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982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少年学礼:

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讲学收徒:

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私学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3.从政失败:

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

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

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规律总结]从孔子的经历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可以看出:

孔子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于我们而言,要立志成才,矢志不渝,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

(1)礼的思想:

礼及周礼,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3)中庸思想:

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知识点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历经发展、创新,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

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

2.教育目标

要把学生培养成“君子”。

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

3.教育内容

(1)起初为使学生“成人”,主要教授《诗》《书》《礼》《乐》。

(2)为使学生成为“君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4.教育方法

(1)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

5.整编古籍

孔子整理编撰了古代文化典籍“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误区警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涉及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四、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

①政治上:

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文化上:

“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③教育方面: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诸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2)对世界

①亚洲: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②西方: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局限性:

维护等级,不平等。

[特别提醒]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主题一 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类别

思想主张

评价

政治思想

“克己复礼”

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序,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

“仁者爱人”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中庸思想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有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推广

“成人”、成“君子”

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材料一 2014年4月2日上午,庄严肃穆的颂歌在尼山响起,古老的尼山孔庙大成门缓缓开启……清明到来之际,甲午年曲阜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的诞生地尼山孔庙举行。

这是自春季祭孔活动恢复以来,当地第七次在清明之际祭祀孔子。

海内外孔子后裔、各地游客和专家学者500多人依次祭拜,表达对孔子的追思。

现场还为孩子们举行了开笔礼。

材料二 近一两年,大众儒学和大众史学……成为公众阅读的热点之一,于丹和易中天的书卖了几百万册。

加上网络写手的推波助澜,公众对通俗历史读物的热情似乎仍在升温……但是,大众史学也面临着某种危机。

这首先表现为以央视“百家讲坛”以及部分网络写作为代表的将历史审美化、传奇化、娱乐化、八卦化的游戏倾向。

这种倾向发展下去甚至可能断送大众史学的前途。

——解玺璋《大众史学的危机》

(1)孔子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2)材料二中于丹和易中天等人通过新式手段传播儒学和史学,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 

(1)思想:

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德治民,包含了民本思想。

做法:

统治者要清正廉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立公正国家。

(2)积极:

①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读史和人们对儒学的热情;②有利于人文知识在普通百姓中的普及;③有利于学术争鸣。

消极:

①这种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经典原著的阅读;②专家讲史追求通俗易懂的做法,有许多不严谨之处,容易使人们曲解原著;③这种方式具有商业化特点,可能败坏学术氛围。

歌谣记忆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者爱人重和谐 恢复周礼讲等级

克己复礼至仁意 中庸之道调仁礼

有教无类育君子 因材施教善引启

识得庐山真面目 万世师表享赞誉

主题二 礼、仁、中庸三者的相互关系

礼、仁、中庸是孔子思想中的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

三者都是伦理道德、政治理想和方法技巧的综合,但又各有侧重。

(1)“仁”侧重于伦理道德范畴,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以个人内在的“仁”为出发点向外延伸到外在的行为规范就体现为“礼”。

(2)“礼”侧重于政治范畴,强调社会各等级各有不同于其他等级的行为规范,将“礼”内化到个人的道德和情感就表现为“仁”。

(3)“中庸”侧重于哲学范畴,也是一种至高的道德修养和方法技巧,强调既坚持原则又适当变通,以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

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答案 

(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

(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权威,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重建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但政治实践又使孔子认识到,形式上的礼乐必须以仁德为根基,礼和仁必须结合起来,并以中庸之道协调礼和仁的关系,达到完美与和谐。

图示法理解礼、仁、中庸三者的相互关系

1.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

”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  )

A.热衷于从事政治

B.专门研读六艺

C.致志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

D.成为靠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

答案 C

解析 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从此放弃为官,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2.在孔子诞辰2557周年祭孔大典前夕,备受世人关注的孔子标准像于孔子故里曲阜揭幕。

胡希佳在孔子标准像新闻发布会上说:

“……更注重体现孔子的思想内涵……”这里所说的“孔子的思想内涵”主要指的是(  )

A.“仁”和“礼”B.仁政和教育

C.“礼”和教育D.办私塾教育

答案 A

解析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

3.有一次子贡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

”孔子说:

“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

“那么,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

“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B.中庸

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材料“过犹不及”可以判定是“中庸”的思想。

4.

