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4970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docx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docx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情是指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

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主客观情况的了解与分析。

学情分析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就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

老师们在使用教材教学生,不要理解为老师是在教教材。

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确定是没有具体的方向,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才能够确定每个部分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才能指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我们在教案中有一些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但是我们在课堂实践的时候,肯定有较多的生成,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的重难点,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生成,使得这些生成要为解决重点和难点服务,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得到顺利的实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无效课堂,备课中不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将无立足之地。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课程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在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中要求学生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出发设计教学程序,以期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教师教学设计时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中柔和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是地理学习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用;改变地里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地理的态度

(一)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注重学情分析的思想由来已久。

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善于分析学生的不同性格、爱好、兴趣,根据个体差异,给每个人以不同以至完全相反的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这是说教育要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是说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和进度施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服务,不能拔苗助长。

这些思想都说明,学生的群体和个体差异决定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进度的不同。

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学情,为学而教,因材施教,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的起点,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概莫能外。

(二)进行学情分析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注重学情分析的思想由来已久。

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善于分析学生的不同性格、爱好、兴趣,根据个体差异,给每个人以不同以至完全相反的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这是说教育要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是说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和进度施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服务,不能拔苗助长。

这些思想都说明,学生的群体和个体差异决定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进度的不同。

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学情,为学而教,因材施教,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的起点,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概莫能外。

进行学情分析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活动来引导、促学生主动学习。

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我们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密切关注和分析学情,是教师落实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三)进行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即备课)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课程资源。

其中,学情分析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总之,学情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依据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师要先为学习者设计“学案”,然后才是为教学者设计“教案”,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才能更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四)进行学情分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的实质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沟通、理解、影响。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交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以实现的结合点。

然而,师生互动不同于一般性的社会互动交往,这种互动在客观上是不平等的,因为师生双方社会阅历、知识背景、活动目的、社会责任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

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跨越年龄和文化上的代沟,课前设计好互动的路线,课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为学生搭设问题与对话的桥梁。

为了达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师必须在这种“一对多”的互动中,充分理解学生在生活背景、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多样性,才能在通常“一人对五十人”的课堂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关注学情分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学生是教师劳动的对象,各家学者都认为“关于学生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构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教师必须掌握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习认知方面的知识,以便因材施教。

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中,美国学者富勒按照教师在工作中关注的焦点,将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生存关注”、“任务关注”、“学生关注”三个阶段,当一位教师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的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等因素,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成长时,则标志着他的专业水平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二、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进入课堂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学生的学习就像“认地图”,必须先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现在的位置,然后标注要去的目的地,再设计行走的线路图。

所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也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入手,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

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

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具体到各学科,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对各种知识点、能力点的分项掌握情况,如一位语文教师就要了解所教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掌握所教学生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的技能高度。

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

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

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掌握有哪七大洲、哪四大洋的知识,在讲解海陆分布的时候这一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抢答,让后在此基础上直接要求他们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记忆。

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

例如学生掌握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状况对于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如,海陆气温差异的原因、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都与物理知识有关;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物理知识又必然联系;赤道周长的计算、比例尺的计算与数学知识有关;酸雨的形成与化学知识相关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其他各科知识,帮助理解原理。

在倡导课程综合的今天,也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本学科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体会到各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是由需要、兴趣、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构成的。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

它虽然不直接参与对学习的认知过程,但对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增强或削弱作用。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才能具有学习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知识内容本身和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兴趣。

比如,学科自身的魅力,能够打动学生。

这种兴趣是强烈的、稳定的,所以说成功的学习就是做游戏。

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的社会意义和对学习活动目的的追求所引起的兴趣。

比如,学习成功的喜悦、期待中鼓励、适度的竞争激起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的兴趣与态度,将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学情分析的主要层面

由于地理教学有不同其他学科教学的独特之处,如,读图能力的培养,因而,一般来说,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了解学生的基础,即分析学生已知的,所谓已知是指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这一分析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起点。

如七年级(下)中有关亚洲气候复杂多样一课的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有的与该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有:

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世界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等,以及已经具备亚洲空间位置的读图能力,都是学习该课的基础。

2.了解学生在本课应掌握,但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也就是分析学生未知的,这一点主要包括学生在通过该课内容的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并且还包括在实现这一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的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该节内容是在对世界气温分布、降水分布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学习的,该课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其深层次应该是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和各种气候的特点,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教材中所列举的13类,学生不可能掌握牢固,最终混淆各类气候类型,如果借助图像记忆,把气候分布模式化,在影响因素上做足功夫,定会让学生能透彻地了解该内容。

3.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能掌握的,即分析学生能知道的内容,这是指通过该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如,对于“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一般只要学生知道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即可,但如何把它们与等高线地形图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分析等高线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分析建立这两者之间联系的突破口,即画出五种基本地形的实际景观图,并充分利用学生刚掌握的等高线特征,使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即可掌握。

4.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分析学生想知的,即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可能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

