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基础施工方案分析.docx
《条形基础施工方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条形基础施工方案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条形基础施工方案分析
万州郦景蓝湾二标段
条
形
基
础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
审批人:
编制单位:
重庆市渝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2015年3月17日
第一章编制依据
一、技术文件、施工图
1.1、依据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对重庆交旅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郦景蓝湾项目工程场地进行岩土工程的勘察,勘察阶段为直接详勘,特制定此旋挖桩专项施工方案。
二、国家、重庆市及行业颁布的规范、规程
2.1国家、重庆市主要法律法规
名称
标准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79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建设部15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2002版)
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试验实行有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规定
建设部(2000)211
2.2有关规范
1)《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5)《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重庆地标;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0)《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程》(GB50025-2004)
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20300-2001)
1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03J253-2003
1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
15)《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1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17)《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04-93)
1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1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
2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指南》(GB/T24001)
三、企业文件
3.1我公司贯彻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管理体系标准,并经复审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文件》及质量保证体系的相关程序文件;
3.2我公司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管理办法》及企业标准文件;
四、其他参考文件
4.1重庆市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基本标准;
4.2重庆市建设工程现场管理基本标准;
4.3重庆市建设工程现场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标准;
4.4我单位同类工程施工经验、创优经验;
4.5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地考察所得数据;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建设概况
序号
内容
说明与要求
1
工程名称
丽景蓝湾12#楼工程
2
建设地点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坝扁寨村2、3、8社
3
建设单位
重庆市旅投典房产开有限公司
4
设计单位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5
监理单位
重庆中泰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6
建设规模
22110.94m2
7
建设工期
条形基础工期30天
第二节工程现场条件
一、工程地质条件:
1.1场地位置
拟建工程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场地位于318国道的西侧,有道路经过场地,交通方便。
勘察区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长江南岸斜坡上,属丘陵斜坡地貌,地形整体南东侧及北侧高,西侧低。
场地南东侧至北侧有一呈半圆弧形的边坡,高16.0m~55.0m的边坡,坡向135°~285°,边坡坡角约25°~45°,局部近于直立。
拟建场地属浅丘斜坡地貌,在场地的中部有一高10.00~15.00m的斜坡,地形坡角20~45°,局部较陡约60°,该斜坡将场地分成两级台阶,其中第一阶地面高程216.60~236.02m,高差19.42m。
