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分析与解读.docx
《一年级语文下册分析与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语文下册分析与解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语文下册分析与解读
一年级语文下册分析与解读
兴庆区景岳小学党敏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伴随着淡淡的春意,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交流研讨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很荣幸。
在这里,我要感谢教研室给我搭建教学交流的平台,我要感谢宋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座的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一年级的教材怎样教,一年级学生的习惯怎样培养,我想你们会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和做法,我今天的讲座,谈不上专业性,我只是想帮助老师们梳理一下思路。
(出示课件)今天的教材分析我想从这几个方面讲述。
一、解读课程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选编在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凝聚中华优秀文化的范文。
)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年级习惯:
听讲习惯、朗读习惯、书写习惯、阅读习惯
语文学习方法:
识字方法、写字方法、阅读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在生活中识字:
电视中认识的字、收集食品商标、街道两边的招牌。
)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一年级一入学就提出的要求。
)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一年级:
可以写观察日记、小练笔)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之间的交流,讲究礼貌用语,说话文明,条理清楚,表达准确,声音响亮)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年级要求学会:
用音序法查字典。
)
二、分析年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前八条是对课内阅读提出的要求,后两条是对课外阅读提出的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句式训练:
“一会儿……一会儿……”“有……有……有……”等进行“连句”的训练。
看图写话。
观察日记。
)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2、6条是口语交际最基本的要求,3、4、5条是有特定要求和内容的口语交际训练.。
)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如:
识字一学习伙伴提出的要求:
快来画画美丽的春天,快去找找春天在哪里。
识字四学习伙伴提出的要求:
我要仔细看看蚂蚁是怎样生活的,我还想多了解一些小动物呢。
)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如:
3月5日学雷锋活动)
三、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说明与解读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出示课件,略,不做细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1.教材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2.教材要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植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注意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
3.教材的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5.教材要体现开放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同时要留有余地,增加弹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展、创造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教材内容及其编排(出示结构图)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
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
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
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
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
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
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
最后是两个生字表。
本册识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
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认识的字。
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标明。
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书后的生字表
(一),列出了全册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
(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关于每课的课后练习
一般安排四道题,有三道是每课都出现的,这是每课都要抓住的重点:
“我会认”——通过阅读认字
“我会写”——强调写字
“读一读,背一背”——朗读能力培养
另一道题是因文而易的,除朗读外,更要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思维。
如:
P8 “读读说说” 积累词语
P41“我会读” 积累各种不同形式的词句
P67“读读说说” 积累词语,同时仿照着运用
P25“兰兰长大以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
P44“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咱们把它画出来吧!
”结合生活,进行拓展。
P105“该怎么画我的家乡呢?
”
(三)教材特点(举例细讲)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
如第二组,在简短的导语之后,以三字经的形式编写识字课,既认了字,又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
接着,编排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
在语文园地里,“读读背背”安排了反映温馨家庭生活的短诗《鞋》;“口语交际”安排讨论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
整组教材围绕“家庭生活”这个主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本册教科书的识字课没有采用以前集中编排识字课的做法,而是把八课识字分别安排在每组的开头。
这八课识字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易于朗读;内容均贴近每一组的专题,便于整合。
通过学习这些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识字课,学生不仅识了字,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丰富了知识储备,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我们来给识字内容归一下类:
如第一组的识字课(P1),,由八个词语组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这几个反映春天优美景色的成语或词组,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而且文字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三组的识字课(P36),由三组对子组成,其中一组是:
“桃对李,柳对杨。
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既认了字,又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
第四组的识字课(P57),是知识性儿歌。
儿童在朗读儿歌的同时,认了字,感悟了语言美,还了解了一些自然常识。
第五组的字谜识字课(P79):
“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
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
”谜面的文字很美,学生可以在动脑筋猜谜语的过程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六组的量词识字(P95):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
(海边风景图)一畦秧苗,一块稻田,一方鱼塘,一座果园。
(田园风光图)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
(公园一角图)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
(儿童生活图)”不同的量词和名词的组合,构成了一幅幅多彩的图画。
学生在识字、学词的同时,感受到此情此景的和谐优美,感受到“红领巾”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应注意:
识字课与阅读课文教学要区分开。
识字课重在认字、写字,引导发现识字方法,培养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会写字,写好字。
识字韵文读熟即可,学生有兴趣可以背下来,千万不要多讲。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
有反映领袖事迹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有反映家乡新貌的《画家乡》,有体现关爱他人的《月亮的心愿》,有表现现代儿童生活的《棉鞋里的阳光》,有反映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有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的《棉花姑娘》《火车的故事》等。
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便于学生学习语言,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课后练习重视语言积累和感悟(如,朗读背诵,词语积累与扩展,词句练习),重视练习语文基本功(如,写字,词句理解与运用),也重视课内外结合,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4、大力改进呈现方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本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方便学生的学。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还是课后练习、语文园地,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非常亲切、自然。
如:
第一单元导语:
“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去植树吧!
