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林冲之忍.docx
《再论林冲之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林冲之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论林冲之忍
本科生毕业论文
再论林冲之“忍”
学号:
2009542023
姓名:
刘石磊
年级:
2009级
系别: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魏红艳讲师
完成日期:
2013年5月13日
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
20年月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民族之“忍”1
(一)儒家的“克己复礼”1
(二)佛教的“忍辱负重”1
(三)道家的“委曲求全”2
二、时代之“忍”4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宋代理学4
(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4
(三)软弱求和的对外政策5
三、个性之“忍”7
(一)“不怕官,只怕管”的官僚心理7
(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8
(三)无原则的善良10
结束语12
引文注释...................................................................................................................................13
参考文献14
后记15
摘要
林冲,一个禁军教头,是《水浒传》中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林冲的性格特点就是“忍”,从开始的“先自手软了”到后来的“未知久后如何”,他一直在忍,也一直被压抑着,忍到无法再忍时还是要忍。
林冲的人生悲剧就源于一个“忍”字,但是这种“忍”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和矛盾的,它不但具有民族性,而且代表了宋朝所独有的生命个性与文化精神,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在自身的性格完善中逐渐形成和定型的。
林冲一直在忍,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其个性的展现主要是出于“不怕官,只怕管”的官僚心理、“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以及无原则性的善良,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对林冲之“忍”的探求,挖掘其后
所折射的民族个性与时代内涵,并展现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
民族性;文化精神;林冲;忍
ABSTRACT
LinChong,animperialcoach,isthetypicalpersoninthe"WaterMargin".ThecharacterofLinChongis"bear",from"thehandnopower"to"unknownhowlong".Hehasbeenenduring,andalsobeenoppressed.LinChong'slifetragedycomesfromthe"tolerance".Butthe"tolerance"isnotasingleone.butacomplexedandcontradictoryone.Itnotonlyhasthenationalcharacteristic,butalsorepresentstheSongDynastythe'sindividuallifeanduniqueculturalspirit.Undertheinfluenceoftheexternalenvironment,.hegraduallyformedhispersonalityandstereotypes.LinChonghasbeenenduring,andbearsaheavyloadsilently.Theindividualityismainlydueto"thesuccumbtomanagers","thesmallholderconsciousness"and"thenoprincipledkind".ThethesisistryingtoseekLinChong's"tolerance"andseekthenationalcharacterandtheconnotationoftime,toshowthecompassionofhumanfeelings.
Keywords:
nationality;theepitomeofculturespirit;LinChong;bear
前言
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成功地塑造了一百零八位栩栩如生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向来就受到人们的热议。
“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金圣叹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一个人,他就是林冲。
林冲的性格特点就是“忍”,一忍再忍,忍辱负重,忍到无法再忍时还是要忍。
小说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再是以往单一的“类型化”,而是转向了“性格化”。
作者在人物性格中概括了他所理解的人的特征和品质,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像恩格斯说的:
“每个人是典型,然而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位个人,也就是黑格尔老人所说的‘这一个’”。
当前,人们对于林冲的形象研究多数都论述其由“忍”到“狠”的性格转变,但是,林冲在其转变的过程中,其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很值得研究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挖掘,可以使人深刻感受到林冲在“官逼民反”和“落草为寇”过程中那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历程,并认识到林冲之“忍”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和矛盾的,且具有发展性。
通过研究能够发现,林冲之“忍”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压抑心态,它代表着宋朝社会在特定年代所独有的生命个性与文化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民族之“忍”
(一)儒家的“克己复礼”
儒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克己复礼为仁”
,所以他主张人应自律并推崇周礼。
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职务范围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克己自律,从而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除君王以外)平等和谐的关系;另一方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主张人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小不忍则乱大谋”
,极力推崇周礼,从而维护一种正常的伦理纲常和生活秩序。
忍者,仁也。
儒家的“克己复礼”解释了“仁”的思想,同时,对“忍”也起到了深化和提升的作用。
在《诗经》的评论中,儒家也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和“怨而不怒”
的观点。
其大概意思就是:
让人快乐但并不过分,让人哀伤但不至伤身,让人埋怨但并不愤怒。
