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228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基本概况

项目名称: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技工学校

法人代表:

建设性质:

扩建

建设地点:

市##凤阳技工学校

二、项目承担单位

凤阳技工学校创立于2002年,学校办学历经十余载,共培养学生3000余人,分别输送至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从事服装设计、数据编写、电脑维修、广告设计等工作,也有自己创业,开办装修公司、电脑公司等。

凤阳技工学校隶属于##人办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皇城教育学校,位于凤阳古城河畔禁垣北路8号,与安徽科技学院和滁州市城市职业学院相邻。

学校内教学楼、宿舍楼、计算机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数控实训基地、计算机安装调试中心、玻璃工艺实验中心、图书室、运动场、餐厅、浴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师生学习、生活舒适便捷。

学校拥有教职工40多人,其中专业教师20多人。

学校教育以中专学历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其中学历教育有电子商务、电脑艺术设计、电脑维修和网络技术、园林规划与设计机电类、数控技术、电工电子等专业,招生对象为初中(含初中)以上毕业,学制三年;短期培训有电脑、数控、电焊、电工、钳工、服装、建筑、家政服务、营销等专业,招生对象为高中、职高、中专、转业军人等,学制两年。

三、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1号

3、《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的通知》国发改办就业〔2010〕672号

4、《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

4、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2011-2015年〕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10号

7、《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编报2013年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知》〔2012〕109号

8、《##城市总体规划》

9、《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指南》2002年试用版

10、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四、编制原则

1、项目建设在##建设总体规划指导下,以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发展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功能齐全、经济实用、设施完善”的原则,提升学校功能,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使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2、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凤阳技工学校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和技术分析,客观分析项目的现实情况,结合##建设规划,工程力求布局合理、技术可靠及经济可行。

3、以##社会经济、城区建设要求为出发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4、依照##发展计划,贯彻节水精神,符合建设地区的需要及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5、项目建设中使用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实现科学化管理,确保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6、贯彻节能方针,力求取得较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7、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

《安徽省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安徽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五、编制范围及编制目的

1、编制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2、编制目的

本报告编制的目的是对凤阳技工学校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进行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及实施可能性的方案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选用科学合理、技术先进、造价省、运行成本低的方案,最终使得该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佳统一;达到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人。

六、项目地理位置

项目建设位于滁州市##府城镇,该区地势属淮河南岸的丘林地带,项目点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少于1米,利用现状为建设预留地,地质基础无断层、溶洞等地下隐患,地质条件好,易于工程建设。

依据现行的国家地震部门颁发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分图》,滁州市地震基本裂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建议对建筑物进行7度设防。

该镇交通极为便利,合(肥)蚌(埠)公路,临(淮)凤(阳)公路,凤(阳)淮(南)公路从镇内穿过,至蚌埠和淮南均有循环班车。

凤阳技工学校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拟选址在凤阳技工学校校内建设,符合##发展总体规划。

七、建设规模

扩建实训楼4800平方米,建设一个300平方米标准化计算机机房,购置电脑60台、电动缝纫机100台。

整个项目设计按照凤阳技工学校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设计方案进行总体设计,力求总体布局合理,建成一个既经济实用、又具有现代气息的综合工程。

八、主要建设条件

本项目可利用现有公路,材料运输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直达工地。

材料运输均采用汽车运输,拟建地位于城区,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场内活动空间宽阔,项目施工不会产生较大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能在城区购买,且项目为框架、砖混结构,土建和安装工程可由地方施工单位承建。

九、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凤阳技工学校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项目总投资680万元,资金来源为:

申请财政资金272万元,自筹408万元。

本项目是用于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公共工程,是事业性和公共性设施的统一体,该项目的建成,有利于满足职业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安徽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我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落实国务院、安徽省有关文件精神的需要

国务院2005年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明确指出:

要“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列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实现途径;我省提出从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并将其列入了安徽省“861”行动计划;按照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立的总体目标和发展任务,紧密结合本区域实际,把教育优先发展纳入总体规划,着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生活设施。

(二)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

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因此,必须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三)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城乡需要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要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

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要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

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四是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

(四)是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通过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而轻视技能的做法,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应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制度。

全社会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

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

对生产一线工人取得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凡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都应予以重奖。

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蔚然成风。

(五)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引起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利用学习现有教育资源,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目前,该校是凤阳重点技工学校,是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定点机构。

随着凤阳技工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承担国家各项培训任务的增加,现有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工作开展和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是提升凤阳农村富余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需要

据凤阳调查队对全县11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抽样调查的110户农村住户共有人口446人,本地务农209人,占61.11%;本地非农自营12人,占总人口的3.51%;本地非农务工48人,占总人口的14.04%;外出务工71人,占总人口的20.76%;其他2人,占总人口的0.45%。

外出从业的特点:

学历不高,以初中毕业为主。

在外出从业人员中,不识字为2人,占总人数的2.82%;小学毕业为5人,占总人数的7.04%;初中毕业为55人,占总人数的77.46%;高中毕业为7人,占总人数的9.86%;中专毕业为2人,占总人数的2.82%。