“
课后练习:
我会读、我会写
语文园地二:
“我的发现”中“我发现了这些字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办法来学。
你发现了吗?
”
在有些课文之后,根据需要以灵活的形式提出问题或引导实践。
如,在《春雨的色彩》之后启发提问: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在《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引导学生实践:
“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这样设计,既灵活,又实用,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投身实践,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教材注重引导发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的一些规律。
如“语文园地一”中,“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
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认识汉字。
又如“语文园地四”,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不同偏旁的字有不同的意思;还引导学生读带有多音字的句子,启发学生了解多音字的特点。
在语文园地里还设有“展示台”,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认识的字,鼓励学生展示查字典的能力,鼓励学生展示讲故事的本领,等等。
(3)联系单元的专题设计口语交际,加强各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各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都与本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使阅读课文及相应的准备活动成为口语交际的重要知识背景。
如第八组的口语交际,话题是“未来的桥”。
在此之前的《兰兰过桥》一文的课后练习中,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分头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还可以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对未来的桥的设想。
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八个口语交际的设计,既联系课文,又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利于达到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5、体现弹性,增加适应性。
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
“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
另外,在教科书里贯穿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的思想。
学生如果是识字的有心人,教师如果经常做这方面的引导,定期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学生所认的字一定会突破教科书规定的识字量。
(老师们可以对照一册期末学生课外识字的量)
在阅读方面,教科书的最后编排了五篇选读课文,供学生选读。
另外,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与发展。
(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
因为教材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都是围绕专题设计的,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在每组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哪些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1.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安排的550个要求认识的字,绝大多数是常用字。
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这些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等。
要求写的字(250个),优先选择构词率高的字,力求每次写的几个字有一定的规律。
写的都是本课出现的字,其中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认识并在本课课文中出现的字,便于学生记忆,也便于教师指导。
识字写字途径主要有三条:
①结合课文,这是主要途径;②八课识字课;③每个语文园地里也安排认几个字,用“我会认”的图标标示。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
(1)准确把握识字要求。
①要求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要求有所不同。
“多认少写”是为了扩大初入学儿童的认字量,提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
所以,只要能够把所学的汉字运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汉字的结构做过细的分析。
这样,实际上是先求模糊识记,不要求记忆每个汉字的细节。
(如:
看—认识,写—不会,但不影响阅读)在字形的指导上要从整体出发,可以注意到字形的结构特点,但切忌细致到指导每一个笔画。
(如:
“柳”—教师画一棵柳树,想为什么是木字旁?
再看右边与柳树的枝条有什么相似之处?
