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215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案.docx

《故都的秋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故都的秋教学案.docx

故都的秋教学案

故都的秋教学案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作品赏析

  一、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二、本文的结构

  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

总起(第1、2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接着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议论部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最后(最后两段)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结构图示:

  三、课文内容探究

  

(一)理清行文脉络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

  提示:

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息列索落的秋雨”,“秋天枣树的奇景”等这些景物来描写的。

  2.在刻意描绘的五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提示:

在开头和结尾处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秋色:

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其中点明中外文人及作品。

  

(二)把握中景物的特征

  .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

各具怎样的特点?

  提示:

作者先从“秋光”写起,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我们还能从文中听到“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衰弱的残声”,是凄凉哀婉的,但也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潭柘寺的钟声”,是高亢、幽远、清亮的。

而再看那“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红透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

还有秋树的落蕊,没声、没味,“会铺得满地”却“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可“像花而又不是花”,真是朦胧中又有落寞蕴含其中,更具“秋味”的是那“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

  2.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提示:

北国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而南国秋则具有“慢”“润”“淡”的特点。

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

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三)深层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主旨。

  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和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上述秋景的描绘,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提示: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是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

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都“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作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法,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不散的“神”。

  (四)揣摩领悟语言

  对景物细致、真切的描摹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揣摩点:

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提示:

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的合辙而美妙,“倒来得正好”。

  2.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揣摩点:

从这秋景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色彩”(情绪)?

  提示:

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

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揣摩点:

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观,是“秋风扫落叶”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读之仿佛有亲临其境之感,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愫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4.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揣摩点:

对于这“衰弱的残声”的秋蝉,作者称这为“家虫”为何意?

  提示:

一方面作者认为秋蝉的残声,是北平的特产,点明在烘托北国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到处都能听见它们的啼唱,说明了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中的主角,因而称之为“家虫”,另一方面,把秋蝉当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也暗合了作者的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对北国秋声中这一“高音”的情有独钟。

  5.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提示: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

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6.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揣摩点:

(结合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中秋景的片段描写)作者在后文为什么强调“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与其自身有何用意?

  提示:

“有情趣的人类”,在文中侧重于指文人学士,因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较深,因而对于天气逐渐变得凄凉,接近寒冬的秋季,这些文人学士总是要进行“悲啼”的。

尤其是中国的文人学士们,当在仕途上不得志时,内心多产生失落、凄凉之感。

这和暮秋的萧索的景象一样,像欧阳修、苏轼等就是这样的文人,他们面对西风飒飒、草木凋零的秋天,都会引起心潮澎湃,引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共鸣。

作者在写古代文人学士,实际也是在表白自己,表白作为一名有着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

作家自己独立于北国的寒秋中,曾经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增进民主的地位,完成民主的革命”的他,由于现实的不得志,虽然隐逸于山水之中,而当面对北国深秋的秋声、秋雨之时,此情此景,能不引起他内心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伤感之情吗?

  7.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揣摩点:

整篇,作者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绪,可却有这样的一个结尾,读后有何感受?

  提示:

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烈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作者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北国之秋的长在。

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跟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五)运用了恰当的比喻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品评:

秋与名花、美酒,在欣赏角度上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

名花在品味中,只有在半开的含苞欲放时,才使人陶醉,使人欣赏到其朦胧之美;美酒在品味中,只有达到半醉微熏的状态,才会感到酒之香、酒之美,使人陶醉其中。

而秋则不然,那种“浑浑沌沌”地只感到一丝清凉,而草木还是绿的,天气还是湿润的,是不能使人陶醉的,只有在飒爽的秋风中,在清凉的秋雨中,在残弱的秋声中,才会真正感到十分的秋意。

在秋天,只有草木凋得快,空气来得燥,天色对比度大,才是故都的秋,才是秋具有独特的个性。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品评:

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

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呢?

  提示: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

味。

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知识归纳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的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同时,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追踪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凋谢(diāo)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落蕊(ruǐ)

  B.细腻(nì)

  平平仄仄(zē)

  椭圆(tuǒ)

  歧韵(qí)

  c.文钞(chāo)

  橄榄(lǎn)

  嘶叫(sī)

  普陀(tuó)

  D.鲈鱼(lú)

  鲑珍(xié)

  驯鸽(xùn)

  譬如(pì)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倩影

  倩:

美好

  B.不能自已

  

  已:

止,抑制

  c.何尝不然

  然:

对,是

  D.回味不永

  永:

久远

  答案:

c

  3.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远

  混钝

  落寞

  平仄

  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

  答案:

A

  4.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答案:

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B.郁达夫早年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c.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D.《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重的颓废情绪,毫无积极意义。

  答案:

D

  6.下列语序的顺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应为(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百天下知秋的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7.在文中

  处填写正确的一组是(

  )

  A.点缀

  落叶

  触觉

  寂寞

  B.点缀

  落蕊

  触觉

  遥想

  c.装饰

  落蕊

  感觉

  落寞

  D.装饰

  落叶

  感觉

  寂寞

  答案:

B

  8.体味画浪线句子表现出来的意境。

  答案:

这段文字像一片飘浮的白云,作者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亦动亦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9.请指出“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一句的出处和含意。

  答案: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语出《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

意即树叶落而预示着秋天的来临。

  0.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大意。

  答案:

主要写了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

  二、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报

  秋

  宗

  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

  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

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

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

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

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

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

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

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

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

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

(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超过12个字)

  答案:

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字和五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什么?

(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什么?

(不超过26个字)

  答案:

(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4.下列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的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答案:

A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