无实用专业技能培训,多数没有受过培训。

受过非农培训为5人,学徒工4人,其他培训10人,没有培训的52人。

在外出从业人员中,有些受过培训,但是在工作中却不能用到,有些是在工厂中培训的,大多数没有受过培训。

所以该建设项目顺应民意,是十分必要的。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拟选校址在“##发展总体规划”中“文教功能区”内,符合##发展规划。

(二)项目的场地条件

该地域属淮河南岸的丘林地带,项目点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少于1米,利用现状为建设预留地,地质基础无断层、溶洞等地下隐患,地质条件好,易于工程建设。

(三)供电与供水

县服务中心的供电系统采取现有的府城110KV变电所电力,可以满足建设要求。

本工程从城市自来水管道作为服务中心生活水源及消防水源,生活给水采用由水箱、水泵联合供水,在室外设一个生活总水表。

(四)排污及环保

城区排水系统已形成,该校污水、雨水可直接排到市政设施内流走,不会滞留;生活及建筑垃圾可倾倒在指定地点有垃圾车运走;该项目为教育用房,对环境影响甚微。

(五)交通条件

拟建地位于凤阳古城河畔禁垣北路8号,该校校区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场内活动空间宽阔,项目施工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六)施工力量及材料供应

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能在城区购买,土建和安装工程可由地方施工单位承建。

(七)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680万元。

资金来源为:

申请财政资金272万元,自筹408万元。

 

第三章项目建设内容

一、项目区现状

凤阳技工学校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拟选址在凤阳古城河畔禁垣北路8号,该校校区规划地建设。

场区地势平坦,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建设。

二、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规定,按照《凤阳技工学校规划设计方案》,建设规模为:

1、扩建实训楼4800平方米;

2、建设一个300平方米标准化计算机机房;

3、购置电脑60台、电动缝纫机100台。

 

第四章项目建设选址

一、项目场址现状

(一)地理位置

##位于安徽省东北部。

凤阳处于淮河中下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

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

全县面积1949.5平方公里,划分为1个乡、14个镇、2个省级工业园区。

凤阳技工学校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拟选址在凤阳古城河畔禁垣北路8号该校校区建设。

(二)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

凤阳技工学校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用地属凤阳技工学校,在校区土地上建设,用地性质为教育用地。

满足本项目建设。

(三)现有场地利用情况

项目地目前属凤阳技工学校规划用地,前后无障碍物。

二、场址建设条件

(一)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1、地形、地貌

##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

海拔一般为15-17米。

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千米。

最高山峰为狼窝山,海拔340.3米。

淮河流经县境北部52.5千米。

凤阳技工学校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拟选址在凤阳古城河畔禁垣北路8号该校校区建设,该地域地势平坦,适宜于项目建设。

2、地震

依据现行的国家地震部门颁发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分图》,##所在的滁州市地震基本裂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二)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府城镇属淮河南岸的丘林地带,项目点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少于1米。

利用现状为建设预留地,地质基础无断层、溶洞等地下隐患,地质条件好,易于工程建设。

(三)气候条件

##府城镇境内处于中国东部湿润季风区内,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这样两种气候之间除地理位置上有一河之隔外,并无截然不同的界线。

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渐变的过渡带内,在气候上就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其表现为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但雨量季节分配不均且略显不足。

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间,雨水充沛。

年内分布:

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四)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在历史上,古有“帝王之乡”“名皇故里”之名,今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是“改革之乡”。

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的蓝本。

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

具有“东方芭蕾:

称誉的“凤阳花鼓”,1955年应邀赴北京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获奖,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

“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五)交通运输条件

运输快速捷。

境内有京沪和淮南两条铁路经过70公里,设立8个站点;省道101、307公路和合徐、蚌宁高速公路穿过县境长度1720公里;淮河过境50公里,并设有临淮船运码头,河道最深可通过吃水11米的船舶;##城距蚌埠机场20公里、合肥130公里、南京150公里;县乡公路通车里程2500公里,密度达1.24公里/平方公里。

(六)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

电力能源建设具有优势条件。

凤阳靠近能源大市淮南和淮北市,近年来完成了城乡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境内建有城西、西泉等四座110千伏安变电所,建立一批企业供电专用线路,基本上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

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利用“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本地的条件,抓紧实施天然气项目工程。

通讯、电视事业发展迅速。

除有线电话通村外,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县;有线电视信号传输到千家万户,文艺节目丰富多彩。

金融、保险业协调进步。

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祥和。

(七)施工条件

该项目拟选在凤阳古城河畔禁垣北路8号该校校区建设。

凤阳技工学校在总体规划中已做过规划,经现场勘察,建设场地可以满足施工需要;该校水、电供应充足;附近有城市下水道,排水方便;校外是市区主要交通道路,运输方便,建设便利。

三、场址推荐方案

(一)场址推荐

项目场址拟选在凤阳古城河畔禁垣北路8号该校校区建设。

建设部分实现功能分区,充分发挥其资源效应。

在总体规划中已做过规划,经现场踏勘,建设场地平整,可以满足施工需要;该院水、电供应充足;附近有城市下水道,排水方便;院外是市区主要交通道路,运输方便,建设便利。

(二)拟选场址技术经济指标

见《拟选场址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4-1拟选场址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建址经济