第二级台阶地面高程186.70~208.03m,高差21.33m,地形坡角10~15。
2.2气象、水文条件
2.2.1气象
场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暖潮湿、雨量充沛、雨热同步。
常年平均气温18.1℃,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42.1℃(8月),气温垂直分带显著,长江河谷一带较周围气温高出1~3℃。
据万州气象站自1975年1月至今的资料统计,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1.3mm,降雨主要集中4~9月。
入春以后,降雨量逐渐加强,夏季大雨、暴雨频繁;秋季降雨量与春季接近,但雨日较多而秋雨绵绵,春夏之交多暴雨,日降雨量可达100mm以上。
据37年资料,最大日降雨量243.31mm(1982年7月16日),雨后地表径流遍布。
年蒸发量1085.6mm,干燥度0.72%,相对湿度81%,常年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0.7m/s,最大风速17m/s,多出现在夏季。
2.2.2水文
长江为区内主要水系,属过境河流,场区内支流水系不发育。
长江年径流总量达3566亿m3,最大流量85700m3/s,最小流量2270m3/s,多年平均流量11308m3/s。
场地距长江约1000m,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为175m,水库运行水位在175~145m之间变化,拟建场地距离长江约250.00m,拟建场地设计地坪标高均超过180.00m,对该场地无影响。
在场地内存在两条排水沟(水沟1、水沟2)和一个出水点,其余未见明显地表水体。
水沟1:
为百安花园的生活污水,自场地南侧进入场地,为便于评价将其分成AB、BC、CD3段,其中AB段流向27°,长约350m,水位标高随地形起伏,标高为209.50~235.70m,流量约8.0l/s。
BC段流向285°,长约130m,水位标高随地形起伏,标高为189.30~209.50m,流量约10.50l/s。
CD段流向225°,长约180m,水位标高随地形起伏,标高为180.10~189.30m,流量约10.50l/s。
水沟2:
为场地南东侧居民生活污水,自场地南东侧进入场地,流向295°,长约90m,水位标高随地形起伏,标高为209.50~232.95m,流量约2.5l/s,自水沟1的B点处进入水沟1。
Q1:
在XK138(Q1)附近存在一出水泉点,为基岩裂隙水,出水标高230.72m,勘察时水量约3.0ml/s,为季节性流水,根据调查访问,该处天晴半月以上时该水干涸,近期主要受坡顶施工工人生活用水及降雨补给。
其余未见明显地表水体。
2.3地质构造
场地位于万州向斜南东翼近轴部,地层产状平缓且稳定,岩层产状倾向295°,倾角11°,结构面结合差,为软弱结构面。
基岩中发育有2组裂隙
(1)倾向260°,倾角87°,间距约0.5~1.50m,延伸5.50~8.00m,裂隙张开1~8mm,裂面粗糙,局部泥质充填,结构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
(2)倾向170°,倾角85°,间距约1.0~2.5m,延伸8.0~15.00m,裂隙张开3~5mm,裂面粗糙,局部泥质填充,结构面结合一般,为硬性结构面。
据钻探及附近地面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场区无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
2.4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调查及钻孔揭露,场区钻探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土层(Q4)及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基岩(J2s)。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对场区内各种岩性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
(1)素填土(Q4ml):
场区内素填土堆填方式为场地周边道路施工时回填,主要由粉质粘土、砂岩块石及少量泥岩碎石组成,为机械抛填,结构松散~稍密,稍湿,堆填时间约2~5年,局部地段约1年,23个钻孔见素填土,厚度0.50m(XK111)~14.30m(ZY105)。
主要分布在场地的南东侧318国道附近场地中部的道路、原民房附近等地段。
(2)粉质粘土(Q4col+dl):
紫红色,灰褐色,呈可塑状,干强度、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含约10%~15%砂、泥岩碎块石,碎块石粒径一般为2~500mm,局部地表见砂岩孤石,为第四系崩坡积成因。
分布于场地北西侧开闭所一带,本次勘察仅2个钻孔揭露,揭露厚度0.60m(XK2、XK3)。
(3)粉质粘土(Q4el+dl):
紫红色,灰褐色,呈软塑~可塑状,干强度、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场地南侧含约5%~35%强风化和全风化的砂、泥岩碎块石,碎块石粒径一般为2~500mm,局部见砂岩孤石,为第四系残坡积成因。
分布于整个的大部,165个钻孔有揭露,揭露厚度0.40m(XK33)~14.60m(ZY107)。
2、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基岩
泥岩:
暗紫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灰绿色的砂质团块和含砂质较重,砂质分布不均匀。
钻探揭露单层厚度0.90m(XK73)~31.90m(ZY97),未揭穿,为场地的主要岩层。
2)粉砂岩:
