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佳节民俗六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095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岁时佳节民俗六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岁时佳节民俗六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岁时佳节民俗六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岁时佳节民俗六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岁时佳节民俗六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岁时佳节民俗六则.docx

《岁时佳节民俗六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岁时佳节民俗六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岁时佳节民俗六则.docx

岁时佳节民俗六则

岁时佳节民俗六则

杨思好

库下村元宵唱茶戏

据霞关镇库下村的林阳振介绍,以前库下宫只供奉着郭圣王(又称广德尊王)。

清乾隆年间,有人把南坪树柏林村宫里供奉的“采茶佛”偷抱到库下宫供奉。

这“采茶佛”爱热闹,喜欢听“采茶戏”,自此,每年除夕夜,有爱热闹的人,就会乘着家家户户忙于吃年夜饭的时候,悄悄躲到库下宫,把供奉在神座上的采茶佛抱下来,这样,为保地方平安,村里的头人就会召集人马,办茶灯、排采茶戏给“采茶佛”看,也给郭圣宫和本地人过年添一番热闹。

正月初一,早起烧头炷香的人来到库下宫门口连打三声空嗽,通知庙里的佛公:

我来了。

进得庙门,见“采茶佛”“坐”在地上,不敢丝毫怠慢,就要赶去告诉村里的头人。

村里的头人听了禀报,赶到宫里看看不假,急急拿出铁铳,装上火药,连放三炮,村里的人就知道又要办采茶戏了。

于是,从正月初一这天起,家家户户都会主动忙起办茶灯的事。

首先是头人,初一上午,他就要在村里至少物色2个男的12个女的,年龄在12至14岁的儿童做演员,当天晚上就要带这些孩子到库下宫学唱戏。

其次是篾匠(一般是郭进柯和郭宝银两人),尽管是正月初一,他也没得休息,要到山上去采伐竹子,备办一些色布,开始扎唱采茶戏要用的竹马。

再就是村里的人,有的想抢头彩,会尽早去备办一些唱戏用的行头,送到庙里备用。

有的会尽早去办自家要用挂的灯彩,有的开始悄悄盘算把茶戏请到自家来唱一出,也有的没事就会到庙里来看排戏。

经过十多天的排练,正月十三晚,茶戏排练停当,便要开锣唱戏,家家户户家门口也高高挂起两盏彩灯,把村头巷尾装点得灯火辉煌。

第一出戏在庙里开演,首先演的是“贩茶”。

这是一出说教式的折子小戏,全戏只有哥、嫂、姑三个主要角色,分起行和归家两段,白、唱均用京腔,说的是一家三口的当家人朱元宝(哥)去泉州贩茶,一去三年方回,妻子刘三春和尚未婚配的妹妹熬不住寂寞,均有了私情。

朱元宝回家发现内情,本想发作,见妻、妹均有悔过之意,便饶恕了她们的过错,为此全家又和睦相处、团圆美满。

接着,还要表演一些《大补缸》、《小补缸》、《卖布》等民间小调戏和《刘秀走南阳》、《哪吒闹海》《空城计》、《甘露寺》、《狸猫换太子》、《天雨花》等京剧折子小戏。

最后一出演的是“采茶戏”。

采茶戏仿佛一出小舞蹈剧,以舞为主,载歌载舞,由2男6女或2男8女分成红绿两队表演。

红队称“头军”,绿队称“二军”。

红队的领队称“招凤”,由男童饰演,戴头盔,骑红色竹马,武生打扮,手执红旗在前领队,身后为6至8位身着红衣的采茶女步行跟随。

绿队的领队称“压山”,由男童饰演,戴仆人帽,骑绿色竹马,丑角打扮,手执绿旗在绿队中领队,身后为6至8位身着绿装的采茶女步行跟随。

采茶女均手执点着红蜡烛的彩灯,描眉打扮。

竹马均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红马外用红绸布装饰,绿马外用绿绸布装饰,分马头与马身两段,齐腰捆缚在扮演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马头下挂着一个小马铃,背后有一纸扎马尾,跑起来能上能下左右摆动,马铃叮口当作响。