如“海陆的变迁”内容,学生对其中板块的边缘处为何多地震、火山的分布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板图边画边解释,既有利于学生记住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内容,又增加了学生想知道的东西。

5.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分析学生是怎么知的,这是指学生如何进行地理学习的,并形成地理学习风格和学习地理的习惯,即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地理,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地理教学独到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因此,从七年级伊始,教师就要特别注意这一能力的培养,把每一个地理问题融入图像之中去解决,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渐渐增强他们的地理读图能力。

三、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1.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

为此,教师开始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

例如在七年级第一节地理课上,教师可以在绪论的教学中设计提问学生小学已了解的地理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

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

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掌握有哪七大洲、哪四大洋的知识,在讲解海陆分布的时候这一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抢答,让后在此基础上直接要求他们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记忆。

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

例如学生掌握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状况对于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如,海陆气温差异的原因、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都与物理知识有关;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物理知识又必然联系;赤道周长的计算、比例尺的计算与数学知识有关;酸雨的形成与化学知识相关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其他各科知识,帮助理解原理。

在倡导课程综合的今天,也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本学科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体会到各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2.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在地理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始终考虑如何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把这一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长期目标,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一能力。

初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八年级“西部重大工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考虑三大工程的路径、运输目的以及工程实施的原因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因而教师不必对各项内容做细致的讲解,点到为止,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可以进行补充,教师讲解,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3.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

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初中地理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数学、物理等知识,因而讲解起来学生比较难于理解,如太阳直射光现在地球上的变化如何引起太阳高度的变化,如果学生掌握了圆的切线知识就比较容易理解,但教师如果引入这一数学知识讲解时,只会让学生难上加难,这一知识点不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他们知道不同季节我们看到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夏季太阳高,白昼长黑夜短,冬季则相反,然后再说明这是因为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冬季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斜射,这样一来学生会易于理解。

地理教学中像这样的原理性的东西不必讲透,大凡都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出发,即把问题阐述清楚,又不至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4.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

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初中地理有很多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八年级讲到西亚战乱时,可以与拿那些地方的学生与自己对比,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幸福;在讲亚洲经济水平时,可以结合现在中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的现实,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有责任为中国的强大作贡献。

地理教学设计中考虑情感因素的角度很多,象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人口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关等等。

5.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幼稚与成熟并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初中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

很多学生在七年级起始时,思维非常活跃,但起始内容有非常难,如果教师把握好这一时期,对他们今后的地理学习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相反就会抹煞他们进取的自信心,会逐渐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时时注意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身心特点,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同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细致的观察,及时补救。

(四)智力水平和智力类型

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

面对不同智力倾向的学生,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力领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而且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并帮助他们形成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的情感。

这一点对于那些优势智力领域不在语文和数学方面的学生尤为重要。

(五)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

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背景存在差异是导致学生个体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家庭背景差异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家庭物质环境的差异。

主要包括家长的职业、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构成、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居住环境等方面。

家庭物质环境是一个学生成长的物质基础,也会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生活在富裕家庭中的孩子个性心理成长的应该更为顺利。

2.家庭心理环境的差异。

主要包括家长的教育态度、家庭教养方式和方法、家庭气氛、等因素。

如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溺爱型的家教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常常会自私、任性、放纵、蛮横,以及较差的挫折耐受能力;专制型的家教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反社会人格;放任型的家庭对孩子养而不教,态度冷漠,其人格成长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影响。

3.学生的成长经历:

指个别学生在成长经历中以上两种环境发生过的重大变化,包括领养、寄养、父母离异、身体伤病、社会侵害等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事件。

一般来说,每一个优秀学生的背后,都有一对优秀的父母和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相反,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一定与父母或家庭的影响有关。

这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背景和前提。

此外,对于异地任教的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区内的的民族文化、社会环境、城乡差异等方面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应该充分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地区特有文化传统、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因素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错误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利用妙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剖析错误,使“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通过对错误资源的利用来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应把学生试卷中的错误归纳、概括,找到通病和典型错误,找准其思维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辨析,找准错因、错源,探究正确思路,做到纠正一例,预防一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使其思维的严密性、批判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有效的加固。

学生的错误资源可以分为知识性错误、思维方法错误、运用能力薄弱、价值观错误等四类。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让他们没有答错而被老师斥责的忧虑,也没有被同学讥笑的苦恼。

要引导学生不要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敢创新,让孩子们都能明白:

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

随着课堂的开放,学生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大大增强,随之出现的信息量大增,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

要在倾听中捕捉好学生的错误信息,把学生的错误信息也看作是孩子的思维火化。

其次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要通过错误资源判断出学生困难的焦点,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学习障碍和蕴含的思维方式。

总之,教师要多了解和学习最新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研究成果,了解和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风格、认知规律及学习需要,可通过以上列举的形式进行分析。

事实上,学情分析,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经验来判断学生的情况。

其实学情分析的经验积累很简单,多关注学生、多观察、勤调查、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多实践、多记录典型个案,就会沿着“以教论学”的道路走向成功教育的山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