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050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docx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docx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提纲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组织:

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或者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P3

2、哈佛学派:

产生于1938年,提出了SCP理论,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简称SCP分析框架,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作的经济绩效,因此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详细见课本P20

3、芝加哥学派:

产生于1960年代初,在SCP理论中认为市场绩效才是决定性因素,不同的市场结构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主张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反对垄断行为。

P21

4、市场行为:

指企业在市场的供求条件下以及充分考虑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P36

5、市场结构:

是对市场内的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由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三个因素决定。

P29

6、市场绩效:

指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业、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效果。

P41

7、规模经济:

一般认为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而导致的经济。

或者说当企业的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则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

P25

8、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部原有的生产或者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余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即两种商品一起生产比单独生产生产要便宜时,就达到了范围经济。

P26

9、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中观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主要包括: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反垄断与管制理论。

P17

10、第一次产业:

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只广义上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

P63

11、第二次产业:

加工取自自然界资源的物质生产部门,指广义上的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矿业以及公共事业。

P63

12、第三次产业:

从第一二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指广义上的服务业,主要包括运输业、通讯业、商业贸易、金融等等,主要为满足生活中不同于物质需要的需要。

P63

13、比较劳动生产率:

是某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等于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该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比。

P82XX的

14、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也叫附加价值)与资本资料的工业净产值之比。

P84

15、卡特尔:

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价格和控制其产量。

卡特尔是一种正式的串谋行为,它能使一个竞争性市场变成一个垄断市场,属于寡头市场的一个特例。

可以分成规定销售条件、价格、产品产量、利润分配、原料产地分配的卡特尔等。

P36

16、特许投标制:

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争夺在某个产业或者业务中的特许经营权,并在一定质量要求下,由提供最低报价的企业获得特许经营权。

P158

17、产业集群:

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P242

18、独占区域:

独占区域主要是指生产商在零售商之间划分最终市场,使得在每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只有一个零售商独自拥有向消费者提供这种产品的权力。

P334

19、主导产业:

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P68

20、数量规制:

指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对投资数量或者是产品质量进行规制。

P157

21、规制失灵:

指政府在推行规制政策时,经济效益不能改善或规制实施后的效率低于实施前的效率等现象。

P157

22、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进入壁垒的特征主要有:

1.针对特定产业或企业。

2.具有可变性。

3.具有针对性。

4.具有多样性。

P33

23、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P76-79

24、纵向关系:

纵向关系是纵向关联的内容之一。

纵向关系是具有纵向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设计或者制度安排。

根据上下游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纵向一体化、纵向分拆和纵向约束。

P92

25、纵向一体化:

也称为垂直一体化,指沿着产业链纵向扩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在企业内部连续完成原料生产、零部件生产、最终产品生产等各个阶段,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P329

26、纵向分拆:

是纵向一体化的逆过程,指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在保留其主要生产经营环节前提下,将上下游其他的环节剥离出去的过程。

P334

27、纵向约束:

纵向约束是产业链上下游市场中的企业通过契约而达成的关于产品交易的一种约束关系。

P332

28、战略性新兴产业:

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四大特征的战略性产业。

P356

二、简答

1、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P10-13

一、基本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2)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二、具体研究方法

(1)系统动力学分析法

(2)经济计量法

(3)投入产出分析法

(4)案例研究法

(5)博弈论

(6)实验方法

2、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P22

(1)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

(2)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X-Inefficiency)

3、简述范围经济的一般来源。

P28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往往密切相关,这表现为:

同一因素,既可以带来规模经济,也可以带来范围经济。

上述规模经济的某些成因,如大批量采购的销售的经济性、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等,也是范围经济的成因。

此外范围经济的产生,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生产技术设备的通用性

(2)中间产品或零部件的多用途径

(3)研究与开发的外溢效应

(4)声誉效应

4、简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

P27

(1)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和分摊

(2)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3)存货

(4)生产的物理效应

(5)营销和购买的经济性

5、简述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方式。

P33

(1)RD行为

(2)地理行为

(3)促销行为

(4)服务行为

6、简述三次产业分类法。

P62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首先创立,1935年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

1、第一次产业: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2、第二次产业:

始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电力业、煤气业等。

3、第三次产业:

20世纪初形成,包括商业、金融业、饮食业以及科学、卫生、文化教育、政府等公共行政事物。

在之后的1940年,克拉克出版了著名的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

在这本著作中,克拉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

这种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农业)、第二次产业(制造业)和第三次产业(服务业)。

7、简述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P29

(1)市场集中度,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市场份额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程度,它是反映特定产业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一个基本概念

(2)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在经营上进行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一种非价格壁垒,具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的同种产品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所导致的产品间不完全替代的情况。

(3)进入壁垒,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8、简述市场行为的主要类型。

P36

(1)企业的价格行为

a.卡特尔,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价格和控制其产量。

b.价格领导,价格领导制是不公开的串谋定价的主要形式

c.晴雨表式价格领导制,晴雨表式的价格领导制发生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中,当市场需求、成本条件发生变化时,有的企业首先表示应该变动价格,其他企业以不断的调价行为表示响应

(2)企业产品行为

a.产品差异化行为

b.广告和各种销售活动方面的行为

(3)企业排挤竞争对手行为

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合理的排挤行为,这是通过正常的竞争手段使另外一些企业被排挤出市场或被兼并;另一类是不合理的排挤行为,这是通过限制竞争和不公平的手段来排挤、打击和控制竞争对手。

9、简述市场绩效的主要内涵。

P41

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

它实质上是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

10、企业的价格策略性行为有哪些?