马头、马身中部都点着红蜡烛,夜晚表演,灯火晃动,烛影迷离,场面动人。

表演时,“招凤”和“压山”在队前呼引茶女,出场表演。

在悠扬的民乐声中,孩子们边唱着民间小调“正月里来”边表演舞蹈,红、绿两队不断地在舞台上相互穿插、变化队列,表演着“南蛇游”、“小篦篱”、“大篦篱”、“田螺旋”、“铰剪鼓”、“四柱穿”、“南蛇脱壳”等队形阵势。

在库下宫里表演结束,要按“招凤—红队采茶女—压山—绿队采茶女”的序列组成队形,“出坛”表演,即到村里的各个庭院表演,甚至到各家各户演唱,邻近村镇有红帖前来邀请,茶戏队也乐意赴他村演出,每次表演完毕,主人要给竹马和彩灯换上新的红蜡烛,送表演队一个红包,所谓“利市包”,以示大家都吉利。

出坛表演最长至正月十八日结束。

表演结束后,正月十八日晚要举行一个“上殿”仪式,即仍旧把采茶佛抱上神座的仪式。

十八日晚天色近暗,库下村的青年就会聚拢到库下宫,自愿组合成两班队伍,一班在宫内,一班在宫外,熄灭所有灯火,双方分辨不清对方是谁,摸冥对抗。

在宫外的一班抱着“采茶佛”,要把“采茶佛”送上殿,在宫内的一班奋勇拦住对方,不让采茶佛进庙门,一进一出,推来推去取乐,约至东海的潮水开始上涨的时间,在宫内的队伍才开始松劲,让宫外的队伍抱“采茶佛”“登殿”。

人们也在鞭炮、火铳的齐鸣声中渐渐散去。

库下村过年唱茶灯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1998年库下宫戏台塌毁才停歇。

1998年扮演朱元宝的叫郭进镇,现年已有23岁,扮演朱元宝妻刘三春的是郭玲钗,现年已有25岁,两人均在外地经商,均还记得当年表演的台词唱腔。

尤家园元宵冥斋会

我县括山乡尤家园村有一个五雷元帅庙,这个五雷元帅庙每年元宵节都有一个冥斋会,这冥斋会仪式隆重,场面热闹,吸引了全村的老少。

冥斋会,少不了冥斋,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做冥斋。

正月十二日一早,由上年抽签选出的“头家”,就要请来数十个村里的青壮年人,开始做冥斋。

先是把大米浸在水中泡透,再用米磨盘将大米磨成米粉,再将米粉过筛,分出粗的与细的,加少许水搅成粒状,先细后粗,放入蒸笼里蒸。

蒸熟了,一笼一笼端到石臼内舂至起粘成糕,再把米糕搬到一大木板上,由20多个青壮年人用胳膊顶着揉成顶尖下圆的锥形米柱,用红、黄、蓝三色的颜料自上而下画出三条螺状纹,继而用手掌自下而上在米柱的不同立面劈出三条小沟,取三支木棍压在沟里夹住,外有红绸布扎牢作支撑,置木板上晾硬,这样冥斋才算做完成。

冥斋一般做9个(近年只做5个),一个最高,高超4米,底部直径超30多厘米,要用160斤米才能做成,四个稍小,另四个更小些。

做冥斋的米以前由头家到村里各户收凑,全村400多户,每户出2斤米差不多就足够了。

近年,由于头家不收米,到各家收钱,每家收10元,再拿钱去买米。

正月十三日晨,头家先到五雷元帅庙内升挂上五色灯彩,擂起大堂鼓,告知村里人冥斋要进庙了,大家可来观看。

三通鼓过后,约8时许,庙里火铳、鞭炮、鼓乐齐鸣,鼓乐声中,每只冥斋由三个壮年人抬到五显爷庙。

“头家”在神座前设一张大八仙桌,将冥斋摆在桌上,最大的一只居中,中大的择两只分摆在最大的两侧,最小的也择两只摆在中大的两侧,象五座一字排开的山峰,余下四只留着备用。

