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836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六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六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六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六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上册数学教案.docx

《六上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册数学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上册数学教案.docx

六上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扇形统计图,会看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

3.通过对相关素材的整理与分析,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出示教材第96页上面的情境图。

2.老师提问:

这是六

(1)班同学进行课外活动的情况,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哪些运动项目吗?

3.出示六

(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表。

(1)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吗?

学生独立计算百分比,完成下面的表格。

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

其他

人数

12

8

5

6

9

百分比

  (3)这个统计表的数据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表示人数、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讨论后留下表示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

4.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百分数加起来是多少?

是否有一种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部分占总体百分比的关系?

这样的统计图用什么图形来表示比较恰当?

5.揭题:

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完善扇形统计图。

师:

可以用一个圆中的扇形来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例如:

图中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数的30%,可以用如下的扇形表示,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课本第97页的扇形统计图。

2.经历扇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出示扇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内容,让学生经历各部分组成圆的过程,直观感受各部分扇形与圆的关系。

3.观察扇形统计图并思考:

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

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用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4.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巩固提高

分组讨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扇形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1.完成教材第97页的“做一做”。

(1)读题,理解题意。

(2)说出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怎样求?

(4)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g的关系,进而算出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让学生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

3.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2题。

引导学生看懂扇形统计图,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4.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3题。

通过对统计图的观察和具体数据的计算,使学生通过扇形统计图直观感受到氧气体积在空气中所占的百分比。

通过对学生居住房间或教室内空气体积的估算,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渗透估算意识。

5.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看懂扇形统计图中各百分数的含义,并利用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的信息,根据相应的数量关系计算出各种地形的面积,填入表中。

(四)课堂小结

1.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疑问?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扇形统计图:

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内容:

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的区别(教材第98页例2及第99页“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区别不同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2.提问: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量,用圆内各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数。

3.怎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分析数据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

4.揭题: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2.理解题意:

题目要求我们干什么?

3.怎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明确要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统计需要选择统计图。

4.交流自己的想法。

5.结合汇报,进行整理总结。

引导学生从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去分析。

总结:

条形统计图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所以第(3)题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量,用圆内各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数,所以第

(2)题适合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所以第

(1)题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9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5-8题。

第5题:

得到的信息:

1990年广东省城镇常住人口2335.77万人,总常住人口6347.19万人(答案不唯一)。

这些信息反映了广东省1990年、2000年、2010年城镇常住人口和总常住人口不断上升。

第6题:

2006年末:

(46106-36779)÷36779≈25%

2011年末:

(98625-28512)÷28512≈246%

移动电话年末用户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而固定电话年末用户量呈下降趋势。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同学们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能够认真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选择

 

 

综合与实践 节约用水

教学内容:

综合与实践节约用水(教材第105-10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浪费水现象的严重性。

使学生用计算等方式,通过一个小小的“滴水的水龙头”,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综合运用所学的量的计量,统计及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水龙头漏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介绍资料:

宝贵的水资源。

2.了解地球上的缺水情况。

(二)探索新知

1.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同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漏水量,并制作出像下面这样的条形统计图。

3.平均每个水龙头一天漏多少升水?

一年呢?

4.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

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用自来水,如果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平均每吨水价为2.5元,一共要多支付多少水费?

如果1个人1年用30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

4.周围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

5.怎样节约用水?

(三)巩固提高

一个水龙头,每分钟漏水50mL,一年漏多少水?

假设每吨水2.5元,这些水需要支付多少钱?

(1L水的质量等于一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第1课时 数与形

(1)

教学内容:

数与形

(1)(教材第107页例1)。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图形发现规律,并能运用图形帮助理解算理。

2.掌握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难点:

结合图形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

早就听说,××同学的计算能力很强,老师这里有几道计算题,你们能在30秒钟内计算出来吗?

计算下面各题:

1+3+5=

1+3+5+7=

1+3+5+7+9+11=

1+3+5+7+9+11+13+15=

1+3+5+7+9+11+13+15+17+19=

2.师:

在30秒钟内完成这几道题是不是有点困难,但老师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结果。

你相信吗?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地计算出结果吗?

3.师:

其实这种快速巧妙的计算方法,老师是借助图形发现的。

(板书课题:

数与形)我是怎样借助图形发现这个规律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与形。

4.揭题:

数与形。

(二)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图1:

问:

这是几个正方形?

(1个)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

师:

如果老师想拼一个再大一点的正方形,至少需要添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3个)

例1的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寻找规律,可从形引入,也可从数引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从多样化的角度探究规律。

2.课件出示图2:

问:

是这样吗?

(是)一共用了几个小正方形?

(4个)用算式怎样表示:

(学生结合图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1+3

师:

老师还想拼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至少还需要添几个同样的小正方形?

(5个)

3.课件出示图3:

问:

现在有几个小正方形?

