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6240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9-5-27]

       一、2008年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系列政策集中出台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针对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小、结构欠优、开放度低、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今年召开的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区县发展的专项政策,旨在推动区县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主要包括:

一是帮助渝东北、渝东南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二是本届政府每年为主城外31个区县安排上檔升级专项资金2500万,用于完善县域经济中心功能;三是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解决区县发展融资难题;四是采取多种措施搭建区县招商平台,推动区县招商引资工作;五是帮助区县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六是加大对库区、渝东南地区以及贫困区县的政策支持力度;七是从“给钱、设厂、交流人才”三大方面加大“一圈”对“两翼”的对口帮扶力度。

“一圈”帮扶区县每年按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实物量支持受助区县发展,重点用于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八是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采取适应性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8〕132号),对“两翼”5个区县(自治县)继续执行地方税收全留和增值税增量返还政策,其余12个区县每年实现的税收增量市级留成部分全额定向补助当地;“一圈”中14个郊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实现的税收增量市级部分全额补助区县。

上述补助,专项用于特色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08年底,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出台的部分扶持政策和措施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市国资委牵头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总额50亿元的贷款协议,用于支持“两翼”16个区县建设“出口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二是安排下达区县发展上档升级专项资金7.5亿元,共扶持区县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61个,带动投资32.68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区县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三是市政府发文明确了区县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为区县招商引资明确了重点和方向,促进了优势招商、错位招商和联合招商。

四是组织开展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为区县引资构建良好平台。

先后开展了“聚焦台商—重庆IT特别行动”、2008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2008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经贸洽谈会、2008重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两翼行等系列活动,签订了“粤渝中小企业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推进了37个区县与沿海发达省市的76个区县签署了结对合作协议,另有3个区县与沿海省市的4个区县(市)已达成初步结对意向,通过结对开展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合作62项、投资716亿元。

五是支持渝黔经济合作取得成效,东方希望集团投资26亿元的20万吨醋酸项目在万盛开工,武陵山、大巴山经济协作区相关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二)2008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在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县域经济(县域指主城九区以外的31个区县,数据来源为统计月报)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

       

(1)经济总量加速壮大。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6.72亿元,同比增长16.5%,比全市高2.2个百分点。

       

(2)工业支撑作用增强。

实现工业增加值1094.85亿元,同比增长25.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到37.7%,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3)投资实现稳定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17.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2%,略高于前三季度增速,大大高于全市增长水平。

其中,工业投资实现939.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9%,比前三季度增速低4.2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速高8.9个百分点。

新增中央投资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4)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5.66亿元,同比增长24.5%,与前三季度增速基本持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较强。

       (5)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

引进内资391.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7%,增幅较前三季度高8个百分点。

其中,16个区县引进内资额实现翻番(比前三季度增加5个区县),双桥、大足、奉节、巫溪、秀山、酉阳等6个区县引进内资增长3倍以上。

1~3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2倍;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超过3亿美元。

       (6)地方财力较快增长。

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虽较前三季度有一定回落,但仍然高达45.5%,全年实现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234.21亿元。

       (7)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31个县域中,有24个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高于全市17.6%的平均水平。

       (8)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万州、涪陵增幅分别为26.3%、24.6%),总量占31个县域的39.7%。

万云高速公路、涪陵区黄旗集装箱码头、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合川区沙溪入城隧道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旧城改造、新城拓展进一步加快,市政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形象日渐凸显。

       (9)“两翼”县域经济发展提速明显。

“两翼”17个区县中有15个区县发展速度高于全市14.3%的水平(万州、城口、彭水三区县增速均在20.0%以上),带动渝东北、渝东南经济分别增长17.1%、16.4%,扭转了“两翼”发展速度长期低于“一圈”的态势,“一圈两翼”县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二、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单体经济总量普遍较小、产业层次依然较低、综合竞争力不强、统筹城乡能力弱、基础建设滞后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欠缺、人才支持乏力等制约短期内仍然难以解除。

       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今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我市县域经济将面临新挑战:

一是受国际经济和金融动荡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开始回落,投资、消费以及出口的有效需求将可能不足,对2009年县域经济将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东部沿海产业西进步伐明显减缓,出现回流和向其周边地区迁移的新动态,加之我市区县投资吸引力在西部地区并不具备突出优势,县域招商引资将面临更多变数和困难;三是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资本市场低迷影响,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仍将加剧,用地难、融资难两大突出问题可能长期制约发展;四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伴随东部地区部分企业的倒闭出现回流潮,对外劳务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也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短期内受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农民致富增收,并将可能使农民感受外出务工缺乏稳定性,从而对农村土地流转产生不利影响;五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仍需完善,要素集聚能力不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够强;六是由于区域基础条件差异大,新形势下竞争将更加激烈,区域之间县域发展水平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一圈两翼”县域协调发展困难。

       虽然2009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经济增长放缓将对我市造成不利影响,但并未改变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面。

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我国外需走弱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开始反周期调节,2009年国家经济政策重心已经转为“保增长”,预计未来政策环境将整体适度宽松,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将进一步松动,这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三、2009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政策机遇,紧扣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综合实力这一核心,着力打造发展平台,创新发展机制,完善发展政策,积极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各区县突出特色、优势联动、错位竞争,通过内启动力、外引动力实现加快发展。

2009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几个重点:

       

(一)调整优化县域经济布局

       加快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区县“四规叠合”工作,通过国土空间综合分析评价,合理确定区县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以及县域国土开发时序和开发重点,引导区县立足自身定位,规划功能分区,优化发展布局,统筹协调好产业发展、人口控制、耕地保有、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环境容量等核心要素空间落地,实现全域空间规划,促进产业空间集中和城乡统筹。

加快打造特色县域板块,鼓励条件适宜、产业联系紧密的区县连手协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或特色经济板块,鼓励区县开展跨省毗邻经济合作,重点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长江黄金水道联合开发和武陵山、大巴山经济协作区构建。

       

(二)促进县域园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和关联发展

       合理确定园区产业定位,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配套能力等要素,明确园区功能定位,确定主导产业,从构建和延长产业链、产业价值链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入关键性、节点性的重点产业项目和企业,引导其关联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园区。

积极构建园区协作发展机制,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依托市级工业园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工业园区,引导相邻区县园区发展关联配套产业,促进产业链的跨园区延长;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引导区县园区开展联合招商,积极探索收益共享或项目有偿转让等协作模式,鼓励支持发展态势好的园区跨行政区划扩张。

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资源节约的要求,全面推广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实行园区供水、供电、治污等配套设施统建统管,加快构建集产业研发、融资担保、就业培训、物流配送、信息中介为一体的园区生产性服务链条。

       (三)强化县城为中心的城镇服务支撑功能

       推进城镇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交通干线实施点轴开发,加快区县经济中心、中心镇、一般镇建设,引导县域人口合理布局。

以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区县城市规划修编,引进先进规划设计理念,按照适度超前、注重特色、统筹各方的原则做好区县城市以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工作,注重城市拓展与产业发展的配套衔接,留足产业发展空间。

指导区县用好上檔升级专项补助资金,完善城镇交通、市政、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提升县域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功能和承载支撑能力。

加快培育城镇服务业,着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会计、咨询、法律等第三产业,提升城镇配套服务功能。

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宜居城市”、“平安城市”建设。

       (四)继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支持跨县域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打通县域之间断头路,提升县际公路等级。

围绕搭建县域发展平台、服务城乡居民的要求,科学规划县域重大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城镇公交、信息网络、天然气、自来水、环卫设施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拓展,实现基础设施的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和城乡共享,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深入推进农村电网改制和无电区电力建设,继续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中型水库建设、病险水库整治、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和农村沼气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强力推进开放引资

       坚持理性招商和科学招商,制定出台区县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区县综合考虑县域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科学确定招商引资主导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策划、储备、推进一批重点引资项目,完善招商有关机制,招商避免盲目招商和恶性竞争。

着力推进园区招商,立足各园区主导产业,按照“求差、找点、补链”的基本思路,针对产业链短缺环节,策划推介一批重点产业招商专案,借助与东部地区区县结对、共建东西部产业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