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精编WORD版.docx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精编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精编WORD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精编WORD版
IBMsystemofficeroom【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精编WORD版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
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
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
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
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
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
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
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
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
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
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4、他认为,“最高的善是不做判断。
”他要求人们要“放弃知识,放弃判断。
”他要求人们“对现实漠不关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静。
”
皮诺的两个故事
(2)庄子(前360——前286)
庄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气功家,道家称其为南华真人。
姓庄名周,宋国人。
他是相对主义滑到不可知论的。
他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庄子?
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的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办不到的。
他还说: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
吾恶能知其辩。
”(《庄子?
齐物论》)意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绝对的标准,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我怎么能够辨别得清楚呢?
庄子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着,但他忽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他认识到,人对外在事物性质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与参照系有关,但是他夸大了认识的主观性,错误地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善恶之分、是非之别,没有大小属性的差别。
他认为人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结果滑到了不可知论的泥淖。
庄子提倡无欲、无为、无知,他要求人们以养生长寿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3)休谟(1711——1776)
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西欧近代不可知论的鼻祖。
他是从极端经验论滑向了不可知论。
休谟认为,人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感觉是主观的。
什么东西引起人的感觉呢?
这是一个不可知的问题。
因为,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什么?
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休谟经常处于苦恼之中,他感觉到自己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矛盾。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唯物主义有实际的力量,唯物主义信仰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
他承认他的不可知论理论,把他密封在唯我论的狭窄的天地里,使他处于一种绝望的孤独的境地,因而使他“感到惊恐和惶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能融合于社会的希奇古怪的怪物,断绝了一切人世的交往,被完全遗弃,郁郁寡欢。
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他认为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合乎逻辑的。
休谟就是在这样矛盾心情中度过自己一生的。
(4)康德(1724——1804)
康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第一个代表人物。
他割裂了本体与现象的联系,丢掉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辩证法,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陷入了不可知论。
康德的认识论结构如下:
1、他承认在人之外有一个客观的物自体;
2、在人的认识结构中,可以划分为感官和先验自我(意识);
3、人的感官与客观的物自体相互作用在人的感官中形成“感性杂多”,即各种简单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的要素。
4、人的先验自我意识可分为三部分:
先验感性、先验知性和先验理性。
人的先验感性具有时间和空间综合能力,它们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感性杂多组合成有时间和空间特性的现象或表象。
现象和表象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某物或物的存在过程。
5、人的先验知性先天就具有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力。
在先验知性的作用下,人就可以把大量的没有联系的现象条理化,找出其中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于是在人的大脑中就产生了所谓的科学知识。
6、人还有先验的理性。
所谓先验理性是人的一种对科学知识进行反思的能力。
人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刨根问底,寻找那形而上的答案,比如,被人感知的物自体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
物自体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开端?
这开端是怎样的?
开端之前又是怎样的?
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终结?
终结的状态是怎样的?
终结后又是怎样的?
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如果是有限的,那么在宇宙之外是怎样的?
如果是无限的,那么我们现在处于宇宙的什么位置?
7、康德最后说:
人只能认识感官感知到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更不能认识物自体。
人只能主观地设想物自体是什么样的,但是立即会陷入二律背反,即得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两个相反的结论都有一定的道理又都不全面。
比如,在回答宇宙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时候,不可能得出一定是物质的或一定是精神的结论。
所以,康德陷入不可知论。
他指出,人不能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科学只与现象打交道,只有信仰才与物自体打交道。
他说:
“我必须贬低知识,以便给信仰留出地盘。
”
三、可知论的几个典型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由于自然科学发展得不够充分,由于人们的抽象思维缺乏辩证法,由于没有找到沟通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因此,不可能真正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可知论的理论,大家细细品味,看其中是否有说服力。
(1)素朴实在论
从古至今,一般人包括没有真正学懂哲学的哲学工作者,几乎都是素朴实在论者。
他们把看到的事物景象,如蓝天白云,高楼市场,车水马龙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品等都视为客观的真实的事物本身。
他们认为,他们看到的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实体。
他们认为,我感知事物是什么样的,事物本身就是什么样的。
比如,我看到了一个红色的苹果。
通过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感官,我发现,苹果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圆的,于是我就说,这个苹果本身就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和圆的。
其实素朴实在论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把客观对象的性质与我们对对象的感觉等同了。
客观对象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圆的,我对它们的主观感觉也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和圆的。
红色,甜,香,圆等等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这样一来,主观等于客观,精神等于物质,滑到唯心主义那里去了。
这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有什么区别?
我们说,素朴实在论是素朴的唯物主义,是可知论,但却十分地庸俗。
列宁说的好:
“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
”(《哲学笔记》第90页)
前苏联哲学家德波林(1881——1963)说:
“对于最初的原始认识说来,感觉是和感觉的对象同一的,现象是和存在、自在之物同一的。
”(《哲学笔记》第537页)
(2)镜象反映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可以划分为两派,其一是不可知论者,其二是镜象反映论者。
镜象反映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法国的拉美特利和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
他们从反映论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好比照镜子,镜子外面的实物与镜子里面的像十分相似。
比如培根说:
“存在的真实与知觉的真实是同一的。
它们的差别,没有比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来得更大。
”
下面,我们对镜象反映论进行批判:
镜象反映论坚持了唯物论和反映论原则,这一点是正确的。
但是他们对反映的理解是庸俗的和简单的,是不科学的。
这种认识论忽视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观性。
人的感官和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照镜子,而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信息的接受、选择、变换和反馈的过程。
比如放电影。
它的原理是灯光通过一张张有图象的胶片,再通过一个放大镜,把图象投影到前面的银幕上。
每张胶片上的图象在银幕上只停留0?
04秒,前后两张图象的交换时间是0?
01秒,在前后图象交换时,银幕是无光的。
人的视觉暂留时间是0?
1——1秒。
就是说,前一张图象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它在人的眼睛里面的印象会停留0?
1秒以上。
这样前后两张图象就连接起来了,在人的眼睛看来,图象是运动的,活动的。
其实,每一张图象在银幕上都是静止的和间断的。
这告诉我们,反映结果与被反映物之间是有原则区别的,二者并不相同。
比如,银河系。
它的直径是10万光年,即光线要走十万年的时间。
假设我们在地球上观测银河系。
银河系直径上的两点A和B的长度是十万光年,我们眼睛C与A的距离是15万光年,C与B的距离为7万光年。
A、B、C三点形成一个三角形。
请问,我们看到的银河系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A点是15万年前曾经存在的星的光线在我们眼睛里面的投影、反映。
我们看到的B点是7万年前曾经存在的星的投影和反映。
我们今天晚上观察到的银河系情景是7万到15万年的历史时间内,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的星的信息在现在的同一时刻在我们感官上的投影!
是一个历史的大杂烩!
(3)黑格尔的可知论
黑格尔认为,人认识世界是宇宙精神自己认识自己,当然可以认识清楚。
(4)马克思主义的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认为,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运动过程来实现,即通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谬误到真理,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来实现。
认识的实质是客体的信息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主体感官中被接受、变换、反馈的无限过程,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无限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
很多朋友在做到关于这两个概念的题时候,会有所困惑,希望在我的详尽解释后,会对大家的理解有所帮助。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
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
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
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
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
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
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
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
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
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
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
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
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
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
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
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
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在做题时,牢记一点即可:
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和一部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那么遇到此类题目就可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