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1848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6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docx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烧不坏的手绢”是一个趣味实验,下列实验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和水形成混合液B.手绢浸入混合液中

C.手绢上的酒精燃烧了D.手绢表面的水蒸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两种变化和物质变化时相关现象的描述”。

A、B、D三个选项都只发生物理变化,而物质发生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

C

2.在家中,小明取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其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B.蔗糖C.芝麻糊D.植物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特征的辨析。

A:

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后形成悬浊液;B:

蔗糖放入水中搅拌后形成溶液;C:

芝麻糊放入水中搅拌后形成悬浊液;D:

植物油放入水中搅拌后形成乳浊液。

答案:

B

3.下列图标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上“化学图标”的识记效果。

A:

是物品回收标志;B:

是禁止烟火标志;C:

是中国节能标志;D:

是禁止带火种标志。

答案:

A

4.水晶是含有微量杂质而具有各种颜色的结晶型二氧化硅,它可制成各种装饰品。

二氧化硅(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3C。

+4D.+5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的化合价”。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直接考查学生比较熟悉的某种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2)给材料写出学生并不熟悉的某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判断其中某元素的化合价;(3)给出一个比较复杂的离子,让学生判断其中某元素的化合价;(4)给出一个具体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判断其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或化合价的变化情况。

本题属于第

(1)种方式,很简单。

答案:

C

5.淮安美食名扬天下。

下列来自淮安的食物中富含淀粉的是()

A.盱眙龙虾B.赵集粉丝c.高沟捆蹄D.平桥豆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六大营养素”。

A、C、D三个选项中都富含蛋白质;赵集粉丝中富含淀粉。

答案:

B

6.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其奥秘是管道中使用了PVC膜,它的结构是一根根酷似面条的淡黄色空气塑料管,每一根“面条”的过滤孔径只有0.01微米,水分子可以通过,其他大分子被截流,从而达到净水的效果。

PVC膜属于()

A.金属材料B.无机非金属材料C.合成材料D.复合材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四大材料”。

PVC表示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答案:

C

7.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若用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能表示化合物的图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观粒子”知识,采用四幅不同的图片,要学生找出哪一幅可以表示化合物?

首先要清楚:

“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就是说图片中只能存在一种分子;其次是“单质”的分子只能由一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最少有两种原子构成。

A:

只有一种分子,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B和C:

都只有一种分子,该分子由一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D:

存在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

答案:

A

8.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B.

C.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给出四个具体化学方程式,要求学生选出符合某种基本反应类型。

(2)给出反应前后微粒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回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3)给信息,要求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回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本题属于第

(1)种方式,最基本的。

A:

是分解反应,课本上有;B:

是化合反应,课本上没有;C:

是置换反应,课本上没有;D:

是复分解反应,课本上有。

答案:

B

9.2010年5月20日,一个有华人参与的研究团队宣布: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辛西娅(Synthia)”诞生。

科学家将一种细菌的DNA分子解码,并复制、改进,形成完全人工合成的新DNA分子,再将人造DNA分子移植到另一受体细菌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生命。

下列对该事件的认识

的是()

A.人们可以合成新的DNA分子,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B.人造生命不同于原有生命,说明不同的DNA分子性质不同

C.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D.人类的能力可以“操纵”自然,可以任意设计、制造生命

解析:

本题是一道能力考查题,以“DNA分子”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养。

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A正确。

B:

不同的分子,性质一定不同,B正确。

C:

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可以战胜某些疾病,健康长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C正确。

D:

人类目前只能征服大自然的某些方面,并没有达到操纵自然,随心所欲的地步,D不正确。

答案:

D

10.同学们为探究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下列方案中实验设计、现象、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设计

现象

结论(金属的活动性)

A

将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无现象

Cu>Al

B

将铝丝放入硫酸镁溶液中

铝丝表面有固体析出

Al>Mg

C

分别将锌粉与铁丝放入相同

浓度的稀盐酸中

锌粉产生气泡的速率比

铁丝快

Zn>Fe

D

分别将铁丝与铜丝放入相同

浓度的稀盐酸中

铁丝表面产生气泡,

铜丝无现象

Fe>Cu

解析:

本题是一道集“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现象描述是否准确?

结论推理是否正确?

