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培训资料三 领导讲话稿的写作公文写作蜂鸟文秘论坛 上班族首.docx
《公文写作培训资料三 领导讲话稿的写作公文写作蜂鸟文秘论坛 上班族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文写作培训资料三 领导讲话稿的写作公文写作蜂鸟文秘论坛 上班族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文写作培训资料三领导讲话稿的写作公文写作蜂鸟文秘论坛上班族首
公文写作培训资料(三)领导讲话稿的写作-公文写作-蜂鸟文秘论坛----上班族首...
领导讲话稿的写作
一、领导讲话稿写作知识及例文分析
1、领导讲话稿写作四问
一问
问:
接受起草讲话文稿的任务后,正式动笔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
答:
这个问题很重要。
确实,起草讲话文稿,特别是比较重要的文稿,并不是接受任务后马上提笔成章,而是要有一个苦心酝酿、精心准备的过程。
不然,难有较高的成功率。
至于具体的准备工作,我体会大致有四项:
第一项是研究领导意图
起草讲话文稿与写作一般文章不同。
写作一般文章是反映自己的思想、意见,是一种自主行为,文章的首要评判者是作者自己,只要自己满意就可以定稿,而起草讲话文稿则是为讲话的领导者拟言,是一种被动行为,文章的首要评判者是讲话人,只有讲话人满意,才能定稿。
而要达到讲话人的意图。
这是起草讲话文稿的前提。
研究和把握领导意图,大体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讲话的背景,即讲话的由来与环境。
如果是会议讲话,就要弄清会议的来龙去脉、内容、目的以及程序等等。
二是领导的整体工作思路及其基本的思想和意见。
三是讲话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四是讲话人对行文的具体要求。
把握了这些内容,起草文稿就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那么,如何研究和把握领导意图呢?
一是从领导的日常言行去体会。
在与领导同志的日常接触中,对领导阐发过的议论、观点、主张,注意积累和思考,努力把握其思想脉络。
二是积极参加有关活动。
领导讲话并不单是某个领导个人的事情,而是代表了一个领导集体的意志,往往要经过集体研究和讨论。
对于这些活动,撰稿人要积极参加,从中去体会领导的意图。
三是认真揣摩领导的授意。
讲稿写作之前,领导同志一般要作些交待,有的交待得比较具体,有的交待得比较原则。
不论如何,对领导的授意都要反复琢磨,认真领会,力求吃透。
这是领导意图反映最明确的形式,也是研究和把握领导意图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第二项是吃透上级精神
大至一个地区,小至一个部门和单位,任何工作都必须接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
所以,吃透上级精神是起草讲话文稿的重要依据。
吃透上级精神,一般要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认真学习、把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二是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三是认真熟悉、掌握上级有关工作的规划、计划。
四是认真学习、理解上级有关的会议与文件精神。
当然,吃透上级精神,不能只靠临时抱佛脚。
平时就要多多留意,处处用心,不断学习,日积月累,写作前还要集中学习。
这样,才可能对上级精神理解得透彻,把握得准确,运用得精熟。
第三项是搜集材料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这里所说的客观事物,就是写作领导讲话稿的材料。
大量地搜集和占有材料,是写好讲话稿的基础。
搜集材料要力求“多、全、准、新、深”。
所谓“多”,就是饱阅沃看,广取博收。
因为占有的材料越多,作者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看得就越准,就越容易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语言;占有的材料越多,就越便于在同类材料中择优选佳,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所谓“全”,就是充分考虑写作的各种需要,全面搜集与写作相关的各个类别、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材料,做到客观材料与主观材料兼顾、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兼顾、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兼顾、内部材料与外部材料兼顾、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兼顾、典型材料与面上材料兼顾、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兼顾、例证材料与数字材料兼顾,以便从事实的全部总合中恰当地把握事物,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中准确地认识事物,从各种材料的相互参照和印证中深刻地说明事物。
所谓“准”,就是搜集的材料要准确无误。
这是材料的生命与力量所在。
为此,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材料来源必须可靠,不能道听途说;第二,材料核实必须详细清楚,不能模棱两可;第三,要注意材料的消化,只有真正消化了的材料,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从而有助于辨别真伪,剔除虚假。