再在冥斋前摆上牲礼、香、红蜡烛等供品敬神。

世居尤家园、现年74岁的钱瑞平先生说:

冥斋是用稻米做成的,稻米属五谷,摆五个冥斋是取“五谷丰登”的吉祥意义,五个冥斋一层比一层高地排列,是取“一年更比一年高的”涵意,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五谷丰登、日子一年过得比一年好。

冥斋牲礼上殿后,村民不分老幼均可到庙里来击鼓取乐。

直至晚9时许,庙里再度鸣铳奏乐,大家都晓得“头家”要在庙里办留灯酒。

留灯有“留丁”即人丁兴旺的意思,各家各户自然都会前来吃酒,讨个吉祥。

留灯酒从十三夜办至十六夜,连办四个夜晚。

每场留灯酒,都要从供桌上搬下一只供过神的冥斋,用锯子锯成一小截一小截,再用刀切成小块,烧软给大家当点心吃。

每从供桌上搬下一个冥斋,同时要补上一个等大的冥斋,四场留灯酒下来,除中间最大的那个不能动,其余四个均已换了备用的。

留灯酒的酒菜开支按参加的人头分摊。

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村民改变了多子多福的老思想,留灯酒也就停办了,备用的冥斋也用不上了,所以每年仅做五个冥斋。

十七日上午,村民集聚到五雷元帅庙,大家齐心协力取下最后的五个大冥斋,按出钱的户数的多少,用锯木头用的锯子将冥斋锯成若干等份,各家各取回一份,冥斋会才算结束。

在我县金乡镇的湖里村,还有一个大寿桃会的习俗,形式与内容和尤家园村的冥斋会基本相似,只是载体不同,一个用冥斋,一个用米粉做成的寿桃。

南山边中秋摆祭祈平安

对灵溪镇大观南山边郑姓村民来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中秋节,在该地有“尝新不值七月半,七月半不值八月半”的说法。

郑姓人过中秋之所以特别排场,就是因为在这天他们要祭请家神“三乳妈”。

中秋节这天,郑姓人家家家户户要邀请外公、娘舅等直系亲戚来自家过节,出嫁的姑妈、女儿也会主动赶回娘家过节。

过节前要先行祭请“三乳妈”的仪式,以求“三乳妈”保佑族中大小和顺平安。

大观南山边郑姓人家祭请三乳奶,可一排屋或整个自然村合祭,也可一家单祭。

单祭在自家进行,合祭一般在祖屋大厅举行。

单祭,可在自家选择清静处,横着摆放一张桌子,桌上左侧立三乳妈的神位,右侧立土地爷神位,神位前摆放九层米糕一笼,米粉做成的冥斋、寿桃各五枚,水果四盘,全鸡一只,鱼一条,肉、紫菜、香菇、木耳、红枣各一盆,酒一杯、茶三杯,还要在九层米糕上摆放数束五色丝线和数个特意制作的香囊。

祭品可多可少,但九层米糕和五色丝线、香囊不可缺少。

五色丝,即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按阴阳五行的理论由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组合而成,这五种颜色分别象征东、南、西、北、中,所以丝线虽是小物件,却蕴含着五方神力,能够驱除邪魔。

大观郑姓人家,中秋节用置放在九层米糕上供过三乳妈的五色丝,依男左女右之俗,或系于儿童的手臂、手腕,或挂在儿童的胸前,或悬于蚊帐内,祁求得到“三乳妈”的庇佑,能快快长高,还能辟邪、驱除疾病、使人健康长寿。

