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109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docx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docx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

国际政治学——国家与人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j

基本框架梳理

国际政治学——国家与人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前言

一、为什么国际政治会成为一门显学

二、国际政治理论的内容

第一章国际关系理论概说——中西方理论路径的区别

第一节中国国际政治思想的发展

古代国际政治思想→近现代国际政治思想→当代探索

一、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二、古代华夷秩序的实践

三、华夷秩序的弱点和衰落

四、华夷秩序的瓦解

五、近现代国际政治思想

第二节西方国际政治思想的发展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学的分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论战中发展模式

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学的分野

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论战中发展模式

第二章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变化中的世界与其单元

第一节国际社会构成与其历史性

一、什么是国际社会

二、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环境

二、国际体系的界限

三、国际体系的结构

四、国际体系的规范

第三节秩序与格局

一、国际格局的古代形态

二、近代国际政治格局

三、现代国际政治格局

第三章国际行为体——变化中的世界与其单元

第一节国家

一、国家形式的发展

二、国家行为体

第二节国际组织

一、国际组织的发展与演进

二、国际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第三节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对主权国家体系的巨大破坏

二、跨国公司对全球化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国际战争与和平

第一节:

国际冲突

一、国际冲突的涵义

二、国际冲突的类型

 第二节国际战争与和平

一、国际战争与国际和平的界定

二、国际战争是什么

 第三节 非传统安全

一、非传统安全的界定

二、非传统安全的特点

三、非传统安全的内容

 

第五章国际合作

第一节国际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

一、国际相互依赖形势的发展

二、国际合作

三、国际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的关系

第二节国际合作对国际制度的依赖

一、国际合作不能达成的主因

二、国际机制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第六章非国家行为体

第七章 国际道德与秩序

第一节 国际道德

一、国际道德准则的界定

二、国际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困境

 第二节国际舆论

一、定义

二、形成的条件

三、国际舆论与国际道德的关系

第三节国际秩序与世界秩序

一、国际秩序的含义

二、国际秩序建立的基本因素

三、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原因

四、世界秩序

五、国际秩序(单极霸权模)式向世界秩序的转变

具体知识梳理

国际政治学——国家与人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前言

一、为什么国际政治会成为一门显学

二、国际政治理论的内容

一、为什么国际政治会成为一门显学

(一)辨证的国际关系历史

 隐藏于文牍幽深处的往事

1)阉党·东林党·中华帝国的命运

结局:

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消逝与马六甲海峡控制权的易手,西班牙人控制了对中国航道。

2)黑死病与欧洲复兴过程:

天主教与封建主阶层的衰落,16世纪末欧洲才恢复11世纪人口水平

结果:

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时代的火种降临大地。

(二)复杂的国际关系历史

历史与命运

1)陈公博——“大海有真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困惑:

忠·义之惑与廉·明之难。

结局:

汉奸罪,枪决

2)贝当元帅——“苦难使醉生梦死的祖国觉醒”

困惑:

法兰西的情感与“沉默的失去斗志的法兰西人的代表”。

结局:

1945年8月14日被判“叛国罪”和“误人罪”,受审,举国混乱,戴高乐被迫宣布“和解日”,95岁,幽死。

(三)是否存在一个明确的历史逻辑

1.历史的真实与历史学的幻象。

历史学是一种可能恰当或不恰当的简化——“决定论是认识的基础”。

2.历史的意义

事实一词来自拉丁语facta,意思是被制造出来的东西。

因此,汤因比强调“事实本身不会说话”,历史学家的任务也不是积累事实,“历史是探讨问题的框架,而问题是由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人提出来的。

”历史的前面不是朴素的资料,而是假说。

尔未看此花时,它便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颜色则一时明白起。

——王阳明

微观史学派反对历史规律的假说,研究具体的真实。

结构政治学借用结构的观点指出历史的必然规律。

(四)理论的意义

1.理论提供了历史研究必须的框架。

“范式提供了一个识别变量的大框架,是用来选择理论研究对象的一种基本手段。

”理论的真实性不是由具体的现实提供,而是由现象之间的关系提供。

2.理论是一种工具,其作用不是通常认为的求知,而是求知的效率与准确。

3.理论是人类认识力局限的结果,理论是人类好奇心与寻求清晰化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国际政治理论的内容

1.结构与行为

(1)还原主义:

内生—外变模式的失败

案例:

1941.2“美日谅解”:

东条英机的“明智”近卫文麽的“理智”与迁正信的“坦率”

(2)体系主义:

体系主义对国家影响的有效性之疑

思考:

