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675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桩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桩基础工程是人工地基的一种,属于地下隐蔽工程。

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如建筑、水工、

交通、道路、桥梁等工程中。

近年来除国外引进新的施工机械和工法外,国内桩工机械

与新的工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目前尚无正确、可靠、快速的测试方法来及时了

解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考虑周全,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桩基础施工中所发生的质量问题,常常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下面介绍其常见的质量通病,供参考。

9.1普通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我国目前使用量大的预制桩是普通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其桩的断面(cm)为ZH25X25〜ZH

50X50等,长度为4〜50m等。

本节主要叙述采用冲击式的锤击打入法施工的钢筋混凝土预制

桩所发生的质量通病。

9.1.1桩身断裂

1.现象

桩在沉入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图9—1),当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

而贯人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时当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施打被迫停止。

2.原因分析

(1)

桩身在施工中出现较大弯曲,在反复的集中荷载作用下,当桩身不能承受抗弯强度时,

即产生断裂。

桩身产生弯曲的原因有:

1)一节桩的细长比过大,沉入时,又遇到较硬的土层。

2)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时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

3)桩人土后,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4)稳桩时不垂直,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走桩架的方法校正,使桩身产生弯曲。

5)采用“植桩法”时,钻孔垂直偏差过大。

桩虽然是垂直立稳放入子L中,但在沉桩过程中,桩又慢慢顺钻孔倾斜沉下而产生弯曲。

6)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

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或接桩方法不当(一般多为

焊接,个别地区使用硫磺胶泥法接桩)。

(1)

(2)桩在反复长时间打击中,桩身受到拉、压

应力,当拉应力值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

桩身某处即产生横向裂缝,表面混凝土剥落,如拉应力过大,混凝土发生破碎,桩即断裂。

(2)(3)制作桩的水泥强度等级不符合要求,砂、

石中含泥量大或石子中有大量碎屑

,使桩身局部强度不够,施工时在该处断裂。

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也能产生裂纹或断裂。

(4)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未达到设计强度即进行运输与施打。

(5)在桩沉入过程中,某部位桩尖土软硬不均匀,造成突然倾斜。

3.预防措施

(1)

(1)施工前,应将地下障碍物,如旧墙基、条

石、大块混凝土清理干净,尤其是桩位下

的障碍物,必要时可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

对桩身质量要进行检查,发生桩身弯曲

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时,不宜使用。

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30。

(2)

(2)在初沉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

纠正,如有可能,应把桩拔出,清理完障

碍物并回填素土后重新沉桩。

桩打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动桩架来

校正e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及操作要求执行。

(3)(3)采用“植桩法”施工时,钻孔的垂直偏差

要严格控制在1%以内。

植桩时,桩应顺

孔植入,出现偏斜也不宜用移动桩架来校正,以免造成桩身弯曲。

(4)(4)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应严格按

照有关规定或操作规程执行,发现桩开裂

超过有关规定时,不得使用。

普通预制桩经蒸压达到要求强度后,宜在自然条件下再

养护一个半月,以提高桩的后期强度。

施打前桩的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100%(指多

为穿过硬夹层的端承桩)的老桩方可施打。

而对纯摩擦桩,强度达到70%便可施打。

(5)(5)遇有地质比较复杂的工程(如有老的洞穴、

古河道等),应适当加密地质探孔,详细描述,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4.治理方法

当施工中出现断裂桩时,应及时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办法。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

部荷载及桩所处的结构部位,可以采取补桩的方法。

条基补1根

桩时,可在轴线内、

外补(图9-2a、b);补2根桩时,可在断桩的两侧补(图9-2c)。

柱基群桩时,补桩可在承台

外对称补(图9-2d)或承台内补桩(图9-2e)。

9.1.2桩项碎裂

1.现象

在沉桩过程中,桩顶出现混凝土掉角、碎裂、坍塌,甚至桩顶钢筋全部外露打坏(图9-3)o

2.原因分析

(1)桩顶强度不够,有三方面原因:

1)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机具等因素,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偏低,或者桩顶抗冲击的钢筋网片不足,主筋距桩顶面距离太小等;

2)预制桩制作时,混凝土配合比不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控制不严,振捣不密实等;

3)养护时间短或养护措施不当,未能达到设计强度或虽然试块达到了设计强度,但桩碳化期短,混凝土中水分未充

分排出,其后期强度没有充分发挥。

因此钢筋与混凝土在承受冲击荷载时,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桩顶容易发生严重碎裂。

碎裂后的桩顶混凝土,一般外表面呈灰白色,里面呈青灰色,钢筋上不粘混凝土。

(2)桩身外形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如桩顶面不平,桩顶平面与桩轴线不垂直,桩顶保护层厚等。

(3)施工机具选择或使用不当。

打桩时原则上要求锤重大于桩重,但须根据桩断面、单桩承载力和工程地质条件

来考虑。

桩锤小,桩顶受打击次数过多,桩顶混凝土容易产生疲劳破坏而打碎。

桩锤大,桩顶混凝土承受不了

过大的打击力也会发生破碎;