香囊用绸、缎布做成人身、蒜头、五毒、老虎、葫芦等形状,外绣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或鱼样图案,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让小孩佩带于身上,寓意可以拒百毒、辟邪和图吉祥,香袋和五色丝线,每年中秋节换一次,直至孩子十六岁成年。

独家祭“三乳妈”时,由家里长辈主持。

主持人在神位前焚、插香三支、点上一对红蜡烛,给“三乳妈”烧冥钱“银子”,给土地爷烧冥钱“大金”,一杯一杯敬茶、敬酒,并将酒洒在地上,全家跪拜,毕,主持人用手推倒冥斋,口念“吃饱退位”,便可倒掉茶水,撤下祭品煮中秋宴吃,撤下五色丝线,给当年生下的小孩挂上,给其他孩子脱下旧丝线并换上新丝线,再给男孩挂上香袋。

若族人合祭,一般在祖屋的大厅进行,由族内有威望的长辈主持。

在祖屋大厅的灵龛前横着摆上二至三张大桌,桌上摆开各家各户送来的冥斋、寿桃、鸡、鱼等祭品,祭祀程序与单祭基本相同,只是祭品要丰富一些,各家聚拢,场面要热闹得多,族里有读书人的,还要写祭文祭请,祭请毕,在神龛前焚烧祭文,各家派代表,按先后顺序逐一上前跪拜。

拜毕,敬神片刻,主持人推倒冥斋,对着灵位口念:

“吃饱退位!

”,对众人宣布撤位,各家便可端回自家送来的菜蔬煮中秋宴吃,拿回自家的五色丝线和香袋给自家的孩子挂上。

祭请时,女人要回避,各家送来的菜,烧煮人绝对不能尝过味,这是禁忌。

吃毕中秋宴,主家要将九层米糕切开分给各家的亲戚带回家去,意祝各家亲戚各项事业日日高、层层高。

据《苍南章氏史志·裂趾记》记载,“三乳妈”是古时河南荥阳郡郑孔怀之妻,姓金,名琴璋,字启仙,身有三乳,人称三乳妈。

朝廷闻之,宣召入宫为太子启乳娘。

三乳妈进宫后,宫廷奸佞作乱,发兵冲向皇宫。

三乳妈抱着太子逃出宫门。

当时,追兵已近,三乳妈急中生智,眼见岔道间一丛荆棘,枝繁叶茂可作避难之地。

于是,立即脱下绣鞋,抛向相反之处,见太子熟睡,将裙披其身上,拨开荆条,藏身于丛中。

未已,叛军随至。

前面叛军见绣鞋,朝绣鞋方向追踪,后面叛军以长矛乱刺荆丛,刺中三乳妈尾趾。

三乳妈急忙拉起衣裙拭去矛尖鲜血,叛军见矛无血迹,便随前队向前而去。

三乳妈与太子得以脱身。

朝廷平叛后,皇上诏示:

三乳妈救太子有功,御赐荣归。

归后,生十八男一女,十八男俗称十八郎,女唤十九娘,生下尾趾甲皆有裂痕。

尔后,代代相传,无一异也。

后裔孙女嫁与章氏,章氏子孙的尾趾也裂甲。

章、郑人家为纪念两姓裂趾相亲,在祖堂上设龛立像,奉祀三乳妈。

金乡人新年贴绿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中国人的习俗,没有丝毫稀奇,但过年贴绿对联,这仅是我县金乡城内人家的一种独特习俗。

金乡人过年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贴绿色对联,只是在一年里有人丁过世的人家,才贴绿对联。

