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4802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6日在兴平市

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兴平市市长杜润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六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123456”的发展思路,围绕争创“陕西十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应对金融危机、冰冻灾害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凝心聚力突围,汇集众智攻坚,打赢了一个又一个战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圆满完成了十六届人民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实力大幅攀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工业经济迅猛扩张,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群众福祉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扩大投资规模,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预计2011年底,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5亿元,是2006年的2.4倍;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75亿元,是2006年的3.3倍;财政总收入完成6.97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5亿元,是2006年的4.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较2006年净增3843元,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较2006年净增15044元,年均增长24%。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7.5:

50.2:

32.3调整为14.4:

52.8:

32.8,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4.9%提高到5.6%,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8%;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比2006年高出7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0.2亿元,较2006年净增62.3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83.5亿元,较2006年净增54.4亿元,年均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达43亿元,较2006年净增26.9亿元,年均增长22%。

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由第21位跃居第12位。

——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深入开展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行项目建设“六包”和“五个一”责任制,切实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全市有近万亩土地转化为项目建设用地。

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99个,合同引进资金278.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2.8亿元,其中投资88亿元的兴化大化工项目创造了我市招商引资投资额的新记录,投资15亿元的台玻项目位居全省台资企业投资量之首,投资11亿元的金龙鱼项目实现了我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投资3亿元的西瑞物流项目建成后我市将成为全国12个粮食物流节点之一。

累计开工建设了总投资达206亿元的华鲁钢铁、西瑞粮油、中船12所科技产业园等111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其中陕玻技改、陕柴重工风电、奉航节臂生产线、金龙鱼油一期、鲁糖三期、西瑞一期、康师傅二期等77个项目已全面建成投产。

我市连续三年荣获咸阳市招商引资一等奖,被评为“2009年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强劲攀升。

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全力加快园区平台建设,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民营崛起,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

累计投资6.3亿多元,科学编制了三大园区57.5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16.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园区14条道路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中省各级工业企业扶持资金6822万元,拿出315万元对突出贡献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了奖励。

随着诸多入园项目投产达效,全市规模企业总数由2006年的33户发展到62户,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1户,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是2006年的3.3倍;上缴税金4.1亿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9.4%。

三大园区入驻企业达到217户,从业人员7.5万人,实现产值164.8亿元,占全市规模企业总产值的96%。

创建省级名牌企业6户,省级名牌产品8个。

相继完成了水泵厂、酿造厂等17户市属企业改制工作。

投资5.2亿元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一大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工程,全市所有工业企业均建成在线监控设施,COD、SO2分别减排5200吨、500吨,分别比2006年下降53%、2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全省质量兴市先进县(市)”、“陕西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因地制宜,不断明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市财政累计补贴1500多万元扶持设施蔬菜和生猪生产,全市10万亩粮食作物调整为经济作物,共新增设施蔬菜、清水莲菜、时令水果5万多亩,总面积发展到11.2万亩,果品总面积稳定在12.4万亩;累计输出务工人员50.4万人次,创收32.4亿元;生猪出栏累计达到330万头。

咸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

“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发展到37个。

“兴平辣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批准。

成功举办四届陕西·兴平荷花节。

投资5.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解决了15.2万人的饮水困难、修复加固堤防21公里。

建成渭河近堤绿化林带4800亩、城北生态景观林带5000亩。

特别是投资2.3亿元建成通村公路900公里,投资6700万元建成兴店路、苟段路等9条县乡道路,构筑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禁烧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发放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资金1.8亿元以上。

小阜新村建设探索出了“拔村上楼进小区”的统筹城乡新模式。

陕西省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现场会在我市相继召开3次,省市领导对我市工程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市连续三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被省上评为“农业综合开发优秀项目县(市)”。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

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投资1300余万元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等29个规划的修编工作。

累计投资14.7亿余元建成七里大街、迎宾大道等城市道路18公里,完成30多条背街小巷拓宽改造,7.2公里排污渠清淤改造工程进展顺利。

特别是总投资4.67亿元的咸兴大道工程南半幅建成通车,实现了兴平与咸阳的零距离对接;投资6800万元的首座上跨式西立交桥工程,彻底解决了城市交通的瓶颈制约;总投资4.84亿元的西吴省级重点示范镇工程完成投资2.03亿元,建成卫青路、张骞路等16个子项目。

投资4978万元完成了迎宾广场、科技四路等城市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2%。

投资8.63亿元建筑面积44.57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工程交付使用569套,主体封顶628套。

投资8000万元的晶海国际、投资5000万元的华润万家、投资2000万元的国美电器等一批商流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投入运营。

投资1400万元的农贸市场改建工程即将交付使用。

全市已建、在建高层40余栋,规模化住宅小区达到13个。

“三创”工作强势推进,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技术调研。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5.6平方公里增加到2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5%,较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扎实有力。

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全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创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普惠性的社会保障。

