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记叙文篇含答案.docx
《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记叙文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记叙文篇含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记叙文篇含答案
2016上海中考一模语文题型分类汇编(16区全)
记叙文篇
【徐汇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2分)
转场的哈萨克
(1)十月,乌尔达拉克决定辞职了。
(2)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
上百只牲畜,是他们家的全部财产,需要一起完成迁徙,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
父亲已经年mài(),需要人去帮他。
乌尔达拉克是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
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
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牧场。
这些年牧场退化,他们转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只能夏季一个牧场,冬天迁到一个暖和一点的过冬处。
(3)乌尔达拉克今年七月从乌鲁木齐的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经营医疗器材的公司找到了工作。
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而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
大学时每到转场,乌尔达拉克都请假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
可现在刚刚找到工作,马上请那么长时间的假,领导很难理解,更难同意。
(4)乌尔达拉克和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争吵,他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以前那样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
他说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用汽车运输物资和牲畜转场了。
可是当父亲听到这些时变得异常生气。
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尊重传统,乌尔达拉克作为长子必须继承这些。
(5)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父亲说话。
为了转场,工作丢了。
父亲那晚安排着第二天的工作,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房、查看病兽的事。
乌尔达拉克回答:
“以前都是跟着你做,我自己不会干。
”父亲大怒:
“哪个哈萨克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废物!
”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
“我不需要靠做这些来生活。
”话音刚落,父亲的马鞭就扫过来。
乌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
(6)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煮了肉。
乌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房。
(7)迁徙开始了,女人负责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
当有大卡车拉着其他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时,父亲则用嘲讽的口气问候车上的族人。
乌尔达拉克不多言语,只是在父亲的指挥下扬鞭策马。
(8)五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
父亲搭建毡房,母亲煮奶茶准备吃食。
乌尔达拉克准备宰杀体弱不能过冬的牲畜,用于狂欢聚会。
转场完成,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庆祝。
(9)狂欢那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房。
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他不想让女儿高中毕业就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
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心想:
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找到工作不是还得回来转场吗?
(10)秋夜,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
工作已经辞了,父亲难道是真要让他回家放羊吗?
(11)“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名乌尔达拉克吗?
”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给他一件羊皮背心。
“乌尔达拉克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孤独的人。
哈萨克在草原上已经越来越孤独,牧场快养不活我们了。
”
(12)父亲坐在一块石头上,示意乌尔达拉克也坐下。
“这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转场,明年春天,我和你母亲就要去定居点了。
政府在县城旁边修了很多房子,免费给我们住。
你明天就回城做个城里人吧,你妹妹要是考上大学,让她也去。
”父亲说着话,点了根烟。
寒冷的空气中,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
(13)他并没有看到乌尔达拉克脸上的意外,继续说道:
“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何转场,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我老了,草场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束了。
我只想我唯一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过日子。
”
(14)那晚,乌尔达拉克喝了很多酒,第二天独自回城了。
回城的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定居点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
他想,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
20.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2分)
年mài()
21.分别概括乌尔达拉克和父亲产生的两次冲突。
(4分)
第②—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第⑨节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其表达作用是。
文中表现乌尔达拉克类似心理的动作描写是“_____________”。
(6分)
23.阅读文章,理解文中的“孤独”一词。
(6分)