(9个)用算式怎样表示:

1+3+5=9

4.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图形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

5.学生4人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报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1=( 1 )2  1+3=( 2 )2  1+3+5=( 3 )2

师小结:

经观察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

”形图中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等于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7.验证结果:

师:

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图4”至少要添加几个同样的小正方形?

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算式是:

1+3+5+7=42

师:

那第5个图形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

1+3+5+7+9=52

8.质疑:

师:

看看和与加数的个数有何关系?

9.回顾例1:

同学们不仅要善于观察而且还要善于思考,学习中我们借助图形理解了计算中各数的含义,下面让我们来个精彩的回放。

1+3+5+7+9=(  )

师:

一个正方形,正好可以看做是1的平方,想要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  )个够吗?

还要比前一个加数多(2个),还想要拼成一个再大的正方形,增加3个是不够的,还要再多2个,此时是1+3+5,再往下去要+7,才能拼成更大的正方形。

依此类推,加到了9,就能排成每行、每列都是5的大正方形,也就是25。

那看来,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行每列是几的大正方形,和正好是这些奇数个数的平方。

10.初步认识正方形数:

像4、9、16、…这样的数在数学上被称为正方形数,也叫平方数,用这些特殊的数不仅能拼成正方形还能拼成正三角形,看大屏幕,图形中各有几个小三角形?

用算式怎样表示?

(课件)

师:

我们发现了图形与数之间的规律,那下面的题目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

1+3+5+7=(  )2

1+3+5+7+9+11+13=(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点学生说)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

(1)

数形结合,观察、发现

1+3=22  1+3+5=32…

 

第2课时 数与形

(2)

教学内容:

数与形

(2)(教材第107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2.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猜想验证,灵活运用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提问:

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师:

这节课就来利用形来找出这些算式的特点。

揭题:

数与形

(2)。

(二)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算式:

(1)

 

(2)

2.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3.汇总算式的特点。

引导说出:

后一个加数都是前一个加数的一半。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并观察结果的特点。

引导说出:

结果都是分子与分母相差1。

5.小组合作:

(1)从上面这两道算式中,每人任选一道算式用图形表示出你所选的算式。

(2)把算式与图形结合在一起,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看发现了什么。

6.反馈:

结合图形与学生的探究结果,灵活转换思维,把算式进行转换。

7.质疑,猜想:

如果前一个分数依次是后一个分数的2倍,求这样一组分数的和,只要用第一个分数的2倍减去最后一个分数。

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反馈,交流。

8.小结:

我们通过验证发现,通分计算的结果和运用猜想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它是一种计算规律。

9.结合图形,你认为

+…=的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例2中“无限”的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有的学生会说最终的结果无限接近于1,但永远不可能为1。

老师可以出示一个圆或一条线段或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这些加数,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最终的结果是“1”;还可以通过反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三)巩固提高

1.课件呈现题目,学生解答。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3-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

(2)

+…=1

1.数形结合,观察、发现。

2.根据观察结论解决问题。

 

                                                                                            

 

第1课时 分数乘、除法和比

教学内容:

分数乘、除法(教材第113页总复习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重点难点:

1.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复习分数乘、除法知识。

(1)分别指名回答:

①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②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③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④什么叫倒数?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⑤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复习比的知识。

什么叫比?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

举例说明。

怎样求比值?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怎样化简比?

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3.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二)深化知识

知识点1: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知识点2: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知识点3: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知识点4:

比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提高

课件呈现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四)深化知识

课件呈现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分数乘、除法和比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图形与几何(教材第112页及练习二十三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使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理解和掌握圆的有关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经历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整理运用过程,体验应用知识,归纳概括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物体的位置表示方法,圆的特征、特性。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确定物体位置的两种方法:

(1)按方向、距离确定;

(2)用数对确定。

2.复习圆的知识。

(出示一个圆)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相互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圆的认识

圆心:

用字母O表示,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

用字母r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决定圆的大小。

直径:

用字母d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或r=

d。

(2)圆的周长

圆周率: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

用字母π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C=πd或C=2πr。

(3)圆的面积

知道半径求圆的面积:

S=πr2

知道直径求圆的面积:

S=π(

)2

知道周长求圆的面积:

S=π(

)2

知道近似长方形的长求圆的面积。

(4)环形的面积

环形的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πR2-πr2

=π(R2-r2)

(5)扇形的认识

(二)深化知识

知识点1: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完成教材第113页第4题。

知识点2: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4题。

知识点3:

根据数与形的关系解决问题

(三)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15-1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

确定物体位置的两种方法

圆的周长公式:

C=2πr或πd

圆的面积公式:

S=πr2

 

第4课时 统计

教学内容:

统计(教材第112页及教材114页第6题和练习二十三第17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会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3.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统计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指名说一说。

2.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深化知识

知识点1:

读懂扇形统计图

分析扇形统计图

知识点2:

利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114页第6题。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1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统计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