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167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综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七律·长征》(毛泽东)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给多音字组词,给形近字组词。

1、逶迤(wēiyí)  岷山 (mín)

2、难nán(困难、难能可贵)横héng(横竖)磅pang(磅礴)

nàn(苦难、难兄难弟)     hèng(蛮横)bang(磅秤)

更gèng(更加)尽 jǐn(尽管)蒙méng (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    jìn(尽心)mēng (蒙骗,欺上蒙下)  

měng (内蒙古)

3、崖 (悬崖)              逶  (逶迤)岷 (岷山)

涯 (天涯)              诿  (推诿)泯 (泯灭)

睚 (睚眦必报)         萎  (萎缩)

二、 整体感知:

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1)【译文】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

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感情基调:

豪迈、激昂……

3、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三、具体研读

1、结合上下文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中的“难”是何含义?

在下文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

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1)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

(2)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

(3)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

(4)充分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与下面三联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1)作用:

①首联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

②“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联系:

①后三联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

②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3、 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1)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

(2)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

(1)腾越五岭图;

(2)疾跨乌蒙图;(3)巧渡金沙图;(4)飞夺泸定图;

(5)喜过岷山图。

5、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1)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2)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

(3)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四、总结归纳

1、概括本诗的主题思想:

本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概括本诗的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总结全课:

1、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

2、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八、布置作业:

第二 课《长征组歌》两首(萧华)

学习目标:

1、 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 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3、 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学习重点:

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学习难点: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

一、字词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黔qián  皑皑ái  毡zhān   炊chuī  毯tǎn   侵qīn

2、多音字组词。

似 sì 水似银 似乎    重 chóng重飞渡   扎 zhā扎营盘奇qí奇怪

shì似的                   zhòng重兵zā 包扎jī奇数

乘 chéng乘机,乘人之危     行 háng行情,欺行霸市解 jiè解送

       shèng千乘之国xíng行囊,行云流水jiě 解嘲

xiè跑马卖解

二、读懂诗歌

1、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

(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并说说理由。

①《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话“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是中心句;

②《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话“革命理想高于天”是中心句。

(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①《四渡赤水出奇兵》:

第一部分(第1-6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7-18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7-10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1-18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②《过雪山草地》: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三、研读歌曲,赏析亮点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这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1)“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

(2)“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3)“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

(4)“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天如火,水似银。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横断山,路难行。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2)《过雪山草地》: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低头”和“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毯”和“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四、比较感知

1、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

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

④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⑤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⑥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2)不同点:

①《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

②《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2、我们也读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请你说说故事与歌词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故事需有完整情节,以叙事、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生动具体,篇幅长;

(2)诗歌语言凝练,重在抒情。

七、 情感迁移:

1、这一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八、 布置作业:

第三课《老山界》(陆定一)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学习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     )    欺侮(      )  酣然入梦(   )  蜷缩(          )矗立(     ) 

咀嚼(       )   呜咽(   )      澎湃(          )骨碌(    )     点缀(        )

2、多音字组词:

嚼:

jiáo(    )  jué(         )

咽:

yān(     )  yàn(        )   yè(           ) 

落:

là(      )   luò(        )   lào(          )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1、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2、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3、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4、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三)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

写出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

1、本文是以时间和空间为顺序安排内容的。

2、时间变化:

“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3、地点转移:

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

(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记叙内容

文章主旨

第2-11段

当天下午

——天黑

山沟——山脚

同瑶民的攀谈

表现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12-23段

天黑后

——黎明前

山脚——山腰

爬山的艰苦以及在雷公岩前露宿

第24-31段

次日黎明——

下午两点多

雷公岩—山顶

攀越雷公岩

第32-33段

登上山顶以后

山顶——山下

下山的情景

(五)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第1段):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第2-33段):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第2—11段):

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第12—33段):

红军翻越老山界。

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第34段):

写作者的感受。

三、问题讨论:

(一)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答:

1、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2、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3、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赏析第23段的景物描写。

1、这段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

2、这段运用了许多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

连续比喻把各种不可捉摸的、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

四、问题探究:

(一)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明确:

这样写,反衬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明确:

字里行间流露着红军战士对自己同志的真挚而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

2、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品味语言:

(一)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

为什么?

1、“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

2、“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二)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1、“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大无畏精神。

2、如果把“鼓”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

(三)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1、“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

2、“叹息”一词,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六、总结全文: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七、作业布置:

第四课 《草》(王愿坚)

学习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3、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学习难点:

理清课文的线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2、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

他创作了《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3、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

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多草甸、沼泽。

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检查字词

蔫(niān)巴      酸涩(sè)抽噎(yē)       背(bèi)阴

绽(zhàn)开     火燎(liáo)愠(yùn)怒      霎时(shà)

焦灼(zhuÓ)    飒飒(sà)踉跄(liàngqiàng)

三、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有表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2)根据记叙的线索,依次写出故事情节,并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①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②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

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

1、思考:

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

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

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

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1、“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

“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

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

“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

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1)两个“就会”句子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

(2)两个“就会”句子强调了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1)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因为他协助毛主席统帅全军、组织万里长征,因为他和全体红军战士肩并肩、心贴心。

(2)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的含义“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六、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第五课《<长征>节选》(王朝柱)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基本的情节结构。

3、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一、文体、作品简介

1、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

2、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荧幕。

本文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截取了4个场景,再现了红军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

二、感知课文读英雄:

快速默读课文,按照四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一)困难重重,彭总欲杀马救急 

(二)大局出发,周团长毅然赴死

(三)爱兵如子,彭总忍痛杀爱马

(四)苦中作乐,红军得粮解危困

三、品味场景知英雄:

(一)赏析场景一中的相关情节。

1、彭老总的“惨然一笑”:

(1)“惨然”是因/为其为死去的红军战士而心痛,为红军处境困难而担忧;

(2)“笑”是一种苦笑,强颜欢笑,故作轻松,怕别人担心他。

2、彭老总的“久久不语”:

说明彭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作出了杀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性命的决定。

3、彭、刘、警卫员三人的对话:

(1)突出了断粮给红军指战员带来的死亡威胁。

(2)也暗示了红军将士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赏析场景二中的相关情节。

1、周团长和战士互让炒面的举动:

表现了红军官兵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和在生死抉择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2、“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表达了他对战士的关心、对部队的留恋和决定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三)赏析场景三中的相关情节。

1、战马伸动前腿刨地的细节描写:

(1)烘托了烈士殉难、存者衔哀的悲壮气氛。

(2)也为下文彭杀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2、彭老总忍痛杀战马:

表现了他与伴随自己身经百战的“无言战友”的深厚情谊、为革命大局做出牺牲的高尚革命情操和爱兵如子的平等意识。

(四)赏析场景四中的相关情节。

1、红军指战员苦中作乐的情节:

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文武双全的高度素养。

四、表演剧本现英雄(学生要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