所谓“新”,就是尽量多搜集一些新鲜的材料。
新鲜的材料可以给人以新的启示、新的思想、新的语言;而新鲜材料的恰当运用,又可以使听众和读者耳目一新,从而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新鲜材料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别人尚未发现的;二是别人尚未使用的;三是别人使用不充分的。
为了获取这样的材料,就要做到三点:
第一,搜集范围要广泛,尽可能踏入别人未涉及的领域;第二,搜集工作要深入,努力开掘别人未曾开掘的新层次;第三,搜集工作要精细,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不要轻易放过。
所谓“深”,就是要尽量搜集一些典型材料。
只有典型材料,才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最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和影响,从而最生动、最活泼,也最具有说服人和感染人的力量。
至于搜集材料的具体方法,可以说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当面调查、文字调查和阅读收听。
当面调查是获取真实、生动、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
具体方法有五种:
一是直接观察。
就是凭借自己的感官,获取有关的感性材料。
二是口头询问。
即通过面对面地个别交谈来了解某些情况。
三是听取汇报。
四是座谈讨论。
五是参与活动。
即通过参加有关的会议或其他活动,来搜集了解有关情况。
文字调查的具体方法有三种:
一是问卷。
就是列出一定的调查题目,印发给一定范围的干部群众,请他们回答。
二是统计。
就是把调查项目制成表格,分发给调查对象,请他们按表填写有关数字。
三是查阅与调查内容相关的各类文字材料,从中获取有关情况。
阅读收听就是通过阅读书刊、报纸、文件,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途径搜集材料。
第四项是构思fficeffice"/>
在充分占有材料之后,起草前的准备工作便要随之进入构思阶段,也就是预先想一想怎么写。
构思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基础环节。
要使写出的讲话有用、有效、有益,就必须具有正确、鲜明、深刻、突出的思想,就必须通过恰当的选材和剪裁托住和托出这一思想,就必须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遣词造句表达这一思想。
而这就要经过艰苦、深入、细致的构思。
构思必须周到、细致,考虑到整个讲话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细枝末节。
从一定意义上说,构思下的功夫越大,花的精力越多,想的问题越细,写起来就越顺手、越省力。
所以,在构思上多用些气力是值得的。
构思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内容。
第一阶段是初步酝酿。
作者接受了起草讲稿的任务以后,就要开始初步的构思活动。
这时主要考虑讲话的背景、领导对讲稿的要求、如何适应领导的口味以及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等,然后根据需要搜集材料。
第二阶段是确立观点。
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以后,就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其核心是研究矛盾,认识本质,把握规律,发现真理。
然后,确定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及意见。
第三阶段是选材剪裁。
主要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取舍,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剪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保证讲稿中的材料用得对、用得精。
第四阶段是安排布局。
在确立观点、选定材料以后,就要研究结构布局问题。
一方面要考虑整篇讲话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分几个层次,划几个段落。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何处详写,何处略写,哪个地方如何过渡,前后左右怎样照应。
总之,通篇讲话怎么写,要在头脑中搭起完整的架子,做到胸有成竹。
第五阶段是设计语言。
这是动笔前构思的最后阶段。
其任务是根据讲话者的语言习惯、听讲者的身份、讲话的内容等因素,考虑用什么风格的语言来写讲话,并据此搜集一些语言素材,特别要准备好关键部位的关键语言。
然后,正式动笔起草。
二问
问: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讲题确定得好,是讲话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可有时领导安排起草讲稿却很简单,只是几句话给你个总的概念,具体讲哪些题目还要你自己去琢磨。
那么,可否请你谈一谈如何确定讲题的问题?
答:
好的。
应该说,讲题是讲话主题赖以存在的基础。
没有讲题,主题就没有着落。
从讲话的起草过程来看,第一步就是确定讲题。
只有确定了讲题,才能依次进行搜集材料、分析材料、选择材料、提炼主题、结构布局、起草、修改、定稿等一系列工作。
没有讲题,搜集材料就无从下手,后面的其它工作也就更无从谈起。
所以,确定讲题对于起草讲话来说,就象基建中的立项一样,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
只有迈出第一步,才能进而迈出第二步、第三步,直至终点。
那么,怎样确定好讲题呢?
