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811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科学社会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科学社会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科学社会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科学社会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docx

《科学社会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docx

科学社会主义

一、简答题

2.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次飞跃:

以十月革命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实践,产生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第三次飞跃:

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了从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向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

3.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那些历史阶段?

简述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阶段、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阶段、19世纪前半期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一)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和他的《太阳城》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1)否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将一切私有制度看作是罪恶的制度

(2)反映了近代无产者反抗资产者的心声,与传统的反封建的思想有显著的区(3)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停留在感情的层面,缺乏科学的论证;此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被马克思称为“理想社会的空想的描写”

(二)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摩莱里和马布利2.巴贝夫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特点

(1)摈弃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神学外衣,从理论上批判现实社会、论证未来社会,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终于发展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2)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不再使用乌托邦的梦幻般的文学描写形式,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未来社会进行详尽的规定。

(3)承认暴力革命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4)这个时期的思想带有明显的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倾向,被恩格斯称为“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

(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圣西门的“实业制度”2.傅立叶的“和谐制度”3.欧文的“公社制度”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1)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用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历史观分析历史,认为理想社会取代资本主义是必然趋势

(2)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更具现实性和实践性

4.简述《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科学的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历史规律

(2)深刻的论证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深刻的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4)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5)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5.简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胜利的理论与实践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胜利论”的丰富和发展

意义: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的“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它说明了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什么样的国家首先胜利,在这样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条件有哪些等,是对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规律的深刻总结。

一国胜利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国胜利论”: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因此,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

(1915年首次提出)。

1916年列宁再次强调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

依据:

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是和列宁当时所处的时代特征有关。

(1)当时世界已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已被各个帝国主义集团瓜分完毕,为了扩展势力范围占据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就必须使用武力在别的国家掠夺土地。

(2)各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旧的势力范围的划分,与世界市场新生力量的崛起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世界革命的实现,大力加强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

6.简述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

新经济政策:

1)农业:

用实物税代替粮食征集制;2)工业:

由全面国有化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恢复部分私人企业;3)商业:

允许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通过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私人商业等多种渠道,大力发展商业;4)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供给制,代之以货币工资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和奖励制度,在国营企业中实行计件工资和奖励工资;5)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意义:

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角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同时新经济政策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摒弃了由国家有计划的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并且新经济政策在管理机制上倡导灵活的发展生产的措施,灵活的商品,货币关系,总体目标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整个经济制度角度看,是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后对多种所有制形式采取的一整套特殊政策,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具体表现在:

1.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

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他们夸大了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问题上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空想社会主义者向往新的美好社会,但在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问题上,认为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人类始终存在着一种共同本性,人的本性一旦受到理性光芒的照耀,就能推动世界变革,推动新社会产生。

3.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上

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

空想社会主义者十分同情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悲惨境遇,他们只认为无产阶级是一个受苦最深应该获得解放的阶级,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认为个别独具慧眼的天才人物对理性的认识和发现推动了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是超越一切阶级的理性和正义的表现,把希望寄托在少数有“教养”的、容易接受真理的剥削阶级及其头面人物的身上。

3、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局限性?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1、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研究资本主义的宝贵思想材料。

在政治上,批判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的虚伪性,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一种新的压迫制度。

在经济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

在文化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念。

2、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来源。

(1)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他们的学说中包含了明显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2)在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方面,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有计划组织生产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3)在未来社会的政治制度方面,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民主政治、法制建设等重要思想。

(4)在未来社会的文化制度方面,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消除愚昧,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

(5)在未来社会的其他方面,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消除三大差别、和谐社会、和平外交、人口平衡发展、恋爱自由、妇女解放等思想。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原因:

从客观上讲,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还不成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没有完全展开。

从主观上讲,空想社会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使他们不能对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也不可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依靠力量。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认识不到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的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未能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依靠力量。

(三)启示

1、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包含着许多积极的成分,我们应当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营养。

3、由于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发展中都不能走出空想的荒原,社会主义实践绝不能再犯空想的错误。

8.简述毛泽东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独创性贡献。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在政治路线方面,八大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2、在发展战略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理论,主张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要求国家的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得到兼顾。

确立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要求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按比例地发展。

3、在经济体制方面,八大接受了陈云的“三主体三补充的构想”。

1956年12月毛泽东还提出了地下工厂可以合法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的新经济政策。

这些是后来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生长点。

4、在政治改革方面,八大上周恩来提出以苏联忽视民主的历史经验为借鉴,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邓小平在修改党章报告中提出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和国家民主生活;董必武提出依法办事是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