“舞”—教师展开手臂像中间一长横,左脚一踮,像“夕”,所有学生都做一遍,这样“舞”字就存在学生的大脑中。
)建议教师要根据汉字的特点,介绍给学生比较经济的识记方法。
②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能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
对某些学生,应当允许他们慢一点。
一篇课文那么多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不要说儿童,就是成人,对少数字也有见过多次才认识的情况。
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
(2)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做到“寓识于读”“以识促读”
低年级教学有一个原则: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意思就是要把识字放到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而不能孤立的识字。
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因此,提出了低年级随课文识字的策略是“寓识于读”“以识促读”,教学时没有必要将课文分析的面面俱到,主要是靠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认真地落实好识字任务。
寓识于读
“寓识于读”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读课文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课文的具体环境中感知和认识生字。
这得借助于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生字,充分的发挥学生整体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脱离课文的孤立识字教学是不可取的,要扎扎实实的过好“认读”关。
(举例:
《邓小平爷爷植树》)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把读正确,读连贯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是学生快速地准确的认字,识词、连词成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
只有把课文读好了,才能认识孤立的字,才可以把一个个孤立的字放到一个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这些字就与具体的事物取得了联系,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明确的意义。
“以识促读”
有了指读生字才能以识促读。
小学生对事物都是整体感知的,所以在能够初读课文的时候,一个个字还都是分散在课文中的,他们还不能进行一个个单独准确的辨认。
比如:
我们一年级学生在读书时就常有这样一种情况:
把一篇课文读的都能背上来了,但指课文中一个具体的字给他认,他却并不认识。
他有可能从第一个字开始指,指到那个字了他才知道这个字念什么。
所以要进行认真地“指读”,读到哪个字就用小手把它指出来:
噢,这个字就是“春天”的“春”,噢,那个字就是“柳树”的“柳”……这样有助于建立字与事物的联系、字与发音的联系,有助于把一个个汉字分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把一个个生字读准确了,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做到“以识促读”。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只读”仅仅用在识字上的,等学生指读熟练了,全班都能做到,读书精力集中,再让学生书本立起来,看着书读。
而今后真正的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做到不指读。
(3)加强复现,巩固认字。
正因为识字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如何巩固识字就成了识字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已认识的字的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回生。
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再复现,通过不同场合,不同使用方法的多次复现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①在阅读中复现前面学过的字。
充分利用每次新学的课文,教师先不要范读,尽量让学生自读,既练朗读,又复习生字。
②在语境中复现前面学过的字。
不反对采用单独的生字卡认记汉字的办法,但建议不把学生认记字卡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生字的尺度。
可以将学生最近学的生字尽可能编成词语、儿歌、短文,在语境中认识,就算认识。
如,学完第一单元后,有位教师编了这样一首儿歌:
春天到,植树忙,亲手栽下小树苗。
明年再来看小树,小树已经长成行。
(8个生字)
还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生字编写句子,也可以请家长帮忙。
③扩大阅读两量。
一年后,学生已识的字可以覆盖儿童阅读材料的80~90%,原来人教社、省教研室都编有“同步阅读”,(出示校本教材《主题拓展阅读材料》)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运用中巩固字。
只要从思想上重视,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生字的复习、巩固是可以做到的。
(4)沟通课堂内外,鼓励在生活中识字。
①课内:
学习生字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哪儿见过这个字?
(如《菜园里》的“菜”、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中“邮局”一词。
)如果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就会在生活中关注其它的字,这个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②制作“识字袋”、“识字罐”,让学生及时放入已经认识的字,隔一段时间进行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孩子识字的兴趣。
要加强写字指导,不但要写对,更要写好。
最好每节课上都让学生写几个字,切实保证写字质量。
(后面学习习惯里讲。
)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重视朗读指导。
①要把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
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
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
②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
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给画面配音,分角色朗读,等等。
)
③要重视范读的作用。
教学中尽量避免单调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
(2)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交流阅读感受。
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二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由于阅读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课文。
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反映。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拘泥于统一的认识。
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来限制学生。
比如,第18课《四个太阳》(P81),课文中描写的是“绿绿的”“金黄的”“红红的”“彩色的”太阳,这是小作者根据自己的心愿想像的颜色,那么四季的太阳应当是什么颜色的,在求同的基础上,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说春天的太阳是“嫩绿色”的。
(3)是处理好尊重文本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系。
特别要注意,为了尊重学生的自读感悟,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上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如:
教师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也爱问:
“你还有好办法救小伙伴吗?
” 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
)只要理内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
)
教学实际情况是:
问题一提出,问题就出现了,教师不能力挽狂澜,出现买椟还珠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文本中的人物是在“特定环境中突显的一种智慧”,让学生明确:
司马光破刚救人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把握文本价值的正确取向。
要在文本语言中细细品味出来。
从生活到文本,文本再到生活。
教师在工作中“既钻研课标,又要钻研教材,通过钻研教材来加深对课标的理解。
”
(4)重视积累语言。
通过朗读、背诵,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文章。
(5)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