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4936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7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数学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数学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数学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数学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docx

《数学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学.docx

数学教学

对小学低段数学课的几点思考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教师把目光集中在一些新领域的探索上。

然而,怎样把关注点完全放在孩子们的身上,使学生真正成为课改的受益者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我一直在教高段的数学,今年学校叫我教低段数学,发现低段的数学课有和高段有很多不同的特点。

低段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课堂气气氛有时很活跃。

可有时他们也会时而玩玩橡皮,时而敲敲铅笔,你即使再一次提醒他,他还是无所谓地翻翻课本。

这种现象在每一节课中几乎都有。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又如何去解决呢?

下面用我上过的一节还算自我满意的课谈谈我对低段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我上了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使我对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有了几点深入的思考.

刚上课,我问:

你们能在教室里找到正方形吗?

生:

教室里地面的瓷砖是正方形的.我想知道它的周长,我该怎么办?

生:

用尺去量.怎么量?

你能具体地说说吗?

生:

只要量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行了.然后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下面我们一起来量出瓷砖的一条边的长度.我拿了把米尺和学生一起量出瓷砖的边长是:

85厘米.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个正方形,标上边长85厘米.你们能很快地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们已迫不及待的举手要上黑板做题了.我叫他们不要急,拿出草稿本,在草稿本上先做出来.我走下讲台看他们做作业.一下子,学生们全举手了,都做好了.我检查了好几个学生,也没发现做错的.我就随意叫了两个学生上来板演.生1:

85+85+85+85=340;生2:

85+85+85+85=340米.做对了吗?

生们大声回答:

对~,声音很响,各个高兴得意的样子,很可爱!

有不同的方法吗?

我又问.生:

有,有,有......几个人抢着要回答.我就叫了其中的一个学生上来.生:

85×4=340米.这样做可以吗?

为什么?

生:

可以,因为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四个85相加就是85×4?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些呢?

生1:

第二种,生2:

第一种也很简单的.这时学生们吵开了,都说:

第二种更简单.我让他们吵了会儿,问: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正方形周长是怎么算的?

生四条边加起来,也可以边长乘4.我在黑板上面板书: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4=周长.

大家今天表现真好!

下面我们来比赛谁作业做的快.学生做课本的做一做两道题.一下子就有学生举手了,嘴里老师我做好了叫个不停.我示意他别吵,要等其他同学做好.一会儿大家都做好了,我就叫他上黑板去板演,其他同学也想去做,我就又叫了几个平时表现较少的同学去板演.只要他们高兴,多叫几个又有什么关系呢?

几位同学很快就板演完下来,他们也都做对了,特别是平时很少表现的两位同学,别提有多高兴.下面的同学也大多做对了,我也很高兴.

时间还早,新课的内容他们又都学会了.我对他们说下面休息一下,请一位同学唱歌来乐乐,谁来?

学生们有的叫童静怡名字,也有的叫徐思思名字.童静怡和徐思思都是活泼可爱的女孩子,歌唱的蛮好.我有意练下他们的胆量,就说愿意来得自己举手?

童静怡想上来唱歌,把手举起又放下,这时徐思思高高举起了手.我就叫徐思思上来唱歌.童静怡后悔了,她把手举得高高,她说她也想唱歌.我答应下次数学课再给她机会,今天不行,因为她的机会已经被徐思思抢走了.徐思思唱完歌,学生们热闹了一下,我叫他们做完书本上的最后两题,我们下课了!

下课学生们都说今天的数学真是太简单了,每天都这样学数学就好了.