这些为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以上这些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可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始于毛,具体说就是始于1956年。

应该说,在这一段时间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探索,但中国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特别丰硕。

9.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邓论对科社的创新贡献: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4)对外开放的理论:

论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指出对外开放的方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新的立足点,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做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统一;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理论:

在探索基础上,对党的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等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

7)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统一理论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并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理论创新,对实现国家统一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具有重大的意义。

10.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和改革历程。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2.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国际环境和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改革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基础上,由执政党发起的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具体体制和机制所进行的调整、变革、更新和完善。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内容3.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斗争种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最终胜利4.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两条原则。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

重大历史转折与改革起步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十二大第二阶段:

全面改革逐步展开阶段1982年十二大到1987年十三大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1987年十三大到1992年十四大

11.简要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具体表现:

①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②生产关系实现了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变(宏观经济调节机制、产业结构随着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而变化升级、所有制多样化和股权分散化、平等民主的企业文化并且让工人充分参与决策、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③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使其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扩大公民权利、国家经济和社会职能不断扩大)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变化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是根本原因(生产力和劳动上产率提高、社会财富剧增、产业结构就业结构);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③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利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④阶级斗争的推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重要原因。

3.评价:

①实事求是地肯定这种变化;②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私有制依然是其经济基础、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严重、矛盾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两大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

13.比较“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区别,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

“两个决不会”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启示:

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准确判断革命的时机,避免犯人为地制造革命的冒险主义的错误。

既要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4.简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第三,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历史意义

(1)坚决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客观公正地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正确总结;

(2)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深刻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3)充分肯定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且概括了这条道路的十个主要点。

15.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俄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由国家实行高度集中领导的、用行政手段组织生产和分配的、基本上不要商品和货币的经济体制。

它作为战时的非常措施,保证了红军给养,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而有力的领导,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投机活动,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在战争环境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2)它企图在一个社会化生产程度很低的国家实行全面国有化,在生产、管理和分配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在一个农民人口占82%的国家实行余粮征集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严重脱离俄国实际的错误做法(4)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企图取消商品货币关系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企图通过取消商品货币关系而尽快进入共产主义事实上是一种空想。

16.试述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设共产主义新制度(3)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正确道路(4)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和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条件(5)资本主义以后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才能进入共产主义(6)对未来社会的预测①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新社会的物质前提②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即生产资料公有制③整个社会生产将有计划的进行,即计划经济④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⑤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17.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苏联是一个农民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基础。

1.客观条件

(1)社会基础:

经济文化落后

(2)国内条件:

高速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3)国际条件:

经济、政治、军事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的封锁、孤立、包围中(4)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

专制主义、集权主义

2.主观条件

(1)个人性格:

坚强、暴躁、残忍

(2)思想认识:

主观片面、教条主义

18.试述“全球化”的特征、实质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摩擦的多元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切,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的过程和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

第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大争议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面前,我们只有认清实质,制定措施,才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首先,应当明确全球化是多向性的,不能把全球化简答的理解为“美国化”或“资本主义化”。

其次,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体系,在全球化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它不可能走孤立发展的道路。

面对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正确的态度是,吸取历史教训,积极参加并努力融入全球化,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趋利避害,在全球化过程中努力实现平等、公正,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2.如何理解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

1.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2.现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几乎一切成功、挫折与失败,都可以从空想社会主义那里找到其思想渊源。

积极贡献: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史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材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料。

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这些思想和思想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

历史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使观。

(2)空想社会主义在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找到改进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想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缺乏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感情出发的社会主义。

(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同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3、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1、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

3、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论述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思想体系,它永远面对世界,面对实际。

(科学性)2、继承和发展人类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它“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后,马、恩仍然随时注意吸收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成果,以补充和修正自己的学说。

3、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

4、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封闭体系,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创造性科学。

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又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它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是正确的和科学的。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须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个别结论。

在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态度上,还要注意:

第一,坚持坚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反对将二者对立;第二,坚持革命性(批判性),反对教条化。

总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性、革命性(批判性)和开放性的统一,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6.为什么说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经过卡夫丁峡谷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社会?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卡夫丁峡谷”是一个历史典故:

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中,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打败了罗马军队,并强迫他们负着“牛轭”通过峡谷。

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羞辱。

借用这个典故是比喻,俄国等东方国家可以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和巨大成就,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就是马克思晚年设想的东方理论。

这是显然不同于前一种设想的补充方案。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