黄色、灰白色、暗紫色,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少许云母等,泥质胶结,胶结程度差,局部含泥质条带,遇水易软化。
钻孔揭露单层厚度1.20m(XK74)~5.40m(XK10)。
3)砂岩:
黄色,灰白色,青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少许云母等,泥质~钙泥质胶结。
钻孔揭露单层厚度0.70m(XK124)~16.40m(XK149),为场地的次要岩层,与泥岩呈互层状。
各孔各岩土层厚度及标高统计于表3-1~3-4。
2.5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场地基岩面埋深0.40m(XK33)~19.80m(ZY100)。
基岩面标高为183.62m(XK148)~244.75m(XK145)。
基岩面总体上由东向西倾斜,相邻钻孔间基岩面坡度为1°(XK764~XK78)~38°(ZY130~ZY131)。
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表A.0.3,将场地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中等风化带。
强风化带:
岩芯呈短柱状、块状、少许碎块状,局部粉砂岩为砂状,岩质软。
钻孔揭露厚度0.20m(ZY94)~11.10m(XK150)。
中等风化带:
岩芯多呈长柱状、短柱状、块状及少许碎块状,岩质新鲜、完整,岩质较硬。
中等风化带顶界埋深0.80m(XK107)~22.90m(ZY100),顶界标高178.72m(XK148)~240.53m(ZY127)。
2.6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区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区长江谷坡地带,地形为缓斜坡,场地内存在两排水沟和一出水点,地表冲沟较发育,冲沟南东高西低,切割深、坡降大,排水条件好。
场地内下伏基岩为泥岩,基岩构造裂隙不发育,泥岩和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场地地形有利地表水、地下水排泄,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且水量不丰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地表水汇入现有的水沟中,向长江排泄,长江为勘察区最低排泄面。
场区地表水、大气降水主要分别顺斜坡汇集于沟槽并顺其沟槽排出场外,少部分在土层中形成暂时性上层滞水,地下水主要由溪沟地表水及雨水补给。
此类地下水水量小,随季节变化,雨季水量较大,旱季水量小,甚至干枯。
根据勘察期间钻孔简易水文观测,水沟附近受水沟的补给均有水位,但没有统一水位线,其余边斜坡地带钻孔为干孔。
同时对场地的斜边坡部位进行调查观测,岩土交界面处无泉点、渗水现象,但在大雨或暴雨过后,在场地的冲沟部位的岩土交界面处有水渗出,但水量一般均不大,且在雨水过后的5~7天内就消失了。
场区内人工填土为透水层,粉质粘土及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为弱透水层,钻探深度内可能的含水层为人工填土。
二、设计概况:
1、本工程桩基设计为条形基础分别为TJ1-TJ23地基础承载力特征值为2345KPa。
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桩基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桩端持力层为中风泥岩,嵌岩段要求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和frk=10.3Mpa。
剪力墙下条形基础C30,基础垫层混凝土等级同基础厚度100mm。
钢筋采用HPB300,HRB400。
三:
施工程序
人工清槽平整基底-地基验槽-垫层的浇筑-定位放线-绑扎钢筋-水电预埋管件-支模-隐蔽验收-混凝土的浇筑-搭设支模钢管架-柱钢筋-钢筋隐蔽验收-混凝土的浇筑-隐蔽验收-回填土-砌砖-绑扎圈梁钢筋-钢筋隐蔽验收-混凝土的浇筑-回填土
三、土方开挖边坡及软弱地基的处理
(一)施工准备
1、开挖基坑时不得采用有损下卧基岩的方法施工,开挖前做好四周排水工作,基坑内不得积水,基底控至持力层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验槽或验孔后,立即清槽封底,严禁出现沉渣封底,封孔现像。
在施工挡墙开挖时,做好临时支护,防止在施工挡墙期间坑壁垮塌。
2、建筑物的位置和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开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3、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4、在机械施工无法作业的部位和修整边坡坡度、清理槽底等,均应配备人工进行。
(二)土方开挖放坡
根据土质特点,基坑四周各留300宽施工操作面。
(三)软弱地基的处理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软弱地基的处理变的越来越重要,软弱地基处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的速度,而且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提高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四、基础垫层施工
1、浇捣C30砼垫层时,需留置标养及同条件试块各一组,做试块时请监理公司人员旁边监督,送试验室养护。
2、在垫层浇筑前要对土方进行修整,应用竹签对基坑的标高进行标识。
四、钢筋制作与安装:
1、学习、熟悉施工图纸和指定的图集,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明了构造柱、圈梁、节点处的钢筋构造及各部做法,确定合理分段与搭接位置和安装次序,