做什么事情都要在一定的范畴内,适可而止,不可以过分地沉溺。
这就是以诗教的形式在文化方面对“克己”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诠释了“仁”的内涵,也就是对“忍”的另一种侧面解说。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几千年来,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和专制统治结合
的结果。
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并成为了一种为政治宣传的教化工具,从而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
(二)佛教的“忍辱负重”
忍,不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也是佛教文化中最大的修行。
“今生受苦,来世享福”,佛教主张:
人应安于现状,固守本身,忍辱负重,以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佛教对“忍”的定位,有三种层次:
第一是生忍,为了生存,必须忍受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饥渴苦乐;第二是法忍,对于心理上所产生的贪、嗔、痴等想法,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疏通并自我调适;第三是无生法忍,是忍而不忍的最
高境界,能够随处、随缘地觉悟到无生之理。
在佛教教义中,无边的罪过莫过于“嗔”,而无量的功德莫过于“忍”。
越是能忍的人,修行也就越高,死后就可转世轮回,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千百年来,特别是在动乱的年代,佛教所宣扬的“来世主义”以及“轮回”思想等一直影响并慰藉着劳苦大众们,令其安于现状,忍辱负重,并默默地忍受着眼前的一切。
佛教虽是外来教,但是其思想中“忍”的成分,在本土得到了广泛地传播,从而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主义专制统治。
(三)道家的“委曲求全”
老子的思想核心就是“道”,安贫乐道,“道法自然”。
道家主张:
人做事情要按照客观规律,不可主观臆断,不可违背自然。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⑦,“曲则忍”⑧,讲的就是:
人要虚怀若谷,心胸宽广,能让人,能容物,能够委曲求全。
道家的思想主要强调了“修身”和“固本”两个层面:
一方面,人应清心寡欲,虚静待物,无欲无求,从而实现一种内在的自由;另一方面,人要常怀宽容之心,谦让不争,努力适应外在生存环境,以达到一种外在的自由。
只有这两个层面都达到了,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得“道”。
“道法自然”,委曲求全,道家的这种处世哲学,体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生存法则,在伦理政治方面表现了一种渴望社会稳定和谐的平民思想。
虚静待物,道家的这种“委曲求全”思想是对“忍”的又一次深化和提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可以包容一切,忍受一切,是“忍”出来的最顽强的民族。
在帝制时代,封建传统礼教思想占据正统地位,人们从小就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宗教束缚以及各种伦理纲常的洗礼,并在这些束缚中学会了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从而养成了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
千百年来,这种民族之“忍”之所以会大行其道,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让和大度风范;另一方面,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无原则性表现。
林冲,一个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禁军教头,其性格中的“忍”固然具有
着这种民族性,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与他所处的生活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二、时代之“忍”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宋代理学
宋朝以来,新兴的程朱理学流派认为“理”才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而且它是善的。
“理”将善赋予人便成为了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了“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的纷扰和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就会破坏法纪,就会胡作非为,社会便失去了“礼”,并陷入一片混乱的局面。
“存天理,灭人欲”⑨,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就带有了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
“无人欲即皆天理”,理学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合理要求视为人欲,主张禁欲,以维系“天理”。
这种唯心主义的理学思想为封建特权的专制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基础,是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的表现,是封建伦理纲常与宗教禁欲主义的一种巧妙结合。
程朱理学,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思想,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四个方面内在地统一协调起来,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巩固了封建特权的专制统治,由此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最后成为了宋朝的官学,诸如林冲之流,其忍辱负重的软弱性格便是深受其害的典型代表。
(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祖赵匡胤通过这种方式夺取了政权,并开始了宋代的统治。
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一改五代时期“武将骄横,拥立成风”的现象,大胆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政治改革:
一方面,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节度使的多种权力;另一方面,开始完善并重视科举制度,增加了殿试考核项目,极大地拓宽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道路,使得大批文官加入到了宋朝的官僚管理机制中。
“重文教,轻武事”⑩,宋初的统治者对文官大家鼓励,对武将实行了各种限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
“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实行,有两方面的影响:
积极方面,初步地解决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问题,巩固了宋朝统治并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由毫无战斗经验的文官据有行政权,对武将又实行了种种的限制,一旦战事打起,将相不和,军令迟滞,致使军队战斗力不强,周边领土不断地被少数民族入侵和占领。
应该说,重文教,轻武事,最高统治者已对武将戒备重重,此等大背景下,身为一介武夫的林冲又岂能造次?