我的思考:

1、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

现在我们小学里一节课的时间基本是40分钟,上海市是35分钟。

在对儿童的研究中表明:

7-10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15~20分钟,老师一般讲课都是控制在20分钟,其余时间用来提问或是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课堂作业,来巩固学习效果。

40分钟课时的好处在于,一些接受新课稍慢的学生可以更从容地进行练习,加深对当堂课的印象。

由此可见,一节课真正的教学时间是20分钟,多余的时间是用来巩固学习效果和帮助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加深当堂课的印象的。

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学的内容就不宜过多,不能象塞牙缝一样把一节课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

过多的学习内容只能是让学生学习的很疲惫,从而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也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2、上课要有趣味性。

上课要有趣,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

在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还很小,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会久。

因此上课有没有趣味,已成为他们愿不愿意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主动参与是他们的自主行为,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无动于衷”,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

如果学生上课在玩或是思想在开小差,那么我们老师首先要问的是:

这节课我上的有趣吗?

而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不听话。

因此低段的数学课一定要上的有趣,课中让学生做做游戏,唱歌什么的也未尝不可。

要知道兴趣才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

这节课中我就让徐思思唱个歌,当时学生别提有多高兴,就是课后学生还在我面前说:

老师我喜欢上你的数学课。

当然最好能做有关数学的游戏,既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也能起到娱乐的效果。

3、上课要实。

当然上课也必须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

加强双基是我国传统的精华,在任何时期都不能丢。

我这节课内容不多,知识的学习也不难,可他们确确实实又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很好的掌握了新内容。

更主要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测量、计算,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计算方法的优化上,我也引导他们进行了激励的讨论,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

如果每天都这样学一点,一个学期积累下来,他们也能学会很多数学知识吧!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4、课堂气氛要活跃。

没有活的课堂气氛,就不会有活的思维。

学生思维活跃程度是衡量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

虽然思考也需要安静,可低段的儿童他们更愿意在辩论中(甚至是争吵)思考,在辩论中使自己的思维清晰。

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为什么低段的学生好“告状”。

那是他们不善于独立思考的缘故,他们总愿意把问题摆出来辩论,有些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会争个不休。

在辩论中,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肯定后。

因此,不要认为上课时学生辩论一下就是影响纪律。

当然这里也要有个“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好好把握。

5、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不是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我曾听过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也曾听过一些教育专家的讲座。

很多专家都说:

要尽量的挖掘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要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既要学习知识锻炼思维,还要培养技能形成技巧,又要养成习惯。

一句话就是要深度挖掘教材。

好象学了一节课后,学生就不用再学习了。

却不知一节课中学生学习了过多的东西,容易疲惫。

即使当时老师课上的很松动,所学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也大多掌握了,而且做对了作业。

可课后他们忘记的也会更快些,什么规律,技能知识忘了,能记住的也就是课堂上的几个精彩的片段。

学生的遗忘也是有规律的啊!

这节课,我自认为是远远没有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而课堂效率却相对较优化。

我这里引用我学生的一句话:

“今天的数学真是太简单了,每天都这样学数学就好了.”这才是学生的心声。

是啊!

简约才是数学课的美!

这节课内容不多,知识的学习也不难,可他们确确实实又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很好的掌握了新内容.如果每天都这样学一点,学生该有多高兴啊!

一个学期下来,他们也能学会很多数学知识吧!

以上是我对当前低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我写出来了,就是想和大家一起交流思考,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多多批评与指导。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新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审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少误区:

(1)问题总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

课堂生成的问题常被置之不理,或者轻描淡写,不了了之,白白浪费了可贵的课堂生成资源。

(2)提问的主体仍然是教师。

提问还是教师的特权,“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时有发生,学生只能忙不迭地应对教师的一个个问题,挖空心思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创造性常被扼杀。

(3)学生很少有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没有机会提出来,不懂只能装懂。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内涵,让课堂提问发挥积极的作用,使课堂因提问而变得更有魅力更加精彩。

二、重新理解课堂提问的内涵

提问指“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现代汉语词典》P1239),可见,课堂上提问并不是只限于教师对学生,也可以学生来提问。

提问是让人回答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的思维,引起思维的碰撞。

因而,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问,谁来提问等等,这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课堂提问有以下四层内涵:

(1)提问具有预设性。

主要是指,课堂提问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

课堂提问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质量。

(2)提问具有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提问也必须体现生成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资源,并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即时问题,提高提问的针对性。

(3)学生参与提问。

主要是指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是提问的主体,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智慧的成长。

(4)提问是交流的载体。

新课程提倡师生交流、互动,而提问正是一个有效的载体。

教师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学生的提问正是学生思维的展示与暴露。

三、改进课堂提问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改进课堂提问的策略:

预设具有价值的问题,把握重要的生成问题,引导学生提问解疑。

(一)预设具有价值的问题

1.问题富有思考性。

思维是数学的心脏,而思维是从问题引发的。

问题富有思考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突出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起学生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问题富有思考性,首先要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切入口要适当,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望而却步;难度太小,引不起学生兴趣。

例如,学习“角的认识”,教师要求学生过同一点画几条射线,接着设问:

除了射线,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图形吗?

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观察思考之中,不仅找出了不同的角,还指出了角的边、顶点,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相关知识。

2.问题具有启发性。

问题具有启发性是指能引起学生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问题无法解答是难免的,教师的启发十分必要,方法很有讲究。

“要使启发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进而获得思维的结果,教师要提炼相应的元认知提示语。

”[1]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由表及里,由远到近,由具体到抽象,由元认知提示语过渡到认知提示语。

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启发学生:

你想梯形面积公式可能是怎么样的呢?

以前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

等等。

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二)把握重要的生成问题

1.创设生成问题。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然而,如何落实在教学行为上,还有待努力。

课堂教学创设生成问题,就是一个有效的切入口。

所谓创设生成问题,就是课前预设的问题一旦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受阻,要及时调整问题,创生出新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创设生成问题,首先要注意因势利导,即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引导,创设此时此地有利的问题;其次,要随机应变,即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或全部改变,或局部修整,使得问题更有利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环节的递进。

例如,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教师的问题是:

“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有什么办法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1)用量角器量;

(2)把角剪下来拼;(3)把角折一折等。

但是,在实施中发现,学生用量角器量都有误差,另外的方法又别无选择。

教师因势利导,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除了量,你还有什么好方法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

学生逐步想到并应用其它的探索方法,三角形内角和进行多种解读。

届次

23

24

25

26

27

28

金牌数(枚)

15

5

16

16

28

32

2.放大有效问题。

放大有效问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智慧碰撞的火花,教师有意识地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放大,以引起深入讨论,有利于解决鲜活的问题。

首先,要及时追问,即追根究底地问。

对于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教师要明察秋毫,把握机遇。

例如,在解决“中国代表团在第23届----28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统计如下表,相邻的两届奥运会金牌数最大增幅是百分之几?

”的问题时,一般学生都这样解答:

26届到27届是(28-16)÷16=75%。

而一个学生认为,应该是24届到25届(16-5)÷5=220%。

此时,教师及时追问:

“他说得有道理吗?

请大家开动脑筋发表意见。

”经过摆事实、讲道理,统一了认识:

虽然26届到27届相差12枚,确实是最大的,但是比较增幅是百分之几,不能只看相差数,而要与原来的基数去进行比较,使同学们明确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其次,要舍得放弃,就是有的问题虽然有价值,但不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不适合于当堂解决问题,就可以“暂缓处理”。

这样处理的目的,还是为了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解决主要问题。

(三)引导学生提问解疑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话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

“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还有的学者指出: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敢问。

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

要善于观颜察色,当学生不知所措时,当学生眉头紧销时,当学生互相张望时,可能就是有疑惑时,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疑团。

其次,要引导学生会问。

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

经常表扬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进行“看谁的问题好”的比赛等,有利用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找出生活中许多三角形的应用的例子后,正要进入下一阶段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时,一学生提出问题:

“生活中怎么会有那么多三角形呢?