绿对联用绿色纸写上黄色字,与别家的红纸黑字相比较特别的显眼。

金乡人说,有人丁过世的人家过年之所以要贴绿色对联,一是因为带丧未满周年,不便大红大彩,贴绿对联以表示对亡故者的悼念。

二是凡上一年有人丁过世的人家,正月初二这一天都要祭奠亡灵,他家的各方亲戚也都要赶来参加祭奠,同时表示慰问。

正月头,一年刚开始,大家都想图个吉利,参加祭奠的人若走错家门那可是麻烦的事,因而主家贴了绿对联让来宾容易辨认,不会走错门。

刚过新年,往来拜新年的人特多。

但正月初二这一天,金乡城内的人们由于有祭奠死者的习俗,绝不出去串门,更不去走亲访友,这一天若无缘无故到人家家里去串门,主家会很不喜欢,因为初二这一天只有还在带丧的人家才会有亲戚走动。

宕顶村小过年

灵溪镇宕顶村的吴姓村民过年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他们在农历十月十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就要象正式过年一样,先来一个小过年。

农历十月初十,宕顶村吴姓村民家家户户就都要宰鸡杀鸭、舂好年糕、备好年料,还提前去邀请外公、娘舅、姑姑、姑丈和出嫁的女儿来家一起过小年。

吴姓人过小过年要先祭请祖宗。

十一傍晚,各家的亲戚差不多都到齐了,各家各户就都要择取最好的菜蔬送到祖屋大厅,在祖屋大厅摆上两张大桌,在桌上摆好米粉做成的冥斋、寿桃,水果、年糕、木耳、香菇、香、红蜡烛、纸冥钱(大金、银子)、一杯茶、三盅酒等,及各家各户送来的烧得半生不熟的菜疏、牲礼等祭物,开始祭请祖宗。

祭请仪式由族中有威望的长辈主持,点上香、烛,给土地公烧大金纸、给祖宗灵位烧银子纸,对着土地神位和祖宗灵位祈祷、跪拜后,各家要派代表或全家大小逐一上前祭拜。

祭拜毕,主持人用手推倒放在祭桌上的冥斋,宣布撤位,各家便可将自家送来的菜蔬、牲礼端回烧小年夜饭吃。

对这,当地人有个说法,叫做“冥斋打倒,糕仔来烤”。

全家及直亲围拢吃好年夜饭,便可一起出去看村里专门请来的戏班演戏。

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吴姓人的说法是:

宕顶村吴氏肇基祖光星公自闽永春县迁至宕顶定居后,思亲心切,于农历十月十一日回闽省亲,因路遥千里,其妻郑氏预计其要跨过新年才能返回与家人团聚,故置办了酒席,率子媳于他出行之前为其饯行,意为合家先过个早年。

孰料光星公一路风霜,过于疲劳,在故梓因病亡故,一去而不复返。

为纪念光星公,吴姓村民把光星公回乡省亲之日——十月十一日,定为光星公的祭日,年年不忘祭奠,并把这日称之为小过年。

划龙迎春庆太平

在我县云岩乡山前村、灵溪镇红星村等村落,数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划龙迎春庆太平的民俗活动。

这个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讲究,给当地的春节和元宵佳节增添了热闹和乐趣。

这个习俗起源于何时已无法确证,但据灵溪镇红星村的蒋姓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蒋姓始祖蒋应豪(1630年6月——)携侄蒋世英、蒋世雄从云岩乡鲸头迁至红星时,就有每年扎小彩龙到鲸头杨府爷庙还愿的习俗。

家业日渐兴盛后,蒋应豪便开始请来大浃头、塔里等邻村的人来相帮,每年扎彩龙,划龙到鲸头还愿。

后红星周边的大浃头、六板桥、塔里、横浦等村落也学着扎彩龙和划龙。

划龙的龙分开门龙、净龙、关门龙、小龙船四种形式,统称太平龙。

开门龙原只一条,由云岩乡山前村和山门头村两村按年轮流负责制作与起划,后演化为两条,山前和山门头两村各负责一条,但要根据原定的值年,分清主次先后,谁值年谁为主,谁先杀猪、摆殿、祈禳、起划。