(MBA智库,价格策略性行为)

(1)限制性定价策略行为

限制性定价(EntryLimitPricing)策略行为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一般指在位企业通过在市场上实施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企业对进入市场后收益的预期,从而影响潜在厂商的进入决策。

(2)掠夺性定价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Pricing)是指一家企业为了将竞争对手排挤出市场或者吓退打算进入相关市场的潜在企业,在一定的市场上暂时降低价格,待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以期获得较高的收益。

12、简述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

P87

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三个阶段: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发展受制于自然资源,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工业社会阶段即商品生产的社会阶段,其基础是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

后工业生产即服务经济社会,这个社会的基础是服务,财富的来源不再是体力、能源,而是信息和服务。

13、简述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P141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

(2)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3)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分散”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4)地区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规律

(5)非均衡规律

(6)产业布局与“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对立统一的规律

14、简述产业关联的类型。

P88

(1)按产业间供给和需求联系分:

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

前向联系,指的是某一产业在其他产业中的利用而形成的产业关联,即某一产业的产品成为其他产业的投入物,也就是通过供给关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指的是某一产业在其他生产过程中需要从其他产业获得投入品所形成的依赖关系,也就是通过需求关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2)按产业间技术工业的方向和特点分:

单向关联和多向循环关联

单向关联:

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业和服务,以供其生产时直接消耗,但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这种产业间的联系就是单向关联。

多向循环联系:

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或服务,作为后续生产部门的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产品和服务又返回先行产业部门,其特点是各有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是互相依赖、互相服务的,从而形成一种多向循环关联。

(3)按产业间的依赖程度分: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

是指在现实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提供产品、技术的联系。

间接联系:

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个产业部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生产技术联系,但通过另外一些产业部门的作用而发生的联系。

15、简述影响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因素。

(1)政策因素

1.行业投资规模标准。

2.国家发展战略。

(2)市场供求状况

市场容量的大小是确定企业经营规模大小的重要依据。

根据贝恩规模市场比重公式d=M/Qm(d为规模市场比重,M为企业规模,Qm为市场总规模或总容量)所揭示的,市场容量越大,规模壁垒越低,可容纳的达到经济规模的竞争企业数量越多;相反,规模壁垒就越高。

(3)企业资源状况

业各类资源的获得能力和配置状况对其规模有较大的影响,表现在:

1.资金。

2.设备3.其他要素。

(4)企业组织形式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合理设置能使企业一定时期的各项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但是机构的多少和繁简程度对经营管理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5)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

从本质上讲,一个企业规模是否过大并不在于企业本身、不在于其是否能够被管理,而在于它同环境的相互关系。

来源“崔治文、徐湘明,《企业经营规模适度性影响因素探析》,甘肃理论学刊”

16、简述需求结构是如何影响产业结构的。

三大产业的形成,首先是需求结构、个人消费结构随收入水平变动而变动的结果。

此外,在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也据诶那个了消费资料产业同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

而且投资也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投资在各个产业部分的分配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

P102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供给量通常大于需求量,故经济运行的均衡点主要由需求所决定。

我国目前虽然仍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但计划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小,市场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90%以上的商品生产取决于市场的需求。

所以,在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最终需求的结构决定了三次产业的结构。

把最终需求与产业结构联系到一起的工具是投入产出模型,它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的逻辑是,最终需求(最终产品)拉动了各部门的总产出,进而拉动各部门产生相应的增加值。

当最终需求的各组成部分发生变动时,就引起各部门总产出、进而是增加值发生相应变动,三次产业结构跟着变动。

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弄清楚最终需求结构变动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定量关系。

(来自一篇教授的论文)

17、简述产业链整合的主要模式。

P121

(1)产业链的纵向整合:

纵向合并,纵向合并就是企业将产业链上存在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新的企业整体。

纵向约束:

是指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通过对上下游企业施加约束,通过价格或产量控制实现纵向上产业垄断利润的最大化。

(2)产业链的横向整合:

整合企业能力、建立横向企业联盟、进行横向合并。

(3)产业链的综合整合。

18、简述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P145

(1)全局原则。

国家的产业布局正如一盘棋,各地区恰似棋子,产业布局首先要贯彻全国一盘棋的全局原则

(2)分工协作原则,产业布局的分工协作原则,主要体现在劳动地域分工与地区综合发展相结合上

(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4)经济效益原则

(5)可持续发展原则

19、简述产业生态化的内涵。

P232

产业生态化是将产业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构造产业生态系统,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促进产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过程。

20、简述产业技术政策。

P187

产业技术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

是政府对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结构选择和技术开发进行的预测、决策、规划、协调、推动、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必要性:

(1)促进技术进步是政府本身的职能要求。

(2)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分配资源难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