(1)第⑩节中“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乌尔达拉克“孤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文章内容揣摩父亲为何给乌尔达拉克取名“孤独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以下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文章结尾预示着哈萨克人即将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B.乌尔达拉克回城的举动表现了他对于父辈生活状态的不满。
C.乌尔达拉克看到“定居点”时产生了对“马背生活”结束的遗憾。
D.文章通过对哈萨克民族转场的叙写引发读者思考是否应坚守传统。
(二)阅读
下文,完成第20—24题〔22分)
20.(2分)迈
21.(4分,每空2分)父子俩为乌尔达拉克是否要放弃城里工作回家帮忙转场而争吵,父子俩因乌尔达拉克是否应独立完成一部分转场工作而争执、
21.(6分,1+1+2+2分)肖像
心理细腻生动地写出了乌尔达拉克对于父亲硬是要求他回家转场的行为十分不满的心理。
(生动地体现了乌尔达拉克对父亲的讽刺,嘲讽父亲说一套做一套,说是要让孩子到城里去,现在又硬要孩子放弃城里的工作回来转场)乌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
23.(6分,每空3分)
(1)自己辞了城里的工作,又不想在草原上放羊,对未来十分渺茫;自己想在城里发展的想法得不到父亲的理解,还引起矛盾,感到苦闷;自己不理解父亲等哈萨克人转场的行为,无法认同、融入。
(2)牧场快养不活哈萨克人了,哈萨克人无法再依附草原生活,他们的传统正逐渐消逝(只抄原文语句给1分);父亲坚守哈萨克人的传统,希望乌尔达拉克也能坚守,而这种坚守将会是孤单的。
24.(4分)D(2分)C
【奉贤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19分)
最美的对视
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
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
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gong__。
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
4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
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
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早在6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
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
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
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
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
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
老人固执己见。
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眼角膜手术。
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
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
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
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O.5克的挚爱”。
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
“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
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
”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
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
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19、看拼音写汉字:
鞠了一个gong_______(2分)
20、她的母亲被社区评为“最美的人”,从第
-
段看吗,母亲的“最美”具体表现在: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6分)
21、第
段画线句具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作简要的分析。
(4分)
______
_
22、文中第
段把老人的眼角膜说成是“O.5克的挚爱”,其用意是(3分)
______
_
23、对本文的题目“最美的对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她和受捐男孩的对视像亲人间的对视。
B、因为对视,她母亲的生命在受捐男孩身上得到了延续。
C、她和男孩的对视背后承载着老母亲的一份朴素的爱心。
D、对视中受捐男孩流露出对她的思念之情
(二))(19分)
19、躬(2分)
20、⑴年过八旬的老母亲登记百年后无偿捐献眼角膜。
(2)母亲担心白内障手术会损坏准备要捐献的眼角膜,不肯接受手术。
⑶母亲病重后为了防止子女忘记捐献一事,将捐献登记卡放在了病历本中。
(6分)
21、提示:
本题可以从用词的角度,如“温暖”和“数字”的搭配,或者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角度,如“数字”像妈妈牵着姐弟的手,“齐步向前走”等,来理解一对儿女在母亲的影响下,也作出了在身后捐献眼角膜的决定,表现出一家人的博爱精神。
(4分)
22、“0.5克”写出了眼角膜的重量轻,而“挚爱”是深爱,通过两者对比,表现了母亲捐献“眼角膜”精神的伟大。
(3分)
23、C(以4分)A(2分)
【松江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
(20分)
唱歌的人
沈家禄
①去报社旁边的小店吃面,门外的风紧吹着,街上几乎是漆黑一片,一切都是冷冰冰的,我要了一碗辣酱面。
吃到一半,门被大大地推开了,寒冷的西北风乘机往我衣领里钻。
三个小伙子,一个背着吉他,一个背着萨克斯,一个双手甩着沙球就唱起了歌。
他们是对着一张坐满了客人的桌子唱的,那桌子人在吆五喝六地喝着酒,菜盘子叠床架屋,一个火锅蹿着热气。
但是这拨客人挥挥手,像赶苍蝇似的叫他们走。
他们又来到一张小方桌前,那是四个小青年在喝酒,喝啤酒。
“快走吧。
”他们的声音显出更加不耐烦。
唱歌的三个人来到角落里,两个中年客人在吃馄饨,他们说:
“你们唱也是白唱,我们没有钱给你们。
”这三个小伙子只得怏怏地走了。
②我叫住了他们。
“你们吃晚饭了没有?
”他们愣了一下,就来到我面前准备开口。
我没让他们唱,给三位每人要了一碗排骨面。
店主有点纳闷,但还是吩咐手下人去做了。
他们三个穿着相似的衣服,浅米色的粗呢西装,起皱的地方看样子是熨不平了,外套里面穿得不多,但他们情绪还不错,说话干脆利索,时不时地看看同伴,笑一下。
他们皮肤黝黑,很瘦,从辽宁来到上海看看,顺便赚点钱。
我问他们会唱什么歌,他们说老歌新歌都会,太多了。
③面上来了,但他们不动筷。
说:
“你吃这个,叫我们怎么咽得下。
”我说我有胆囊炎,不能吃大肉。
于是他们说了声“不客气了”就吃起来了。
我不再问他们更多的问题,怕产生误会,好像我请他们吃面就有了询问他们的权利。
他们好像没怎么嚼就吃完了,犹豫了一下把汤也喝下去了,站起来问我想听哪支歌。
我一手按住吉他的弦,说我还要上班。
④结了账,店主却嘀咕一声:
“你做了好人,他们明天就还会再来。
”我说让他们来吧,给他们吃面,账算在我头上。
那桌客人中传来切切的笑声:
“天下饿肚子的人多了,一碗排骨面就能做慈善家了?