净龙(这是鲸头人的称谓,起划村落的人称之为“花龙”。

),每年有五条,红星、塔里、大浃头三个村各一条,六板桥村与百丈村隔年轮划一条,横浦村与横东村隔年轮划一条,其中,红星与塔里两地的两条龙的起划和停划仪式,与鲸头杨府爷庙的祈禳祭祀相连接,其余各村,当地建有“杨府爷”庙,龙的起划与化龙等仪式,均在当地的庙门举行。

关门龙一条,由鲸头村诸姓轮值制作、祭祀与起划。

小龙船每年有数千条,由各地信男信女订做。

据鲸头村王子宝介绍,四种形式的龙各有其特定的造型,也各有其约定俗成的使命,开门龙披鳞挂甲、张牙展爪,负责开道清障、除暴安良;净龙含口瘦腰,负责净化环境,清除人间污秽之气;开门龙全身披彩,长年固守、护佑四方平安;小龙船,是各家各户敬献杨府老爷、支持杨府老爷除暴安良的船队。

但不管哪种形式的龙,制作都非常讲究,均用纸和竹(柳)条等材料扎成,从眼、鼻、口到龙角、龙须等各部分,都配以精细的纸贴,龙身各部位都配有剪纸、民间绘画等精美图案和纸扎人物等,融竹(滕)编、纸扎、剪纸、书画、戏曲等艺术为一体,造型独特而华丽。

开门龙、关门龙和净龙,全龙由龙头、龙档、龙月三大部分组成,龙长数十米至上百米不等,龙头高2米许,长3米多,象一艘大龙船,其造型似龙更似船,是一种抽象化了的龙头,整个龙头插满了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的各式小鼓旗(约170多支),布有四方锤等纸扎兵器和三盖廊、龙梯、龙驳、八仙、三军统领等纸扎画廊与人物形象,额头饰以书有“吉庆太平龙”字样的五个大龙泡;龙月象一艘护卫船,亭台楼阁、彩伞,装饰得富丽堂皇。

龙档由一条条长约90公分的木板系以绳索连接而成,每载为一档,每档上装一只红灯笼。

龙头、龙月腹内和龙档上的红灯笼里,均点燃一支支红蜡烛。

夜色里,全龙烛光透亮,宛如一条火龙,蔚为壮观。

扎这样的一条龙工序十分复杂,全龙约有三十六样、两千多个部件,开门龙和净龙全身单鳞片就有1700多片,做龙身上的两千多个部件的工夫不说,光扎竹条和装部件就要十五六个人忙一整天。

云岩乡山前等地的划龙庆太平活动仪式与程序大同小异,均很讲究,仪式自开门龙祈禳拉开帷幕,至关门龙化龙渐近尾声。

以前,每年正月初一开始扎龙,正月初二开划,一直划至正月十八方止。

近年由于壮年人大多在正月十五之前就要出外做生意,一般只划至元宵节前即停止。

每条龙的开划都有一套必做的仪式:

杀“龙猪”。

这是各条龙开划的第一个仪式,一般在龙开划前一天举行。

“龙猪”,其实就是家养的白猪,由轮值的首事家负责饲养。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做好“许龙福”,选出新一年的总首事,新选的总首事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必须选定三、六、九的吉日去买小猪。

所买的小猪必须是毛色纯正、在猪群中最为健壮的。

主人对小猪的饲养也很讲究,一要勤理猪舍,不能让猪身体沾有污垢;二要勤防猪病;三不能喂不洁净的食物;四不能对猪不敬,骂猪或说猪的不是。

龙猪养至农历十二月二十左右,总首事就要开始选定吉日,提前给屠手送去一个红请柬,约请屠手前来杀猪。

杀猪前,总首事在家门口插上五色旗、焚香、面对着杨府庙祈祷,还要煎上四只荷包蛋、烧两份点心,一份请屠手吃,一份送给猪吃,并给猪拦腰扎上一条红布条,打开猪栏,执三支香将猪引出栏。

