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148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4新闻访谈选考

新闻访谈(选考)

一、[2015·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不去的故乡

      ——对话梁鸿:

乡愁是

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记者:

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

梁鸿:

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

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

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有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

记者:

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

梁鸿:

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在都市里,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与农业文明时代是不一样的。

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高速现代化发展下,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的,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

记者:

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梁鸿:

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

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

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对于农业文明的一种想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

现在,“乡愁”的背后,是隐蔽的多层制度与歧视:

城市不能给他们很好的安定感、归属感,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在一种常年被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很像融入了城市,实际上是被隔离,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

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什么好思辨的了。

乡愁,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

记者:

如何保持自性?

梁鸿:

现在我们的文明,与四时,季节、植物是没有关系的,它貌似是超越一切的。

人无所不能啊,无所畏惧了。

所以,康德说过,仰望星空,只有两种事物让我们敬畏,这就是浩瀚无际的星空与我们内心的道德,可是星空和道德似乎消失已久了。

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

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

你回到家乡为什么会感到特别舒适,因为你觉得自然界还在,你突然找到一种生存感,一种活着的感觉。

当代的乡愁,是有一种巨大的批评在里面,一种传统的回望,只是我们没有去清晰地梳理它。

记者:

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梁鸿:

是的,现在的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当有一天,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

现在的我们,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物质、金钱与权力,这个社会怨气冲天,你去烦躁,去抱怨,去不择手段,觉得社会亏欠你太多。

在滚滚洪流中,需要一点定力,稍微拉回一些自己,这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

记者:

如何找回我们的故乡?

梁鸿:

找回故乡,广义上,实际上是找回曾经支撑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最朴素的道德方式。

找回我们的故乡,需要我们重新思索自己与这个国家、与这个民族的关系。

从自己的故乡出发,思索自己的家人、邻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需求,然后再来思索这个时代的发展。

人类社会肯定不止趋同性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共性高速一体化的发展下,怎么样重新找到自我,就是怎么样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乡,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

现在,我们的国家需要找回它,否则有一天,如果我们没有一点点寻找的欲望和痕迹,我们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了别人的影子。

(选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1期,有删节)

1.请概括这篇访谈中梁鸿的主要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②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

③保持自性要有敬畏感和隐约的恐惧感。

④消除乡愁的恐惧感需要定力和反省能力。

⑤找回我们的故乡就是找回自己的自我、民族的自我。

解析 可筛选第一、二段“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第七段“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第十段“乡愁……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第十一段“如何保持自性”,第十二段“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第十三段“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第十七段“需要一点定力”“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第二十段“怎么样重新找到自我,就是怎么样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乡,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等语句加以整合,分条概括。

2.这篇访谈在提问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直切主题,直接发问。

(直问)②紧接上文,用提示性的话语引导采访对象将谈话内容深入一层。

(追问)③适时地应和、总结,自然延续话题。

④及时调节控制话题,引导访谈过程,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进行下去。

解析 文本中记者的话共六处:

第一段“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直接发问;第三段“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第十一段“如何保持自性”引导谈话内容深入一层;第六段“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延续话题;第十五段“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第十八段“如何找回我们的故乡”及时调节控制话题,引导访谈过程。

3.请具体说明这篇访谈中的“故乡”有几层含义,并谈谈你对“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含义:

①现实中的故乡(或地理意义上的故乡);②一种虚拟的故乡(文化、精神或心理上的故乡)。

理解: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传统的根基没有了,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还是心理意义上的故乡都失去了)。

解析 “故乡”的含义可结合第四段“乡愁已经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第五段“现在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等内容准确理解;对“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第十六段“当有一天,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来解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凯利太太的妖怪

    [美]乔恩·富兰克林

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脑外科专家达克尔医生天没亮就起床了。

妻子只给他端上华夫饼,没有咖啡。

咖啡会使他手发抖。

57年来,妖怪一直躲藏在凯利夫人头颅里。

凯利夫人出生时后脑一处畸形血管缠结形成一个结。

由于逐渐发展,开始在头颅内压迫健康脑组织。

从此,剧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

她开始把它叫做“妖怪”。

“这种情形决不能继续下去了,”今天她胆战心惊,却横下一条心,“我再也不愿这样活下去了。

”凯利夫人决定做这个手术。

7时15分。

11号手术室。

技师在检查脑外科手术显微镜,护士摆好绷带和手术器械。

凯利夫人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

达克尔医生走进手术室,在夹着X光片的读片器前停住,这些片子早已深印脑海,但他现在仍然又把目光久久地停留在片子上两个脆弱的主动脉瘤上。

“我们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他说,确信夹钳的三个夹子已将凯利夫人的头颅牢牢地固定。

