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6167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docx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docx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社区银行

目录

摘要1

1绪论3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4

2.1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4

2.1.1农村信用社股金构成不合理4

2.1.2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5

2.1.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5

2.1.4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其中小银行的性质有一定的背离5

2.2.邮政储蓄“大流血”现象6

2.3民间非正规金融借贷活跃,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7

3社区银行的概述8

3.1社区银行的概念8

3.2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9

3.2.1资产规模小、经营机制灵活9

3.2.2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有效降低风险9

3.2.3主要从事关系型信贷业务10

3.2.4经营资本多元化10

4社区银行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取向的分析12

4.1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12

4.1.1在微观上,社区银行能够满足农村的金融需要12

4.1.2在宏观上,社区银行能够恢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12

4.1.3社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与城市的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3

4.2发展社区银行的可行性14

4.2.1我国的农村银行机构与美国社区银行有很多共同点14

4.2.2农村金融机构建成为社区银行后将有助于解决以下问题14

5.发展农村社区银行的路径探析17

5.1将现有的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17

5.2在部分邮政基层机构基础上进行改造,组建社区银行18

5.3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18

6.结语20

后记21

参考文献22

 

摘要

社区银行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种成功的银行经营模式。

社区银行源自美国,它采取了典型的“求异型战略”,在目标客户、服务区域及业务品种的选择上凸现了自身特色,以其经营机制灵活、能有效地解决信贷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中小客户和居民的金融需求而获得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不逊于大银行的经营业绩。

在我国,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总体资产规模看,农村金融机构都是中小银行体系的主体。

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经营业绩与国有四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通过对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进行研究揭示了社区银行的竞争力所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发掘对我国金融业有所裨益之处。

 

 

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向

----社区银行

 

关键词:

社区银行农村金融体系可行性发展路径

 

1绪论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国际金融业发展、变革与创新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特别是,在2006年12月1日之后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空前激烈,如何迅速缩短我国银行的差距、增强竞争力成为理论界与银行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社区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

然而,我国目前对社区银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社区银行是否能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突破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本文通过对社区银行的概念以及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对我国发展社区银行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路径提出初浅的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发展社区银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农村金融体系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金融体系的内涵是指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它包括融资主体、金融机构体系、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政策和宏观调控机制。

农村金融体系要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能充分反映农村金融的特殊性,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经济所采取的保护、支持和发展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

但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的农村金融体系,仍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2.1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2.1.1农村信用社股金构成不合理。

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金构成不合理,造成产权主体虚置,所有权缺失,内部人控制状况比较严重。

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水平和信息量的局限,他们大都没有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意识,每一个股东的股金有限,股本小,他们也没有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许多农信社也疏于为入股的社员创造有效的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机会。

于是,就易造成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主体虚置,也就是农信社的所有者缺位。

总体看,产权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在相当部分已经改制完毕的商业银行或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中,这问题同样相当突出。

2.1.2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

一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架构存在缺陷。

信用社及其联社一般都设置理事长和主任,这些负责人一般由上级或者监管部门任命,信用社法人地位和社员选举权事实上不受尊重。

就经营看,缺乏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衡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二是内部管理薄弱。

与国有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导致相当一部分农信社的组织管理能力欠缺,市场分析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不高,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信贷决策或信贷行为存在不适应性,风险控制力有欠缺;三是乡(镇)农村信用社和各县(市)联社各为独立法人,机构分散,且抗御风险能力较弱。

2.1.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尽管近年来,一些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在组织管理架构建设方面已作了相当多的改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方法,目前所起到的效果仍不容乐观,特别是甚至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这势必导致资产质量下降,从而困扰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2.1.4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其中小银行的性质有一定的背离。

作为地处农村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支持对象应以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贷款为主。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模式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农村信用

社在贷款业务方面,明显偏重于企业贷款,而从实践的情况看,偏重于对当地大型企业的贷款支持;第二,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大于贷款资金运用,有相当部分资金剩余,以债券持有或转存国有商业银行的形式,流出了当地。