累计投入近15亿元用于新农保、就业、教育、卫生等领域150项民生工程建设。

创建省级示范高中1所、省级标准化高中5所。

初中升学率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高考二本人数连续五年快速增长。

咸阳市九运会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均名列各县区之首。

医改工作顺利推进,药品“三统一”实施率达100%。

“两免一补”、“蛋奶工程”、新农合、农村孕产妇免费分娩、12万育龄妇女免费检查、65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城乡低保等惠民政策群众得实惠2亿多元。

投资672万元完成市中心敬老院主体工程建设。

新农保参保23.1万人,为5.7万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4288万元。

“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群众得实惠3900万元。

五大保险累计参保28.9万人,为3.1万人发放资金3亿多元。

城镇新增就业9921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34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9%。

投资4.1亿元实施科技创新项目48个。

创刊发行《兴平年鉴》(2010卷)。

投资264万元建设兴平市电子政务平台。

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国家白内障无障碍县(市)”、“陕西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

——民主法治进程加快,行政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依法行政,阳光执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接受各方监督,着力提升全民法律素养,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六五”普法全面启动。

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届监督,共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696件,办结率100%。

积极开展“积案化解”和“大接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落实重点信访案件市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共处理群众来信来访1910件次,办理中省咸批转案件174件,办结率100%。

中国·兴平网共公开政务信息6800多条。

“金财工程”全面运行,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

制定出台了《兴平市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审批的通知》《兴平市国家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签证管理暂行规定》。

完成各类审计项目245个,核减工程造价2484万元。

监察机关立查案件43件,党纪政纪处分49人。

不断深化“平安兴平”创建活动,社会管理巡查团的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和平安创建知晓率达到92%、73%。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未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

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平安畅通县(区)”、“陕西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市)”、“陕西省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先进县(市)”。

统计、药监、物价、粮食、盐务、气象、档案、民族宗教、工商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在兴平率先发展的进程中,不仅充满着困难和压力,充满着艰辛与汗水,更充满了成功和喜悦,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依法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和衷共济、苦拼实干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驻兴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鼎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回顾本届政府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我们深切感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点:

(一)只有明晰思路,突出重点,才能率先发展。

五年来,我们紧紧扭住市委确定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围绕创建“陕西十强”的目标,立足实际,审时度势,大力实施“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工业经济“333”工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四十万”、“百万”工程、城市建设“东靠西连,南扩北上”等,以点带面、攻坚克难、整体推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咬住发展不放松,明晰思路,聚力突破,就一定能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二)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赢得主动。

五年来,我们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力求在创新中求突破,在创新中促发展,小阜新村、咸兴大道、污水处理厂建设等,都体现了创新这一时代特征。

事实表明,前进中的问题必须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必须用创新的方法克服,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先机,争取主动,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三)只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才能形成合力。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图虚名,不贪“政绩”,无论是教育卫生灾后重建、通村公路、背街小巷改造、城北生态休闲景观林带等民生实事,还是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都是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盼望解决的实事做起,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系群众、真情为民,就一定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一定能凝聚出加快率先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只有团结拼搏,凝聚人心,才能攻坚克难。

五年来,我们面对日益繁重的发展任务,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无论是全球金融危机、汶川地震、冰雪灾害的影响,还是兴化大化工、西立交等重大项目的征地拆迁,市政府全体领导、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群策群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全市上下不畏艰险,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化解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困难,就一定能实现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不容忽视。

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正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

在五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清楚地知道,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工作中仍有不少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与省内发展快的县区相比,我市GDP、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城乡群众收入等指标增幅相对偏小;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需加快,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三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业产业链条较短,终端产品偏少;四是城乡市场繁荣度不够,消费档次偏低;五是在重大项目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六是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利益诉求呈多元化发展,信访稳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七是个别部门单位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还有待进一步转变。

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战略构想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123456”的发展总思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着力做好工业规模扩张、统筹城乡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兴平四篇大文章,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高点定位、加压紧逼,志在超越、不懈进取,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兴平。

具体的奋斗目标是:

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速13%,是2011年的2.3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25亿元,年均增速30%,是2011年的3.7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年均增速20%,是2011年的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20元,年均增速16%,是2011年的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000元,年均增速15%,是2011年的2倍;单位GDP能耗降低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我们要举全市之力,突出“五个全力”,实现“五大提升”。

一、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确保经济发展实力显著提升。

坚持以深化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促进项目建设为核心,抢抓建设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深入研究中省政策投资导向,聘请有资质的专业队伍,精深筛选策划包装储备项目,积极参加省内外招商引资活动,依托自身优势吸引一批项目,大力争取政策性项目,大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多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不断聚集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的强大动能。

到2016年,全市规划建设项目232个,总投资1105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0亿元,年均增长27%。

