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性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013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冲性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林冲性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林冲性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林冲性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林冲性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冲性格.docx

《林冲性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冲性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冲性格.docx

林冲性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想: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施耐庵生平以及《水浒传》这部小说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文本分析,使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2.交流讨论:

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林冲性格从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尖锐矛盾,认识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历史必然。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们通过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小说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但对于前两篇课文的分析,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探讨。

因此,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环境描写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具准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水浒传》的成书、特点、主题和作者施耐庵的生平;

2.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3.体会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梳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故事情节;

2.鉴赏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思路:

1.由新版《水浒传》电视剧的歌词引出林冲这一悲剧人物身世的复杂性,导出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分析。

2.对《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的撰写和流传情况以及大体内容进行总体介绍。

3.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的脉络对文章情节进行梳理。

4.由山神庙和草料场之间的故事情节引出对小说环境的分析,点明风雪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

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总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关注风雪这一环境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然后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对风雪的描写,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文中是怎样描写风雪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最后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想法。

五、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电视剧翻拍热,小说《水浒传》也重新被翻拍成《新版水浒传》,新版电视剧的歌词写得非常好,它写道:

“兄弟情,夜空中万千星点;兄弟情,红尘里无限光华;兄弟情,是没有色的酒;兄弟情,是没有墙的家。

”几百年过去了,《水浒传》中英雄们的快意恩仇、手足之情却仍然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水浒传》中有一个人,他对朋友仗义诚恳,却最终遭到了朋友的陷害,直至家破人亡。

他是谁呢?

他就是《水浒传》中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悲剧英雄,林冲。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的新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起走进林冲的悲剧命运,感受林冲的江湖豪情。

(二)背景介绍: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是选自小说《水浒传》第九回,回目名称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有哪位同学看过《水浒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部小说?

《水浒传》的全称是《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合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又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其实,《水浒传》的故事蓝本在宋代就已经出现,此后从宋代到明末的数百年间,民间的说书艺人、文人、书商不断地对其进行加工,最后相传是在明代的施耐庵手中得以润色,形成现在的定本。

《水浒传》主要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聚义之后接受招安,然后四处征战的故事:

全书前半部分以人物为线索,写了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写了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后半部分以故事为线索,写了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与朝廷展开的几场战役,原来的首领晁盖去世之后,宋江确立了在梁山的首领地位,并改聚义厅为忠义堂,与官军进行了几场战斗后接受招安,在与江南征方腊的战斗中,水浒英雄死伤大半,最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悲剧性地结束。

(三)情节梳理: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情节、环境、人物形象

2.通过地点线索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

问:

如果根据这三个要素,应该怎样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注意字数要与原标题相同)

《林教头风雪斩仇敌》(或其它)。

问:

为什么作者不写林教头手刃仇敌的情节而把“山神庙”写到了标题当中呢?

山神庙是林冲杀敌的地点;这样写标题能够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

问: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林冲山神庙杀敌的情节属于小说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在这篇文章中,地点是把握文章情节的重要线索,请同学们以地点为线索,看看文章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有怎样的转移?

并根据地点的转变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1段:

沧州——林教头路遇故知(开端)

第2-5段:

酒店——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

第6-9段:

草料场——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

第10-12段:

山神庙——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四)环境描写

(1)风雪描写的作用

问:

林冲是去看管草料场的,但是最后怎么在山神庙里手刃了仇敌?

请同学们理清思路,概括一下林冲从草料场到山神庙杀敌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草料场老军接洽——身冷投东沽酒——路见山神庙——草场被雪压倒

问: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就是——雪。

课文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说“风雪”在文章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请大家找出文中对风雪的描写。

思考一下这些对风雪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六分钟思考,三分钟讨论)

1)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

雪越下越大,在缓慢的情节中时时插入,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气氛,暗示灾难即将降临。

如第七段: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暗示故事情节和节奏的变化。

第八段: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雪越下越大,情节也越来越紧张。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第九段: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营造了一种阴暗、紧张的气氛,暗示林冲将大难临头。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去往东边沽酒,不会与陆虞候提前相遇,才会在途中看到山神庙。

又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雪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才幸免于难。

因为风雪很大,为了阻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才让林冲听见陆虞候和差拨、官营的对话,了解事情的经过。

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在放火烧了草料场之后直奔庙里来,林冲得以报仇……可见,风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3)烘托人物的性格,衬托出英雄杀敌的悲壮气氛。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洁白的雪地上溅满了仇敌的鲜血,林冲杀死了仇人,也杀死了自己的软弱,走上了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道路,慷慨悲壮,读来痛快淋漓!