心脏“怦,怦,怦”跳着,每分钟70次,很稳定。

现在时间是上午8时25分。

今天达克尔医生预备切除那两个对凯利夫人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动脉瘤。

以后,他将再直接对付妖怪。

这是个极担风险的手术,注定要把达克尔医生推向神经外科的是非之地。

好几个专家说他根本不该做这个手术,说只有让凯利夫人死亡。

不过,达克尔医生说:

“病人手术中死亡的可能性占三分之一。

我曾在心里反复考虑,并和其他专家斟酌商量。

我也替病人想过。

在手术会怎么样和不手术会怎么样之间权衡利弊,我相信应当做这个手术。

达克尔医生切开凯利夫人头皮,露出肉白色的骨头。

半英寸长的钻头震颤声在手术室里嗡嗡作响,淹没了心肌监测器的怦怦声。

当达克尔医生将2×4英寸大小的三角颅骨递给手术助理护士时,时针指向9时20分。

心脏跳动有力。

1分钟70次,1分钟70次。

达克尔医生把脸贴到显微镜上,小巧圈头的探针1毫米1毫米地往前移动。

达克尔医生小心翼翼。

现在是10时58分。

自从上午8时25分在病人右眼上方开颅以来,医生已成功地找到并切除了两个致命动脉肿瘤中的一个。

动脉瘤如果破裂就意味着死亡。

它的出现是因为妖怪——后脑动脉和静脉发生大块畸形。

达克尔医生最终希望切除或堵塞那块畸形,但今天的目标只限于切掉它上面的两个肿瘤。

现在正在寻找第2个肿瘤,达克尔医生决定继续向前。

小心,再小心。

每深入1毫米都充满危险。

手术越来越难,出血也越来越多。

达克尔医生精疲力竭。

“真是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医生嘀咕着。

他身后的心脏监视器怦、怦、怦响着。

每分钟70次,很稳定。

时钟指在上午11时5分。

达克尔医生脸贴在外科显微镜上,全神贯注地开辟凯利夫人脑中通路。

监视器灯光闪烁,示波器上波形频频跳动,数据不断变化,扬声器传来心跳声。

手术更慢了。

达克尔医生一直在向脑子中心进发,有筷子那么长的一段仪器伸进去了。

心跳在继续,怦,怦,怦,每分钟70次。

达克尔医生继续往深处推进,轻轻地,轻轻地。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静脉血管,突然露出惊讶而又懊丧的表情。

坏了,上X光片的当了!

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妖怪。

小探针小心翼翼地想绕过它。

怦,怦,怦……怦……怦……怦……怦……

“心跳减慢。

”麻醉师警告。

像手指头碰到火焰一样,探针缩了回去。

……怦……怦……怦,怦,怦。

“恢复正常。

”麻醉师说。

达克尔医生换了一个方向,试图绕过妖怪。

怦,怦,怦,怦……怦……

时针指向12时29分。

医生不无抱怨。

“我们已经碰到它了,我们知道它的位置。

但是怎么也夹不住它。

我们离它这么近,却……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就是够不到它呢?

我们试了有10次。

又一次接近。

怦,怦,怦,怦……怦……怦……

又一次尝试。

时间已是13时6分。

一次,又一次,再一次。

怦……怦……怦……

麻醉师警觉着仪表上的数字:

“糟糕!

达克尔医生从显微镜前移开身子,整整有一分钟他缄默无语。

终于,他说:

“医学上有句格言:

如果无能为力,听其自然吧。

”言词之间流露出失败、沮丧的情绪。

达克尔医生又来到X光片面前,瞅着后面那个瘤,即第2个瘤,也就是使他失败的那个瘤。

他细细看着X光片,想找出以前没有看出的妖怪伸出的触须。

他还是没找出一点蛛丝马迹。

监视器响着。

怦,怦,怦,1分钟70次。

现在稳定了。

医生们将颅骨装回原处,缝合刀口。

一切匆匆结束。

座钟指向13点43分,一切都结束了:

凯利太太死亡,妖怪胜利了。

(原刊于1978年12月12日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晚报》,

本文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新闻特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做第二个动脉瘤手术的过程中,达克尔医生试了差不多10次,随着麻醉师的警告,他终于在失败、沮丧的情绪支配下决定结束手术,“听其自然”了。

