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模块考试试题2.docx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模块考试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模块考试试题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模块考试试题2
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A卷)
本试卷共23小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勾结/勾当 扫除/扫帚 咽气/狼吞虎咽 兴奋/兴高采烈
B.奔跑/投奔 空气/空闲 累赘/罪行累累 丧礼/丧心病狂
C.栏杆/竹竿 侪辈/肚脐 投缘/不容置喙 俘虏/饿殍遍野
D.宣布/渲染 凄怆/呛人 旺盛/矫枉过正 假装/久假不归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彩票首屈一指毛骨耸然义愤填膺
B.驾驭励行节俭一枕黄粱枉费心机
C.幅员明火执仗不可思议以逸代劳
D.宛转记忆犹新乔装打扮罄竹难书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整个赛季同时失去姚明和麦蒂这两位巨星的休斯顿火箭队,居然取得了42胜40负的战绩,主教练阿德尔曼的执教能力让人侧目。
B.通过参加这个夏令营,营员们不仅学会了一些必要的野外生存的技能,还意识到面对困难时团结一心的重要性,三人成虎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意识里。
C.一场由重庆开始的扫黑风暴逐渐席卷全国,许多作恶多端的黑社会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人民纷纷拍手称快,认为他们罪有应得。
D.当人们纷纷向地震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残奥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仁义和宽容”,希望残奥会所体现的“歌唱生命的创造力、人性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理念能感动东盟各国政府和人民,推动大家重视和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和体育活动。
B.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作者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C.由于上海市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奖助学金的实施细则等,使得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尤其是地震重灾区新生能够安心学习生活。
D.一份由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总设计师刘竹生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足够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人言可畏么?
答:
可畏,又不可畏。
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
B.战国时期,孟子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统一天下,如“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
C.大旱之下,在云南超过300万公顷的152处自然保护区内,珙桐、苏铁等珍稀植物,大象、黑颈鹤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如何?
请看本报记者调查。
D.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鸟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潺潺的流水声,野牛的低哞声——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
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
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
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
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
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
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貌。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
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
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
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舍,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
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
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
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
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
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
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
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
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
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
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
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发生的事了。
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
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
梅花意象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
8.以下有关牡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尚,两种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B.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宋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需求。
C.牡丹的晋身之路曲折,梅花的晋身之路则顺直;牡丹的气度豪放,梅花的气度则富意韵。
D.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而梅花则在宋代之后发展出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
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
B.李氏王朝尚武,凭军事实力夺取天下。
所以唐以牡丹为国花,可能是由武将的审美情趣决定的;宋朝国君重文抑武,故宋以梅为国花,主要是由文士的审美情趣决定的。
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都是当时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
D.微小的梅花取代雍容华贵、灿烂绚丽的牡丹,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成为“群芳之首”,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朝着健康且内涵丰富的方向发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
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
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
“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
”遗言后人莫事二姓。
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
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
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
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
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
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
答曰:
“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
”孝感惧而止。
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
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
“刀绳具在,无速我死!
”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
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
或曰:
“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
”先生笑曰:
“此所谓钓名者也。
”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
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
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
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
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
及读王不庵之言曰:
“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
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
”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②太安人:
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
③焦原:
枯焦的大地。
毒浪:
比喻遭蹂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时四国多虞 虞:
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祸 豫:
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振:
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见:
表被动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颔联和颈联分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5.填空。
(6分)
(1)古代文人们慨叹风云变幻,痛惜韶光易逝,目睹人民疾苦,身受坎坷命运,总是奋笔疾书,歌以咏怀。
王勃在滕王阁上慷慨高唱“穷且益坚,”;李白遭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愤然长叹“,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远望,百感交集,不禁吟出“,百年多病独登台”。
辛弃疾遇主和派阻挠,壮志难酬,感慨道“凭谁问:
,尚能饭否?
”。
如此种种,这些发自内心的强音,响彻云霄,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2)《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3)格里高尔·萨姆沙是(国别)作家卡夫卡代表作《变形记》中的主人公。
小说以荒诞的情节揭示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⑴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
“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
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
⑵妈妈来了!
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
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⑶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
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
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⑷“培德,儿子!
”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
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
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
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
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⑸“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
真好,不是吗?
”
⑹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
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⑺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
“那就是我的床。
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
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
⑻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
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
“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
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
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
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
⑼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
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⑽“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
别让他们看到你。
”
⑾“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
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⑿“是这样。
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
⒀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
该死!
正好是这个齐姆森!