屠手吃好点心,取一把稻草,点燃后,在猪架、屠台、杀猪所用的用具和埕子上摇晃一圈,至埕前燃尽,说是净场。

炮手鸣铳三声,开始杀猪。

猪捕上屠台,锣、铳、百子鞭炮齐鸣。

猪杀倒后,不放桶里脱毛,而是用勺子一勺一勺地舀起开水倒在猪身上予以脱毛,脱毛不能通体脱光,而要在猪后脑勺的脖子上留一撮一只巴掌大小的毛,也不能脱蹄。

脱好毛,炮手要再次鸣铳三声,开始开膛,取出猪的五脏、清除了猪的肠胃、用干净毛巾擦净猪体、把猪装上预先准备好的猪架、将猪五脏挂在猪的前胸下、将猪内脏的网纱油披在猪的背上、将杀猪尖刀插在猪脖子上的毛中、给猪结彩打扮。

炮手又一次鸣铳三声,总首事请帮工和前来看杀猪的人吃红枣汤圆汤。

打扮好龙猪,总首事开始准备牲礼。

净龙和关门龙的龙猪结彩较简单,且要割下猪头,另装礼盒内送至杨府爷庙摆殿。

摆殿。

杀龙猪的次日约七时许,总首事鸣铳三响,各家各户就会有人前来帮忙。

事先约请的乐师也陆续到齐了,炮手再次鸣铳三响,乐队击鼓奏乐,奏《福建头通》,毕,演奏《梵梨花》、《柳摇金》、《将军令》等乐曲,称之为吹龙。

吹龙毕,大家打着彩旗、抬着龙猪、牲礼送到杨府爷庙中祭请,仪仗队伍排序为:

火铳1人—鼓灯2盏—开道锣1对—杨府爷令旗1支—彩旗14面,大堂鼓—龙猪—乐队—持香随队的信男信女。

龙猪起送时,乐队奏《将军令》,途中奏《什锦》。

龙猪到殿后,开始做还单福。

还单福由总首事事先约请来的师公(道士)主持,依次分摆福礼、请杨府爷圣位、交销、请求保佑四个程序,摆完福礼,师公拍戒方三下,向圣位叩首三大拜,便开始祭请。

乐队在一边演奏《四禧八仙》。

福毕,将香插在神殿的大炉里,鸣铳、放鞭炮、乐队奏《过场》,从神殿上撤下福礼、龙猪,撤去龙猪身上的宫花、香、柚子、红彩等装饰,杀猪的屠手取下猪脖子上的尖刀,割下猪头,取下猪内脏,用于祈禳仪式摆香案。

各家开始分购猪肉。

龙猪上殿后,各家各户便可开始洗刷、掸新。

折龙,即扎龙。

扎龙要先问佛采竹。

农历十二月下旬,总首事择一好日子来到下杨府爷庙,点香燃烛、打仙杯,问神要到哪个方向采扎龙用的竹。

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依次而问,每问一方连打三次仙杯,若三仙杯均为一阴一阳,即为神示至哪一方采竹。

问定方向,总首事沿着“神示”的方向去寻竹,一路过去,若发现有节高、透尾直长、有两年竹龄的篁竹,则选择大竹1支、小竹2支(总重量约120斤),在竹上扎上红绸布,算是选定了竹。

