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257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docx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docx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

(转载自:

 

 

目录

 

一、大学分类标准及其分类

(一)国外大学分类方法

(二)国内大学分类方法

(三)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出发的大学分类方法

二、大学发展与社会的契合

(一)大学发展的理性思考

(二)新世纪社会发展趋势

(三)社会发展对大学发展的需求

(四)大学发展与社会契合的路径选择

三、大学发展的意识和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

(一)大学发展必须树立的意识

(二)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

四、大学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分析

(一)国外大学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分析

(二)我国大学发展战略的概述

五、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

(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

(三)教学型大学的发展战略

六、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正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步走向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又一个关键时期。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跨越的先导。

谋划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谋划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不仅利于进一步发挥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真正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就现实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在近期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如大学发展定位不尽科学合理、盲目攀比、升格热、贪大求全、发展战略和目标趋同化等种种问题。

因此,就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四组的主题《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本课题组专门进行了研究,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大学分类标准及其分类

(一)国外大学分类方法

国外对大学的分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是美国的一般分类法、卡内基分类法和美国周刊分类法以及日本的分类法。

1.美国的一般分类法

习惯上,美国一般把高校大致划分为3种类型:

两年制学院、四年制学院和综合性大学。

两年制学院又称初级或技术学院,大部分为公立,多半为地方社区所举办,故一般称为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提供的课程有两类:

一类为过渡性文理课程,相当于4年制大学的头两年,学生习毕可转入4年制大学继续深造;另一类为终止性职业技术课程,毕业生直接就业。

社区学院颁授的学位是准学士学位。

社区学院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入学条件简单,不限年龄,亦无须通过入学考试;学习时间灵活,有全日、半日、周末、夜间课程的多种选择,还有寒暑假开设的假期班;修业年限较短,收费低廉,而且针对本地区需要开设课程,便于就业,因此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

目前美国共有社区学院1200余所,学生人数从1985年的470万增至1992年的640万,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0%。

四年制学院大体有两类:

一类是文理学院或文科学院。

基本课程包括人文学(语言、文学、哲学、艺术、音乐、文化史等)、社会及行为科学(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和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三大领域。

现在有的学院为多收学生平衡收支,增设了诸如企业管理、护理、教育等学科以适应当地的需要;另一类是独立的专科学院,如机械学院、建筑学院、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等,主要提供专科职业教育。

近年来许多专科学院也扩大了教学范围,提供较完备的文理课程及学位。

上述两类学院学制一般为4年。

文理学院和文科学院向毕业生颁授的最普遍的学位是文学士和理学士,专科学院则授予专业学位。

综合性大学规模庞大、组织复杂、师资充实、设施完备,一般设有以文理学院为核心的若干学院,可修学位的课程除通常的文理课程外,还有工程与技术、商科、国际问题、卫生、教育、农业、家政、建筑、传播、新闻、图书馆学、旅馆管理等。

大部分综合性大学注重研究工作,不仅拥有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也设有以向高校和社会输送教学和研究人才为双重使命的研究生院,因此这些大学又被称为研究性大学。

此外,许多综合性大学还设有若干高级专业学院,如法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管理学院等。

进入这些专业学院学习往往需要4年大学本科学历,学制通常为3-4年,时间长费用高,但入学竞争仍异常激烈,因为拥有专业学位是挤身收入丰厚的专业领域的先决条件。

综合性大学颁授学士、硕士和博士3种学位。

2.卡内基分类法

卡内基教学发展基金会是一个久负盛名的教育政策和教学研究组织。

卡内基基金会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将美国1994年3595所大学分成十类,这些大学是能授予学位或被美国教育部认可的、评价组织鉴定合格的大学。

其具体分法如附表1所示。

3.美新周刊分类法

美新周刊的全美大学排名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最大,其成功的经验最值得借鉴。

其分类方法引用了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的分类结果,并在具体操作中对学校的类型进行了简化,如主要按全国性授予博士学位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授予硕士学位大学和综合性学士学院四类来分别进行评价和排序。

4.日本的大学分类方法

庆伊富长参考美国大学的分类方法,根据日本的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科设置状况以及研究生数、本科生数的比例,将日本的500多所大学分为5类:

一是研究大学(R型),24所;二是研究生院大学(D1型),121所;三是准研究生院大学(D2型),35所;四是硕士大学(M型),85所;五是本科大学(C型),178所。

(二)国内大学分类方法

我国对大学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形成的大学分类方法及大学排名中对大学的分类方法。

1.传统分类法

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角度出发,我国对大学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层次分类,形成大学、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三类;二是以教学、科研为导向的层次分类,形成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四类。