2、钢筋应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不同型号、钢号、规格均要进行复试合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方可使用。
3、I级钢(直径6至12MM盘圆钢)经冷拉后长度伸长(2%)一般小冷拉,钢筋不得有裂纹、起皮生锈、表面无损伤、无污染,发现有颗粒现状不得使用。
按施工图计算准确下料单,根据钢材定尺长度统筹下料,加强中间尺寸复查做到物尽其用。
4、所下的各种不同型号、规格不同尺寸数量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要求,按绑扎次序,分别堆放挂上标识牌,绑扎前要清扫模板内杂物和砌墙的落地砂浆灰,模板上弹好水平标高线。
5、绑扎基础柱钢筋时,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分布在四角纵向钢筋上,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箍筋平直部分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可间隔扎牢)绑扎箍筋时绑扣相互间应成八字形,基础柱与梁的交接处上下各500mm加密区。
6、绑扎基础梁,在模扳支好后绑扎,按箍筋间距在模板一侧划好线放箍筋后穿入受力钢筋。
绑扎时箍筋应受力钢筋垂直,并沿受力钢筋方向相互错开。
各受力钢筋之间的绑扎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并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Ⅱ级钢筋的弯曲直径不宜小于4d,箍筋弯钩的弯曲直径不小于2.5d,弯后的平直长度不小于10d,并做135。
弯勾。
在钢筋绑扎好后应垫水泥垫块,数量为8块/M2。
后浇带处钢筋放置按图纸要求附加钢筋,并在断面放置同梁高、宽相同的钢丝网片。
7、在钢筋加工时不得乱锯乱放,使用前须将钢筋上的油污、泥土和浮锈清理干净。
绑扎结束后应保持钢筋清洁。
8、钢筋绑扎的允许偏差
受力钢筋的间距:
±10mm
钢筋弯起点位置:
20mm
箍筋、横向钢筋的间距:
±20mm
保护层厚度:
柱、梁±5mm
五、模板施工
1、模板及其支架必须以下规定:
1)、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准确。
2)、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交砼的自重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
3)、构造简单,拆装方便,便于钢筋的绑扎、安装和砼的浇筑和养护等要求。
4)、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
5)、木模与支撑系统应选不易变形、质轻、韧性好的材料不得使用腐朽、脆性和受潮湿易变形的木材。
6)、后浇带模板不得在后浇带内拼接,且每边超过后浇带200mm。
2、基础模板安装
3、模板的拆除
1)、承重模板在砼强度能够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能拆模。
2)、梁小于8m的砼强度要达到75%以上。
3)、拆除的模板要及时清运,同时清理模板上的杂物,涂刷隔离剂,分类堆放整齐。
4)、后浇带处模板不得拆除,并不得扰动。
待后浇带砼浇筑完毕后拆除。
5、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轴线位置:
5mm
层高垂直度:
6mm
相邻两板高低差:
2mm
截面内部尺寸:
+4mm-5mm
表面平整度(2m长度上):
5mm
六、土方回填
(一)回填方式
如果工程土方回填量大,故采用机械进行土方回填,在机械无法操作或不能使用机械回填的部位采用人工回填。
(二)操作工艺
1、工艺流程
基坑底地坪上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分层夯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2、填土前,应将基土上的洞穴或者基底表面上的树根、垃圾等杂物都处理完毕,清除干净。
3、检验土质。
检验回填上料的种类、粒径,有无杂物,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
4、填土应分层铺摊。
每层铺土的厚度不超过300mm。
5、碾压机械压实填方时,应控制行驶速度
6、碾压时,轮(夯)迹应相互搭接,防止漏压或漏夯。
长宽比较大时,填土应分段进行。
每层接缝处应作成斜坡形,碾重叠0.5—1.0m左右,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应小于1m。
7、填方超出基底表面时,应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
填土后如设计不要求边坡修整,宜将填方边缘宽填0.5m;如设计要求边坡修平拍实,宽填可为0.2m。
8、在机械施工碾压不到的填土部位,应配合人工推土填充,用哇式或柴油打夯机分层分打密实。
9、回填土方每层压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10、填方全部完成后。
表面应进行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11、雨期施工
(1)雨期施工的填方工程,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工作面不宜过大,应分层分段逐片进行。
重要或特殊的土方回填,应尽量在雨期前完成。
(2)雨期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要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和地坪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