”的综合题,无论是对所学知识、操作技能、分析推理能力等,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A:

将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不仅会变红,而且可能会产生气泡。

因为金属活动性:

Al>Cu,另外,硫酸铜溶液显酸性,Al能与H+反应放出H2;故A错。

B:

将铝丝放入硫酸镁溶液中,铝丝表面不会有固体析出,可能会产生气泡。

因为金属活动性:

Mg>Al,另外,硫酸镁溶液显酸性,故B错。

C:

本题属于“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要素是:

条件相同,只有对比物质不同。

而本题中,锌是锌粉,铁是铁丝,条件明显不同,故C错。

(个人看法:

本选项迷惑性极强,学生极易上当,因为学生早已熟记,金属活动性:

Zn>Al。

疏不知,反应速率不仅与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关,还与分散度—即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

就此来看,对初中生而言,是否有点超纲?

D:

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要素,现象和结论都正确,故D正确。

答案:

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18分)

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请从①稀有气体、②氧气、③尿素、④明矾中选择符合题意的物质,并用其序号填空。

(1)可用作高效氮肥的是;

(2)可作为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的是;

(3)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的是。

解析:

本题给出四种具体物质,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产、生活常识,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序号进行填空,简单,送分题。

问题是学生在书写时不够规范,常见的错误有:

(1)不写序号而写具体物质,且将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写错或写别;

(2)将序号“①、②、③、④”写成“1、2、3、4”或“

(1)、

(2)、(3)、(4)”。

答案:

(1)③

(2)①(3)④

12.化石燃料是当今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一直困扰着人们。

2010年4月20日离美国沿海不远处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发生严重的石油(石油主要含碳、氢元素,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泄漏事故。

(1)美国救灾部门决定在海面上点燃部分泄漏石油,以减少石油对海洋的污染,但不可避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请写出此过程产生的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2)美国救灾部门还动用飞机向海面上漂浮的石油喷洒化油剂,以减轻石油对海洋的污染。

经查阅资料可知:

化油剂的主要成分类似于家用的洗洁精。

化油剂主要起作用。

(3)你还有哪些建议,也可以减轻浮于海面上的石油对环境的污染,请谈谈你的建议:

解析:

本题以“钻井发生爆炸,造成石油严重污染海洋”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有关“大气污染物质”、“环保意识”和“乳化剂”等知识。

(1)由于石油中主要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所以石油燃烧时,一定会产生下列污染大气的物质:

C(黑烟中)、CO(不完全燃烧)、SO2(硫元素燃烧的产物)、NO2、NO、NXOY(氮元素燃烧的产物)等。

(2)题目说的很清楚:

“化油剂的主要成分类似于家用的洗洁精”,那么化油剂喷洒到海面上漂浮的石油上,无疑是起“乳化”作用了。

(3)本采分点开放度太大,估计命题者的意图是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思想品德,因为如何减轻石油污染海水这一“难题”?

美国好多专家都没想出十分有效的办法来,你让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来回答这一“难题”,是不是有点难为孩子了。

我认为:

只要不空白,写出能减轻污染的一种方法来,就应给分。

例如:

用木炭等吸附剂吸附;用大量船队进行打捞后再进行油水分离;在海滩上用吸附能力极强的物质构筑堤坝;等等。

答案:

(1)C、CO、SO2、NO2、NO等,任写一种即可。

(2)乳化

(3)用木炭等吸附剂吸附;用大量船队进行打捞后再进行油水分离;在海滩上用吸附能力极强的物质构筑堤坝;等等。

任写一种具体方法即可。

13.如图1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在t℃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2)若要把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一种措施为。

(3)甲中混有少量的乙,若要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甲可采用的方法是。

解析:

本题给出溶解度曲线图,要求学生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由图不难看出:

(1)在t℃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甲丙或乙>甲>丙

(2)丙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若要把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加水或者降低温度。

(3)甲、乙的溶解度曲线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甲的斜率远远大于乙的斜率,所以要提纯甲,可采用的方法是:

先在高温条件下配成饱和溶液,然后降低温度。

或者降温结晶。

请注意:

如果只写“降低温度”或“降温”不得分。

答案:

(1)乙甲丙或乙>甲>丙

(2)加水或者降低温度

(3)先在高温条件下配成饱和溶液,然后降低温度。

或者降温结晶

14.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本次会议大力倡导“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A、B、C、D、E是常见的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2所示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部分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略去),其中E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燃料——酒精。

请回答下列问颢:

 

①D的名称:

②酒精燃烧产生CO2,但同学们认为用上图思路开发酒精燃料也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同学们的理由是。

(2)目前我国正大力研发电动汽车,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瓶颈的是电池的性能。

科技人员已研制出一种新型电池一一锂空气电池,它能提供相当于普通锂电池10倍的能量。

该电池在放电时锂(Li)与水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锂(LiOH),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响应“低碳生活”。

请列举一个你可以做到的事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I、物质推断框图题的有关知识,II、社会热点问题(低碳经济),

III、给信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框图中突破口非常明显,即A和B在光照和叶绿素存在下,发生反应生成C和D,在初中化学中,只有下列一个反应符合题意:

,因为E是酒精(C2H5OH),所以D是葡萄糖,C是氧气,A和B没有限制。

按照常理,就此框图可以问:

各种(或某种)物质是什么?

