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097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docx

《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docx

国际经济新格局理工大经济学院

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新格局

一、金融危机的背景介绍

2007年8月,美国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引发投资者撤资行为,从而产生了流动性危机,这被视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全面爆发的标志。

紧接着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2008年9月是美国次贷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转折点。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1、直接原因——逆转的货币政策(对上次危机的救赎)

互联网泡沫破灭→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利息降到1%→担心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大→自2004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次级抵押贷款的推迟偿还和违约率不断上升→以次贷为基础的RMBS和CDO的价格下跌→2007年8月引爆了危机。

图12000~2008美国利率变动图

2、根本原因——过度消费和储蓄不足的发展模式

3、深层次原因——金融监管相对于金融创新的严重滞后

4、实体经济角度——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

5、迅速传染扩散的体制基础——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金融危机的新预判

学者们对世界经济的看法大多倾向于悲观。

这是因为,美欧日几个主要经济体的衰退尚未有见底迹象,下表将各方针对对金融危机的观点总结如下:

1、金融危机是否结束的专家观点:

2009年8月1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对52名美国经济学家的调查,有47名作了答复,其中27人称危机已经结束,11人认为最低点将出现在本月或下月,8人认为需要进一步出台大约6000亿美元的新的刺激政策。

彭博社也表示其调查显示,今年第三、四季度美国经济折合年率将增长2.4%和2.1%。

预测美国经济三、四季度将增长0.9%和2.0%,而15%专家认为危机在三季度还将持续。

表1金融危机是否结束的不同观点

专家

是/否/不确定

观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

全球经济L型将坚持较长时间

经济在短期内会有一定反弹,但仍可能会恶化。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各国应对危机的方略基本还属于“凯恩斯式”刺激,即利用财政和货币手段来强行拉动需求、注入货币。

这种方式可以短期内克服困难,但难以治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

世界与中国经济呈W型复苏概率更大

金融对经济的紧缩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从整体上看,更可能出现的也是W型。

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陈兴动

世界经济复苏呈“大锅底”型

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是一个大的“锅底”型。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按季度来看,可能是U型;按年度来看,2009年仍然是走低。

对于世界经济而言,2009年经济整体上都处于底部。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陈耀

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没有终结

就目前的观察,无论是国内经济还是国际经济状况仍不乐观,美国作为金融危机的源头,还在不断出现银行倒闭、企业大量裁员现象,新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后的成效如何受到广泛质疑,这种危机由美国向欧洲、亚洲新兴工业国的蔓延还没有终结。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陈东琪

金融危机来得快、去得快,全球经济下半年复苏已成定局

瑞士央行乔丹

不确定

金融危机是否结束并不明朗

美国花旗集团总裁W.彼斯考夫

我们接近危机的结束

美国房地产和通胀有所缓解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弗朗索瓦-布吉尼翁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将在几个月后结束,对美国整体经济影响不会太大

美联储主席

伯南克

世界经济正在走出危机,美国经济衰退很可能已经结束

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

不确定

目前的金融危机,由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采取了大力度的应对措施,进入市场的崩溃可以避免,但是不是完全稳定或触底,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

是(不完全)

美国经济危机并未完全结束,但已近尾声。

整体经济已经触底,虽然经济危机还不能说已经完全结束,但已经“非常接近(结束)”,认为经济崩溃已经不可能了。

2、金融危机一周年,全球经济复苏了吗?

2008年9月15日,美国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就此拉开了序幕。

应对这场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措施来挽救经济。

时隔一年,金融危机到底是“超跌反弹”还是真的触底回升?

全球经济是否已重回复苏之路?