(2)描写方法

问: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很多风雪的作用,正因为雪势越来越大、越来越猛,从而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展示雪势之大的呢?

(一)直接描写风雪:

1)林冲刚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第七段: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纷纷扬扬”写雪下得大,“卷”写风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2)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第八段: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雪越下越大,情节也越来越紧张。

3)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第九段: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二)侧面描写风雪:

1)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第八段:

“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第十段,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

用摇摆倒塌的草屋,衬托风势之猛,雪势之大。

2)通过人的感觉衬托风雪。

第八段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便到市井沽酒取暖。

草料场倒塌后,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此林冲在吃酒时,又“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在描写人物时,也时时不忘风雪。

结语:

通过以上对风雪的分析,不难看出,环境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文章气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中还有那些值得关注的细节描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在全书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下节课再一起继续欣赏。

(五)课堂板书

情节发展:

沧州——林教头路遇故知(开端)

酒店——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

草料场——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

山神庙——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描写作用

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烘托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鉴赏小说精彩的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3.体会作品表达的“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性格的复杂性,认识人民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分析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鉴赏“草蛇灰线”的写作手法;

3.体会北宋社会的黑暗,探讨小说“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

三、教学思路:

1.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反映林冲性格的细节描写,分析林冲这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2.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小说描写的“草蛇灰线”法。

3.以金圣叹点评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让学生学会读懂古人评点,并思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文章主旨。

四、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为辅。

五、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水浒传》的相关知识,梳理了文章的情节,探讨了风雪在文中的作用,也就是解决了小说的两个要素:

情节和环境的探讨。

我们看到,风雪这一环境描写,实际上是作为文章不断出现的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二)细节描写:

文中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还有很多,大家试着找一找。

《水浒传》一书中的细节安排非常精彩,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一书时提出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就是用埋伏笔的方法,使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课文中那些细节使用了这种手法?

有什么作用?

(先思考五分钟,再和周围同学讨论三分钟)

1.文中开头交代林冲对小二的恩情和小二的知恩图报,为下文小二夫妻关心林冲身家性命,偷听陆虞候等人的谈话,引出故事悬念埋下了伏笔。

2.林冲要去沽酒出门的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靠在门后的大石头是个细节。

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陆虞候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埋下伏笔,同时林冲能够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得以报血仇。

4.关于刀枪武器的细节描写。

花枪出现在林冲离开天王堂、到市井买酒、奔山神庙安身的时候,枪不离身,因而后来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刀是林冲在得知陆虞候来到沧州之后到街上买的,习武之人常常带武器防身,这把解腕刀最后才出现,搁在陆谦的脸上,挖了陆虞候的心肝,大为解恨。

这些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

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

正因为陆虞候烧草料场时是从西面而来,而林冲此时正在向东往山神庙走,所以双方不可能在路上相遇。

这些细节使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三)性格分析

进入文章的高潮部分,即最后一个自然段。

文中写了林冲杀死陆虞候的血腥场面:

“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

将心肝提在手里。

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

林冲按住喝道:

‘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

’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

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

”可以说,这段血腥的杀人场面,可以看出林冲对仇敌下手之狠。

但是,林冲的性格一直是如此之狠的吗?

他的性格是怎样的?