”我没理他们。
三个辽宁小伙子听不懂上海话,但觉出味道不对,就问我要不要揍他们一顿。
我把他们推出门外。
⑤没想到我走在前面,他们就紧跟着我唱起来。
我挥手阻止他们,吉他手说:
“我们喜欢唱,有时候憋在心里发堵,还是唱出来痛快。
”一个弹吉他,一个吹萨克斯,一个手甩沙球,就在夜色沉沉的街上边走边唱起来。
我在脚下加了点力,一转身进了报社大门。
回身一看,三个小伙子就站在不远的路灯下,声音更加响亮,也很高兴的样子。
风吹起了他们的衣角。
我心里感激着他们,后来这种情绪慢慢地变成了羞愧。
我真是羞愧极了。
18.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
(4分)
19.第②段划线句的言下之意是
。
(3分)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门被大大地推开”,表现了小伙子们性格的豪爽。
B.第①段描写客人对三个小伙子的态度,体现了人情的冷漠。
C.第③段小伙们喝汤前犹豫,是因为不忍辜负“我”的盛情。
D.第段“我”没有理会客人的嘲讽,表现了对他们的不屑。
21.阅④读文章第②-⑤段,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
(6分)
“我”的表现
给每人要了一碗排骨面
(2)
回身看三个小伙子
“我”对青年的态度
(1)
尊重
(3)
22.请简要分析文题“唱歌的人”的含义。
(4分)
(2)(20分)
18.(4分)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为下文表现顾客对小伙子们的冷漠态度做铺垫。
19.(3分)三个小伙子来上海的主要目的不是卖唱赚钱。
20.(3分)C
21.(6分)
(1)同情
(2)我不再问他们更多的问题(3)感激和敬重
22.(4分)既指文中那三个唱歌的小伙子;也指乐观阳光、热爱生活的人。
【闸北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放烟花
李娟①
①阿克哈拉②只有我们一家汉族人,所以汉族的旧历年似乎很多年都不曾正经地过过。
但今年却第一次决定认认真真过个年。
于是我从城里买了几个大大的烟花,想在大年三十也热闹一下。
五百多公里的路,倒了三回车。
②回想一下,长这么大,还从来不曾放过炮仗烟花这些玩意儿。
小的时候看邻居家孩子玩,并不特别向往。
长大后,更没啥感觉了,反正我们家又从来不过年的。
再说了,花那么多钱买回来,点燃后“砰砰”几下就烟消云散、一地碎纸——实在不划算。
③但这一次却不知想到了什么。
从来都没过过年,却突然那么想过年……莫非,年岁不饶人?
④吃过饭,还兴致勃勃看了春晚——很多年来这也是第一次。
然而电视屏幕上的噪音与雪花点势均力敌,看这样的电视,除了视力外,还得运用非凡的想象力。
后来实在忍受不了了,索性关了电视,决定开始放烟花。
⑤没有月亮,外面漆黑一团。
但星空华丽,在世界上半部分兀自狂欢。
星空的明亮与大地的黑暗断然分割。
站在院门口,一点也看不到村子里的其他房屋。
没有一点灯火。
这时候,村子里的人都睡下了吗?
⑥我妈打着手电筒照着我,看着我踩着墙角的柴禾垛把烟花小心放到黑乎乎的屋顶,插在积雪里。
又递上来几块石头,让我抵住烟花,怕它喷燃的时候会震动翻倒。
四周那么安静,我没穿外套,冻得有些发抖,牙齿咬得紧紧的,却非常兴奋。
⑦接下来我们开始商量由谁来点燃。
因为都没干过这种事,还有些害怕。
讨论完毕,我们都冻得抖抖索索的了,加之害怕,打燃火机后好半天才能瞄准导线。
⑧烟花一点问题也没有,和曾经看到过的一样,一串串缤纷闪亮的火球从那里迸出,高高地冲向漆黑的空中,然后喷爆出一道道金波银浪。
四周寂静无声,白雪皑皑。
这幕强烈的情景不但没有撕破四周的寂静,反而更令这寂静瞬间深不见底。
不远处的荒野在烟花的照耀下忽明忽暗,更远的地方,沙漠的轮廓在夜色中脉动了两三下。
⑨时间非常短暂,我赶紧进房子去拉外婆。
外婆走得太慢,等拄着拐一步一步挪出门,都已经结束了,只看到残落的星星点点碎花最后飞溅了两三下。
尽管这样,她也很高兴,惊叹了好几声,然后赶紧躲回屋子。
外面太冷。
⑩我开始点燃第二个烟花筒。
这回这个是喷花,彩色的火花像喷泉一样滋啦啦地四面乱溅,还甩得噼里啪啦直响,特别热闹。
我和妈妈并排站在雪地里仰着头,看着烟花什么也不顾地挥霍着有限的激情。
这烟花之外,是四面八方茫茫无际的荒野沙漠……我们是在戈壁腹心,在大地深处深深的深深的一处角落里,面对着这虚渺美好的事物……若有眼睛从高远的上方看到这幅情景,那么这一切将会令他感到多么寂寞啊!