专家观点不一:

表2全球经济是否复苏的不同观点

专家

是/否/不确定

观点

中国银行副行长

朱民

美国的经济是消费主导型经济,消费占GDP的71%。

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富人消费垮掉了,美国的消费很难回到原来的水平,美国的消费不回升,经济就难以复苏。

G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罗邦民

判断经济是否复苏,第一步要看金融市场是否已经企稳,利率是否稳定,流动性是否已经回来。

现在的确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但是他并不认为会很快有反弹,“这个复苏将是一个缓慢的复苏,会经历很长的时间”。

新加坡国务资政

吴作栋

不确定

吴作栋说,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目前正在康复过程之中。

吴作栋认为有必要继续实行经济刺激计划,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何帆

全球重振增长的动力现在看的很清楚,只有爆发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才能拯救全球经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在寻找新的制造产业,要抢占制高点。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一定要寻找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不能都靠出口。

要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要有自己的国内市场,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大公司,有自己的跨国金融机构,这种能力是我们要培养的。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曾

美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重新实现增长后,将在1%左右的低增长率水平徘徊两至三年,摆脱低增长的关键取决于清洁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何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世界银行行长

佐利克

不确定

世界格局或生变美元地位将松动

中国正在逐步的让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和主要国家正在实施货币互换,并开始在海外发行主权债券,在未来10到20年内,人民币竟成为金融市场的一支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发挥了巨大作用,多项经济数据指标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

但经济结构调整在中国是一个老问题,很难一蹴而就得到解决,因为它涉及多方面因素。

前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谢国忠

200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由于存货消耗和投资下降会有自然的谷底,因此世界经济会在第二和第三季度趋于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经济从此步入正轨。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历史

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独立发展的局面,把世界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世界经济中心沿着大西洋由南向北转移,经历了从西班牙到比利时再到荷兰,最终落脚到英国伦敦。

(西班牙→比利时→荷兰→英国)

(一)英镑主导下的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一系列发明、创造促进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

英国是工业革命最早爆发的国家,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独霸世界经济整整一个百年的时间。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两个多世纪里,英国人均GDP远远超过荷兰和世界其它国家。

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

2、英镑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由此诞生。

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

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当时的经济实力,逐渐通过战争和殖民扩张确立的海上霸权和自由贸易政策,奠定了英镑的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停止了金币铸造和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也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这就从根本上破环了金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使得“日不落帝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趋于衰落,并最终逐渐被美元所取代。

(二)美元主导下的世界经济格局

一战以后,世界经济中心加速向美国转移。

美国的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是美元国际霸权形成的基础,两次世界大战等事件为美元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速了美元霸权的形成。

并最终形成麦金农所说的“世界美元本位”。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世界经济格局——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美国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1)美国

——第一阶段:

1914~1945两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元由强势货币成为霸主货币。

首先,一战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美元逐渐成为强势货币。

其次,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美元成为霸主货币。

二战使得主要国家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德国、意大利、日本遭到毁灭性打击,英国、法国受到重创。

相比之下,美国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黄金储备也最丰富。

1944年7月,44个国家代表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达成《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着美元初步获得了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

——第二阶段:

1945年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美元成为国际货币。

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美国政府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大幅度削减关税及消除其他贸易障碍目的是大量输出美国商品,抢占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美国加强政府经济职能,大规模更新固定资产,扩大社会福利,使国内需求旺盛,再加上侵朝战争的刺激,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高速增长。

最后,对外进行经济渗透,实施马歇尔计划”,在帮助西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贷款和援助,竭力对它们进行经济渗透和控制。

总之,在这一时期美国凭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起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多边经济体制,也夯实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国际收支逆差加剧,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霸权由盛相对转衰。

1960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这意味着二战后建立的美元霸权开始动摇。

此后,美元危机频频爆发。

迫于形势,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支柱坍崩。

到1973年3月,主要国家货币与美元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均已倒塌,二战后实行了近30年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美元的霸权地位遭到极大削弱。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盛极而衰的表现是美元危机频频爆发,衰落的标志是该体系的最终瓦解。

美元霸权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持续减弱和国际经济地位下降,直接原因是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恶化。