我体会有三点:
第一点是讲题要实在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只有实在的,才可能是人们关心的,因而才是有意义的。
具体有四层意思:
一是讲话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不应该是虚构的。
只有研究和解决实际存在问题,才能够最终起到推动事业发展的实际作用。
如果夸夸其谈地说了一大通,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和实际毫不沾边,那就只能算是废话。
这样的讲话当然谈不上好。
二是讲话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感得到、看得见、抓得住的具体问题,不应该是抽象、空洞、朦胧的问题。
只有具体的,才便于落实。
只有落实,才有效益,有价值。
没有价值的讲话当然也算不上好讲话。
三是讲话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不应该“顾左右而言他”。
只有抓住身边的矛盾,突出本地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地发挥作用,看到效益。
因而,也才能达到讲话的目的。
四是讲话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现实能够解决的问题。
无需解决的问题固然不必讲;需要解决但无条件解决的问题,讲了也白讲。
只有根据需要和可能两方面因素确定的讲题,才有实际意义。
第二点是讲题要新鲜 这是千万不可忽视的。
因为只有新鲜,才可能吸引人;只有吸引人,才能达到讲话的目的。
具体说有三层含义:
一是要研究新问题。
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
旧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矛盾,新矛盾解决了,还会出现更新的矛盾。
事物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有赖于旧矛盾的解决,事物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又必然伴随着新矛盾的产生。
矛盾的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这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及时发展新矛盾,并带领人们去研究它、解决它,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所以,讲话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务领导行为,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促进新发展。
如果总是陈芝麻、滥谷子,那就是迟钝的表现、落后的表现,最终只能是无所作为。
二是要选择新角度。
如果不同的讲话研究和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那每篇讲话都要给自己的讲题选择一个不同于其他讲话的新角度,避免落入俗套。
从客观上讲,许多问题是一个多棱体,可以从若干侧面去分析、研究、认识和解决,这就构成了我们选择新角度的客观基础;从主观上看,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又为我们选择新角度提供了主观可能性。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利用客观条件,调动主观因素,同中求异,努力选出新角度,力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兴趣,给人以新的启示,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要开掘新层次。
不同的讲话如果研究同样的问题,每一讲话除去要选择新角度外,还要在纵向上深挖一步,使自己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比别人深入一层,以深求新。
这当然是不容易的,但是,只有在比别人更深的层次上才能发现新天地,挖出新宝藏,具有新意义,不然的话,就只能是无效劳动。
所以,尽管困难,也要努力。
只要努力,总有收获。
第三点是讲题要科学 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点。
倘若讲题缺乏科学性,其他一切事情都无从谈起。
具体要注意五点:
一是要适应主题需要。
主题是讲话的灵魂和统帅。
它作为一条思想线索,具有从内部联结讲话各个部分的功能,在讲话的所有要素中起着支配一切的核心作用,讲题的选择和确定,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不管有多少具体的讲题,都要紧紧拴在主题这条红线上。
倘若游离于主题之外,那就违背了文章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事理。
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事物总是纷繁复杂的。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的,其它都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
一篇讲话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包揽进去,只能一个一个地去解决。
所以,确定讲题,必须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认真分析,精心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有深度,才能产生强烈的影响。
三是要符合群众意愿。
领导是为群众服务的。
领导讲话的讲题,必须努力适应群众的心理和愿望,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本质,才符合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受到群众欢迎,获得最好的效益。
四是要符合对象特点。
绝大多数讲话都具有特定的对象。
讲题的确定必须考虑讲话对象的身份特点,如职务、级别、行业、岗位等等,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不能用一篇讲话对付五行八作,不能确定与讲话对象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讲题,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因人而宜。
不然,就犯了“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毛病。
五是要符合领导意图。
为领导起草讲话是一种被动的写作活动,或者说是一种代笔行为,所以,讲题的确定必须符合领导的意图。
动笔前,要征询领导的意见;起草中,要绝对遵循领导的意志,不能自以为是,自行其是,不能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领导。
三问
问:
有的讲话叫人爱听,听了解渴,有味道,受鼓舞;有的讲话则平平淡淡,象碗白开水,叫人听了提不起精神气。
请问,怎么才能使讲话吸引人,叫人听了长劲?
