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考试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492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毛概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毛概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毛概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毛概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考试重点整理.docx

《毛概考试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考试重点整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考试重点整理.docx

毛概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讲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本问题

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这“三化”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侧重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是侧重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是侧重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特色”。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具体说来,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精神实质:

简单说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在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是以民族化、个性化为基础和取向的。

如果脱离“中国化”的特定语境而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或异国模式,这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并不鲜见并给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只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更要学会像马克思一样去思考。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科学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结合时代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

就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世情,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的过程。

”任何理论体系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只有把握时代问题,认清世情,才能确定党和人民所处的时代地位和历史方位,才能把握中国发展的时代命脉和历史趋势,才能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通过什么样途径走在时代潮流前列的问题。

今天,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判断时代条件和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汲取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明,带领中国人民紧跟时代前进潮流,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精神实质:

简单说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揭示时代发展规律,回答时代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时代内容和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并用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推动社会的发展。

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时代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化;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时代化。

1.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时代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首先也是要科学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而要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时代化,首先应加强文本研究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返本开新”;其次需要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中契合当今时代的内容;最后应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具有普世关怀的价值理念。

2.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时代化,就是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回应时代重大问题,揭示时代发展规律,认真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等,并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3.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时代化就是用富有时代内容和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其他实践,推动中国和世界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其他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时代化,需要围绕当代社会实践应用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应用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当代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理论掌握群众,就是使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易于群众接受;二是群众掌握理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为群众的精神信仰,并用其指导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定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掌握群众,为群众所接受,这就要走大众化的道路。

要大众化,就必须通俗化,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

要运用通俗易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使理论从理论家的书本上、从思想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真正掌握群众,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源泉和基础,人民群众是理论的真正创造者和实践者。

精神实质:

简单说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实质是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情结”。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们正确进行思维活动、有效从事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论。

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成果要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必须经过大众化这个重要途径。

一种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作用,反之,如果只被少数人了解和掌握,其社会作用将是微弱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积极主动参与思想理论领域竞争,争夺社会思想影响空间,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重要任务。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就难以巩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结合及两大理论成果

(一)第一次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基本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

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这句话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思想。

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也就是说,应该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相区别,特别是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相区别;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方面,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二)第二次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

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

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关系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表明,毛泽东思想对于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2、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第二部分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第三部分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所以,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

在当代中国,坚持毛泽东思想,也是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个一脉相承之“脉”,从理论主题上看,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理论品格上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和探索实现与时俱进;从理论基点上看,就是坚持实事求是,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从理论目标上看,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表明了我们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深化。

(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构建和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三个代表要求和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等理论和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心主题,时代化是前提条件,大众化是目的归宿,三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思想理论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新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

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实质就是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开展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不断变化的世界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 、回答时代课题 ,在与时代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与变化的时代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质就是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进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 民群众理解 、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广大人 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理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通 过理论武装人民大众,以服务于人民大众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从不同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三者的定位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同一历史进程中,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的具体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题,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基础,时代化、大众化围绕着中国化展开,服务于中国化,拓展和深化着中国化,中国化内在地蕴含着时代化、大众化。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性质来看,中国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身以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果在中国都将失去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也将会失去依托和基础。

从研究视阈来看,中国化的研究,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的基础,它影响和制约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研究,具有决定性和基础性的意义。

从表现形式来看,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应该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其次应该是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都会无从谈起。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和运用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核心和前提条件。

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思想体系,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与时俱进中获得新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其次,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只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不断解答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存在的疑惑,才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

离开了时代化这个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正确反映时代精神、认识时代主题、适应时代需要、回答时代课题,其真理性也就无法得到完整体现。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目的归宿,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武装群众、改造世界、改变人民命运的程度。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效要通过大众化来检验,其持续发展的动力要靠大众化来提供。

没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就丧失了源于人民大众的不竭动力和目标指向,就会不成功,不彻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思维观念和核心价值观,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动力,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最终真正地体现出来。

四、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推进(讨论主题)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深入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恩格斯说: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由此可见,理论思维无论是对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很重要。

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深入地理解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牢固地树立起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文化、价值多元化思潮的进一步扩张,我国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构筑青年一代的共同思想基础任重道远。

当代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在于乘风破浪而无所畏惧的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可能理直气壮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才可能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深入发展,才能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落到实处,而不只是一句空话。

(二)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化

当代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增强自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

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思考”思想如何掌握群众“,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该有何作为?

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在各种虚拟社区,大学生应该成为引领思想的“精神领袖”,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在网络媒体上充分展现出来,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再比如,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广大工人、农民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在自觉的社会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大学生应该深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理想和信念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大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有所作为,仅此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理想和信念始于实践,支撑理想和信念的是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和亲身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是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

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才能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才能不断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才能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社会价值,才能做到知与行有机统一,才能内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动力。

当代大学生深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方面,要向广大群众学习,因为他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主体。

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要躬身向实践主体———广大群众学习的过程。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未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也是广大群众,大学生必须了解群众的愿望,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做群众的知心人。

第二讲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之争

——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探索

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争论的缘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政治思想战线上出现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和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有其深刻的国际和国内原因。

一是斯大林派与托洛茨基派的认识分歧是出现论争的思想根源。

二是中国托派和国民党反动文人反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鼓吹错误观点是出现争论的直接原因。

2.中国革命性质争论的缘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中国革命性质的争论,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是中国革命自身的复杂性、残酷性和艰巨性是出现争论的客观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

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