为了要当一名”好“官,他只能忍,一忍再忍,忍他的顶头上司高太尉,忍社会上的各色人等。
(三)软弱求和的对外政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内部的统治,宋太宗便采取了“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
这里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对辽国采取守势,并把战线收缩,也就是承认了辽国对于幽云地区的占领;另一方面,将全国军队中一半的精锐禁军集中在了京城的附近驻防,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的禁军和地方厢军在把守。
这种“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使得中央防守严密,而地方的军事力量却过于软弱,强干弱枝,顾此失彼,根本无力抵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以致辽或金的军队能够长驱直入,并很快地威胁到了宋朝的都城。
320多年间,宋朝饱受了外族的欺凌和入侵。
北宋,面临着辽和夏的欺凌;南宋,只剩下半壁江山,“屈居东南一隅”,前有金的威胁,后有蒙古的入侵,最终灭亡于元朝。
梁山被宋朝给招安了,而宋朝最后又被大元给招安了。
因循守旧,软弱求和,宋代在对外交往上一直是处于下风,并成为了第一个被异族灭亡的王朝。
政治的畸形,经济的落后,军事的失利,理学“禁欲”思想的控制以及各种政策的偏颇,使得宋朝在整体上呈现出积贫积弱的局面。
难为赵家臣,更难为宋朝民,面对这种王朝的衰弱、外族的入侵以及民族命运的坎坷,无论是官宦子弟抑或是劳苦大众们都会不断反思自身命运,压抑内心世界,不时发出卑弱的叹息并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忧虑。
这种时代之“忍”,体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生活原则,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代表着宋朝统治下人们因负重所普遍表现出的那种被压抑的生命个性与文化精神。
林冲,有家室,有身份,又一定社会地位,生
活尚无保障,还要忍辱偷生,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之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林冲之“忍”,出于民族性,带有负重感。
具体而言,其性格中的“忍”还有很多具体个性的原因。
三、个性之“忍”
(一)“不怕官,只怕管”的官僚心理
《水浒传》中,林冲刚一出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⑪,“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⑫,从他的穿着打扮和气质风度中不难看出,林冲是个不一般的人物。
在矛盾和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和突出,所以作者施耐庵将林冲的一出场,就置身于一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从而展现他的人物性格特征。
一个禁军教头,妻子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别人调戏,这是令人不能容忍的。
得知这一消息后,林冲非常气愤地赶到了岳庙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⑬,正待下手要打时,认得是本管太尉之子高衙内,却“先自手软了”⑭。
手软了,是因为林冲怕。
这件事情从表面上讲,原来高衙内不晓得她是林冲的娘子,若还晓得时,也没这等事;但是从深层次讲,则是其官僚心理在作怪,诚如他自己所言“不怕官,只怕管”⑮,林冲职位低下,怕太尉面上不好看,怕黑暗势力会报复自己,所以他只得忍,并展现了“软弱”的性格特点。
为求自保,为了要当一名宋朝的“好官”,所以当发现调戏自己娘子的人竟然是自己顶头上司的干儿子时,林冲“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⑯,只得心中“郁郁不乐”,忍了下来。
当林冲再一次得知高衙内的诡计,赶到樊楼欲上前解救其娘子时,并未直接踹开房门抓住恶徒高衙内,再狠狠地教训他一顿,而是先喊了一声:
“大嫂开门”,再进去救人。
对于衙内的再次欺辱,林冲此时一定是愤怒的,但他却又是十分清醒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是不敢出手去打高衙内,还是不敢反抗赵宋权,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给高衙内提供足够的逃跑时间,以免见面尴尬。
林冲因为怕高太尉会报复自己,怕撕破脸皮后自己的甜蜜生活会被破坏,而妻子也不曾受污,所以只得故意放走了高衙内。
林冲因怒将陆虞侯家“打得粉碎”,大骂陆谦不义,并且拿把解腕尖刀四处要找陆虞侯算账。
林冲四处去找出卖自己的陆虞侯算账,而不是去太尉府找“主谋”高衙内报仇。
这里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林冲很重义气,对于朋友的出卖和背信弃义,他是不能接受的,也是十分痛恨的;另一方面,林冲还是害怕高衙内,不敢去惹他,不敢去动他,只能拿陆谦来出气。