有何用途?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等。

但命题者一反常规,笔锋一转,指向社会热点问题——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何谓“低碳经济”?

简单说,就是少向大气中排放CO2气体。

何谓“低碳生活”?

说白了,就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为什么此框图符合“低碳经济”?

就是因为即使生产出来的酒精完全被燃烧,燃烧生成的CO2又被光合作用完全吸收了,并没有增大空气中CO2的含量。

我认为,只要学生回答:

“没有增大空气中CO2的含量”,就应给分。

为了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我能做到的事情就太多了,例如:

上学步行或骑自行车;纸张双面使用;不用一次性筷子;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等。

只要符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中的一点,便可得分。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另给材料,实在是有所创新。

根据信息,反应物有:

Li、H2O、O2。

生成物只有LiOH。

故化学方程式为:

4Li+O2+2H2O==4LiOH。

答案:

(1)①葡萄糖②酒精燃烧生成的CO2又被光合作用完全吸收了,并没有增大空气中CO2的含量。

(合理得分)

(2)4Li+O2+2H2O==4LiOH

(3)上学步行或骑自行车;纸张双面使用;不用一次性筷子;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等。

(合理得分)

15.上课时,老师向盛有氧化钙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在小烧杯上方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据此现象,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回答:

(不考虑空气中的成分对该实验的影响)

(1)烟雾中有氢氧化钙,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烧杯上方有大量的水蒸气,理由是该反应(填“放出’’或“吸收’’)热量,使水蒸发。

(3)用如图3的方法收集烟雾,再将大烧杯正放,

向大烧杯中加少量水并滴入无色酚酞试液,酚酞

变色。

(4)烟雾中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有两种情况:

【组成1】氢氧化钙;

【组成2】。

(5)建筑工地上若有较大的石灰池,工人在此工作时

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举一例)。

解析:

本题好象是实验探究题,实质是根据实验现象,解答有关问题。

(1)烟雾中已经定下来有氢氧化钙,那么氢氧化钙是怎么产生的呢?

CaO+H2O==Ca(OH)2

(2)该反应无疑是放出热量

(3)既然烟雾中有氢氧化钙,加水后就形成了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再滴入酚酞试液,酚酞就应该变为红色。

(4)烟雾中固体物质还可能有CaO,那么另一种组成可能是:

CaO和Ca(OH)2

注意:

只写CaO不得分,因为烟雾中一定有氢氧化钙。

(5)安全措施有:

戴口罩;穿防护服;竖立警示牌;拉起安全网等,合理得分。

答案:

(1)CaO+H2O==Ca(OH)2

(2)放出(3)红

(4)CaO和Ca(OH)2或氧化钙和氢氧化钙

(5)戴口罩;穿防护服;竖立警示牌;拉起安全网等,合理得分。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6分)

16.学生在实验室中选用如图4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2)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其试管口须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3)写出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组装一套发生与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应选用上图中的和(填字母)。

解析:

本题是关于气体制备的基础题,比较简单。

但学生容易犯下列错误:

I、铁架台写成“铁棒”、“铁棍”、“铁架”等等。

II、防止水流入试管底部损坏试管(或引起试管破裂)写成“防止生成的水流入试管损坏试管”、“防止水倒吸损坏试管”等等。

III、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不是化学式写错,就是没有配平。

IV、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选错,有的选“C”,有的选“E”。

答案:

(1)铁架台

(2)防止水流入试管底部损坏试管(或引起试管破裂)(合理得分)

(3)CaCO3+2HCl==CaCl2+CO2↑+H2OB、D(可以相互颠倒)

17.医院救治病人急需一批生理盐水,制药厂积极支援,用含有少量碳酸钠的氯化钠为原料生产纯净的氯化钠,再用其配制生理盐水。

某化学学习小组运用所学知识。

在实验室

设计了如图5的氯化钠的生产流程。

 

请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2)操作②中应加入的试剂B为,该小组同学认为过量的B无需再用试剂除去,最终对氯化钠的纯度不会造成影响,其原因是。

(3)若用不纯的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可能会危及病人生命,请你选用下面所提供的试剂,对该小组制得的氯化钠进行检验,以判断碳酸钠被除尽。

请写出实验具体步骤和现象。

供选用的试剂:

蒸馏水、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和现象:

解析:

本题是根据某个具体实验流程回答有关问题。

(1)操作①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加速溶解。

(2)溶液A中含有Na2CO3,为了将其除去,又不引入其它杂质离子,只能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溶液C中含有:

NaCl、HCl、H2O,由于HCl易挥发,水易蒸发,所以采用蒸发的方法,便可得到较纯净的NaCl。

(3)如何检测所制得的NaCl样品中Na2CO3是否除尽?

