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666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docx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docx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

透过《简爱》与《蝴蝶梦》看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

  

纵观19世纪的英国文学,不难发现“女作家们大抵都是有意无意的‘两面派’。

她们一面在模仿,一面在‘篡改’,从遣词用字、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象征的运用等各个方面来修正那个喂育了她们的文学传统”。

维多利亚时期的已婚女性,如果逾越了“家中天使”这一角色定位,则被斥责为堕落或疯狂的妖女。

在创作《简·爱》时,夏洛蒂既要顺从又要颠覆和改写长期以来文学史上对女性的传统定位。

她一方面借助伯莎这一疯女人形象表现了女性的现实生存困境,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另一方面,她又遵循着男权话语,让疯女人失语,最后葬身火海,以倾诉自己那个得不到又无比向往的爱情,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白日梦。

疯女人伯莎是女作家潜意识中被男性话语压抑的自我:

“通常在某种意义上(疯女人)是作者的复本,具有她自身的焦虑和疯狂的形象。

事实上,在出自女性之手的诗歌和小说中,大部分都虚构了这样一位疯子:

只有这样,女性作家才能在她们自身独有的、分裂的女性感情上找到平衡,在‘她们是什么’与‘她们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异上做出让步”。

[2]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吉尔伯特和古芭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从新的角度去理解19世纪“妇女独特的文学传统”及其共性,创立了妇女文学创造性的新学说。

她们认为:

长期以来,于艺术创造性被视为男性的基本特征,写作被视为男性的活动,妇女在文学中的形象更成为男性幻想的产物;妇女作家被剥夺了创造女性形象的权力,而须服从传统父权制的标准,因此,她们在进行文学活动时,总是怀着“作家身份的焦虑”。

这种忧虑使她们不能直接运用“女性独特的力量”,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些女作家在做着艰难而相互矛盾的工作:

她们在谋求变成妇女文学的真正权威,同时既要顺从、又在破坏着父权制的文学标准”。

[3]132她们的声音充满着双重性,这种双重的声音构成了妇女写作的策略,使她们或“攻击和修正”,或“解构和重建从男性文学中继承来的妇女形象,尤其是———仙女和恶魔的对立形象”。

二、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影响

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勃朗特一家住在霍沃斯旷野一处偏僻的角落,父亲是牧师,家中六个儿女,前两个女儿患肺结核夭折。

父亲勃朗特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习惯于独自在书房里用餐,天生不喜欢孩子。

大凡对他有了解的人都认为他自私、专制而暴躁。

夏洛蒂与妹妹深居简出,与外界接触少,多数时间在家读书、编故事或在荒原散步。

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父亲把家里的积蓄都用在沉溺于酒精和鸦片无法自拔的落魄儿子勃兰威尔身上,所以她们必须依靠自己。

“姑娘们对这种安排毫无异议:

把所有能弄到的钱全用在独子身上,这是无可争议的传统。

”她们只能做家庭教师来谋生,当时家庭教师地位低下且被人鄙视,待遇与奴仆几乎等同,因而生存压力很大。

闭塞的生活环境、窘迫的经济状况与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导致了三姐妹情感方面的缺憾,她们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又很少与她们沟通,感情方面又很难找到归宿,艾米莉与安妮终生未婚,夏洛蒂曾在布鲁塞尔求学时爱上皇家学院的教授埃热先生,一个热心辅导她和妹妹艾米莉法语的有妇之夫。

她原定学习半年,但后来延长到一年,直到姨妈病逝的消息传来,姐妹二人才回到英国。

后来,埃热先生给夏洛蒂写了一封信,建议她回校任教,当时埃热夫人是支持丈夫这一举动的。

然而当夏洛蒂独自一人返回布鲁塞尔并反过来给埃热辅导英语时,她与埃热一家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明显的变化直至后来陷入危机中。

她回国后曾经给埃热先生写了四封信,但都石沉大海。

所以感情上的受挫、与世隔绝的处境与痛苦导致她在作品中宣泄生活与感情的压抑,塑造了一个以埃热夫人为原型的疯女人伯莎,亦是作者性格的阴暗面。

与夏洛蒂不同的是,达夫妮·杜穆里埃出身高贵,却厌恶都市生活,她长期住在西南部的康沃尔郡。

她所生活的20世纪女性地位有了极大提高,但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模塑依然难以根除,她耳濡目染了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的困境。

杜默里埃本人热衷文学创作,在与丈夫33年的夫妻生活之后,先后与两个女人有过同性恋关系,而且她与自己三个孩子的关系也不是很亲密,与照顾丈夫孩子相比,她更愿意从事创作。

在《蝴蝶梦》中,她塑造了吕贝卡这个放荡的女人,吕贝卡向往权力,而且有着管理庄园的出色才能。

她是作者愿望的体现者,同时也是女主人公“我”的另外一个自我。

《蝴蝶梦》这部浪漫主义小说反映出作者杜穆里埃作为一名女性面对自我身份时的困惑与焦虑。

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她把作为作家的自我说成是“游离肉体的灵魂”。

她坦言,她写作是为了拒绝社会对她的性别定位,所以她经常采用哥特体来写作并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聚焦于自我认证之上。

