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儿科学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807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docx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儿科学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docx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

单选题70道,每道一分;简答题4道,每道5分;病案2道,每道5分

简答题要有简单的证候分析,中医、西医的诊断都要写上,药方组成也要写,剂量最好也写好,到时自己斟酌。

中医儿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理论与临床,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孕育与萌芽(远古-南北朝)

扁鹊——儿科学史上第一位小儿医

淳于意治疗小儿的医案是古代最早的病例医案

儿科理论萌芽于《内经》

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巢元芳《诸病源候论》,6卷255候,论述小儿保育和证候病源的

《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首创小儿“纯阳”之体理论

形成(隋朝—宋朝)

《小儿药证直诀》3卷学术贡献(可能简答题)北宋钱乙“儿科之鼻祖”

1、概括生理病理特点

2、创立小儿五脏证治法则,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3.重视诊法

4、鉴别麻疹,水痘和天花

5、急、慢惊风治疗

6、善于化裁古方

7、疳皆脾胃病

儿科领域出现寒温之争。

痘疹类疾病钱乙、董汲主寒凉。

南宋陈文中主温补,针对因阳气虚弱,邪毒内陷所致逆证和坏病,大胆用温补方药治疗并取得起死回生之效

宋代提出了小儿特有的指纹望诊法

南宋刘昉《幼幼新书》汇集了宋以前儿科学的成就,现存儿科医书中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籍

发展期(金元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明代万全提出小儿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的五脏特点

清代吴鞠通提出“稚阴稚阳”学说,完善了“纯阳”学说

预防医学方面,发明“人痘接种法”,比西方牛痘接种术早100年

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论述了初生儿疾病的防治和诊法,对小儿指纹提出当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后世加“三关测轻重”。

小儿生理特点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纯阳”指小儿时期的阴阳是生理状态下的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

生理意义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意义:

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而且热邪易化火动风,故临床小儿热证最多,且易在热证中出现壮热、惊惕、抽搐、神昏等症;另一方面小儿患病后脏腑修复力强,较成人更易康复。

“稚阴稚阳”指小儿时期体内无论在属阴的形、质方面,还是在属阳的各种生理活动方面都是不成熟、不完善。

生理意义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病理意义: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即小儿抵御病邪侵袭的能力较成人差而容易生病;患病后病情的变化很快、很大,往往可形成一种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病况,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五脏特点

肝常有余(易动风),脾常不足,肾常虚(指小儿肾阴肾阳均未充盈,成熟,要与成人肾虚区别),心有余,肺脏尤娇

年龄分期

胎儿期——受孕到分娩共40周,新生儿期——自出生脐带结扎时起到出生后满28天

婴儿期——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幼儿期——1周岁到3周岁

学龄前期(幼童期)——3周岁到7周岁,学龄期(儿童期)——6周岁~7周岁至12周岁~13周岁,青春期——女孩从11周岁~12周岁至17周岁~18周岁;男孩从13周岁~14周岁至18周岁~28周岁。

诊法概要

四诊中首重望诊:

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五色主病:

•白色主虚、寒证;——肺

•红色主热证;——心

•黄色主脾虚证或湿浊;——脾

•青色主寒、痛证、瘀证、惊痫;——肝

•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肾

望形态,即形体动态。

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者为健康表现,反之则为异常病态。

望动态:

喜俯卧位为乳食内积;

翻滚不安,呼叫哭闹,两手捧腹多为盘肠气痛;

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

咳逆鼻煽,胁肋凹陷如坑,呼吸急促多为肺炎喘嗽。

重舌——心脾火炽

弄舌——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

舌体连舌——舌系带过长

吐舌——心经有热

舔舌——脾经伏热

察指纹3岁以内(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部位:

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包括——风、气、命三关。

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浮主表(显露),沉主里(不易显露)。

红主寒,紫主热。

鲜红-风寒;淡红不露-虚寒暗紫-邪热郁滞;紫黑-热邪深重,闭郁血络

淡主虚—气血不足滞为实(涩滞)—病邪稽留,营卫阻遏,淡青-体虚有风;淡紫-体虚有热指纹滞-常因痰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

风轻、气重,命危。

风关—病邪初入,证轻浅

气关—病深入加重—病邪方盛

命关—疾病危重

切诊三岁以上小儿“一指定三关”,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病理脉象

治则内治注意固护脾胃,开胃运脾法。

消食导滞法:

麦芽擅消乳积,山楂擅消肉食积,神曲擅消谷食积,莱菔子擅消麦面积,鸡内金能消各种食积,健胃。

外治法针灸刺四缝,推拿捏脊疗法

小儿感冒特点:

热证多(纯阳之体)、易挟痰(肺脏尤娇,肺失宣肃)、易挟滞(脾常不足)、易挟惊(心肝有余)

治疗原则:

疏风解表。

感受风寒,辛温解表;感受风热,辛凉解表;感受暑邪,清暑解表

风寒感冒:

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咽不红,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

辛温解表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

发热重,鼻塞流浊涕,咳痰粘稠,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方药:

银翘散加减注意辛温辛凉并用法的使用

暑邪感冒:

发热,头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

注意区分湿与热的多少

治法:

清暑解表方药:

新加香薷饮加减

挟痰:

咳嗽加剧,痰多,喉间痰鸣。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

疏风解表基础上风寒证加用三拗汤或杏苏散,风热证加桑白皮、竹沥、前胡、天竺黄等。

挟滞: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方药:

疏风解表基础上消食导滞,酌加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

挟惊:

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抽风。

治法:

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方药:

解表药加用钩藤、蝉蜕、菊花、石决明等

小儿咳嗽

特点⑴病因多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生冷所致,内伤咳嗽相对较少,肺脾虚弱是本病的主要内因。

病位在肺,涉及脾。

病机总属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⑵症侯相对单纯,治疗易于康复。

⑶一般预后良好,部分反复日久不愈,病情重者可进展为肺炎喘嗽

风寒咳嗽:

起病急,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疏风散寒,宣降肺气方药杏苏散加减。

风热咳嗽:

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宣降肺气。

方药桑菊饮加减

湿热咳嗽:

咳嗽痰多,伴胸闷恶心欲吐,咽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化湿,宣降肺气。

方药:

上焦宣痹汤合千金苇茎汤。

兼表邪加薄荷、苍耳子,发热明显加青蒿。

痰多呕恶加陈皮、半夏。

肺炎喘嗽马脾风

临床以发热,咳嗽,喘急,鼻煽为主要症状。

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抽搐神昏等症。

病名首见于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邪气闭肺;2

2、邪热炽盛,热邪闭肺。

a心阳虚衰b邪陷厥阴c正虚邪恋

病位在肺,累及脾,内串心肝,病机关键是肺气郁闭。

痰热、血瘀为病理产物。

鉴别:

l.咳嗽以咳嗽为主症,可伴发热,无气急,气喘,鼻煽。

两肺听诊可闻呼吸音粗或干罗音。

2.哮喘以咳嗽,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多数不发热,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

伴继发感染者,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

“热、咳、痰、喘、煽”是典型的症状

区别常证、变证根据呼吸频率和节律,心律快慢,唇甲颜色,肝脏大小及是否有神昏抽搐等辨别

治疗原则宣肺开闭

风热闭肺:

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粘稠,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紫滞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开闭。

方药: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热邪闭肺:

发热甚,咳嗽气喘重,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开闭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白虎汤。

痰热闭肺:

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煽,喉间痰鸣,舌红苔黄,脉象弦滑

治法:

清热涤痰,宣肺开闭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正虚邪恋

(1)阴虚肺热:

病程长,干咳无痰,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苔光或花剥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2)肺脾气虚:

面色苍白,动则汗出,咳无力有痰,纳呆便溏

治法:

补肺健脾益气化痰方药: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变证心阳虚衰:

面色苍白口唇紫绀,额汗不温四肢厥冷,喘急息微肝脏肿大

治法: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邪陷厥阴:

神昏谵语四肢抽动,壮热烦躁口噤项强

治法:

平肝熄风,清心开窍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哮喘《丹溪心法·喘论》首先命名“哮喘”

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特征的肥西疾病。

病因:

主因为素体肺脾肾不足;诱因为感受外邪,接触发物,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

病机关键为痰饮内伏

鉴别:

肺炎喘嗽哮喘与肺炎喘嗽均有咳嗽气急、喉中痰鸣等症,肺炎喘嗽常伴发热,婴幼儿可见鼻煽等症,常继发于感冒之后,听诊可闻及细湿罗音,无反复发作的特点

发作期

寒性哮喘:

咳嗽气急,喉间痰鸣,咳痰清稀,鼻流清涕,形寒无汗,面白肢冷,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则:

温肺散寒,降气平喘方药: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

表寒重,用小青龙汤咳喘哮鸣明显,表证不重,选射干麻黄汤

热性哮喘:

喘促气粗,咳痰黄稠,发热面红,烦躁渴甚,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则:

清热化痰,定喘止咳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

肺热有表证者,麻杏石甘汤加减

正虚痰阻:

呼吸急促,经久不愈,呼多吸少,动则更甚,喉间痰鸣,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唇舌淡白,苔白或舌红苔黄,脉细。

治则:

化痰降气,纳气平喘。

方药:

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味

缓解期

肺气虚—气短懒言—补肺固表—玉屏风散加味

脾气虚—食少便溏—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味

肾气虚—动则气短—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加减

鹅口疮是以口腔、舍上漫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患。

因其色白如雪片,有名“雪口”。

实证心脾积热

特征:

口腔舌面白屑较多,周围粘膜红赤,伴全身邪热炽盛症状

治法清心泻脾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味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

发病特点

1.夏秋季节多见。

2.2岁以下多发。

3.若起病急骤,泻下无度易见气阴两伤,则阴竭阳脱。

4.若久泻迁延不愈,可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病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多见,

病位在脾胃。

病理因素为湿滞。

病机为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一)伤食泻

症状:

大便情况(便稀、大便夹杂有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

伴随证候(腹胀,腹痛,泻后痛减,嗳气、呕吐、纳呆,常伴哭闹、夜寐欠安),舌苔厚腻或黄.

治法: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

保和丸加减。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除满,半夏、茯苓、陈皮合胃利湿,连翘散结清热。

呕吐重加竹茹,大便稀水样加白术,腹痛加白芍、木香、枳壳。

(二)风寒泻

症状:

大便情况(便稀、夹泡沫,臭气不甚)+伴随证候(肠鸣腹痛、风寒表证)+舌质脉象(舌质淡、苔白)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苏叶、白芷解表散寒,厚朴、大腹皮祛湿消滞,半夏曲、陈皮、桔梗理气化痰,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化湿。

表寒重加荆芥、白芷,里寒重加炮姜砂仁去生姜,腹胀加大腹皮、木香,纳差、大便夹未消化食物加焦山楂、焦神曲

(三)湿热泻

症状:

大便情况(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泻下急迫量多,气味秽臭,或见粘液)

伴随证候(纳差+热象如口渴多饮、发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升阳除湿,黄芩、黄连清泄里热止痢,甘草和中。

热重于湿加滑石、连翘、白头翁;湿重于热加薏苡仁、扁豆、茯苓、车前子利湿止泻。

高热烦渴加生石膏,重用葛根,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

(四)脾虚泻

症状:

大便情况(大便稀溏,食后即泻,色淡不臭)

伴随证候(脾虚如面色萎黄、腹部虚胀、形体消瘦、神疲倦怠)

舌质脉象(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五)脾肾阳虚泻

症状:

大便情况(久泻不愈,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伴有脱肛)伴随证候(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舌质脉象(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

附子理中汤和四神丸。

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祛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加减:

久泻不止加诃子、赤石脂、乌梅、罂粟壳等。

脱肛加“黄芪升麻”。

变证气阴两伤

症状:

大便情况(泻下无度,质稀如水)

伴随:

精神、阴伤证候(小便短赤,甚至无尿,眼眶、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唇红而干,皮肤干燥)舌质脉象。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人参乌梅汤加减,人参补气,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

久泻加山楂炭、赤石脂;大便热臭加黄连清解内蕴湿热。

阴竭阳脱

症状:

大便情况(泻下不止,次频量多)

精神萎靡不振、尿少或无、阳虚证(面色苍白青灰、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

治法:

回阳固脱

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固脱,干姜、白术、甘草温中健脾益气。

鉴别诊断:

1痢疾:

痢疾以脓血便多见,多伴有腹痛、里急后重。

主要鉴别为大便培养痢疾杆菌生长。

2.生理性腹泻:

①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

②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③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

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④一般到添加辅食后逐渐正常

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

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

“疳”有两种含义:

“疳者甘也”:

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

“疳者干也”:

是指津液干涸,形体赢瘦—述其病机和症状。

病因病机:

主要是喂养不当,疾病影响,禀赋不足致使脾胃受损,气阴耗伤,纳运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全身失于充养。

治疗原则:

顾护脾胃为本,调脾和胃

脾运失健—疳气以和为主脾虚挟积—疳积以消为主脾胃气阴俱伤—干疳则以补为主

常证

疳气I度营养不良(脾胃失和,纳运失健)初期,轻证形体略瘦,食欲不振,毛发稀疏

治法和脾健运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党参、白术、山药、莲子肉健脾,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陈皮、白蔻仁健脾祛湿,山楂、神曲消积。

疳积Ⅱ度营养不良(脾胃虚损,积滞内停)疳证较重,明显消瘦,四肢枯细,肚腹膨胀,烦躁不宁

治法消积理脾方药肥儿丸加减

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胡黄连清心泄热,使君子杀虫消积,神曲、麦芽、谷芽健脾和胃消食。

应注意辨别疳之有积无积,腹满者多为有积。

食积——脘腹胀满,叩之音实(苍术、鸡内金)

虫积——腹部扪及条索状痞块(使君子、槟榔、苦楝皮)

气积——腹大胀满,叩之如鼓(枳实、木香)

血积——右胁下痞块质硬,腹胀青筋暴露(柴胡、郁金、丹参)

干疳Ⅲ度营养不良(脾胃虚衰津液消亡)疳之重证,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脱,精神萎靡,杳不思食

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滋阴,陈皮、砂仁醒脾开胃。

兼证多在疳证重症基础上发生

眼疳(维生素缺乏性干眼病)全身消瘦,两目干涩,眼角赤烂,甚至出现夜盲,白翳遮睛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加减

口疳全身消瘦,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烦躁哭闹,舌红,苔薄黄--清心泻火

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加减

疳肿胀(营养不良性水肿)先消瘦而后水肿,足踝浮肿,甚则颜面、眼泡浮肿,体重先减后增,面色晄白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利--健脾温阳,利水消肿--参苓白术散合真武汤加减

【鉴别诊断】

厌食:

食欲不振,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一般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良好。

积滞:

积滞与疳证同为脾胃疾患。

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嗳腐吞酸,大便酸臭或便秘,腹部胀满为特征。

与疳证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

惊风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表现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分急、慢惊风。

病名始见于北宋《太平圣惠方》(圣“惊”经)

急惊风属阳、热、实证,来势急骤,病位主要在心肝。

四证:

Ø痰证—咳嗽气促,痰涎壅盛,或满口痰浊,喉中痰鸣,声如拽锯,神志不清或昏迷。

Ø热证—高热目赤,唇颊红,烦渴饮冷,便秘溲赤,甚至神昏谵语。

Ø惊证—昏谵惊叫或恐惧不安。

Ø风证—牙关紧闭,口角牵引,二目窜视,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八候:

Ø搐—肘臂伸缩;

Ø搦—十指开合;

Ø颤—手足头身动摇;

Ø掣—势如相搏;

Ø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Ø引—手如挽弓形状;

Ø窜—目珠斜视,或偏左或偏右;

Ø视—直视似怒,睛露不活;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性质以虚为主,也有虚中夹实。

惊风的8个证型了解一下。

急性肾小球肾炎

以水肿(下行性)、尿血、蛋白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简称急性肾炎。

多发生于感染后,尤其是溶血性链球菌菌株感染后,所以又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本病主要是因外感风热湿毒,致使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水湿潴留化热,湿热弥漫三焦所致。

1.风水相搏

浮肿从眼睑开始,头面较剧,波及四肢,肤色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小便短少。

恶寒发热,咳嗽。

苔白,脉浮,外感风邪病史,发病急、病程短。

兼见咽红肿痛,口干,尿黄。

兼见恶寒怕风,咽痒,痰白。

治则:

疏风宣肺行水方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偏风寒——去石膏加防风桂枝,或荆防败毒散。

偏风热——加银花、连翘或银翘散

兼疮毒——五味消毒饮

肺气不宜,咳嗽较重——杏仁前胡葶苈子川朴

2、湿毒浸淫型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短赤,身发疮痍,恶风发热,四肢困倦,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