多极化、单极化与中国

2.实然与应然

1)这个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存在

2)正义的无视抑或干预——干涉主义与主权理论

3)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发展

4)世界联邦主义、毁灭论还是循环论

5)拷问人性

6)每个人的斯诺登之问

第一章国际关系理论概说——中西方理论路径的区别

第一节中国国际政治思想的发展

古代国际政治思想→近现代国际政治思想→当代探索

第二节西方国际政治思想的发展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学的分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论战中发展模式

第一节中国国际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古代国际政治思想

1.天下中心主义

《尚书》:

封内甸服(纳米),封外侯服(封侯),侯卫绥服(内教外兵),蛮夷要服(流罪与蛮夷),戎狄荒服。

2.华夷秩序(文化)

华夷之辨(血统、地理还是文化)

朴趾源:

昔夷而今夏,惟在变化而已。

李文馥:

越南原圣帝神农氏之后;华也,非夷也。

3.宗藩(政治)

封贡制度(汉)、朝觐、质子和贡赋

4.朝贡(经济)

自发到官办

有限贸易和垄断管理

二、古代华夷秩序的实践

1.夷夏之变:

五胡乱华→两宋衰微→元清继统

《论语·颜渊》“能此疏恶而友贤,则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海之内,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之为兄弟也。

《孟子》:

舜,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

2.维持秩序的手段

德化、礼制——义战——羁縻(和亲)

助军费之资、北朝、兄弟之国

 ——《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来而薄往,所以怀诸侯也。

三、华夷秩序的弱点和衰落

1.仪制的侮辱与制度的松散

2.绝对一元模式与华夷易位途径的欠缺

3.礼仪与权力间脆弱维系的脆弱均衡

4.市场规模的受限与体系的静态性

5.学习能力的弱化——道德化的歧视与权威下的正义

四、华夷秩序的瓦解

1.北狄入主——小中华体系——条约体系

2.马格尔尼使华——礼仪之争——争论的实质(等级制抑或通商)

案例:

义律之叹与二次鸦片战争

五、近现代国际政治思想

1.回应挑战——国家与国际战略的效仿阶段

2.败给野蛮与败给文明之别

3.马克思主义PK国家主义:

实质是政治体制与国际体系的选择与接受融合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民主主义

国家主义:

法西斯主义、民主主义

结论:

总体而言,二者的争执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身份延迟,非约论而是传统的民族主义式的国家认同至今存在。

4.当代探索

1)国际主义的兴起与消退

2)韬光养晦与世界新秩序

3)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

第二节西方国际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学的分野

1.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区别。

沃尔夫次:

“道德机会”是政治领域与国际政治领域的差别所在;国内政治倾向于建立一种美好生活的机会,而外部领域则要求要低很多。

沃尔兹:

无政府状态与等级制是两者的根本差别;由于混乱和战争是常态的,因此国际政治的状态与目标与国内政治截然相反甚至对立:

1)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交叉忠诚的问题

辜鸿铭-吉田贞子,郭沫若-安娜,

2)国内原则的适用性问题

3)国家权力的国际合理性问题

2.独立的国际政治学

1)研究起点——政治学对(半)秩序化的期待不适用于国际社会。

很多疑问不是来自实际,而是来自很多人因为习惯以政治学为参照系考虑国际政治问题,以政治学的标准衡量国际政治。

疑问:

按照国内政治的标准美国霸权更易接受还是相反?

2)理论目标——政治学对法律形式、自由民主价值等合法性因素的追求或者说对权力与其合法性的彼此关系的建构与国际政治不一样。

国际政治依靠权力追求最低限度秩序,追求好的自然状态和多样性。

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论战中发展模式

1.两战期间:

理想主义的兴盛

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威尔逊,其主张以国家的改良为主线:

鼓励了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乐观情绪。

——理想主义是一个信念,而非一种理论。

支持者:

罗素、哈克斯利、诺埃尔•巴克、劳特帕彻特、凯恩斯和霍布森

2.古典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1)国家中心主义:

国家的自私被视为合法的,是国际体系的基石与中心;国家的诉求、国家的法律地位、国家的权力和利益都是合法的。

2)道德审慎主义:

国家的自私被视为合法的不是现实主义没有道德诉求,而是基于“存在即为合法”的观点对现实的尊重;现实主义承认民族国家但极为反对民族主义;道德审慎认为善恶不是第一主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审慎的抑制罪恶。

3)国际冲突主义:

冲突是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但这不是说冲突无法避免,而是说它如“原罪”一样成为思考的前提。