B.早餐没有咖啡,不是因为它会影响达克尔医生的健康。

而是因为它会影响作为脑外科专家达克尔医生手术中手的动作精度,由此可见达克尔医生敬业、自律之严。

C.达克尔医生很快很容易地切除了患者两个致命的脑动脉瘤中的一个,但接下来医生却遇到了难以预料的困难,虽花费了很长时间,耗费了极大精力却还是失败了。

D.达克尔医生流露出失败、沮丧情绪主要是他没有能看出“妖怪”的蛛丝马迹,没有能预料到会和它不期而遇。

本文以此暗示他的医术还不够高超,以致手术失败。

E.达克尔医生知道病人术中死亡的可能性很大,但站在病人和医学的立场上还是决定做这场风险很高的手术,显示出他敢于担当的个性。

答案 BE

解析 A项,“试了差不多10次”不准确,原文是说“试了有10次”;“在失败、沮丧……决定……”不严谨,从原文看,医生的决定是很冷静的,是对病情的客观判断。

C项,“很快”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现在是10时58分……自从上午8时25分……已成功地找到并切除了两个致命动脉瘤中的一个”,这意味着切除这个瘤并不容易,花费的时间很长。

D项,“暗示他的医术还不够高超”错误,本文是在客观报道的前提下肯定达克尔医生的行为的。

5.这篇新闻特稿(特写)中基本的新闻事实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本新闻事实:

脑外科专家达克尔医生为凯利太太做脑部动脉瘤切除手术,经过6个多小时的努力,手术最终失败,凯利太太死亡。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所谓“新闻事实”就是新闻写了什么内容,可以通过概括新闻的具体事件得到。

比如新闻所写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是什么,结果如何等。

6.这篇特写有两个细节描写:

一个是手术中时间的推移,一个是凯利太太“怦,怦,怦”的心跳变化。

请从新闻写作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新闻事件本身的组成部分,是真实自然的记录,符合新闻忠于事实、真实准确的原则;

(2)时间的推移,记录了手术中每一阶段的情况,暗示了手术的复杂、困难,表现出了医生、病人跟病魔作斗争的紧迫感;(3)病人心跳的变化,暗示了病人身体状况的变化和手术的顺利与否,也渲染了手术进行中的紧张气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注重思考新闻文体本身的特点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等。

比如新闻是记录刚发生过的事情,而这些细节描写主要是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而时间的反复出现应该与手术持续时间长以及手术的难度大有关系。

7.疾病战胜了病人和医生,凯利太太死亡,手术终以失败结束,达克尔医生非常沮丧。

这跟人们的期待相差极大。

你觉得病人和医生的努力值得吗?

类似手术不做是否更合适些?

请站在病人或医生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值得。

做类似手术合适。

理由:

(1)人都有强烈的战胜病魔的本能欲望,而且做手术是人的意志、毅力的体现;

(2)做手术是提升生活质量,保持生命尊严的一种途径。

(示例二)不值得。

做类似手术不合适。

理由:

(1)手术结果不可预期,风险太大;

(2)病人的病情、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条件不适合做这种大型手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要求从医生或病人的角度分析手术是否值得。

考生若从病人的角度分析,如果认为值得,可以从人的意志、生命的质量等角度分析;如果认为不值得,可以从手术的风险以及病人自身的身体状况等方面入手分析。

考生若从医生的角度分析,如果认为值得,可以从手术的意义和手术如果成功对病人的帮助的角度分析;如果认为不值得,可以从手术的风险和医生的职业道德等角度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专访刘慈欣:

他的创作和生活

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已经推出,出版方托尔出版公司(TorBooks)曾出版过多部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的重要作品。

中国内地的长篇科幻小说在欧美出版,是非常新鲜的现象。

对作者刘慈欣的采访,可谓恰逢其时,也自然由此开始。

财新记者:

《三体》系列一共有三册,是一个很宏大的系列。

故事最后的发展,与你最初的预设是否一致?

刘慈欣:

当然,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我肯定是完全想好再去创作一本书的。

但是,在想的过程中变化太多了,肯定和最初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不说完全不一样,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变化了多少是无法统计的。

这么长的作品,构思肯定经过了一定的演变过程,这中间会出现各种改变。

财新记者:

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跟别人讨论所写的内容吗?

刘慈欣:

绝对没有。

以我的习惯,在创作过程中我绝对不会和别人有任何讨论。

有的作家写一段给朋友看一段,然后征求意见,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完全没有交流,100%都是我自己在做这个事情。

财新记者:

很多人认为,《三体》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很难超越这个成就?

现在写作时会不会有一些压力?

刘慈欣:

应该是有的。

难超越,一来是书本身的影响;第二,也有个重要因素,就是任何一本书的成功,特别是类型文学的成功,除了书本身以外还有很多机遇的因素。

机遇这个因素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可能每本书的机遇都那么好。

这也是它难以超越的一个原因吧。

财新记者:

成为优秀的科幻作者需要哪些条件呢?