忍衙内,不忍虞侯,因为虞侯不是他的上司,决定不了他的升迁,改变不了他的仕途。
“小不忍则乱大谋”,林冲一直在忍,一直在逃避,就算开始有些反抗了,其反抗的程度和范围还是很有限,而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林冲的忍辱负重正是这种“不怕官,只怕管”的宋朝官僚心理在作怪,他怕高太尉,怕黑暗势力会报复自己。
为求自保,为了要当一名宋朝的“好官”,林冲只得忍,只得让,不敢反抗赵宋权,更不敢触及实质性的问题。
(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
小农意识,原指为求得自家温饱,在固有的田地上自行耕作,表现出求稳、保守、患得患失的狭隘心理,“小富即安”就是其常有的表现形式。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⑰孟子的这种“小富即安”理论,讲的就是:
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也什么都不在乎。
林冲,身为一个禁军教头,有家室,有收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所依赖就会有所顾虑,有所忍让。
“有恒产者有恒心”,林冲的忍辱负重,是出于官僚心理,也是出于这种“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
岳庙前,当发现调戏自己娘子的竟是本管太尉的干儿子时,林冲却“先自手软了”,收起了拳头,并放走了衙内,心中也只是“郁郁不乐”。
为求自保,为了要当一名“好官”,林冲受到了侮辱和压迫时却不敢反抗,而鲁智深见到自己的朋友受辱时就不能忍受,“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
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⑱,他就不买高太尉的账,也不吃他那一套,非要找那高太尉算账。
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嫉恶如仇,林冲与鲁智深两个人的性格之间顿时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林冲是胆小怕事的,他怕高太尉会挟怨报复,他怕自己的官职会不保,他更怕自己苦心经营的甜蜜生活会被破坏。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林冲的忍辱与苟安,是因为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所依赖,亦有所顾忌,有所忍让;鲁智深的强悍与仗义,是因为他是一个出家人,无所依赖,亦无所惧怕,也什么都不在乎。
出于自保心理,且基于这种苟安妥协的小农意识,林冲只得忍。
投奔之路,面对庄客们的无礼,林冲被激怒了,先搅倒火炉,再怒打庄客,而后一个人自在地吃酒。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自己本是一个禁军教头,是当官的,而这些庄客们只不过是平民老百姓,凭什么要受他们的气呢?
另一方面,反正自己已经杀了人,人都敢杀,还怕什么呢?
所以林冲此时表现出了一种无所在乎的强悍。
林冲之前会忍,会让,就是因为自己有家室,有身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杀了人后,官职不保了,什么都没有了,也什么都不在乎了。
易杀千百人,难为赵家臣,这也就说明了林冲的一忍再忍,正是出于这种“小富即安”的心理。
同样,在《水浒传》中,还有一位“狠”角色,他就是武松。
先打虎,再杀嫂,到后来的血溅鸳鸯楼,武松的“狠”与林冲的“忍”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林冲一生都在忍,一直在压抑着自己,一直在忍辱负重;武松却是有恩必报,也有仇必报,一直在发狠。
这两人性格间的差异会如此之大,还是源于“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
当得知自己的亲哥哥是被嫂嫂和西门庆合伙给害死后,武松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已经被瓦解了,就剩自己一个人了,什么都没有了,也什么都不在乎了,从而表现出一种无所顾忌的强悍。
林冲是因为在乎自己的所得,害怕会失去,害怕会被报复,所以在去沧州的路上虽然受尽了折磨,却还是在忍。
临行前的休妻一事,不但表现了林冲的无奈与悲凄,而且表现了他的忍辱与苟安。
林冲还在幻想着妥协,幻想着释放后与娘子团聚,并恢复往日甜蜜幸福的生活。
他的不幸,他的忍让,体现了有产者的不幸与局限,与之相比,只有无产者才有大无畏的精神。
正如马克思所言:
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肩负着使人类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使命,是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
小说中,鲁智深和武松二人就属于无产阶级,都是和尚,什么都没有,无牵挂,也就没什么可顾忌的,所以能够快意恩仇。