指标

项目

技术指标

1

建筑面积

4800平方米

2

建址地貌特征

前后无障碍物,场地平整

3

工程地质

较好

4

交通运输条件

在城区,运输方便

5

供水

用该市自来水

6

排水

用市政公共管道排水

7

供电

稳定充足

8

生活、福利设施条件

距市区商业网点、文教区及其他公共设施近

9

周围环境及相互影响

无明显不利影响

 

第五章工程总体方案

一、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原则

学校本着“科学、文化、艺术、园林”的规划指导思想,使学校具有现代科技的氛围,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缩影,艺术与哲学的表现;有园林式的绿化衬托,在总体规划结构上把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使之体现新时代社会思想,保持环境的整体性。

以高雅、独特、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空间序列来定位总的格调,创造与人亲和、富有韵律,供师生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的主次不同、大小各异的空间环境,其总体规划布局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利用自然景观,创造人文景观,倡导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新文化。

以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并注重运用技术化与智能化设计,以清新典雅的校园环境和别具一格的建筑群来设计一流的学校校区。

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结合地形地貌特点,科学地安排校区的功能分区,突出教学楼的中心地位。

按学科功能相近的特点考虑各建筑组团的布局,以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与生活既相互独立同时也联系便捷。

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留出更多的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具有更大的弹性,可根据学科的发展灵活调整各用房。

2、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手法,从城市到校园,从整个校园的生态环境到建筑组群,到建筑内部庭院,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以绿色生态为主,合理、艺术的利用园林、水体、山石建造景观系统,形成一个特色的景观园林式学校。

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强调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构筑整个校园生态系统。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结合地域、地区特点,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造一个现代化态的生校园环境。

3、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体现在:

满足教学,实验,生活的需求;满足交流、活动、休闲的需求;满足方便、安全的需求。

建筑的单体设计尺度宜人,以现代建筑艺术为主要建筑特征,在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形成校园的独特个性。

4、反映教育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改善各系独立封闭的布置,把单幢布置与集中布局相结合,以适应学科交叉的教学、实验模式,创造一个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园的教学与实训环境,体现学科间的密切联系与交融。

在规划布局,外部空间上均体现网络化的特点,营造流通、交流、接触方便的交往空间,体现激励思想,创造知识的环境特点。

5、建筑形态以现代的建筑语言为主要手段,单体建筑着力探索新风格和新形式。

整体建筑布局以网络式、组团式为主,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整体。

二、总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

学校规划设计方案采用了单元组团式的规划方式,将校园规划分为:

教学活动区、学生住宅区、行政办公区。

各个功能区围绕叠漫水景观及中心绿化带布置,相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教学活动区布置于场地中心相对右侧,并列式排放,以获得优良的景观和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

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边缘学科的产生,督促教学中心区的布局模式走向集中化。

本方案采用系统式教学区布局,使各系统既相对独立易于管理,又方便交流资源共享。

通过相对的集中布局,规划有效地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与预留发展。

该项目位于教学活动区内。

三、交通流线分析

交通流线规划实行区域性人车分流。

道路系统采用一条近似方形的主环路围绕叠漫水景观及中心绿化带,教学区成为步行区(消防车除外)。

主环道的外侧由次一级的道路形成小环状系统,各区域内同样为步行区。

这样的道路系统布局,可以实现具操作性的人车分流,同时可以使主环道的道路面积与周长尽量减少,有利于控制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在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

校园主环路为主干道级,采用8米宽路,中央及两侧均设绿化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闭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

校园次干道级采用6米宽路,联系主干道之间的交通,因车流量相对主干道减少,只在道路两侧设行道树。

校园小型道路采用4米宽,一般不行车,以行人为主。

四、公共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

在校园的中心区、公共空间以十字形的绿化长廊。

主环线内侧的大面积绿化林地以及蜿蜒穿插其间的水体共同营造了安宁、大度、景色宜人的校区园林景色教学建筑的外围,都环绕着大面积的草坪、林地与水面,为学生的学习与自修提供了优美的场所,体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充分的用地资源。

在理性规整、几何性的建筑群落基础上融入自然景观,强调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特色景观。

并充分利用保留的生态山系与水体,使得整个学校融入到自然湖光山色之中。

 

第六章工程技术方案

一、建筑物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建筑两端均匀布置,以规模布局的几何构图来体现建筑布置的形体美,并以其显著的造型特点形成自身在总体规划的中心地位。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与用途,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

楼面结构为钢筋砼梁板体系。

本工程结构材料为钢筋砼,砼强度等级:

预应力梁楼盖为C35,普通砼楼盖为C25,砼柱C30。

钢筋级别I级(fy=210N/mm2),Ⅱ级(fy=310N/mm2),填充墙及内间隔墙体材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桨MU5。

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其安全等级为二级。

建筑物的防火等级为二级,各构件的耐火极限均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执行。

二、消防设计

消防规范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

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建筑外围道路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