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是不容忽视的制度因素。

(2)欧盟

——战后初期到50年代初,经济迅速恢复阶段

战后初期,西欧大地一片废墟,各国经济损失严重。

1946年工业产量只及1937年的70%。

由于欧洲各国幅员狭小,资源匮乏,这给西欧经济的恢复带来极大困难。

但是欧洲各国有较高的生产力基础,各国针对性地实施了一些经济措施;美国对西欧推出了“马歇尔计划”,西欧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科技革命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获取了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场;西欧各国经济的联合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东亚

这一时期东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和振兴上。

首先,1945年——1955年间,东亚经济在美国扶植下恢复国民经济时期。

到1955年,日本经济的各项指标(对外贸易除外)均已达到或者超过战前最高水平。

其次,1955年——1973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日本为了赶上欧美陷阱国家,提出要实现“经济自主”和现代化,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中心,从欧美工业国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并积极发展电子、石化、人造纤维等新型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日本还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这期间日本经济发展年均增长率高达9.7%。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日本实现了“高速跳跃式的赶超欧美”的夙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牙买加体系下的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发展程度不同,主要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四类。

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区域化经济集团。

(1)美国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国际地位虽然已明显削弱,但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80年,里根在竞选总统时提出建立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诸国在内的“北美共同市场”的构想,经过一系列努力,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署了《美、加、墨自由贸易协议》,199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又呈回升之势,逐渐恢复到国际储备的2/3左右。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转机,也是美元地位的转机。

首先,美国经济在90年代出现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使得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元地位的回升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美国通胀降至多年来低点,财政赤字状况改善甚至出现赢余,使人们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增强,也间接增强了美元地位。

第三,美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较为开放,国内市场规模和成熟程度都堪称世界第一,金融市场完善和发达程度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取代的,这进一步提升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综合来看,当今美元霸权依然拥有领先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美元的国际地位依然稳固。

(2)一体化进程的西欧

70年代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经济1974年到1982年进入经济的“滞涨”时期。

1982年到90年代初,低速增长时期。

90年代初至今,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温和谁退和缓慢回升时期。

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是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

欧共体建立之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经历了一个从经济一体化逐步走向政治一体化的过程。

欧盟自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6次扩大,成员国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目前的27国。

欧盟目前已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8亿的大型区域一体化组织。

入盟后,两国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两国经济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罗、保两国入盟后也需履行诸多承诺,按要求定期向欧盟委员会报告其在各领域改革的进展情况。

 

表三欧盟发展历程

时间

发展动态

1951年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

1952年

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7年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1958年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

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3年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

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

1986年

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

1991年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5年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2002年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

上述10国的入盟谈判是从1998年3月开始的,2002年10月结束。

2003年

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加入欧盟协议。

2004年

2004年5月1日,这10个入盟协议签署国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

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

欧盟以往的扩大都是向西方国家开放,而这次入盟的10国多为中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

此次扩大后的欧盟经济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欧盟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

2005年

2005年4月,欧盟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签署入盟条约,并于同年10月启动了与土耳其和克罗地亚的入盟谈判。

同年12月,马其顿被欧盟接纳为入盟候选国。

另外,欧盟还于2005年启动了同波黑、塞黑(现为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国家)关于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的谈判。

2006年

2006年6月,阿尔巴尼亚与欧盟签署了《稳定与联系协议》(签署这一协议是阿尔巴尼亚、波黑、克罗地亚、塞黑和马其顿5个西巴尔干国家加入欧盟的第一步)。

2007年

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

欧盟目前已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8亿的大型区域一体化组织。

入盟后,两国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两国经济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罗、保两国入盟后也需履行诸多承诺,按要求定期向欧盟委员会报告其在各领域改革的进展情况。

(3)东亚

——亚太经合组织

最早在60年代初,日本提出“环太平洋合作构想”,试图建立以日本为首的“环太平洋经济圈”,并于1967年1月,组成了“太平洋地区经济理事会”,成员国有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个国家。

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的倡议下,召开了由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东盟6国共12个国家的外交、经济部长参与的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当今世界跨洲际的影响最大的亚太经合组织诞生。