3.新——新论战时期

1)新现实主义——“新”在对科学主义的借鉴。

变国家中心主义为体系中心主义,体系作用在于寻找“持久性的反复出现的力量。

a.体系为第一变量,具有高度恒定性。

国际体系由结构和单元组成。

国际体系是由关注自我的互动单元(主要民族国家)的个体行为体形成的,国际结构的互动也是根据某一时期主要政治行为体来定义的只有改变结构才能改变国际体系无政府的性质。

b.研究方法借鉴了经济学方法。

假定国家和国际体系关系是市场和经济人关系。

彼此关系是完全竞争关系。

权力构成了国际关系的货币。

c.国际体系的稀缺资源是安全而非权力,权力是作为一种工具存在的。

2)新自由主义

a.国际体系是多元的,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彼此间功能外溢成本不同。

b.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状态,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特别是寡头垄断理论的基础之上,多个因素干预国际关系,国际争执、制度等。

c.国际合作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福利与权力同样是国家的优先追求。

3)新新综合

综合的前提在于新——新二方都不是极端悲观者。

二者争执的焦点慢慢集中在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的选择上,这其中的核心是国家有无足够的理性计算出缓慢的相对利益变化何时以何种方式导致绝对权力的变化。

4.批判主义反思主义的兴起

解构主义与自越战后西方的社会迷茫相关联——中国的反思主义

a.认识论上,他们质问实证主义者对待知识的方法,批评他们试图建立关于自然和社会世界的客观的、在经验上可行的实事陈述的努力

b.方法论上,他们拒绝单一科学方法的霸权,支持催生知识的多元的方法,强调解释性战略

c.本体论上,他们挑战理性主义者关于人的本性及其行为的观点,强调行为体认同的社会建构以及认同在利益和行为建构中的重要性;

d.规范上,他们谴责价值中立理论,否认其可能性等

e.核心是对人的实践和主观因素的历史地位的探讨,反对对理性主义的神圣化。

5.建构主义与英国学派

建构主义

从反思主义到建构主义是一个批判到重建的构成。

它接受了理性主义的部分主张;同时,保留了反思主义所共有的“知识取向”,走出了一条兼具两者理论特色的“中间地带”(themiddleground)。

1)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a.国家利益与认同是由体系结构建构的,建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b.结构是一种社会结构,它由共同知识、物质资源和实践(或话语)三种成分构成

c.社会结构是变化的、进步的,社会结构变化的进程与这种变化的施动者是互动的、互构的

.英国学派(无法明确定义)

1)英国学派的三个核心概念

a.“国际体系”与权力政治相关,建立在国家本体论之上,体系总体上采用现实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霍布斯:

现实主义)

b.“国际社会”是关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认同,它也建立在国家本体论之上,总体上采用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历史主义的方法。

(格老秀斯:

理性主义)

c.“世界社会”将个人、非国家组织及最终的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关注全球社会认同及其安排,时常用国际关系的批判理论来解释。

”(康德:

革命主义)

2)“英国学派”表现出“结构的”、“功能的”和“历史的”三重取向

a.国际社会是一种无政府结构。

b.它可以由共同的规则、规范和制度框架来管理。

c.当代国际关系是进步的,它可以从国际体系经由国际社会走上世界社会,而国际社会也可以从“多元主义”社会过渡到“大同主义”的全球国际社会。

 第二章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变化中的世界与其单元

第一节国际社会构成与其历史性

一、什么是国际社会

(一)社会与国际社会

 “社会是有意识的、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旨在通过非制度化的方式引发或阻止社会秩序的大规模变迁。

”——J.Wilson

社会与政治的分离是政治学的经典假设

国际社会运动可以被看作是在国际层面发起的非制度化的各种国际集体行动,旨在影响各国和全球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在没有政府的条件下,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秩序的提供者和安全阀

Eg人民的力量女权运动与革命主义

(二)国际社会的界定

1.科非·安南:

国际社会是由人类的普遍联系构成的,特征是共同观念——为所有人建设一个更好世界这样一个远景观念。

(个人本位,将人的价值的跨国实现作为基本依据)

2.肯尼兹·沃尔兹:

从机械社会到有机社会。

(把权威、垄断暴力都视为社会内生的一个部分,没有区分机制化和非机制化的权力,但隐含指出了世界国家的可能)

3.赫德利·布尔:

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形成一套共同的规则体系、建构共同制度的国家群体。

(国家本位,不探讨具体的个人和组织的问题)

二、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国际社会构成的争议

1.主体是国家还是个人?

