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932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docx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docx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加知识点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原始社会后期推行部落联盟首领权位“禅让制”,启继父位为王,“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王位父子相传,商朝有时兄终弟及。

2.方国制商朝在地方封侯、伯,有臣服、纳贡、出征等义务,形成方国制。

3.分封制

(1)过程:

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实行分封制,周成王时摄政的周公旦继续推行。

(2)目的:

拱卫王室,扩展统治范围。

(3)性质:

地方行政制度。

(4)主要内容:

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同姓为主,并分封到重要地区。

诸侯在封疆内拥有对卿大夫再分封,有置官员、建武装、征赋役的权力;同时也承担服从王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作用:

①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②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边地开发,疆域扩大,交通发展,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③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周得以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3)主要内容:

①周王称为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②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本质上是等级制度;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內部的稳定和团结;

③一定程度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④家国同构、尊宗敬祖、长幼尊卑、任人唯亲、裙带作风、等级观念、门第观念源头。

5.礼乐制:

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6.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按宗法血缘关系世袭权力,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

(2)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二、君主专制的发展

1.秦朝

(1)建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以虎符控制军队调动。

(2)确立中央官制:

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中央官员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大权操于皇帝;军政大事先行朝议,皇帝最后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2.汉朝: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3.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4.隋唐: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体制,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5.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6.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7.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至此,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为减轻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沉重政务负担,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但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8.清朝: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加强了君权;

(3)雍正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秦朝

(1)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和分封制破坏;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走向强大;统一的完成和巩固统一的需要。

(2)措施:

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下设若干县。

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

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令或县长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全面垂直管理;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汉朝

(1)原因:

西汉初期,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影响: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唐中期:

(1)措施:

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封建割据势力。

(2)影响: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4.北宋:

(1)背景:

唐末藩镇割据演变成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

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5.元朝:

(1)措施:

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影响: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

1376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四、选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

为广泛搜罗、管理人才,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服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东汉时,门第族望成为察举制的主要依据,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在这种制度之下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高考真题连接:

一.客观题。

1、(2009年高考山东卷)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2、(2010年高考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3、(2010年高考江苏卷)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B

4、(2011年高考海南卷)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

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

5、(2012年高考课标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4、(2012年高考江苏卷)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

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冶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5、(2012年高考课标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6、(2012年高考浙江卷)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2012年高考海南卷)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宜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8、(2012年高考山东卷)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

表1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9、(2012年高考海南卷)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0、(2012年高考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1、(2013年广东历史B卷)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12、(2013年全国新课标1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3、(2013年浙江文综历史)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4、(2013年海南高考历史卷)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15、(2013年北京文综卷)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C.汉D.唐

16.(2013年浙江文综历史)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17、(2013年江苏文综卷)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8、(2013年山东文综卷)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图7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9、(2013年北京文综卷)13.读图7,判断下

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20、(2013年天津文综)1.右图为《夷岛志略》片段。

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1、(2013年福建文综卷)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22、(2013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历史)55.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3、(2013年重庆文综卷)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24、(2013年山东文综卷)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A.

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25、(2013年江苏文综卷)5.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二.主观题。

(2013年安徽文综卷)3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

 

(2013年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

指出其渊源。

(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

(2分)

(2013年四川文综卷)13.(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

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

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