而林冲却不一样,他是一个禁军教头,有家室,有身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所依赖,才有所顾忌,所以他一直在忍,这也就是“小富即安”小农意识的不幸与可悲之处。
(三)无原则的善良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中华民族自古就可以包容一切,并忍受一切,是“忍”出来的最顽强的民族。
这种民族之“忍”,体现了一种传统礼让和大度风范,也是一种无原则性的表现。
“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林冲的忍辱负重,出于“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同时也来源于这种无原则性的善良。
误入白虎节堂后,林冲因“罪”被脊杖二十,刺配到沧州,他忍了,且只是归因于“恶了高太尉”。
刺配之后,林冲还是在忍,而且天真地以为,流放后就可以免受高太尉等人的欺凌。
这一路上,董超和薛霸二人,因被高太尉收买所以不停地虐待和欺凌林冲,先迫使他用烫水洗脚,再给他穿上麻编的草鞋,把林冲的脚弄得是“鲜血淋漓”,连读者都不能忍了,可林冲还是在忍。
野猪林中,当董超、薛霸两个押监用绳子将林冲绑在树上,拿着水火棍,要结果了他性命时,林冲还在向他们求情,希望放过自己,他甚至连一点反抗的意识都没有,要捆便捆,要杀便杀。
当鲁智深救下了林冲,要杀了这两个押监时,他还是在极力阻挡,并放过了他们。
正是这种软弱的性格和无原则的善良,才致使昏庸的统治阶级及其爪牙一次又一次地、越来越大胆地对林冲进行迫害,最终家破人亡,大仇未报,以悲剧收场。
在牢城营里,因有柴进的书信和钱财照顾,林冲没吃什么苦头,不但免去了一百杀威棒,而且碰到了自己曾经救济过的李小二夫妇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一些
关照。
尽管林冲明知道是高太尉等人的“生事陷害”,却也只是担心“未知久后
如何”⑲,“恐怕玷辱”了李小二夫妇。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可以看出,林冲很重情义,害怕会连累到自己的好朋友;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林冲还想苟安,还在忍辱负重,对自己遭遇陷害一事,讲述中虽含有怨意,但更多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林冲还是在忍,还是在逃避,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听天由命和忍辱偷生的软弱一面。
得了看守草料场的“美差”后,林冲将此事与前几日从李小二口中得知的几个“尴尬人”联系了起来,说明他对从东京来的这几个人还是有怀疑、有警惕的。
但是林冲明知其中有诈却仍然听从管营的安排去看守草料场,并打算“待雪晴后”修理被风雪压塌了的屋顶,准备长期居住。
任人摆布的软弱性格和无原则性的善良,使得林冲一直在忍,一直在压抑着,幻想着妥协,幻想着重返京城。
“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⑳,金圣叹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林冲。
在《水浒传》中,林冲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
忍,一忍再忍,忍辱负重,忍到无法再忍时,还是要忍。
从岳庙前的“先自手软了”到草料场的“未知久后如何”,林冲一直在忍,一直在压抑着自己。
由于受到传统礼教的宗法束缚,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养成了软弱和动摇的性格。
在自身的性格取舍与完善中,林冲还表现出了一种无原则性的善良。
这种局限性就致使林冲自认为元凶是官府,不是宋朝,只是在怨,却不敢去反,幻想着妥协,并忍辱苟安。
虽屡遭屈辱和陷害以至刺配沧州,林冲依旧能够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并幻想着重返京城,恢复往日甜蜜幸福的小康生活。
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
“结论”以前的所有正文内容都要编写在此行之前。
结束语
在《水浒传》中,林冲一直在忍,也一直被压抑着,这种压抑不仅来源于他的顶头上司高太尉,还有社会上的各色人等。
从岳庙前的“先自手软了”到草料场的“未知久后如何”,林冲虽然一直在忍,但是其性格中的“忍”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和矛盾的。
林冲之“忍”,有其自身个性的不足,更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也代表了宋朝人所独有的生命个性与文化精神,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在自身的性格完善中逐渐形成和定型的。
它代表着宋朝社会下人们压抑的生命个性与文化精神,体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生活原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不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