[4]

  

三、身份焦虑的宣泄方式

疯癫和死亡是女作家宣泄心理的独特方式。

“这些小说里的疯癫和自杀,体现了同一种拒绝,即女主角拒绝生活在父权文化的叙述结构之内,因为这一结构阻止了自我的充分表达”。

[5]185

《简·爱》成功地塑造了两个鲜明的女性形象:

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简·爱与精神失常的爱情牺牲品疯女人伯莎。

伯莎被丈夫罗切斯特关在暗无天日的阁楼里,被剥夺了话语权、只能发出动物般的嚎叫。

原因是罗认为她有精神病史,太放纵、太淫荡。

而伯莎本人只能以特殊的方式表明她的存在,她总是伺机逃出禁闭她的阁楼,寻求机会实施报复,最终以一把大火烧毁了象征着牢狱的桑菲尔德庄园,一个男权传统的受害者变成了男权传统的破坏者,以她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报复父权制的任务。

疯女人的形象令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着迷,吉尔伯特和古芭两位批评家清楚地看到了女性作家“在艺术上和生活中所受到的禁锢”。

女作家们在以男人为中心的房子里生活,其文学作品也同样受着传统父权制的艺术构筑的束缚。

结果,在她们的作品中往往充斥着“封闭和逃跑的形象”、“疯狂”的自我、静物与激烈的对比和大量关于疾病的描写。

妇女作家笔下的疯女人形象,是“作者本人的重像”,倾诉了作者本人的“忧虑和愤怒”。

从吉尔伯特和古芭的观点看,这种“疯狂的重像”是女作家创造力的反映,是她们“认同和修正父权文化加之于她们的自我定义”。

这种双重策略构成了19、20世纪妇女文学的重要特征。

用福柯的话说就是“疯癫与非疯癫、理性与非理性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

[6]

疯女人是女性作家作品中的隐喻,而幽灵则是女性小说中另一种独特的构想。

她们或是死者不散的冤魂,或是伺机复仇的隐居者。

除《简·爱》中的疯女人之外,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刻画了一个“幽灵化的女人”吕贝卡。

故事的叙述者“我”与美貌的吕贝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我”涉世不深,柔顺、敏感、天真、羞涩,是男性心目中的乖女人。

而吕贝卡是一位富有神秘色彩的女性人物,小说一开篇她已死去,但她的影响处处弥漫在曼陀丽庄园。

她的形象是通过“我”的侧面描述和众人的追述而逐渐呈现出来,她非常美丽而且聪明过人。

她有头脑,把整个庄园治理得井井有条;她富于魅力,麦克西姆的姐姐形容她“自有一套讨人喜欢的本领,男人、女人、小孩还有狗,都会被她迷住”。

然而她生活放荡,不肯顺从男性,反而以玩弄男性于股掌之中为乐,生活腐化。

她是个魔鬼般邪恶的女人,在自己病入膏肓之际设下圈套,使其丈夫背上了杀人的罪名。

吕贝卡是男性心目中的“恶魔”,她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对其丈夫的报复,而且是对整个男权社会的颠覆。

此可见,达夫妮·杜穆里埃既塑造了天使般的“我”,又刻画了恶魔般的吕贝卡。

结语

按照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作家无不具有两重性,在现实中,他是个人,而一旦进入艺术创作,他便成了“集体的人”。

作家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是社会环境的改造者。

以上两位作家塑造了相貌平平,出身卑微,但是心地善良,敢于追求平等爱情并获得圆满结局的简·爱与“我”;同时成功地刻画了疯癫失语的伯莎与阴魂出没的吕贝卡,她们在作品中的颠覆作用毋庸置疑。

她们并非陪衬,也绝非是作者为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设置的,而是具有超强力量的女性人物,是男女主人公结合的障碍,她们的存在及所作所为对男权社会构成了威胁,挫败了男权的优越感。

相同的是,两位女作家都以庄园为背景,运用了哥特式表现手法渲染气氛,尤其是作品中透射出的愤怒和不平皆以火的形式表现出来,说明了作家创作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最后以一把大火得到消解:

吕贝卡的崇拜者丹弗斯太太放火烧毁了曼陀丽庄园,“我”才得以与麦克西姆结合;疯女人一把大火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使罗切斯特手残眼盲,简才得以成为罗的妻子。

因此,只有当伯莎和吕贝卡死亡,愤怒之火熄灭,简和“我”才能彻底清除与所爱之人结合的障碍,安稳地生活在男性的世界里,女作家的身份焦虑亦此得以消除。

两位女作家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其作品依然带有男权社会中父权制标准的印记,但是她们所塑造的反叛女性形象改写了长期以来父权制对女性角色的规范及对女性贬损的历史,表达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女性的心理感受,抒发了对自平等生活的向往,为女性寻求独立自主的空间树立了典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