答:
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它涉及到“写”和“讲”两个方面,单就“写”来说,也涉及到写作的各个方面,下面我只就三个总体性的问题谈些看法。
第一个问题是要写出主旋律,说白了就是要全方位地突出重点
一是突出重点部分。
一篇重要讲话,往往既总结工作,又分析形势,既阐述思想,又提出意见。
但各部分不能平分秋色,而要明确重点,下最大的力量把它写好,使它突出出来。
特别是有的时候一个会上几个领导讲话,每个讲话就更要分别有一个不同的重点,以避免过多地重复。
二是突出主要基调。
一篇讲话,不管内容多复杂,总要有一个主调。
或谈改革,或论开放,或说稳定,或讲发展,通篇讲话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主调展开,把这个主调突出出来,以便于听众和读者准确地把握讲话的基本精神和总体倾向。
三是突出中心工作。
在综合性讲话中,安排全面工作时要体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以此统揽全局。
在行业性讲话中,要着力安排好主要工作。
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一般工作与主要工作怎样协调,做到突出主要工作,带动一般工作。
四是突出主要矛盾。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对事物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分析解剖,最后给以解决的办法。
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它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如果不能把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突出出来,甚至抓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不休,那最终可能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第二个问题是要写出性格,也就是要写出讲话人的个性
无论是内容、思路,还是结构、语言,都是“这一个”,不能是“那一个”,做到因人而异,文如其人。
这样,才能适合讲话人的口味。
实际工作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起草人员搜肠刮肚写出的讲稿,到领导那里却通不过,甚至推倒重来。
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没写出性格,不适合讲话人的口味。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性格呢?
我以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摆正位置。
起草讲话文稿和写作一般文章不同。
写作一般文章是立自己之言,起草讲话文稿是代领导拟言,这个位置一定要摆正。
既然是代领导拟言,那么,在起草文稿的过程中,就要大胆地进入角色,敢于以“领导”自居。
只有敢于以“领导”的身份出现,才可能写出领导的性格。
既然是代领导拟言,那就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果是专对某一方面工作的讲话,就要注意处理好这一工作与全局工作的关系,注意分析和把握这一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位置,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这一工作做出安排,不能讲什么就只想什么、只顾什么、就说什么无比重要。
既然是代领导拟言,就要反映领导的思想和意图,不能随心所欲、自作主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能颠倒位置,以“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领导。
当自己的观点和领导的意图发生分歧时,应当先提出有理有据的建议,供领导参考,最后按领导定夺的意见办。
二是研究领导。
要写出领导性格,就必须熟悉领导。
要熟悉领导,就必须研究领导。
首先要研究领导的思维。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习惯与特长,代谁起草讲稿,就要注意研究谁的思维,以便于在运用材料、分析和说明问题时与之相适应。
其次要研究领导的思想观点和工作主张。
这是起草讲稿的重要依据。
在日常交往和会议发言中、要注意积累和思考领导的口头语言,从中了解领导的思想和主张,并逐步掌握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要注意研究领导的讲话及其起草或修改的其它文稿,从中去体会领导的思路和观点;要注意研究领导在文件上的批语,因为它常常简明扼要地直接反映出领导对某些问题的意见和主张。
再次要研究领导的意图。
一般来说,讲稿起草之前,有关领导总要做些必要的交待,提出一些意见和要求,只是有的具体一些,有的原则一些。
不管怎样,对领导的授意要仔细琢磨,认真领会,力求吃透,从中弄清领导的意图,弄清领导对文稿的具体要求和讲话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这是写好讲稿的重要前提。
如果根本就不明了领导的意图和目的,起草工作就只能无的放矢。
所以,代领导起草讲稿必须弄清领导意图,并努力贯穿于文稿之中,按领导意图进行构思和设计,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另外还要研究领导的语言。
用讲话人的语言表达讲话人的意图,是写作讲话文稿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不然,讲话人就会感到文稿上写的不是自己的话。
所以,代领导起草讲稿,必须注意研究讲话人的语言特点,以便投其所好地运用他自己的话来写,甚至就连他的惯用语和点睛之语,也要尽量通过加工润色而用到文稿中去。
这样既有利于体现领导的意图,又能较好地体现领导的个人风格。
第三个问题是要写出鼓动性
领导讲话只有具备强大的鼓动性,才能激发人们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满怀信心地贯彻落实,因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效果。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鼓动性是讲话的生命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鼓动性呢?