刘慈欣:

优秀的作家、作者可遇不可求。

成为优秀作者的条件很难量化,优秀作者最有可能在特定文学体裁繁荣的时期诞生。

如果科幻市场比较繁荣,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作者投身于科幻创作,诞生大师、有影响力的作家的可能性自然会加大。

如果整个文学体裁不繁荣,很冷清,虽然不是完全没可能在冷清的文学体裁里诞生大师,但是可能性很小。

其实,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底下有大量普通的作品做基础。

否则,有影响力的作品只能是一个特例,成功很难重复。

财新记者:

那目前中国科幻文学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刘慈欣:

我们还处在一个积累阶段,作品数量还是太少。

科幻作家的数量更少,长期写科幻作品的就这么几个人。

虽然,发表过科幻小说的作者数量并不少,《科幻世界》上新面孔就常常出现,但大多发表一两篇后就销声匿迹了,长期在科幻文学里面存在的作者数量非常少。

主流文学中,中国作协会员有万人左右,而科幻小说的长期作者也就二三十个,数量太少。

财新记者:

现在恰逢毕业季,你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一些至今都觉得有意思的事情,甚至在创作小说时提供了灵感?

刘慈欣:

我是一个离开学校30多年的人了,作为科幻小说作者,也不是太怀旧的人。

所以,我对在学校时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了。

前几天,我回了一次母校,和同学们交流,才感受到学校的生活。

但是,我仍然觉得,现在看到的学校生活和我当年很难联系起来。

所以,学校生活对我的作品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财新记者:

和现在的年轻人沟通时,你觉得会有所谓代沟吗?

刘慈欣:

这要从两方面来说:

肯定会有代沟,现在新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得这么快,时代不同,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多,生活环境变化很快,代沟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我和年轻人的共同之处肯定多于差异。

科幻作品的读者一般都是年轻人,《三体》这本书在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很大影响,说明我们之间的共同之处还是很多的,能够互相理解。

(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慈欣是科幻小说作家,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获得了星云奖和雨果奖,即将在今年10月份由托尔出版公司出版。

B.《三体》是一个很宏大的系列,作者刘慈欣虽然是完全想好再去创作的,但因为想的过程中变化太多了,结果肯定和最初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异。

C.刘慈欣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不会和别人讨论他所写的内容,而其他作家则是写一段就给朋友看一段,然后征求意见。

D.很多人认为,《三体》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刘慈欣也担心自己超越不了这个成就,因此,在写作时会有很大的压力。

E.刘慈欣作为一个离开学校30多年的人,因为不是太怀旧,所以年轻时候的一些事情,对他的小说创作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答案 B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A项,“获得了星云奖和雨果奖”错,文中并没有说《三体》的英文版获得了这两个奖项,只是说《三体》英文版的出版方曾出版过多部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的重要作品。

C项,“其他作家”错,原文说的是“有的作家”。

D项,“很大的压力”不准确,原文说压力“应该是有的”,但不代表有很大的压力。

9.刘慈欣认为成为优秀的科幻作者的条件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科幻文学体裁的繁荣。

如果科幻市场比较繁荣,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作者投身于科幻创作,诞生大师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可能性就小。

②作家自身的积累。

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作家只有在创作上有大量的经验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找到涉及“成为优秀的科幻作者的条件”这一内容的段落,即文章的第8、第9段。

然后通过分析刘慈欣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整理出答案的要点。

注意不要遗漏要点。

10.阅读全文,概括《三体》这一科幻作品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规模宏大,构思充分;②达到了很难超越的高度;③符合年轻人的心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三体》这一科幻作品的特点。

首先,明确整个访谈有哪几个部分是就这一作品本身而言的。

其次,对这几个层次分别进行分析,找出能够体现这一作品特点的内容。

最后,对关键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刘慈欣在谈其他问题时也可能会谈到《三体》及其特点,考生要善于分析刘慈欣的话中隐含的信息。

11.刘慈欣认为,中国科幻文学还处在一个积累阶段。

请结合文章内容,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科幻文学的发展,需要大量长期坚持科幻文学创作的科幻作家,这样优秀的作品才容易出现。

当前虽然发表过科幻小说的作者数量并不少,但长期坚持科幻文学创作的作家非常少,这样,就使这一文体缺少了基础,优秀的作品便很难出现。

因此,中国的科幻小说尚处于起步阶段。

要想使中国科幻文学获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创作者,也要求创作者能够坚持创作并体会主要的阅读对象——年轻人的心理,创作他们喜爱的作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能力。

作答本题,要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具体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中国科幻文学还处在一个积累阶段”与“作者数量”的关系,其次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