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4778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docx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docx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

——苏州文明城市建设半年度观察报告(上)

又逢八月。

去年此时,苏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入“倒计时”,全市上下奋力冲刺迎检,终于在当年底斩获“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创业难,守业更难”。

如何通过长效机制的确立,长久地把方方面面的热情和力量凝聚到文明城市建设中,推动苏州城市文明不断向前迈进?

时隔一年,这样的课题正被逐步加以探索破解。

本报记者根据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最新动态,采写了《苏州文明城市建设半年度观察报告》(上、下),以飨读者。

立秋已过,高温依旧,整座苏州城被滚滚热浪所包围。

这样的天气里,走街串巷,沧浪区双塔街道二郎巷社区党委书记何静却心情很舒畅。

四天前,市文明办发布了苏州市公共文明指数第二次测评结果,沧浪区获得83.84分,位居城区第二。

如此高分,离不开二郎巷这样老新村的“贡献”。

“文明指数是条硬杠杠,测评分数反映出文明城市建设成效。

区里拿了高分,我们当然开心。

”她说。

何静所说的“硬杠杠”,是一套名为“苏州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的量化考核指标。

作为今年我市推出的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项长效机制,从今年5月下旬开始,目前苏州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已连续公布了三次。

从5月份的76.81分,到6月份的79.03分,再到7月份的81.30分,三次测评的统计结果勾勒出的一条上扬的曲线,直观体现了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最新成果,也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生命力。

一个指数:

全市50多个部门共同参与

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既是“规定动作”,又是我市的“自选动作”。

市文明办副主任刘文伟介绍说,这套指数的推出,首先是跟“上面的对接”。

今年初,中央文明委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对全国文明城市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国家统计局将采取随机暗访、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测评。

苏州必须随时“绷紧弦”做好迎接测评准备,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进行“落地”和细化。

另一方面,在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后,如何确立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也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实际上,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在年初的文明城市表彰大会开过以后就开始着手研究了”,刘文伟说,而对于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来说,一整套细致客观的、贴近实际甚至能还原实际状况的测评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文明城市的概念覆盖100多个大类、300多个小指标,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注重全社会共同参与。

为此,在长效机制的制度设计之初,今年2月,市创建办就对所有50多个成员单位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研,了解这些部门的工作要求、目标和任务,很快,这些单位都非常详细地把情况反馈回来了。

然后市创建办进行了梳理归纳,把其中核心的指标“拎”了出来,作为城市公共文明指数的核心内容,并根据相关工作任务的重要程度决定指数的权重。

2月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制订、试行各城区及行业文明指数,通过测评来考核、推进文明城市建设长效管理工作。

为此,市创建办又组织了三次座谈会,听取了各方面对建立城市公共文明指数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而指标体系初步成型后,市创建办又进行了三次实地测评,检查指标体系符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没有可操作性,每次测评后对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有的指标减少,有的增加了。

“我市的测评体系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蓝本,但又不是完全对应的,我们的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刘文伟说,苏州的城市公共文明指数体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测评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动态的指标,另一个是苏州一些薄弱环节,而一些静态指标,比如绿化覆盖率、义务教育的投入、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苏州早就达标了,甚至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就没有列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考核体系。

“尽管全市50多个部门单位没有直接参与城市公共文明测评体系的制订,但是体系的所有项目都是这些部门本身的工作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文明指数体系是大家共同制订的。

”刘文伟说。

“第三方”:

独立运作乃基本原则

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如何确保测评方式的公正、公平?