(3)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需要国家的投入和组织。

(4)迅速增强本国的技术力量需要政府干预。

在具体实践中包括以下三方面:

1.技术引进政策2.研究和开发援助政策3.技术结构政策

21、简述产业布局的机制。

P128

产业布局机制是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

产业布局机制可分为两大类型: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22、简述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P112

(1)赫希曼基准

(2)罗斯托基准

(3)筱原基准

(4)环境与劳动内容基准

(5)比较优势基准

(6)产业协调状态最佳基准

23、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P358

(1)国家意志准则

(2)市场需求准则

(3)技术自主准则

(4)产业关联准则

(5)就业带动准则

(6)资源环境准则

三、论述

1、论述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主要分歧。

哈佛学派:

1)首创了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构成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构造了SCP分析框架。

2)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作的经济绩效,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3)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容易达成垄断合谋并形成限制产出、固定价格、市场协议分割、默契的价格领导等行为,这必然会影响市场绩效,所以必须由法令来限制这类行为,其倡导的公共政策主要是反垄断。

芝加哥学派:

1)市场绩效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2)高度集中市场中的大企业必然具有高效率,而产生这种高效率主要在于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优越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等因素。

3)一个政府对其合意的市场绩效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参与,要让市场力量自动起调节作用,应尽可能减少政策对产业活动的干预,以扩大企业和私人的自由经济活动范围。

主要分歧:

1)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市场结构是基本决定因素,不同的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绩效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2)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哈佛学派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3)哈佛学派倡导反垄断的公共政策,而芝加哥学派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2.请论述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1)需求结构:

个人消费结构不仅影响生产消费结构的产业构成,而且影响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中间需求的结构决定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最终需求的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最重要动因之一,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决定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和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的比例关系。

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同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并制约这两类产业部门的发展。

(2)投资结构:

投资在各产业部门的分布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也是通过产业结构增量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存量的途径。

(3)资源结构:

自然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劳动力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资本积累程度也是制约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4)科学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影响需求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影响供给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5)世界经济:

进口国外商品可以弥补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产业发展的不足,进口某些国外新产品可以开拓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条件。

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移动,对出口国和进口国都会产生影响。

(6)不同时期的重大经济政策: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调整政策、重点产业部门的选择和扶持政策等,都会对产业结构有直接的影响。

(7)一个国家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各种情况和传统也会影响产业结构。

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致相互抵触,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3.以某一产业为例,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及优化策略。

1.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

内向型优化路径:

是指一国产业经济系统在国内市场导向下,内部各相互关联的产业协调互动,实现本国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并最终实现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主要功能有强化技术扩散效应、强化产业集聚功能、提升产业的高度化。

外向型优化路径:

是指从国际经济合作中的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出发,把握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升级的基本趋势和规律,主动将本国产业体系融入世界产业体系中,形成开放型的产业经济体系,改造和提升自身的要素禀赋,以开放发展,扩大本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最终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和结果。

2.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

产业空间转移:

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序列演化过程。

产品升级换代:

是通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提高单位产品的附加值,用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产业链条位置升级:

是在同一条产业价值链曲线上,一国的产业变动,通常指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演进的过程。

跨越式链条升级:

是从一条产业链条转换到另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一般来源于突破性创新。

4.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带来的影响,并据此分析未来我国产业布局的可能战略选择。

非均衡产业政策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产业布局经历了从均衡到非均衡的转变后,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由南向北展开的布局。

根据各地域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的地域分工。

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增强,有效带动了周围区域经济的增长。

非均衡产业布局的负面影响

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区域经济摩擦,地区封锁日趋强化。

产业布局非区位化,引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注重地区经济倾斜,忽视产业倾斜。

未来我国的产业布局战略选择

梯度推移战略:

以地区经济技术水平为梯度,战略重点逐步由东向西梯度推移。

反梯度推移战略:

以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为梯度,把建设重点设在中西部,分为中部突破和西部跃进。

点轴开发战略:

资源分配和产业布局应按线状基础设施(主要是水陆空交通干线)展开,强调已有的经济技术基础的作用。

增长极战略:

建立以增长极为中心的空间发展矩阵。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进行产业布局战略。

5.论述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增长极模式:

我国借鉴增长极的理论指导产业布局,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立和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

现在我国中西部也要推行这种战略。

点轴布局模式:

我国产业布局中比较公认的两种点轴模式是“T”型模式和“弓箭”型模式

网络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是点轴发展与布局延伸,是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一种模式。

我国东部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属于这种模式

区域梯度开发模式:

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不平衡性,客观上存在一种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转移。

生产力的空间退役要从梯度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6.论述我国《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是一部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反垄断法由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共分为8章57条,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

中国反垄断法平等地适用于市场主体即经营者。

任何经营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都要遵守反垄断法的规定。

2、关于垄断协议:

中国反垄断法对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分别做出了禁止规定。

对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经营者实施垄断协议做出了禁止性规定。

3、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中国反垄断法不反对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严格禁止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垄断行为。

4、关于经营者集中:

经营者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可能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导致排除或限制竞争。

5、关于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针对中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行政机关及公共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政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