“孔子奖”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

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答案 B

解析 本题漫画表明孔子在教学中提倡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

A.《春秋》B.《尚书》C.《论语》D.《道德经》

答案 C

解析 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聚众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材料二 孔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所慎:

齐、战、疾。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三 清康煕帝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的方法。

(3)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

【学思之窗】

1.结合课文仔细分析,到孔子时代,儒的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材第21页)

提示 儒最初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

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使儒承担起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的含义。

2.通过以上言行,说说你对孔子的“仁”“礼”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第22页)

提示 孔子认为“礼”与“仁”是密不可分的,要用一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使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涵。

这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孔子对百姓的关心与呵护。

孔子的“仁”尽管适用于所有的人,但主张“亲亲为大”,为维护“亲者”的形象而犯法具有局限性。

3.这些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

想一想,这样的君子人格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今天看来,哪些是积极的?

哪些是消极的?

(教材第23页)

提示 孔子的价值追求是:

要做一个有为的人,做一个谋求仁和礼的人。

在今天看来大部分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但他对贫贱、义与利的观点具有消极影响。

【资料回放】(教材第21页)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孔子抱着什么信念?

提示 孔子在少年时就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而“礼乐”为周文王所制定,故孔子的话体现了他要将周文王的礼治社会恢复起来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25页)

一、本课测评

1.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提示 传承礼乐文化,恢复周礼。

2.总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提示 仁、礼和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 “有教无类”、培养仁人君子、因材施教等。

二、学习延伸

1.

(1)结合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他到底是个保守派,还是个改革派?

你怎么评价孔子?

(2)看一本有关孔子的书,说说孔子对中国的影响还有哪些?

举一些例子,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习惯或思想是受孔子影响的?

提示 

(1)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无论同意哪种观点,都必须持之有据;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评价孔子。

(2)结合阅读的实际情况回答。

2.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可以查阅资料,举行一个小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

提示 注意运用科学史观评价孔子的影响。

基础巩固

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接纳。

这主要是由于(  )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

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

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答案 B

解析 各诸侯国之所以未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

“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高兴地说:

“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

”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答案 B

解析 孔子的言语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想按照周礼要求恢复社会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反映了他思想中礼的有关内容。

3.《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

”不问马。

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孔子体贴他人,注重调整人际关系,通过体察民情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礼”,维护等级秩序,A、B、D项与此相反。

4.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说明他(  )

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

②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

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直接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正确答案为B项。

5.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  )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答案 C

6.下列是几位参观孔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

其中,正确的是(  )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

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证明

D.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辅之,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B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绝对化。

能力提升

7.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  )

①以德治国 ②依法治国 ③轻徭薄赋 ④“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 依法治国是法家观点,排除②,故不选A、B;轻徭薄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故选C。

8.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

……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答案 C

解析 材料型解析题,从材料中的“远传于四域之外”“风靡安南”和“流行于欧美”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应为C项。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

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

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提出的孔夫子“有些好处”,根据你的理解,这些“好处”是指什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孔夫子只“讲空话”的?

(2)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应如何对待孔夫子的学说?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 

(1)好处:

孔子提出的“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抑制暴政;孔子兴办私学,提出了一些教育思想,为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晚年整理了文化典籍。

原因:

当时正处于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征战不休,他们所推崇的是富国强兵之术,孔子的主张不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2)对待孔子的学说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搬用,而应该批判地接收,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析 第

(1)问中的第一小问回顾教材,从思想、教育和整理文献三个方面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联系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2)问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概括出来。

第(3)问涉及评价人物的基本原则,任何历史人物和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实事求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