二、全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确保工业规模效益显著提升。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充分发挥装备制造、食品、化工、纺织四大支柱产业优势,加速推进园区平台建设,着力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张。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抓好兴化大化工、金龙鱼油、华鲁钢铁、神光集团等4个百亿元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陕西奉航、宝塔山油漆、兴包集团等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地方特色优势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努力实现园区企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到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625亿元,年均增长30%。

三、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确保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绿色、无公害生产为方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壮大清水莲菜、设施蔬菜、大棚蘑菇、大棚油桃等优势产业板块,着力构建城郊型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强化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抓好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渭河湿地公园,改善渭河生态环境。

扎实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程落户,努力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城乡一体协调推进的统筹发展之路。

到201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20元,年均增长16%。

四、全力打造文明靓丽城市,确保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按照“拉大框架、提升品位,完善功能、承载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现代休闲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快旧城改造,强势推进主城区及重点镇建设,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开工建设槐里西路、城市集中供热、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水电气管网改造提升、城市公园和广场等项工程,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切实增强城市承载力。

规划建设城市过街天桥,健全交通信号控制体系,不断提升城市交通体系的有效供给能力。

高标准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健全物业管理制度,着力营造舒适、和谐的居住条件。

进一步加大重点镇投入力度,着力打造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各镇办一体化发展。

到2016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五、全力加快和谐社会进程,确保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更加关注民计民生,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充分地体现到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好转、生存环境的改善、生命质量的提高上来。

以打造教育强市为目标,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狠抓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注重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到2016年,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弱势群体得到基本救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三、2012年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

201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兴平这一主题,按照“123456”的发展思路(即:

围绕建设西部强市这一奋斗目标,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两大机遇,充分发挥并不断强化工业基础雄厚、县级市城市品牌和地处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圈的区位三大优势,积极实施工业强市、创业富民、项目带动、科教兴市四大战略,强势推进大项目建设、魅力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非公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五大建设,奋力实现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群众财产较快增加、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福祉全面增进六大成效),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高点定位、加压紧逼,志在超越、不懈进取,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兴平。

2012年奋斗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51亿元,增长14.5%;农业总产值达到32.5亿元,增长11%;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210亿元,增长20%;财政总收入达到7.9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6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6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8亿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50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00元,增长1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为确保以上目标的完成,主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项目引进建设,积蓄后劲增实力。

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市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牢固树立“发展第一,项目为先”的意识,严格按照“洽谈项目争落户,签约项目促开工,建设项目抓进度”的要求,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建设的大提速,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精深策划做项目。

紧盯国家政策趋向和投资重点,围绕“十二五”战略布局,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围绕新产品开发、提质扩产和产业链延伸,包装配套项目,形成集群共生效应。

借鉴沿海地区发展经验,统筹省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寻求产业链接,策划包装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争年内项目库数量达到100个,重点推介项目在50个以上。

主动出击引项目。

不断创新招商理念,以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培植税源、保护环境为目标,重点招引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以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为主攻方向,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全国民营100强企业,着力招大引强,实现高位嫁接,借力发展。

积极采取叩门招商、组团招商、参加西洽会各种大型招商活动等,发挥现有投资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

年内力争引进世界500强及知名企业1—3户,力争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1-2个、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落实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

破解难题建项目。

全年安排重大项目32个,总投资211亿元,年度投资4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2个,新建项目20个。

继续推行项目建设“六包”和“五个一”责任制,更新理念,创新举措,着力解决项目建设难题。

拓宽投融资渠道,大力推广BT、BOT等投融资模式,积极发展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加强银企合作,切实解决资金问题。

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集中使用建设用地计划,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多措并举解决好征地拆迁问题,千方百计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确保全面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切实加快神光集团精细氟化工等总投资103.7亿元23个前期准备项目的可研、报批等项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确保项目建设梯次推进。

(二)切实壮大支柱产业,做强工业扩总量。

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坚持以工业经济“333”工程为抓手,不断壮大支柱产业规模,促进工业经济裂变扩张。

强势扩张产业规模。

坚持以408、西瑞、兴化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培育上下游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

全力加快年度投资28.9亿元的19个工业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兴化二期、金龙鱼1200吨面粉生产线、万德化工、咸阳跃华铋业等9个项目建成投产,年内新增产值25亿元。

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等措施,促进年销售收入在1700-2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尽快成长壮大,确保年内新增规模企业6户。

抢抓省上实施“千亿百项”技术改造工程的机遇,积极争取各项技改、研发资金,着力提升工业企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年内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210亿元,增长20%,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完成195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3%。

加快推进民营崛起。

积极引导陕西奉航、宝塔山公司、兴包集团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成长型民营企业,通过争取银行信贷规模、上市融资等形式,加快资本扩张,力争1-2年产值5亿元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到8—10户。

积极稳妥推进市属企业改制,采取引进外资、兼并重组、参股、破产等方式,年内完成化机厂改制,启动密封件总公司改制工作。

年内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增加150户,微型企业增加900户,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79亿元,占GDP的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