(4)桩顶与桩帽的接触面不平,替打木表面倾斜,桩沉入士中时桩身不垂直,使桩顶面倾斜,造成桩顶局部受

集中应力而破损。

(5)沉桩时,桩顶未加缓冲垫或缓冲垫损坏后未及时更换,使桩顶直接承受冲击荷载。

(6)设计要求进入持力层深度过多,施工机械或桩身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3.预防措施

(1)

(1)桩制作时,要振捣密实,主筋不得超过第

一层钢筋网片。

桩除经过蒸养达到设计强度后,还应有1〜3个月的

自然养护,使混凝土能较充分地完成碳化过程和排出水分,以增加桩顶抗冲击能力。

夏季养护不能裸露,

应加盖草帘或黑色塑料布,并保持湿度,以使混凝土碳化更充分,强度增长较快。

(2)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尺寸及形状,合理地选择桩锤(见表9—1)。

(3)沉桩前应对桩质量进行检查,尤其是桩顶有无凹凸情况,

桩顶平面是否垂直于桩轴线,桩尖是否偏斜c对

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桩不宜采用,或经过修补后才能使用。

桩的外观应有专职人员检查,并作好记录。

(4)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处及替打木是否平整,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后方能施工。

(5)沉桩时稳桩要垂直,桩顶应加草帘、纸袋、胶皮等缓冲垫。

如桩垫失效应及时更换。

选择锤重参考表

表9-1

项目

柴油锤重(t)

20

25

35

45

60

72

锤的

动力

性能

冲击

部分

重⑴

2.0

2.5

3.5

4.5

6.0

7.2

总重

4.5

6.5

7.2

9.6

15.0

18.0

冲击力

(kN)

2000

2000〜

2500

2500〜

4000

4000〜

5000

5000〜

7000

7000〜

10000

常用

冲程

(m)

1.8〜2.3

桩的

截面

尺寸

预制方桩、预应力管桩的边长或直

(cm)

钢管

桩直

爭40

爭60

爭90

沪90〜

100

(cm)

粘性土粉土

般进入深度

(m)

1〜2

1.5〜

2.5

2〜3

2.5〜

3.5

3〜4

3〜5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平均值

(MPa)

3

4

5

>5

>5

>5

般进入深度

(m)

0.5〜

1

0.5〜

1.5

1〜2

1.5〜

2.5

2〜3

2.5〜

3.5

标准

贯入

击数

N(未

15〜

25

20〜30

30〜40

40〜

45

45〜

50

50

修正)

锤的常用控

制贯入度

(cm/10击)

2〜3

3〜5

4〜8

设计单桩极

限承载力

(kN)

400〜

1200

800〜

1600

2500〜

4000

3000〜

5000

5000〜

7000

7000〜

10000

注:

本表适用于20〜60m长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及40—60m长钢管桩,且桩尖进入硬土层有一定深度。

本表仅供选锤用。

(6)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现有施工机械能力及桩身混凝土耐冲击的能力,合理确定单桩承载力及施工控制标准。

4.治理方法

(1)

(1)发现桩顶有打碎现象,应及时停止沉桩,

更换并加厚桩垫。

如有较严重的桩顶破裂,可把桩顶剔平补强,

再重新沉桩。

(2)如因桩顶强度不够或桩锤选择不当,应换用养护时间较长的“老桩”或更换合适的桩锤。

9.1.3沉校达不到设计要求

1.现象

桩设计时是以贯入度和最终标高作为施工的最终控制。

一般情况下,以一种控制标准为主,以另一种控

制标难为参考。

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

个别工程设计人员要求双控,更增加了困难。

2.原因分析

(1)

(1)勘探点不够或勘探资料粗略,对工程地质情况

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

或选择桩尖标高有误,也有时因为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混凝土强度。

(2)

(2)勘探工作是以点带面,对局部硬夹层或软夹层

的透镜体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还有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混凝土块等。

打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难达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

(3)(3)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时,由于新近代砂层结

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打入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求出贯入度。

但群桩施工时,砂层越挤越密,最后就有沉不下去的现象。

(4)桩锤选择太小或太大,使桩沉不到或沉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

(5)桩顶打碎或桩身打断,致使桩不能继续。

打入。

特别是柱基群桩,布桩过密互相挤实,选择施打顺序又不合理。

3.预防措施

(1)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作补勘;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及自重,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行车路线。

(2)防止桩顶打碎或桩身断裂。

4.治理方法

(1)遇有硬夹层时,可采用植桩法、射水法或气吹法施工。

植桩法施工(图9-4)即先钻孔,把硬夹层钻透,然后把桩插进于L内,再打至设计标高。

钻孔的直径要求,以方桩为内切圆,空心圆管桩为圆管的内径为宜。

无论采用植桩法、射水法或气吹法施工,

桩尖至少进入未扰动土6倍桩径。

(2)桩如打不下去,可更换能量大一些的桩锤打击,并加厚缓冲垫层。

(4)(4)选择合理的打桩顺序,特别是柱基群桩,如若

先打中间桩,后打四周桩,则桩会被抬起;相反,

若先打四周桩,

后打中间桩,则很难打入。

为此应选用“之”字形打桩顺序,或从中间分开往两侧对称施打的

顺序(见图9-5)

(4)选择桩锤应以重锤低击的原则,这样容易贯人,可减少桩的损坏率。

(5)桩基础工程正式施打前,应做工艺试桩,以校核勘探与设计的合理性,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