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言,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发展方面的上述趋向,已明显偏离了其地区中小银行的特征。

2.2.邮政储蓄“大流血”现象。

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定位要求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逐利动机又驱使邮政储蓄银行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运作,使大量农村资金非农化。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运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农村金融资金通过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流出农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农村“大流血”现象。

根据专家测算,1979-2002年,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流出量为18334亿元,这些金融机构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抽水机”。

近两年,“抽水机”的抽水功能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仅邮政储蓄机构就从农村抽走超过8000亿元的资金。

此外,由于没有开办贷款的经验,邮储银行在经营业务初期将更倾向于审慎的原则。

这将导致农民依然无法获得急需的贷款,因为最稳妥的放

贷需要抵押物,但农民一般都没有可作为抵押物的资产。

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也将成为邮储银行今后正常发展的障碍。

2.3民间非正规金融借贷活跃,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已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形成了一定的金融“空洞”。

民间借贷应运而生。

虽然目前只能以“灰色”或“黑色”的形式存在,表现却异常活跃;虽屡遭政府取缔或禁止,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从1986年开始,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经超过了正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长,民间借贷已发展成为一只不可小觑的“地下”力量。

农产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的比例超过70%,农村高利贷有8000亿元一1.4万亿元。

民间借贷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

此外,民间金融是在体制外和政府监管之外进行的,其融资活动可能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相抵触,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3社区银行的概述

3.1社区银行的概念

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地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bankonthepersonaltouch),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

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从市场定位看,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居民进行金融服务,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信贷质量看,社区银行具有信息对称性优势,其内部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同时其自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中的成员,有助于建立忠诚的客户群体,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社区银行被普遍认为是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之路与最佳选择。

社区银行以其灵活性、地域性、创新性,较好地投入到个人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中。

3.2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

3.2.1资产规模小、经营机制灵活。

社区银行以服务社区为宗旨,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资产规模较小。

根据常用的划分标准,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发展中国家的社区银行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

如美国社区银行平均资产总额仅为1.11亿美元,所有者权益为1111万美元。

社区银行资产规模不大是和其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相适应的,由于只服务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和居民,资产规模过大反而会增加成本,导致规模不经济。

由于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有利于相关软信息的传递:

从金融产品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到产品信息反馈,整个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期限内完成,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及时做出经营决策,从而灵活应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3.2.2.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有效降低风险。

社区银行是以社区为依托设立的小银行,对社区的居民和企业较大银行更为熟悉。

社区银行在审批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不仅要看相关客户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而且还会考虑社区内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庭历史与家庭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

也就是说,社区银行克服了大银行与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更易于解决贷款中的委托代

理问题和了解客户收入变动、支出状况等有一定保密色彩的个人信息,这就大大降低了银行在放贷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因而,可以在更多的情况下为客户办理贷款甚至是信用贷款,却能较好地防范风险。

3.2.3.主要从事关系型信贷业务。

所谓关系型信贷,是指社区银行主要凭借与中小企业以及社区成员长时期交往中所获取的定性“软”信息来发放贷款。

这些“软”信息包括:

银行信贷员与中小企业所有者常年直接交往形成的对其人品、可信度的评价;银行过去为中小企业提供存贷款或其他金融服务获得的中小企业收支记录;与中小企业供货商、顾客、邻近商家交流形成的对该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测等,这些信息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取,难以在一个机构庞大、层级繁多的大银行内部有效传递。

与社区银行关系型信贷不同,大银行发放贷款主要采用交易型贷款技术,即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抵押物借贷、企业信用得分等方式发放贷款,这些信息都是在发放贷款时可被观察、证实的定量“硬数据”。

3.2.4经营资本多元化。

社区银行是按市场化原则设立和经营,在设立的过程中社区银行主要吸收社区居民和社区中小企业的资金作为其经营资本。

从投资来源上,它可以

有法人投资和自然人投资;可以有企业法人投资和事业法人投资;可以有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

总之,社区银行不是国有资本垄断的投资或纯粹意义上的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