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要求较高。

第一步要取少量样品,加入蒸馏水配成溶液;第二步向所配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如果不变浑浊,则Na2CO3已除尽,如果变浑浊,则Na2CO3没有除尽。

答案:

(1)加速溶解

(2)稀盐酸HCl易挥发(合理得分)

(3)第一步要取少量样品,加入蒸馏水配成溶液;第二步向所配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如果不变浑浊,则Na2CO3已除尽,如果变浑浊,则Na2CO3没有除尽。

(合理得分)

18.钢铁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选择优质炼铁原料十分重要。

甲、乙两组同学对某钢铁厂所购进的赤铁矿粉中主要成分Fe2O3的含量进行测定。

(假设每步反应均能完全进行,赤铁矿粉中杂质性质稳定,既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

(1)甲组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赤铁矿粉,采用如图6的装置进行实验。

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为充分吸收反应生成的CO2,装置B中应盛放的试剂是浓溶液。

③可以通过下面不同的方法计算赤铁矿粉中Fe2O3的含量:

【方法一】称量反应前后A装置的总质量,计算出Fe2O3的含量;

【方法二】称量得出反应生成的CO2质量,计算出Fe2O3的含量。

(2)乙组同学称取等质量的赤铁矿粉放人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填一个操作名称)后立即称量。

根据称量的数据计算出Fe2O3的含量。

(3)甲、乙两组同学通过相互比较后对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方案

优点

甲组

乙组

解析:

本题是一道定量实验设计题,测定某种赤铁矿粉中Fe2O3的含量。

(假设每步反应均能完全进行,赤铁矿粉中杂质性质稳定,既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

甲组同学根据原理:

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据此装置,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种是称量Fe的质量,即称量反应前后A装置的总质量,就可以计算出Fe2O3的含量;另一种是称量CO2的质量,即称量反应前后B和C装置的总质量,也能算出Fe2O3的含量;

问题一是用什么试剂才能完全吸收生成的CO2?

因为Ca(OH)2的溶解度不大,所以吸收效果肯定不理想,故用Ca(OH)2的浓溶液不能给分。

这样我们就会想到用NaOH、KOH、Ba(OH)2等浓溶液来吸收;这里要指出的是:

如果用Ba(OH)2浓溶液来吸收,还可以称量反应后B中沉淀的质量。

问题二是为什么要设计C装置?

这是很多同学想不到的,也体现了命题者的高超之处。

因为未反应的CO从B中出来时,肯定会带出水蒸气,这部分水蒸气如果不计算在内,肯定会使测量结果偏低。

此外要指出的是:

千万不能称量气球的质量。

乙组同学根据原理:

Fe2O3+3H2SO4==Fe2(SO4)3+3H2O设计了另一种方案:

称取等质量的赤铁矿粉放人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遗憾的是乙组同学没有将沉淀洗涤、干燥后再称量,而是“立即称量”,这样得出的结果一定没有甲组准确。

但他们与甲组比较,也有许多优点:

如:

操作简单;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

答案:

(1)①

②NaOH或KOH、Ba(OH)2等(合理得分)

③【方法二】反应前后B和C装置的总质量

(2)过滤

(3)①测量结果比较准确或实验误差小②操作简单或节约能源

或减少污染等(合理得分)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6分)

供选用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O:

16

19.(6分)某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该同学将50g过氧化氢溶液和1g二氧化锰混合,完全反应后,称量剩余的混合物质量为49.4g。

求:

(1)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是g。

(2)该同学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列式计算)?

解析:

(1)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50g+1g)—49.4g==1.6g

(2)设5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H2O2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32因为:

32X==68×1.6g

X1.6g所以:

X==3.4g

答: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8%。

或:

设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2H2O2==2H2O+O2

6832因为:

50×32X==68×1.6

50X1.6所以:

X==6.8%。

答: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8%。

答案:

见解析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