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
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
“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
”他感到脑袋在痛。
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
“这真是太好了。
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
不是吗,莱默斯?
”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
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
“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
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
⒁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
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⒂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
⒃“不了,就这样吧,儿子。
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
⒄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
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
“妈妈!
”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⒅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
可是他一点也不饿。
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
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
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⒆“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
”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
⒇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
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
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
“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
”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6.小说第三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7.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4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
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答: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答:
18.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
答:
19.请简要概括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答:
六、(12分)
20.“性价比”一词原为专业术语,一般用于商业领域,字典中将其解释为“商品的性能、配置等与其价格所形成的比率。
”近年来该词使用频率较高,在一些语境中还有引申的意义,请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性价比”的意思。
(4分)
(1)有些旅游景点不得不在黄金周期间大幅上调门票价格,由于“性价比”低,自然又引来游人的强烈不满,每年黄金周之后,消费者对旅游部门的投诉都是一个高峰。
答:
(2)近日,智联招聘网针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表明,57%的企业招聘官在招聘毕业生时,首先看实习的经历和表现。
在人力资源部门眼中,实习经历丰富的学生是“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学生。
答:
21.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连贯的短句。
(4分)
当我走近这次展览会上挂着将近百十幅国画的宽大的厅堂时,我首先被齐白石老人的神态生动、壮丽清新,令人感到中华民族的磅礴气魄和伟大的创造精神,而使旁边的幅面很大、颜色浓重的作品,相形之下就显得灰暗、神气不足的一些作品吸引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模仿下面例句的句式,另在《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失街亭》中选取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个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
(4分)
善纳忠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
假如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
要想事业兴旺,就必须广开言路,察纳忠言。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
“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
”蝴蝶告诉它:
“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温暖的巢穴的勇气。
”蛹就问蝶: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
”蝶告诉它:
“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实现理想,要有不凡的人生,必须敢于为实现理想而经历艰苦的磨砺,在磨砺中重新更生,塑造一个“新我”。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五月第一次模拟考试
A/B卷答案
1.B(A.gōu/gòu sǎo/sào yàn xīng/xìng B.bēn/bèn kōng/kòng léi/lěi sāng/sàng C.gān chái/qí yuán/huì fú/piǎo D.xuān/xuàn chuàng/qiàng wàng/wǎng jiǎ)
2.D(A.毛骨悚然B.厉行节俭C.以逸待劳)
3.C(拍手称快:
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A、侧目:
不敢从正面看,形容畏惧;B、三人成虎:
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D、细大不捐:
大的小的都不舍弃。
指所有的都兼收并蓄。
)
4.D(A.搭配不当,“重视和提高残疾人事业”中“提高”与“事业不能搭配。
B、介词残缺,在“操作者”前加“在”;C.缺主语,去掉“由于。
)
5.C(A.句末的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面;B.括号应该放在引号外面;D.冒号和破折号位置互换。
)
6.B(为最主要的原因。
)
7.D(重复题干的说法,没有分析牡丹意象内涵单一化的原因)
8.C(原文第4段中说,“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
)
9.B(A、D的推断没有依据且不合逻辑;C、牡丹和梅花成为“国花”,与其本身的生物特质是有一定关系的,如牡丹“怒放”、梅花傲霜。
)
10.D(见:
称代副词,我。
)
11.B(②记叙现状;⑥是写救济他人。
)
12.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
13.
(1)(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评分建议:
①务:
力求。
②质:
评定。
③泥古:
拘泥于古代。
④空言:
虚而不实的话,空话。
)
(2)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
(评分建议:
①负:
拥有。
②遂:
实现。
)
(3)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
(评分建议:
①负:
负担、承受。
②揭:
公开、宣扬。
③于天下:
状语后置句。
)
14.
(1)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2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2分)
(2)对比(1分)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1分)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2分)
15.
(1)不坠青云之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万里悲秋常作客廉颇老矣
(2)孙犁(3)奥地利
16.①内容上:
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②结构上:
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伏笔)。
(每点2分,共4分)
17.
(1)心理描写。
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
(2)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
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而丢面子而窘迫。
18.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离开,回房间看见蛋糕自责羞愧,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担心消除,内心转向平静。
19.形象特点:
①彬彬有礼(有教养);②成熟懂事。
(2分)作用:
①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才要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自己、跟自己分吃蛋糕,才让培德轻松一些。
齐姆森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②作者用齐姆森仁厚来反衬培德的虚荣,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③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
抛弃虚荣,珍惜亲情。
(答对两点可得4分。
)
20.
(1)指服务质量与其价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