(11)同上回一样,外婆好容易走到大门外,又只看到了点尾巴。
于是我不许外婆回去,让她在雪地里等着,当着她的面点燃第三个烟花。
让她在雪地里等着,当着她的面点燃第三个烟花。
(12)火光中,才看清墙外黑暗中的高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了两三个人,正静静地仰头凝视着这幕绚烂的——对阿克哈拉来说根本就是“奇迹”般的情景。
我认出其中一个女人是我们的邻居,她穿着破烂的长裙,裹着鲜艳的头巾,笔直单薄地站在那里,我在瞬间看到她宁静冷淡的大眼睛在烟花的照耀下是那样年轻。
(13)远处有一两幢房子的灯亮了,有人正披着衣服往这里走。
但这一次同样很快就结束了。
我只买了三个烟花。
再也没有了。
他们又站了一会儿,等了一会儿,低声说了几句话,才安静地消失在黑暗中。
(14)谁知到了第二天,从荒野散步回来,遇见的人都会yóuzhōng地赞美医生:
“昨天晚上,你们房子那里好漂亮啊!
”
(15)真让人纳闷,深更半夜的,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看到呢?
(16)甚至,连住在河对岸的老乡套着马爬犁子来我们村里买东西时也这么说:
“昨天晚上你们那里真漂亮啊!
你们过年了吗?
”
⑰别说,这还真是阿克哈拉第一次有人放烟花呢!
明年我再也不买这种便宜货了,一定要买那种最高最大的,可以看好长时间的。
一定要买好多好多,让所有人好好看个够。
(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文章有改动)
【注释】
①李娟:
女,作家,籍贯四川,长期生活于新疆阿勒泰地区。
②阿克哈拉: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个小村子,居民主要为哈萨克人,说哈萨克语,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宗教节日,而汉族的旧历年(春节)并非他们的节日。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yóuzhōng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一句“阿克哈拉只有我们一家汉族人”,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结合文章和相关注释,对这一背景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A.这里愚昧落后、野蛮不开化
B.这里贫穷偏远、荒凉寂静
C.“我们”远离故乡亲人
D.“我们”与村民们文化背景不同
E.“我们”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
21.文中写到了三处“第一次”,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反复强调“第一次”这个词语,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2.在放三个烟花的过程中,除了烟花本身的美,“我”每次都有不同寻常的发现,请阅读第⑧—⑬段并概括这些发现。
(6分)
第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第②段说“我”小时候对放烟花并不向往,长大了更没感觉,而且觉得实在不划算,最后一段却说明年一定要买“好多好多”“最高最大的烟花”,“让所有人好好看个够”。
你觉得这两者矛盾吗?
请简述理由。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由衷(2分,每字1分)
20.AE(4分,错一个扣2分)
21.
(1)第一次决定认真过年
(2)第一次看春晚(3)第一次放烟花(3分,每空1分,不分顺序)写出“我家”的贫穷,强调这个春节对“我”有特殊意义,同时暗含“我”想要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
(2分)
22.第一个:
放烟花那短暂而强烈的情景令四周的寂静更深不见底,但沙漠为之脉动,外婆为之欣喜。
第二个:
在戈壁深处,烟花这虚渺而美好的事物带给人激情,也让人感到寂寞。
第三个:
如奇迹一般的烟花,吸引了不少邻居和村人静静仰视和观赏。
(6分,每空2分)
23.不矛盾。
第②段这样写为最终“我”的改变埋下了伏笔,起初“我们”因为贫穷、与村民文化背景不同,才不过年、不放烟花,但这一次放烟花却让“我”感受到一种孤寂中的美好,也明白即使身处贫穷偏远之地,人们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不会泯灭,所以“我”才有了最后的决定。
(5分)
【宝山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2分)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
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
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
“怎么啦?
”妈妈生气地说:
“怎么啦?
还问怎么啦!
你过来给我坐下!
”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你到哪里去了?
”审问开始。
“没有呀。
”安安睁大眼睛。
“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
”“真的没有呀!
”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
”他气愤地站了起来。
看样子孩子没说谎。
“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
”安安点点头:
“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l点半,放学了。
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
孩子往千百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