经济为美国成功实现产业构造大调节,赢得先发优势创造了牢固物质基本,美国将会继续从国家利益战略高度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此外,跨国公司发展为新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新基本。

由于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特有收益递增性容易导致经济不稳定,因而从全球化角度来看,为维持公司长远生存与发展,走大规模兼并之路无疑有助于全球资源合理配备与优化组合,更重要是,将为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组织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