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252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22

阶段质量检测(三) 生物群落的演替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浙江高考)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2.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D.400只

3.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成为图C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不变的

4.下列关于种群、物种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片成熟的竹林里竹子的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明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阳光和食物

C.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形成了新物种

5.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6.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7.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8.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发生了一次火灾,几年后,该地又长出了许多植物

B.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新岛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植物

C.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了小草

D.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树等木本植物覆盖

9.(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

-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10.如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A.ⅠB.ⅢC.ⅣD.Ⅴ

11.[多选]如图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B.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1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13.如图是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

A.图中0~a段是种内斗争限制了种群增长

B.图中a~b段,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

C.从b点开始种间竞争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D.如果该物种是海洋经济鱼类,适当捕捞应使种群数量降至a点

14.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15.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16.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 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

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

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的哪一点

选项

A

b

a

c

d

B

d

c

b

a

C

d

b

c

b

D

c

a

d

c

17.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C.d<b时,M与N竞争较为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18.(2018·泰州高二检测)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见下表。

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19.(江苏高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垂直

带 

海拔

(m)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

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

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20.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图中O→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D.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0分)

21.(7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

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h≤30

30<h≤100

100<h≤300

h>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根据表中数据,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2)由表中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

(3)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

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关系。

22.(7分)如图甲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图乙表示一个种群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推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B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渔业生产中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农业生产上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依次会使各自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甲中________所示的类型。

(3)图乙中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__________点开始防治。

若该类动物分布在不同区域形成两个种群,那么这两个种群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_______。

23.(10分)如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

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②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8分)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

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

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

(5)在以下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

A.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25.(8分)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983

2490

(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___,而且身体_______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

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株

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

选A 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2.解析:

选D 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增长符合S型曲线,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大,可知第10年种群数量为K/2,所以该种群的环境负荷量(K值)应为400只。

3.解析:

选D 由于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使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上幼年个体数量多,造成人口数量增多,成为图A所示增长型;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结构将成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年龄结构不是稳定不变的,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4.解析:

选B 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落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在竹林中,竹子的底层有草本植物和少许的灌木,这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的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不同而不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而不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5.解析:

选B 土壤小动物体型一般较小,且活动范围很小,不适用标记重捕法;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不同时间调查同一块土地,可增加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6.解析:

选C 由图中的数量变化趋势可知,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引入丙后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

题目中强调投放的丙数量很多,则丙进入该水池后除与乙构成捕食关系外,还会因争夺空间和氧气,与乙构成竞争关系。

该食物链中由于投入丙过多,首先会导致乙灭绝,随后,丙因失去食物来源也会灭绝,最终只剩下甲。

7.解析:

选D 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分布;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8.解析:

选B 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上述各选项中,A、C、D是或受到火灾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的次生演替;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上从未有过生物,因而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9.解析:

选A 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2℃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10.解析:

选A 由题干可知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由于羊的个体和食量都比牛小,若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同一环境条件所允许羊的最大值(以K表示)大于牛的K值。

11.解析:

选AC 当环境条件变化时,K值有可能增大或缩小;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大于K/2值进行捕捞,并确保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为K/2值,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12.解析:

选D 营养条件变化,pH和温度变化都会影响种群数量。

13.解析:

选B 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

图中0~a段空间和食物都很充足,此时种内斗争并不是限制种群增长的因素;图a~b段种群数量急剧增长,说明属于增长型,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从b点开始种内斗争剧烈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种间竞争;适当捕捞不应使种群的数量下降至a点,如果降至a点就影响了种群自身发展。

14.解析:

选C 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错误。

15.解析:

选B 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条件还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林取代杨树和白桦的原因是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16.解析:

选C K值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当曲线斜率最大时,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时,即为明显偏离J型增长曲线时;捕获量应该以剩余量等于K/2时为标准,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7.解析:

选D 根据曲线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为竞争关系。

曲线不重叠时,M、N之间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A正确;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正确;d越小,两条曲线越靠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说明M、N之间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两种生物数量呈现“S”型增长,D错误。

18.解析:

选A 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种的取代,不是物种的取代,A项错误;表中信息说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植物阶段→森林阶段,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项正确;群落演替,使得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优势植物越来越高大,使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项正确;表中信息显示:

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时间较长,速度较缓慢,D项正确。

19.解析:

选D A项中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项中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的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

C项中蝶类依赖于绿色植物生存,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

D项中不同植被类型区域的气候特征不同,蝶类的生存离不开气候等环境条件,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有关。

20.解析:

选D 由于山区坡地水资源短缺,c点后不一定能演替成乔木,A错误;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图中O→a阶段,群落中有多种生物存在,也有分层现象,C错误;图中b→c阶段,物种①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物种②也下降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正确。

21.解析:

(1)该题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主要涉及动物标记重捕法,而植物用样方法。

(2)该题涉及种群的年龄组成,从表中数据可知h≤10cm占了120株,从而分析得出属于增长型。

(3)该题涉及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主要涉及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而通过分析题意可知鸟类与红豆杉之间为捕食与互利共生。

答案:

(1)样方法 柱形图如图所示

(2)增长型

(3)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22.解析:

(1)图甲中A为增长型,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为稳定型,这样的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趋于稳定,种群密度基本不变;C为衰退型,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减少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2)渔业生产中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甲中增长型;农业生产上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甲中衰退型。

(3)图乙是“S”型增长曲线,b是K/2,d是K;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还在增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K/2之前开始防治。

若该类动物分布在不同区域形成两个种群,那么这两个种群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答案:

(1)保持相对稳定 

(2)A、C (3)大于 (4)a 生殖隔离

23.解析:

图①曲线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因为从曲线分析,两曲线之间存在着“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动关系,其中a上升可引起b下降,则b为食物,a为捕食者,②曲线表示竞争,③为共生,④为寄生。

竞争可导致不利一方死亡,但寄生一般不引起寄主死亡,捕食关系中天敌死亡可导致食物方暂时增多,但随后将下降并趋于稳定。

答案:

(1)③ ② ① ④ 

(2)竞争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空间而死亡 (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④ (5)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于相对稳定

24.解析:

在岩石上的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是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其中地衣为先驱物种,它的入侵和定居改变了岩石,随后苔藓定居并成为优势种,演替速度逐步加快,最终向森林阶段发展。

在演替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演替速度最快的是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答案:

(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5)A B

25.解析:

(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