三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准的分类,形成教育部直属高校及部门和地方所属高校两类;四是按学科特点分类,形成文理(也称综合)、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语言、财经、政法、艺术、体育、民族等12类;五是按学科多寡分类,形成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三类。

2.大学排名分类

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上刊登的研究报告:

《2003中国大学评价》中,对大学的分类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

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

具体分类结果见附表2。

型反映大学的科研实力。

按科研实力的强弱,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

具体结果见附表3。

在对某个大学进行具体评价时,其类型由上述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

例如:

按各学科比例情况,北京大学属于综合类,按科研规模,北大属于研究型,故北京大学的类型是综合类研究型,简称综合研究型。

(三)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出发的大学分类方法

从发展战略研究的需要出发对大学进行分类,需要咨询下列基本原则:

①同一类型大学的战略要有相似性,不同类型大学的战略应具有显著的差别。

这样,对同一类型的大学,能形成共性的战略,对不同类型的大学,能发现他们各自的战略特点及存在的差异。

②对大学的分类结果要具有长期生命力。

大学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的契合是在一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存在的问题,其战略研究应具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因此为了与之相适应,其分类必须是长期有效的。

③所分类型不宜太多,不然既会给战略研究带来技术上的困难,还会大大增加战略研究工作量。

④分类要有针对性。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共有22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分类必须让22所大学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针对性的分类有利于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基于以上四点原则,参考原有的各种分类方法,我们首先将大学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

具体结果见图1。

图1大学的分类

 

关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的分类标准,至今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公认标准。

其实,这是一个具有相对性、模糊性、动态性的问题,难以用某些特征的定量计算来加以严格区分。

因此,本课题研究需要出发所作的分类,其分类标准也只能仅提供一个定性而模糊的描述。

                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功能较强,较多地承担国家级大项目、大工程和地方的重点项目,研究生教育有较大的规模,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和学者。

                教学型大学——以教学为主,大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也为地方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之间的大学。

二、大学发展与社会的契合

(一)大学发展的理性思考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开放性。

孤立系统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之说,其熵总是自发地趋于极大,也就是自发地走向“无序”状态。

其实,任何一个系统都与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今,大学无疑是一个开放系统,大学的发展必须遵循外部规律,即要正确处理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

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

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国际经济、科技、教育的竞争态势,中央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及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当今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依赖着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渐渐增加系统的负熵,使系统从非平衡态转移到新的平衡态,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跃变。

大学则也是依赖与社会进行物质、能量、人才和信息的交换,密切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大学系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大学系统的“开放”,已使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地域。

系统状态的转移不可能自发进行,必须以人为主体而自觉地实现。

因此,大学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应时应地制宜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争取外部条件,创造内部条件,建立自我约束的新秩序,形成“里应外合”的和谐发展格局。

系统发展是基于系统中稳定性的局部的、依次的突破,并形成新的稳定态,然后逐个波及其余,如此不断推进。

这种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大学的发展和变革,必须审时度势,缜密分析大学系统的特性,尤其是它具有惯性和滞迟环节,遵循大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如教育规律、科研规律等,有步骤地作出递阶式的操作,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和过高的指令输入,必将引起大学系统的超调和振荡,乃至破坏大学系统的稳定性。

大学在适应环境的快速而剧烈的变化时,要在发展战略中特别注意研究大学系统的自适应或自组织过程及其规律性,确保大学系统状态的平稳过渡。

(二)新世纪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新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必将更加繁荣和文明。

乃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也将产生巨大的变革。

1.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推进,科学历经了分化与综合的变迁,诞生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也在相互渗透和融合,科学技术正在孕育重大创新突破,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日益有效地解决了复杂化的社会、工程问题。

综合化、集成创新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还表明,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应用研究的原理探讨和开发研究的技术发明,三者之间日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大大缩短,产业化进程越来越快。

科学研究已不再仅以探索知识为准则,而以追求效用为准则。

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2.经济发展趋势

世界大市场的开拓,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已导致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在历经了劳力经济、资源经济之后,智力资源及其知识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知识经济或智力经济正在向我们走来。

知识的生产、流动与应用将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

全球范围内技术创新体系、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产业区位布局和产业组织及其管理模式等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3.社会发展趋势

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风起云涌,人类社会迎来了信息化时代。

人类认识和掌握了“信息”要素之后,通过信息流对物质流、能量流的有效支配和控制,正在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和伦理观念将产生巨大的变革。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社会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将日益缩小。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知识日益商品化和资本化。

人才资源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的学习积极性大提高,未来社会的成员渴望接受更多的教育,终身教育观将更广泛地被社会所接受,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型社会即将向我们走来。

另外,文化的多元化也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

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诣发展等始终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4.新世纪中国发展态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