选定扎龙的好日子,在扎龙前一天,总首事带人砍回选定的竹,不过秤,付给竹主一个红包(要超过竹的市价),扎上红彩,扛回,洗净,放洁净处待用。

扎龙,一般在当地的祠堂或有名号的神庙里进行。

以前开门龙在正月初一开扎,净龙和关门龙在开划前一天开扎。

近年,为使竹片提前晾干,减轻重量便于舞动,提前至龙猪上殿后选择一个好日子开扎。

扎龙前,总首事要提前数天发请柬请定扎龙师傅和划龙时的举龙人选(举龙头和龙月的人)、占令(打大鼓的指挥)、头伸(拉龙档与龙头相连接的绳索的人)。

扎龙时,总首事要鸣铳三响,再擂鼓三通、鸣锣数响;再由扎龙师傅擂鼓三通,取出上年留下的木质龙骨才正式开扎。

扎龙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竖龙骨,将龙骨插在有一方形孔的板凳上,结上红彩布;切竹,将竹切成一条条宽0.5-2.5厘米,厚0.5-1厘米,长4.5米许的竹片条备用;做头圈,取一条宽2.5厘米、厚0.5厘米的竹片,扎成一个内径1.33米许的竹圈;扎坯,取宽0.5厘米-1厘米、厚1厘米、长4.5米的竹片,一一穿、拉过龙骨上预先设定的16个方形孔内,将自首至颈前8条竹片扎成8个大小不一的圆圈,将中至尾8条竹片扎成8个上宽下窄的梯形;,用6条长竹片在上下左右,将竹圈和梯形骨架固定住;在龙骨前部,扎上头圈,扎成船形的龙头和龙月的坯架(龙月的扎法与龙头的扎法相似)。

在竹坯架上糊上白色底纸,将预先扎好的各类纸扎、剪纸等部件一一装在龙架上,在龙身贴上用大金纸做成的龙鳞。

关门龙不贴鳞片,则在龙体画上龙鳞和其它图案。

在龙头和龙月的腹内点上蜡烛,烘干竹片的水份和浆糊。

扎龙完成。

请香信。

请香信一般在龙开划的前一天进行,也可根据占卦问佛定下日子进行(开门龙每年于正月初一子时请香信)。

在选定的日子上午9时许,总首事率仪仗队(吹打班10人、大旗8面,黄伞1把,鼓灯1对,铳炮手2人)吹吹打打到杨府爷庙请香信。

乐声中,总首事先到顶殿烧香一圈,从中炉取香灰一撮、香3支,将香灰放在预备好的一只炉内,插上香,另立一个新香炉,再吹吹打打至下殿,烧香一圈,从中炉取香灰一撮、香三支,放(插)入新炉内,然后吹吹打打回家,设立供桌供奉。

祈禳。

祈禳仪式一般于正月初二上午六七点钟在总首事家大埕举行,先行祭龙、净龙仪式,再行参龙和开龙眼仪式。

祭龙、净龙由师公主持,先请十方,再净龙、安神位。

参龙由参龙师主持,一打锣手和一唢呐手在一侧配合。

仪式可长可短,凭参龙师的水平和观众集中的情形而定,最长可持续两个多小时,参龙师一边击鼓一边高唱七言一句的参龙辞,锣手和唢呐手在一旁和着参龙师敲打鼓点的节奏吹唢呐、敲锣增添气氛。

参龙先是唱《大开天》、《小八仙》等内容,颂盛世太平,祁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安康,后可唱《王宝钏》等戏剧故事。

唱辞的节奏感强,主旋律明朗清晰,基本节奏为:

咚咚哐咚咚哐咚哐咚哐咚咚哐。

鸣锣击鼓闹洋洋,总管出令点神仙,点起神仙三十六,家家户户保吉

祥。

咚咚哐咚咚哐咚哐咚哐咚咚哐。

参龙师唱毕《大开天》、《小八仙》,造龙师开始开龙眼,开龙眼时,参龙师在一旁唱“天之清,地之灵,仙师提笔开眼睛,开了龙眼光明亮,三把茶米退凶星,凶星赶退三千里,留转吉星保太平”。

造龙师点香三支,口念“土生金,五行相生,一点阴阳二点灯”,毕,生火点上一支红蜡烛,左手执蜡烛,右手执香,靠近龙眼,念:

“左眼清,右眼明”,用香在用大金纸遮着的龙眼上起(画)符头“\|/”,再画一个“入三”字,用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