按照我市文明城市建设长效管理的要求,这样的问题通过委托第三方进行而破解。

6月10日下午,苏州市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在苏州大学挂牌成立,这个研究所就是我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的受托“第三方”。

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长芮国强博士告诉记者,眼下研究所承担的最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查测评,定期给出我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同时对这一指标体系进行完善。

事实上,在第二次公共文明指数的测评中,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就对这一测评体系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市民公共行为”的测评项目,现场测评内容由原先的七项增加至八项,分别为“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场所”、“公共特定场所”、“公共交通运行”、“公共交通秩序”、“公共市容”、“公共服务窗口”和“市民公共行为”。

而在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算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事情就是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有了研究所以后主要是通过苏州大学的学生进行暗访和问卷调查来获取。

而问卷调查又分为入户调查和街头拦截式调查两种,特别是入户调查的工作面广量大,按照统计要求从全市49个小区随机抽取出700户居民,然后由调查人员登门访问。

芮博士说,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之所以需要如此严谨细致、客观,就是为了确保测算出来的指数能如实反映公共文明的状况。

而城市公共文明指数的测评之所以从政府系统中拿出来、交给独立的“第三方”来操作,就是担心受到政府内部利益的影响,怕盘根错节的权力架构可能会对测评结果产生影响。

事实上,公共文明指数在媒体上公布后,相关行业部门和区域都很“紧张”。

据介绍,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在指数测算过程中恪守独立运作的“第三方”原则,大学生们入户调查都是拿着地图骑了车或者坐了公交车找上门去的,没有通过任何街道或社区等组织。

在如今的“水泥森林”年代,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要敲开紧闭的大门,难度可想而知!

大学生们的执着让被调查的社区有些“生气”,在采访中有关社区人员告诉记者:

“希望大学生来的时候跟我们联系一下,我们只是想帮帮忙,让他们进居民家的时候顺利些啊!

”当记者把社区的想法转达给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时,一位男生笑着说:

“没办法啊,不是我们跟社区见外,而是独立调查的起码要求!

如果社区工作人员领着我们去敲门的话,或多或少会对调查打分的结果产生影响。

芮国强也并不讳言他们的压力:

“苏州就这么大,绕几个弯都能认识,我们就怕有的地方、有的部门会拐弯抹角来打听和影响城市公共文明指数的测评情况。

我们很清楚,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客观独立,那我们这个‘第三方’的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基层体会:

工作量其实并未增加

7月底的三天,市创建指挥部办公室暗访组的柳纪龙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市区主干道和次干道上点数违章停车,还有就是查看四个区的垃圾中转站情况。

在市创建办,柳纪龙被同事们亲切地尊称为“柳大”。

去年8月,苏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冲刺迎检阶段,做过多年创建工作的柳大被从市卫生监督所抽调到市创建指挥部办公室做迎检工作;今年4月,“柳大”再度被抽调到市创建办,从事城市公共文明指数的现场测评工作。

尽管看起来现场测评工作内容简单到有点枯燥,可让这个“老创建”感到由衷高兴的是:

“尽管每次测评时没有像以前创建迎检那样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严阵以待,但三次现场测评的情况一次比一次好,这是显而易见的变化。

”在“柳大”看来,以前迎检时进行的基础工程改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医院挂号的窗口只有两个,你不改造增加窗口,那排队肯定要超过15分钟,测评肯定不合格,这是前面硬件改造打下的基础”。

在沧浪区双塔街道采访时,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菊、锦帆社区党委书记陈芸华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尽管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每个月测一次,但他们的工作量并未因此而增加!

看到记者有点诧异,陈芸华说,“我们同德里、同益里小区去年一下子增加了8个技防探头,加上居民和辖区内的单位自动组成了志愿者巡逻队,我们的治安保障工作反而更好做了,以前居民老担心楼下的电动车,而改造好到现在一起偷盗事件都没有发生过。

对陈芸华的说法,二郎巷社区党委书记何静很赞同。

二郎巷社区通过老新村改造打通了消防通道,居民的老房子也改造了卫生间,建成了漂亮的百米长廊,改扩建社区办公、居民活动用房1000多平方米……整个小区环境焕然一新,何静说:

“如今这么好的环境,居民自然更爱护自己的家园了,如果有人乱丢垃圾、破坏环境卫生,马上就会有邻居出来制止。

我们感到,只要基础条件改造到位,只要加以积极引导,居民会很热情地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我们基层的工作就更容易做了,长效管理自然也不再是什么难事。

所以确确实实,现在每个月文明指数测评并没有增加我们的工作量。

如水文化滋养软环境

——苏州文明城市建设半年度观察报告(下)

城市文明,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

一座文明之城,更需要文化的持续滋养。

对于拥有2500多年历史积淀的苏州来说,如水文化已成为城市品格里最鲜亮的部分。

站在“全国文明城市”的新起点上,如何更充分地发挥文化的优势和作用,推动长效机制建设,使苏州的城市文明彰显精彩个性?

今年以来,我们看到,这样的题解有了新的方程式:

“文化苏州”建设与“文明苏州”建设无缝对接,用如水文化包容、滋养、提升每一个文明的苏州人,苏州的文明城市建设愈发生动起来。

文化特质彰显城市文明

社会公共文明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发展水准和公民素养的重要反映。

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文明城市建设,文明苏州始终与“文化苏州”紧密相连。

不久前,市文明办向全市居民逐户免费发放了70万册《城市公共文明礼仪知识简明手册》,就是以文化提升促长效文明的典型案例。

这本“文明手册”共分为6篇,分别讲解并示范了生活礼仪、社交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出游礼仪、交通文明礼仪等各种礼仪知识。

与去年创建活动中展开的“如何做一个可爱的苏州人”宣传不同的是,这本“文明手册”内容更加细致、丰富,图文并茂的形式也将各类礼仪知识诠释得通俗易懂。

尤其是,文明市民的诸多条应知应会被精心编写成了15句话,“见面时,问声好,着装举止要得体;遇他人,问路讯,热情细致赢美誉;红灯停,绿灯行,穿越马路安全记……”读来朗朗上口,好记好用。

市文明办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手册的发放,让市民意识到作为苏州市民,不仅要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促进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作为城市的主人,更有义务通过自己文明的言行推动整个城市文明的发展。

“描绘一幅壮美的画卷,要从纤毫笔尖着墨。

”一本薄薄的手册引导着文明的苏州人从身边做起,在以温情的问候、友好的话语、文明的举止美化自身的同时,美化城市、美化生活。

“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并不完全在于它的经济指标的高低、有多少大学和人才,关键还要看它的人文环境和市民素质。

而在这方面,苏州有着其他城市没有的独特性。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忠这样说。

当年,陈忠从徐州来苏州读研究生,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苏州,就是因为“到了苏州就喜欢上了苏州”,园林小巷营造的静谧安详,吴侬软语表达的温文尔雅,还有面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大气,都是这座城市传承文化、承载文明的独特表现。

这样的文化特质当然要成为苏州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环境资源。

早在2006年,《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已经明确:

结合苏州“十一五”规划纲要,积极推进“十大工程”,即城市精神塑造工程、文明素养培育工程、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工程、新苏州人融合工程、优美环境育人工程、先进文化服务工程、文明创建示范工程、社会诚信建设工程、城乡文明一体化工程,藉此帮助市民加快提高文明素质,争当全国城市市民的文明典范。

今年以来,这“十大工程”继续扎实推进。

与此同时,“百万妇女学礼仪”、“温暖巴士伴我行”、苏州图书馆“苏州大讲坛”、第四届阅读节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吸引着苏州人关注的目光,不断丰富着文明城市建设的形式,潜移默化中助力市民提升素质。

文化建设延续文明载体

酷暑季节,古城桃花河畔,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和名人馆“三馆”项目正加紧建设。

这个总投资3.72亿元的项目自去年10月31日动工以来顺利推进,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成为继苏州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后苏州又一项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工程。

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和名人馆“三馆”建设,只是近年来苏州大力推进精神文明设施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到去年底,苏州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2.14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254.55万平方米,初步构建起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基层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