——东亚经济圈——雁行模式

日本从70年代初期起,就提出了“雁行模式”,旨在组建以日本为头雁的“东亚经济圈”。

“雁行模式”通过梯度产业转移,拉动了东亚国经济的起飞和发展,也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亚洲“四小”从中获得了经济的腾飞并步入新型工业化国家(NIEs)的行列,亚细安和中国也步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

**日本经济——“雁行模式”领头羊

日本自60年代以来一直充当亚洲经济发展领头大雁的作用。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教育。

日本抓住战后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在赶超口号下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同时日本还强调开发具有独创性的自立技术,注重基础性、开拓性的科学研究,并采取政府、企业和大学三位一体的办法来攻克高科技难题。

**亚洲四小——“雁行模式”雁身

“雁行模式”通过梯度产业转移,拉动了东亚国经济的起飞和发展,也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亚洲“四小”从中获得了经济的腾飞并步入新型工业化国家(NIEs)的行列。

**亚细安和中国——“雁行模式”雁尾

近年中国经济惊人的发展象征性地表现在贸易结构的改变上。

中国占全球出口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1.7%到2002年的6.0%,占全球进口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1.3%到2002年的4.1%,均有巨大的增长,与同期呈现减少的日本、仅呈现微小增长的NIES各国以及增长不到一倍ASEAN各国相比,表现也是突出的。

美国学者Dooley等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国际经济格局,可以划分为三类经济区:

由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及地区组成的贸易账户区,由欧洲、澳洲、加拿大及部分拉美国家组成的资本账户区,由美国单独构成的中心区。

美国处于国际经济支配者和调节者的地位,可以基于投资动机成为资本账户国,也可以基于增长动机成为贸易账户国,其经常账户赤字可以得到贸易区官方流入和资本区私人流入的融资支撑。

其他国家相对于美国都处于外围国地位。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发展

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全球各国央行和政府联手推出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财政刺激计划。

在超大规模的政策激励下,2009年2季度,全球经济深度衰退态势得到了初步遏制,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主的原有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出现什么变化,我们面对的将是怎样一个世界,这些都是目前多方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全方位的

美金融业元气大伤,支柱产业陷入困境,GDP产值在2008年第三、第四季度出现了18年来首次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

**GDP增长:

美国2008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6.3%,为1982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GDP的最大跌幅。

2009年一季度的下降1.6%,二季度实际GDP环比降幅窄收,同比名义下降2.4%。

**财政赤字:

2009年上半年政府财政预算赤字预计高达近1万亿美元(9568亿),而2008年这一数字仅为3130亿美元,2009财年美国总预算近4万亿美元,预计预估本财年赤字总额可能超过1.8万亿美元。

  **就业: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大量机构和公司裁员,去年12月份的失业率达7.2%,2009年上半年,美国失业率仍在增加,4、5、6月份失业率分别为8.9%、9.4%、9.5%。

美国的失业率仍会增加,预计美国失业率09年下半年或将到达10%的高点,之后逐渐回落。

**金融资产:

2008年12月底,全球银行约1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其中美国占到了一半左右。

英国《泰晤士报》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源自美国的不良资产或达到2.2万亿美元。

全球知名基金经理人索罗斯公开发表言论认为,美国银行业“基本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

(2)美国政府经济复苏政策

表4美国政府救市政策——财政方面

出台日期

方案名称

主要内容

2008年2月

EconomicStimulusAct

1680亿美元减税。

2008年7月

Housingandeconomicrecoveryact

帮助购房者再融资,避免出现持续违约。

2008年10月

EmergencyEconomicStabilizationact

将FDIC存款保险上限由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引入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纾困方案,购买金融机构问题资产以及帮助金融机构注资。

2009年2月

AmericanRecoveryanReinvestmeact

总额7870亿美元,包括2880亿美元减税、1440亿美元用于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医疗与教育开支,以及3550亿美元用于联邦开支与社会项目。

2009年3月

Public-PrivateInvestmentProgramforlegacyassets

吸引私人部门资金参与,剥离金构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资产。

表5美国政府救市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