”这样的问题承上启下,不仅引起学生的思考,又为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并就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同伴的问题充满好奇,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的效果好。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指,面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处理,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够解答的让学生解答,教师不能越厨代庖;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启发,让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只能充当“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例如,学习“平均数”,设置问题:

“学生去离学校5千米的公园春游,行走了20分钟,休息20分钟,继续行走了20分钟到达目的地。

同学们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

“老师,‘休息20分钟’要不要计算呢?

”教师不置可否,把绣球抛给了大家:

“你们说呢?

”同学们争论不休,许久没有结论。

就在学生愤悱状态,教师引导:

“请对照我们讨论的数量关系‘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思考一下”。

经过互动交流,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露出满意的微笑。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几点思考

一、问题应提在何处

1、提在教学的关键处: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字词句提问,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抓关键词设问。

围绕重点难点主线提问。

2、提在知识内在联系处。

找新旧知的切入点。

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

从倍数,几分之几开始,感知、旧知——提问——新知。

3、提在探求规律处。

4、提在理解的难点处。

如圆柱圆锥的关系,有V=SH,可提问:

R=?

D=?

C=?

5、提在思考转折处。

0乘任何数得0,分解与综合。

二、课堂提问注意“五要”“六个度”

五要:

1、围绕教学内容体现重点和难点。

2、讲求价值,富于启发性(问而生思)。

3、由浅入深,展示教学思路。

4、从学生情况出发,因材施问。

不唱独角戏又自问自答。

过于直观无思考。

5、面向全体各有发展。

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难易有别),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权利。

六度:

1、所提问题控制难度。

刺激思维,集中注意,顾及大多数智力水平。

2、掌握深度,有一定深刻性。

切忌不思索与绞尽脑汁。

3、巧设坡度。

4、增加亮度,讲究感情色彩,创设环境。

5、增强跨度。

有比较大的思维容量。

包容重点难点。

如:

学年月日时,粗简的提问“每年七月一日是(    )的生日”,比较好的提问是“七月一日是谁的头一天?

6、巧选角度。

三、课堂提问中充分利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

一般的提问有对话式(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会不会、同意吗等);叙述式(是什么……)靠背诵;述理式(为什么……)。

好的提问是扩散式(对解决问题你有哪些办法?

好的问法是“怎么想的?

怎么想到的?

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你的思路卡在哪里?

遇到了什么麻烦?

四、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1、提问题要精。

有针对性(学生水平,知识的重点难点);整体性;导向性;系统性。

2、面要广。

了解学生发言时的心理状况,不产生恐惧。

3、学生回答要评。

尽量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认真耐心的听,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评价要恰当、具体、适度、有针对性。

应培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习惯。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这种氛围中,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产主动的参与学习。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

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

他神气的对0说:

“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

”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悄悄的走掉了。

看到9这样欺负0,1很不高兴。

他牵着1的手走过来对0说:

“你看,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

”9听了非常吃惊。

那么1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

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老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一上课就走神。

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二、精心设计新知教学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考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我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分,请他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看谁的分法多。

学生们十分开心,马上动手分摆,有的还边摆别念叨:

一边分3根,一边分1根,两边各分2根。

欢快有趣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起了有关分与合的表象,通过仔细的观察,积极的思考,得出每个数字的分成与组合。

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其次,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多进行自我尝试。

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伸和扩展。

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就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直接出示例题“9+3=”,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过程。

最后进行评价归纳,在评价中对于能够直接口算出答案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

知道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等于10,再用10加2等于12。

并在进一步的评价中使学生知道可以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等于10,再用10加2等于12。

主动参与学习“凑十”的计算方法。

这样设计教学,能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巧设练习使学生能活用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好习惯。

      在练习中,教师除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

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试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

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

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

    一、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

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

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

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

“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部分内容,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并引导学生类推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知识的能力。

    2.调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

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

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

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3.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

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

教学过程的调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上。

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准确、评价及时。

    二、调控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内容,应在40分钟内完成。

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应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不能靠“加班加点”来实现。

因此,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学习的知识量,各个年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