第一,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第二,通过科技进步,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第三,增强国防实力,保障国防安全及公共安全;第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迫切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三)社会发展对大学发展的需求

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的需要,只有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大学才能发展。

新世纪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给了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大学发展一个难得的机遇。

1.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是一个正在按新型工业化道路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

一方面,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各行各业第一线培养千百万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和工程型人才。

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保证国家安全的需要,必须集中中央政府(包括地方一部分)财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施精英高等教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要方面军,为国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抢占高科技制高点。

各层次、各类高等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需求,准确定位,不趋同、不攀比,各占其位、各司其职,办出特色、创出名牌。

2.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及大量专门人才

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样化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这些人才都需要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快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我国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

缩小这种差距,迅速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及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其根本途径是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各行各业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和工程型人才。

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一大批能攻克战略高技术方面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及进行原始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把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既紧迫又严峻的任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这是摆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面前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拔尖创新人才是精英人才,是我国宏大人才队伍中的核心人才、骨干人才、领军人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的经验,但我们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经验不足,不论是思想观念、环境氛围、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师资和科研条件、生源选拔等方面都尚不适应。

因此,应努力改变目前现状,力求创设出一个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使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方面军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必然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的制约。

面对国家走创新型道路的战略选择,高等学校义不容辞应该承担起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

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技术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

为此,要把“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好,力争建成一批重点学科和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及创新团队,使其成为汇聚和培育大师级人才和杰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基地,这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方面军的关键。

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哲学和社会科学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这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像重视自然科学一样重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研究和大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使高等学校处于主力军地位。

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

特别要重视对学科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基础研究。

在对策研究中,要十分重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的课题研究。

高校应该在实践中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通晓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同时还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和大众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修养。

为此,要抓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基地建设,特别是“985”工程要求的一批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建设。

5.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不断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美国预计若干年后将有上百个工业—大学联合体出现,并被认为是美国在21世纪开展竞争的最主要措施;英国政府减少对大学的资助,希望把市场机制引入高校体制,以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实际需求;法国提出“高校更广泛地向外界开放,密切联系工商界”;日本强调“产,学,官协作”等等。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高校要遵循外部规律,实现其三大功能。

首先,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进行科技攻关和文化创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正确引导社会前进,完成其历史使命。

与此同时,高校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确立以“政府最关心、企业最需要、老百姓最欢迎”的宗旨的社会服务理念,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充满活力和朝气。

6.树立国际化观念,加强国际化建设

在世界多极化,科技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各类大学都应该树立国际化观念,加强国际化的建设,重视学习和掌握国际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增进对世界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了解,加强和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要重视这个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占领高科技制高点的创新研究只有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才能成功。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必须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经验进行学习、借鉴和吸收,并进而创新。

(四)大学发展与社会契合的路径选择

所谓大学发展与社会“契合”,是强调大学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引导社会前进,社会则大力支持大学的发展,双方互动,并达到“契合”的理想境界。

在大学发展与社会契合这个问题上,我们以往的认识偏于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这两个层面,这显然是不够的。

今天谈论这个问题,应站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展视野,寻求新的“契合”路径。

大体从四个层面去考虑,即:

①人才培养、②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③服务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④国际化。

这四个方面每一点都可以成为专门研究的宏大课题。

限于本报告的篇幅,仅就基本思路作概要阐述。

1.大学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每个学校都应在人才培养上明确定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特色。

如果我们承认大学是分层次的,目标取向上存在差异,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大学的定位也是不同的,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作为研究型大学和定位于成为亚洲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将目标定位为能够造就引领社会前进的时代精英、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军人物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由追求成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决定的。

首先,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密切相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大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水平的提升反过来又会有力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这样一个强国目标,需要中国有一批走在世界前列的大学;其次,是由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分层次的,各大学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定位。

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通常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并重,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这就决定了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在推动人类进步、经济科技发展、知识增长、文化繁荣方面担负着更大责任。

处在不同层次,担负不同功能的大学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特色,争取成为某个领域、某个层面的“一流”,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研究型和所谓世界一流。

如东北师范大学、南京金陵科技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都是由于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而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此外,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在职学习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接受大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

大学应该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方面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大学发展与社会契合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2.大学要引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自从德国教育家、柏林大学校长洪堡首次提出,大学教育应当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真理,科学研究是第一位的,科学研究就成为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尺度。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的科研也逐渐从纯学术的“象牙塔”里走出来,与社会、企业、生产实践的结合愈加紧密。

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转化成为大学科研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为企业、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从中获得很大收益,成为大学获取发展资源的重要来源。

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明确提出,大学要引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2]。

他结合清华大学的实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⑴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⑵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为国家基础科学做出贡献,努力获得原创型研究成果;⑶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