它决定了国际社会的研究内容。

以国家为主体的研究范畴固定,而以个体为主体的研究范畴涉及认同、族群、利益划分和跨国界认知的一系列传统国际政治不研究范畴,同时目标也设定的更为远大涉及全球公民社会建构的问题。

2.国际社会的研究范畴内是否包括上层建筑尤其是机制化的权力结构?

它关系到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分野,涉及权力来源和权力形式等一系列问题。

(二)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四大基本特征

1.行为体的多元性:

国际行为体的多元意味着忠诚与认同的多元,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

国家向个体让度更多的权力,这个趋势甚至比国家向国际组织让度更多。

2.权力来源的复杂性

3.国家与个人的冲突性

4.国际社会的初步性:

对远景和现实的研究混淆是国际社会认识目前主要的问题,发展与缺乏控制的矛盾突出;重要的是选择参照系的问题。

 

第二节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环境

国际体系环境是指跨国的和有全局意义的技术、经济生产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状况,这些根本因素发生的到头来“深刻转变国际关系几乎所有方面”的变迁。

——RobertGilpin

案例:

蒋介石·曾文正·黄仁宇之惑——蒋介石为什么无法建立政权的基层组织?

二、国际体系的界限

国际体系的界限主要指一个国际体系的地理和文化外延,或者说是它的范围,连同与此密切相关的一些可以富有地缘和文化意义的概念,例如中心与外缘、同质与异质。

案例:

西方中心到非西方中心的梦想

三、国际体系的结构

最重要、也最引人注意的是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重大变化,它们在现代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国的数目、规模及其事实上的等级排列,连同强国的兴起、衰落及其力量对比更替。

Eg:

16世纪:

哈布斯堡与波旁的斗争,18世纪:

法、英、奥、俄、普五强的多极均势,19世纪末;德、美、日三大新兴强国之急剧崛起

四、国际体系的规范

国际体系的规范指在不同程度上调节或校准体系组成单位间相互作用的规则或习惯。

人们一般多少实际地规范了国家的对外行为和相互交往,是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具有起码或者更高程度的秩序的一大原因。

——HedleyBull

Eg帝国大一统秩序-罗马、附庸与封建、专制国家、民族国家、民主自由主义

第三节秩序与格局

一、国际格局的古代形态

1.典型帝国秩序:

罗马的世界性帝国;中央帝国/“朝献列国”/“互市群番”

帝国之殇:

中央帝国“政治体制不断把各民族吸收进来,但落后经济体制却无法有效把各民族做到帮助吸收,因此大一统面临强大的离心力和机制内的长期紧张。

2.非典型帝国秩序:

 一个区域内,国家或其他政治单位保持了一定的向心力,但不存在长期稳定的权力中心,结构的稳定往往依赖权力的均衡和文化向心力共同维持。

如早期的希腊城邦、中世纪的欧洲。

3.帝国边缘地带

特点:

国家的高死亡率

原因:

权力的归属和利益的分配都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文化又具有异质性。

如巴尔干、高加索、中亚

二、近代国际政治格局

1.权力竞争的内部性与非西方世界的外部性

2.权力中心的转移和分散化

3.理性与殖民主义、达尔文主义

三、现代国际政治格局

两极→单极→多极:

不变

国家的权力斗争形式的改变和国际体系单元的改变

理性与认同主义

 第三章国际行为体——变化中的世界与其单元

体系中的单元

国际体系组成单位的政治性质主要涉及该实体对外的独立程度和权力受限状况,连同它的内部政府形态、社会一般成员在其对外政策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它为实现对外目标而动员自身资源的方式。

精英主义的坍塌与重构:

恺撒——拿破仑;新恺撒——墨索里尼;新拿破仑——贝鲁斯科尼

英雄与传奇时代的结束:

玫瑰与骑士;一战-骑士精神的坟场

个人主义的淡化与民众、民族、国家、区域组织等新的集合单元进入国际领域

国际公民与跨国忠诚

我爱我的祖国,但我的祖国需要给我一个爱他的理由。

——艾德蒙·伯克

第一节国家

一、国家形式的发展

宗法国家:

皇(父)权;公民国家→封建国家(神权“大一统”)民——皆为民族国家(主权)

现代国家到后现代国家:

主权原则受到挑战,后现代性对公民权的全球主张

二、国家行为体

(一)国家理性

1.新现实(自由)主义:

“理性”是指为了将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任何国家都根据偏好计算行动的成本与收益。

2.马丁·怀特:

“理性主义”理解为与现实主义、革命主义并列的思想传统,在国际关系领域它是指涉各国是受它们所组成的国际社会的规则约束。

3.对理性主义的批评:

理性主义是“完美的政治和整齐划一的政治……在(理性主义者的)方案里,不存在‘具体环境下的最优’,而是只有‘最优’”;理性主义拒不承认具体环境,因此排斥多样化;理性主义者所相信的,不仅是每一个政治问题都存在某一个最佳(即“理性的”)的解决办法,而且这一解决办法是普遍适用的。

——奥克肖特

4.理性的局限

人们的某些认知虽然是合乎理性的,但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理性相符”:

人们习惯将新信息纳入原有知识框架的做法,虽然也是理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却会使自己的知觉受到原先的预期、信息以及旧有知识体系的影响和歪曲。

“理性相符”与敌意的螺旋上升、斯大林与巴巴罗萨计划

(二)国家利益

1.以权力界定的利益

2.以安全界定的利益

安全的稀缺程度——米尔斯海默与沃尔兹的争论“地位维持”逻辑。

因为进攻行为带来的权力边际收益为零甚或为负,任何理性的国家都不可能采取进攻行为。

3.以文化界定的利益

4.以内部需要界定的利益

(三)国家权力

1.影响力说

2.物质资源说

3.软权力说

 “软权力就是在国际事务中通过诱导而非强制来实现期望结果的能力。

(四)国家的行为模式

1.进攻性——殖民主义到帝国主义到干预主义

2.防御性——主权到人权,生存权到发展权

第二节国际组织

一、国际组织的发展与演进

1.前提:

国际交流的频繁带来的相互协调的需要和共同事务的增加

2.发展历程

1)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国际组织的萌芽

第一,开启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使多边外交成为一种体制;第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议事规则。

2)欧洲协调:

反拿破仑的遗产;欧洲列强以议会形式协商处理欧洲或与欧洲有关的重大问题的多边外交机制,它是国家平等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发端;频繁的国际会议形成了多边协商的机制,将会议设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机制,与以往的临时会议从本质上不同。

3)国际联盟:

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打破了区域的限制,开启了现代国际组织体系的先河。

缺陷:

第一,体制上的缺陷,平等代表权的失败;第二,结构上的缺陷,内部的强权政治分配与整个世界的力量分配不符;第三,政治上的缺陷,对国家利益的争夺超越了正义的界限。

4)联合国

 最高目标: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

特点:

就其政治基础而言,强调大国团结与大国一致原则,大国的合作与协调是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成功的关键,就其组织特点而言,通过协调改善现有多国家体系的运行

二、国际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国际组织”,是指政府间组织(inter-governmentalorganization),即若干国家(政府)为特定目的以条约建立的一种常设机构。

这是严格国际法意义上的国际组织。

但是,若广泛地从一般意义上说,“国际组织”可以包括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两大类,即:

凡是两个以上国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而建立的各种机构,都可以称为国际组织。

虽然,国际组织,不论是“政府间”的还是“非政府间”的,都是一种越出国界的跨国机构,但两者在国际法上的法律地位是显然不同的。

(二)特征

1.建立在主权国家之间的基础上。

2.依据并经由国家间的正式协议而创立。

3.设有一套承担一系列持续职能的常设机构。

4.拥有某种自主权。

5.具有国家间合作的职能。

(三)类型

1.对抗性与合作性

2.一般性与专门性

3.政府间与非政府间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飞速发展

1.国际公民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

2.国际民主化价值的体现

3.非政府国际组织的独立性质疑

4.达尔富尔与中国奥运看中国观念的滞后

第三节跨国公司

数据:

1998年,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就高达11万亿美元,而当年世界贸易额仅为7万亿美元。

为此,联合国贸发会议在《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

——IMFA

一、跨国公司对主权国家体系的巨大破坏

1.跨国公司与国家的级差效应

NICs(新兴工业化国家)/NNEs(无法自给的民族经济体)/UCEs(无法治理的混乱实体)

2.跨国公司与政治决策权的集中

跨国公司倾向于寻找政治同盟,帮其解决“市场失灵”条件下的盈利问题。

跨国公司需要政治权利维护一个受保护的市场环境。

在经济关系领域,国家的权力与跨国公司的利润存在交换的关系,国家让渡的经济权力会得到补偿。

——吉登斯

3.跨国公司与西方世界的团结

2006年跨国公司的巨大投资有80%左右集中在在北美、西欧及日本三极之间进行的。

因为资金流通形成的复杂财税货币体制构成了西方世界内部渗透性制度的经济基础。

4.跨国公司与不发达世界的不对等权利

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在缺乏政治保证的条件下不会轻易介入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跨国公司承担了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于资金的主要责任,其输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