如今,在这个以文化闻名的城市里,人们可以在科文中心的大舞台上欣赏到昆剧《牡丹亭》的旖旎多姿,也可以在田间地头的农家书屋里品读图书,更可以在家门口的文化广场上跟着或业余或专业的演员们一起舞动、歌唱。

丰富多彩、不同层次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构建城市文明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位于金鸡湖畔的苏州科技文化中心无疑是诸多文化设施中最亮眼的一个。

每当夜幕低垂,这颗湖畔“珍珠”就开始用变幻的色彩呈现一天中最美丽的瞬间。

而在这个美丽的建筑里,无论是设施先进的大剧院,还是拥有众多电影厅的电影城,或是立足亲民文化的演艺厅,每天都有精彩上演。

其中,至2008年10月开业一年间,大剧院上演剧目61台111场次,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高水准的演出,演出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各种类型的舞台艺术,先后有100多万苏州市民走进大剧院艺术天地。

而借助这个空间进行的艺术教育和推广,也通过马友友大师班、“湖畔论坛”现代舞赏析、钢琴音乐赏析、西班牙文化周、双钢琴艺术赏析、芭蕾普及系列讲座、赖声川导演创意学讲座、田沁鑫导演讲座、世界电影赏析等近30场艺术讲座,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着艺术的熏陶。

“衡量一场演出的成败,除了舞台上艺术家的水平外,台下观众的反应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中国传统戏园子里的拍手、叫好古已有之,此外还有聊天、喝茶、嗑瓜子等习惯,但却不能把这些习惯原封不动带到古典音乐会上。

”从文明引领的需求出发,苏州科技文化中心在观演礼仪的传播上下足了功夫,不仅用严格的剧院规范约束观众,用周到的现场服务引导观众,还把类似“如何鼓掌”等观演礼仪的教育用《科文E周刊》等方式加以推广。

文化提升成就文明自觉

位于观前街的沁兰厅,在苏州的中小学生中知名度很高。

作为未成年人昆曲公益演出普及工程的重要载体,仅去年一年,沁兰厅就推出了120场公益演出,有近60所中小学的3万多学生观看了昆曲演出,一批批小观众在这里认识了、喜爱上了高雅昆曲,继而成为它的小知音。

文化传承积累文明基石。

延续和保持城市的文脉,是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根基。

近年来,苏州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9处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同时,昆曲、古琴等让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赢得世界的关注。

从物质形态的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区、古遗存等,到非物质文化类的昆曲、评弹、传统工艺等,这些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州如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藏着苏州文化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且也为苏州文化的兼容并蓄、润物无声创造了条件。

正在研究城市发展课题的陈忠告诉记者,一个城市的聚合不仅仅是资本、设施等物质上的聚合,更重要的是人的聚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市民都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角。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而在苏州,精神引领和文化熏陶的独特作用被巧妙运用,“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成为苏州人凝聚力量的品牌。

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越来越多的苏州人被文明的纽带联系在一起。

伴随着“提高人、发展人、服务人”的主线,伴随着覆盖个人成长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并融于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教育体系的形成,苏州人实现着从个体到群体的文明提升,也在提升中为这个城市从局部到全局的文明建设加分。

未成年人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未成年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成为城市文明延续的关键。

为此,苏州推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每年全市为此投入的资金超过500万,有一系列关注孩子心灵和家庭教育的专门机构,它们创意新、辐射广、效果显著,几乎个个都是“江苏第一”,多年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最优秀的精神产品。

苏州还紧抓流动文明的“根”,把外来人员纳入城市和人口管理的总体规划,大胆创新服务和管理举措,吸引更多外来人口积极参与创建、服务发展,与苏州同成长。

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教育,改善外来人口就业,加强外来人口居住地的管理和服务……每一个举措,每一个细节,都为新苏州人提升文明素质提供了更多机会。

新苏州人和本地人一起,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一篇篇优美和谐的文明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