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版.docx
《《美术课程标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课程标准》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课程标准》版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老师们:
以下是龙念南老师对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个别地方我做了少许处理,应该有助于大家理解新版课标。
目的是给大家一个参考。
俺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阳历2月2,新的课程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
俺认真阅读了,对照200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几次把俺的“体会”晒出来供大家“踩踏”。
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由"订"改为"定",标准的力度增加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去掉了“与价值”,这样更客观了)
二、课程基本理念(加上“课程”目的更明确)
三、课程设计思路(加上“课程”目的更明确)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将“阶段目标”改为“分目标”加强了对学习领域目标的整体理解)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二、课程内容(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教学的自主性加强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三和第四互换确立了教材的重要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对这个领域的表述更明晰了,特别是明确分出了“设计”和“工艺”两部分)“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内容标准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即第一学段:
1~2年级,第二学段:
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
7~9年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内容标准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
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提出“三个维度”,在制定教学计划、撰写教案时,更明确、更清晰)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原来是“尝试”,这基本无法评价,因为蜻蜓点水也可以称为“尝试”,过去的大纲的要求是“掌握”,这又太“学科”了。
现在的“运用”比较适中)各种工具、媒材(将“材料”改为“媒材”,绝对的“与时俱进”。
因为“媒材”包含了数码等“非物质”,而“材料”基本是“纯物质”)进行创作,表达(此处去掉了“自己”,因为是教育,需要了解他人,只有纯艺术才可以只“自己”)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这句加的好,美术可不仅仅是“自娱自乐”。
也不是谁的跟班)。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这两句组合在一起明确了美术课的终极目标)
二、分目标
(将“阶段目标”变为“分目标”,使得内容更简洁、更明确,因为后面的“课程内容”还得分学段详细要求)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主要是动脑能力,只要想到,在做到就很容易了。
所以提高眼界很重要,要多看,眼高了很容易带起“手高”)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这主要是动手能力,只有敢动手、会动手,脑袋里的感觉才能表达出来,才能表达好)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这里面就包含了情感价值观,要获得“持久”这一条绝对不能绕过)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关注(简单的“关注”二字太重要了,现在缺的就是它,满眼都是“假大空”和“好大喜功”)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句话基本上把美术材料放大到了“无限”,只要在生理心理上对孩子没有危害,啥都行,啥都可以尝试)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这一段基本上明确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任务,其实一个设计公司亦如此)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关系”的应用表示千万不能就“美术”论“美术”,它可是具有“人文性”的啊!
有了“人文”就有了“美”,未来有没有“术”都不重要了),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文化情境”加得好,更具“人文性”了)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多了“美术现象”是“大美术”使然,视觉文化是大美术的基础)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取消了“简短评述”,使得“应试教育”在美术这儿不太好使了,但是对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因为老师也不能“死记硬背”了)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提出“以议题为中心”增加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可操作性,所以在设计课程时先要将“议题”准确定位,因为不是任何“议题”都适合美术的)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这句把“综合”的对象和“探索”的方法都表述清楚了)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对应了课程性质的第四点。
如果俺们的课程不能让孩子们觉得“愉悦”和“成功”,根本不惦记您的课,一切免谈)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内容标准、学习(别看只是把“教学”改为了“学习”这可是俺们的教学以谁为主的关键)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此处将“建议”改为“要点”一来有了明确的抓手,二来仍给了大家拓展的空间)三部分组成。
内容标准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
学习活动建议针对内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努力达成内容标准。
评价要点则提出检测内容标准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后两句前后互换说明了艺术的本质首先是自己主动迸发的情感,而获得的情感排在其后),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增加此句实际对应了前面的“运用”)。
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拼贴是新加的,绝对必要,俺特别推崇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
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加入这四个字使得可操作性既具体又广泛)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去掉了“意义”是降低了难度,因为“意义”太虚、太“哲学”了)的过程。
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手段;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此段意思没变,但是更明确了)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美化环境与生活(“环境”与“生活”互换就整明白了本末),逐步形成(“逐步形成”比原来的“培养”更实际更明确)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用“理念与方法”替代“基础”也属于更实际更明确),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加了“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亦属于更实际更明确)。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以“突出”替代“加强”,在增加“审美”同样是更实际更明确)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特别注意新加的这四个字,对“大美术”的理解这是关键)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观察、描述和分析”可比泛泛地说“欣赏”和“评述”更贴切和可操作),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这儿去掉了“提高”,您可以从头开始了)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用“愉悦”替换“感受”,从虚变实,从难到易了,因为愉悦比较直观,感受真的不好评判)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这一段绝对是“可操作”的指引),并用语言、文字、动作(这个词加的好,让俺们的课一下子变好玩了)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去掉了“理解”降低了难度,“理解”了就基本上成为美术评论家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精神”变“意识”,“形而上”变“形而下”绝对降低了难度),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原来这段是“探索”,现在去掉“探索”就意味着“必须”,请好吧您呢,千万不要“以教师讲述为主”了),引导(“引导”代替“培养”,俺们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好多好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这一段如果做到了绝对有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这个是新加的,提高欣赏能力不是背诵出一大堆词,是对情景发自内心的感受)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
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它分为三个层次:
(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
(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结”改“接”千万别仅仅理解成用字的准确,从两个字的程度上理解,“结”可比“接”死板多了)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加上“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强化了以俺们自己为主)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去掉“事物”,您可以放心让孩子们大胆地“胡思乱想”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
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
尝试用纸材、泥材(原来的似乎很具体,现在这两材比较概括,可操作性反倒强了)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去掉了“简单器皿”和“动物形象”。
其实法律没规定的就是可以做的,不写了更好,该怎么用就怎么用,爱谁谁谁)。
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这个加的好,和“拼贴”一样,俺喜欢)。
3.评价要点
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
(原来说“美术课”,一下子把其他三个领域“啪撕”掉了)
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虽然具体化了,但又不够具体。
关键是对“12种”如何定义,是泛泛的还是准确的?
这是个问题)。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
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先观察就有了起点)。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
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途。
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这段加的贴近生活)。
尝试多种媒材(原来的似乎很具体,现在这两材比较概括,可操作性反倒强了),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3.评价要点
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与“12色”同理)。
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
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
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感受。
2.学习活动建议
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
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作品,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
通过展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述。
通过实地观摩或观看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
(整个的简化但更准确且可操作了)
3.评价要点
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
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加“景色”就具体且降低难度了)的感受。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或以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
2.学习活动建议
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艺术”改为“美术”,更本体了)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演。
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媒材制作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演活动。
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
(去掉了商业色彩的活动不等于俺们不可以“商业”)
3.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结合儿歌、童话或故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加上“唤起”用逗号断句体现了它们是前后关系而非并列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用写生(含速写)、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明确写生和速写太好了,不过对速写应该广义地理解)
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
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
(以“简易版画”代替“纸板印制”既宽泛又准确,说明了方法就增加了可操作性)
3.评价要点
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感受。
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
(又是“12色”的同理)
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
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强调了“形状”与“用途”,分清了“设计”与“工艺”,淡化了“制作”,取消了“装饰”)
2.学习活动建议
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
(强调了“观察”)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
根据物品的用途,提出设计构想,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的方法加以呈现。
(这句重要且具体,特别是“设计构想”很关键)
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去掉了老多具体的内容,这其实给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3.评价要点
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物品的用途,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
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
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
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没了“自然”加了“中外”,多了“认识”。
自然更具“可操作性”)
2.学习活动建议
尝试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纹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
认识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了解其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我国民居建筑的特色。
(提出了“搜集”的具体内容,加入了“公共场所”,要求了“小组合作”,既增加了“参与”和“生活”的力度,又“可操作性”)
3.评价要点
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
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
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和科学(后两课是“与时俱进”进来的)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
2.学习活动建议
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少了“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您要愿意,评一把绝对没问题,但准确说这样做似乎是“欣赏•评述”而不是“综合•探索”了)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演,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
结合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设计并制作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又把“商品”取消了,虽然现在都在“向钱看”,但是“商品”本身没错啊。
甭管他,做自己的路,别人说不着)
3.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
对媒材的形状、色彩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
(虽然取消了“废旧材料”,俺认为千万别忽略它)
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创作与展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述。
在活动前做好各种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多了“线条”,加上了“状”和“彩”,学科性加强了)
2.学习活动建议
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
(又一次强调了“思想”与“情感”,说明它们很重要。
他们确实很很很重要)
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
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
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加了“照相机”,总算“与时俱进”了)
3.评价要点
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
(后半句加的好,这样就不是死背的知识了)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
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
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
(这应该是朋友式的直白,而非评论家的曲里拐弯,所以不能放在“欣赏•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