我体会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要实事求是分析形势要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讲成绩要丁是丁、卯是卯,讲缺点要一是一、二是二;讲经验要恰如其分,讲问题要一针见血;讲优势和劣势要实在可信,表扬先进和批评落后要把握分寸。
这样,才有助于人们认识现实,统一思想,受到鼓舞,积极工作。
二要切实可行。
工作任务要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执行和检查;指标要求要积极稳妥,既不能保守,也不能高不可攀;工作措施要符合实际,充分考虑到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因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中看到希望,进而响应号召、积极落实。
三要有的放矢。
领导讲话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必须切中要害,有的放失。
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现实生活向人们提出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要注意研究新形势,提出新问题,解决新矛盾。
如果总是重复别人的老话题,使听众和读者似曾相识,那也不会受人欢迎,自然也就起不到动员群众的作用。
四要以理服人。
追求讲话的鼓动性,必须坚持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
实践证明,靠高嗓门唬人,靠大帽子压人,靠盛气凌人,最终都无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只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只有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用心把道理讲实、讲清、讲深、讲透,才能使听众和读者心服口服,发生共鸣,产生贯彻落实的热情和渴望,进而把领导的要求变成自觉的行动。
所以,起草讲话文稿,必须把劲用在说理上,不能用在“嗓门”上。
五要以情动人。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以情动人是增强讲话鼓动性的有效方法。
毛泽东同志《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彭德怀诞辰9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增强了讲话的鼓动性,其经验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六要语言生动 语言,是领导讲话最重要的形式要素。
只有语言生动,才能表达好生动的内容,或者说只有生动的语言,才能把内容表达得生动,才能吸引听众和读者,才能有效地鼓动起大家的热情。
语言问题,涉及到很多技术性问题,这需要写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把握。
四问
问: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任何一种文体的语言,既要符合语言运用的一般规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文体语言的特殊性,您能否和我们具体谈一谈领导讲话语言的特殊性?
答:
好的。
根据我的学习体会,领导讲话语言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事务语体与政治语体的结合
正如你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们的交际需要是多方面的,对语言运用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
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就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语文体式。
最基本的语文体式有四种,就是事务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
一般来说,一种文体的语言只具有一种语体特征。
日常应用文、机关公文的语言属事务语体,政治性论说文的语言属政论语体,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的语言属科技语体,各种韵文及文艺性散文的语言属文艺语体。
但是,领导讲话的语言却是事务语体和政论语体的结合,同时具有两种语文体式的特征。
首先,领导讲话作为一种特殊公文,它的语言和其它公文的语言一样,明显具有事务语体的特征。
它既具有事务语体简明、准确、平实的特点,较少重复,忌讳模糊,也不过多地追求文采和韵味,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事务语体所特有的固定的习惯用语,比如抬头的称谓和结尾的“谢谢大家”等。
其次,由于领导讲话所阐述的一般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旨在阐明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说服大家接受和执行,所以,它的语言又常常具有政论语体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准确、周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鼓动性。
也就是说,概念要确定不疑,判断要准确恰当,推理要正确严谨,使人不能不听、不信、不服。
第二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语言的两个不同的形态。
一般来说,人们进行面对面地直接交际时使用口头语言,写文章时多用书面语言。
但是,讲话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交际方式。
一方面,绝大多数讲话具有面对面交际的直接性,可又不象两个人面对面谈话那样自由灵活。
两个人面对面谈话可以你一言、我一语,有问有答,自由自在,讲话则一般要事先写好讲稿或提纲,而且一个人讲,好多人听,讲话人和听讲人有一定距离,听讲人一般不能随便插话。
另一方面,讲话虽然提前写成书面材料,可又与一般文章不同。
一般文章是写给人看的,讲话是讲给人听的。
所以,讲话既具有直接交际的某些特点,又具有间接交际的某些特点。
正是交际方式的这种特殊性,又决定了讲话语言的第二个个性特征,也就是同时具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某些特征,体现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
首先,领导讲话的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某些特征,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停顿较多,句式较短等等。
但同时它又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自然性的口头语言。
比如,人们日常说话,多半是顺口答腔,来不及仔细思索、推敲和斟酌,经常有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逻辑不严、层次不明的现象;人们日常说话,可以更多地借助于手势、表情等身态语言,来帮助自己表达和帮助对方判断与理解,所以又经常出现过分省略、紧缩等现象;人们日常说话,还常常因为构思不严谨,或临时改变计划,或寻找恰当的字眼,出现口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