他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文中的细节,来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七分钟)

林冲性格有着深刻的复杂性:

1.善良安分,侠义济困

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了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第一段)。

可见林冲善良、仗义;

李小二要报恩时,林冲却说:

“恐怕玷污你夫妻两个”,表明了林冲不顾自己的危难,一心为别人着想。

2.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没有反抗之心

林冲明知是高俅故意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他“高太尉”,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第一段第十行)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3.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并在酒店密谋陷害自己,立刻大怒,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第四段、第五段)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这也是他刚强、性急的一个表现。

但他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因为他“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4.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第六段)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

见到草屋“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幻想安稳过冬,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做好,复仇的念头更淡漠。

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可见林冲时时刻刻在幻想安稳、安定的生活状态。

5.做事细心

林冲离开草料场,去打酒之前,“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第八段),一件件事做得很有条理;打酒回来时,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第十段)。

(四)主旨探讨:

乱自上作、逼上梁山

1.对最后一段杀人场面,金圣叹的点评是:

“杀得快活,杀得快活,若如那两个人也一枪搠死,便没趣了。

有了这一刀一枪,才产生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熟不密,不缺不漏。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两分钟)

写出了林冲杀人这段描写的妙处,首先是分清主次,先杀两个随从,再集中力量杀主犯;其次是杀得光明磊落、理直气壮。

如果是李逵杀人,肯定一句话也不会问就直接杀了,但是林冲还是先问罪,然后谴责陆虞候,最后以“杀人可恕,情理难容”的罪状杀了陆谦,并不是杀得不明不白;再次,三人杀法不同,详略有别。

写陆虞候是详写,杀差拨时还写到差拨爬将起来要走,最后被林冲割下头颅。

并且林冲杀人时使用了不同的武器,那把解腕尖刀,在小说的最后派上用场,林冲用它来手刃仇敌,这把刀就是为陆陆虞候准备的。

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描写,林冲满腔怨气最终在此发泄。

大雪纷飞,火光冲天,映衬着英雄痛杀仇人的场景,读来痛快淋漓。

2.当林冲把刀放在陆虞候脸上,说:

“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

”,金圣叹点评道:

“非骂陆谦,骂天下也。

”“天下”是怎样的天下?

结合林冲的遭遇,谈谈你对这句点评的理解。

(三分钟)

林冲对朋友仗义诚恳,却屡遭陆虞候陷害,并且不远千里来陷害他。

同样,林冲对国家可谓忠心耿耿,可是却遭到以高太尉为代表的上层官员的陷害,他一味委曲求全,却最终被逼上梁山,“骂天下也”正是深深地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3.将高太尉、陆虞候为代表的官员与知恩图报的小二对比,你认为当时社会黑暗的原因是什么?

酒店小二尚且知恩图报,而高太尉、陆虞候等官员却有虎狼之心,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是“乱自上作”。

4.林冲的性格完成了由忍走向狠的转变。

但是设想一下如果主人公是鲁智深,他早就挥起禅杖,杀了这帮鸟人了。

为什么林冲要一忍再忍,不早下决心呢?

张恨水对林冲有过这样一段点评:

“古今天下之英雄豪杰之士,不患无用武之地,只患略有进展之阶,而又不识弃之。

无用武之地,则亦无有乎尔,既已略有之,不得不委曲以求神,而其结果如何,未能言矣。

若林冲者,其弊正在此也。

对于林冲而言,正是因为林冲的身份——是80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又有一个善良贤惠的妻子,这使他不愿放弃安居乐业的幻想。

因此,家庭环境和身份地位决定了林冲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使他满足现状,也缺少反抗精神。

而鲁智深出身贫民,当过提辖,是下层官员,没有产业,他曾经出家当了和尚,但是这个花和尚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也不留”,赤条条一人了无牵挂,所以他没有什么羁绊,任性妄为,反抗意识更强。

5.林冲幻想安逸,委曲求全,但是我不犯人,人却要来犯我。

看看林冲是怎样被官员一逼再逼,走上梁山的:

先是相国寺里娇妻被辱,再是白虎堂上惨遭陷害,再是野猪林里险被谋杀最后到草料场里被烧断后路。

林冲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可谓是一忍再忍。

可是高俅一伙人却下定决心要置林冲于死地,步步紧逼,终于使林冲忍无可忍,最终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林冲在故事的结尾,杀死了陆虞候,手起刀落,痛快淋漓。

可以说,林冲的道路正是“逼上梁山”的最佳映证,林冲的这一刀彻底表明了他和封建社会一刀两断的决心,也从此走上了反抗封建黑暗社会的不归之路。

最后,我们用《水浒传》第十回回目下的一首诗来结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

天理昭昭不可污,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五)课堂板书

“草蛇灰线”

忍——逼———狠

乱自上作、逼上梁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