清热解毒,淡渗利湿方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疮痈脓毒——重用蒲公英、鱼腥草

疮毒糜烂——土茯苓、苦参

血热红肿——丹皮、赤芍

恶风发热——柴胡、黄芩

3、肺脾气虚

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

浮肿不严重,面色少华,倦怠乏力,汗出,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

健脾益气方药:

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加减:

六味地黄丸—病久肾阴不足者

4、水气上凌心肺

少尿或者无尿,肢体浮肿,咳嗽气急,心悸胸闷,神情烦躁,难以平卧,口唇青紫,指甲发绀,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

治法:

泻肺逐水,温阳扶正方药:

己椒枥黄丸合参附汤

葶苈子、大黄、椒目、防己、人参、附子

加减:

肉桂、龙骨、牡蛎—肢厥汗多者桂枝、泽泻—尿少者

5、邪陷心肝

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甚或抽搐、昏迷,舌质红,苔黄燥,脉弦。

治法:

泻火利湿,平肝潜阳方药:

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

半夏、胆南星—呕恶者

安宫牛黄丸—神志不清者

钩藤、石决明—抽搐者

6、水毒内闭

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舌苔腻,脉弦。

治法:

辛开苦降,避秽解毒方药:

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大黄、黄芩、黄连、附子、干姜、陈皮、半夏、竹茹、枳实

羚羊角粉、紫雪丹—抽搐者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综”,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高度水肿(简称为“三高一低”)为特征的症候群。

属于中医“水肿”范畴。

病变过程中,主要是肺、脾、肾三脏阴阳气血不足,尤其阳气不足为病变之本;

以水湿、湿热、瘀血阻滞为病变之标,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要点:

单纯性肾病:

1、24h尿蛋白>50mg/kg(40mg/m2.h)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3、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5.7mmol/L)

4、明显水肿

以上四条中,1、2必备才可诊断。

肾炎性肾病:

1、血尿

2、反复高血压

3、持续性氮质血症

4、血清总补体或血清C3反复降低

在肾病综合征必备条件下,兼有上述一项或多项。

1、脾虚湿困

肢体浮肿,按之深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腹胀,纳少便溏,小便短少,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滑,脉缓或细弱。

治法:

温运中阳,行气利水方药:

实脾饮

2、脾肾阳虚

高度浮肿,按之没指,目胞浮肿,有胸水或腹水,足肿如槌,面色晄白,神疲畏寒,四肢不温,食欲减弱,甚则咳逆上气,胸满喘急,难以平卧,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

温阳利水方药:

真武汤

3、肝肾阴虚

面目皆肿,五心烦热,面色潮红,头痛眩晕,口干唇赤,腰膝酸软,汗多便干,食欲亢进,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养阴滋肾,平肝潜阳方药:

知柏地黄丸

4、气滞血瘀

面色晦暗或黧黑,水肿难消或不明显,常伴腰痛或持续血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

治法:

活血化瘀方药:

0桃红四物汤

麻疹由感受麻毒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

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目赤胞肿,眼泪汪汪,口腔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周身满布红色斑丘疹为主要特征。

俗称“麻子”、“痧子”、“疹子”

好发年龄:

6个月-5岁病位主要在肺、脾二经顺证辨表里,逆证辨脏腑

典型临床症状分为3期:

早期:

约3~4天,发热(38℃或更高),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目赤胞肿,畏光流泪,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出疹期:

约3~4天,发热加重,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躯干、四肢,最后达于手掌和足底。

麻疹粘膜斑常于皮疹出后1~2天消失。

恢复期:

约3~4天,发热和全身症状迅速减轻。

皮疹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疹退后有糠麸细小脱屑和色素沉着。

 

顺证邪毒由内向外,由里达表,则表现为皮疹色泽红润,自头面部向下蔓延,皮疹透布全身,邪尽外达,无合并症者。

邪犯肺卫(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宜毒发表汤加减

升麻、葛根、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甘草、桔梗

肺胃炽热(见形期)--清凉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西河柳、葛根、蝉蜕、牛蒡子升麻

肺胃阴伤(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扁豆、甘草、桑叶

逆证麻毒内陷,入营入血,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未按正常情况出疹)

1、邪毒闭肺

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

宣肺开闭,清热解毒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减

2、邪毒攻喉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方药:

清咽下痰汤加减

玄参、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银花、板蓝根、葶苈子、全瓜蒌、浙贝母、马兜铃

3、邪陷心肝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