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524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28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docx

《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docx

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

精细管理结硕果团结和谐创辉煌

——会宁一中2008年高考总结

会宁一中供稿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及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协力拼搏,我校2008年高考取得新的突破。

尖子群体续写佳绩“宏志班”连云同学以686分名列全县理科第一名,全市第二名,全省并列第十名;全市16人名列全省百名榜,我校有6人,占全县上省百名榜人数的75%,其中3人被清华大学录取;马志庆同学以615分名列全县文科第一名(据省、市招办网上统计)。

高分群体创历史新高全县600分以上174人,我校107人,占61%;650分以上学生13人,占全县的62%;全县有50人名列白银市理科百名榜,我校31人,占62%;重点上线全县785人,我校465人,占59.24%。

本科群体创历史之最全县本科上线2760人,我校1108人,在全省名列第一,占全县的40.145%。

从统计数据看,会宁一中2008年高考在全市共取得8个第一:

1、高分段(650分以上)人数;

2、600分以上人数;

3、进入全省前100名人数;

4、白银市前100名人数;

5、考入清华人数;

6、文理科重点上线人数;

7、文理科二本上线人数;

8、应届生重点上线率。

(以上数据均来自白银市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

8个全市第一,充分证明我校实现了高考的新跨越。

这一成绩的取得首先应归功于各级领导的关怀厚爱以及家长的关心与支持;归功于高三年级组全体教师的肯吃苦,敢拼搏,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也归功于全体高三学生的奋力拼搏,更归功于学校上下的合力奋斗和科学管理。

一、领导重视、团结协作、通力备考是我们成功的重要保证

2008年是全市教学质量管理年,市县教育局领导多次来我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并深入高三教师中具体指导备考工作。

学校把高考备考工作作为全校工作重点来抓,

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兼年级主任为副组长,政教处与教导处主要负责人、高三级全体班主任为成员的高考备考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和落实高三级的各项工作。

学校领导深入到高考备考工作第一线,全力支持高三级工作,时刻关注高三备考情况,正确决策与指导。

从领导到教师,目标一致、齐心协力,从细节入手,从基础入手,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效投入取得理想收获。

二、严格管理,科学备考是创造辉煌的关键

1、配备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团队作用。

高三级教师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学科能手,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大家都把高三的领班任课看作是一种挑战、一种信任、一种荣耀,尽职尽责、各展所长。

这样既保证了学校优秀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又使青年教师的创造个性得到发挥。

精细科学的管理机制,使高三级组形成一个团结进取的团队,人人兢兢业业,个个任劳任怨,用心血和汗水去实践、创新、突破,使高三教学工作开展得顺利有序,扎实有效。

2、推行目标管理,增强教师工作动力。

开学伊始,学校领导对高三学年的教学复习工作(包括时间分配、进度、具体措施等)做了周密部署,制定了《会宁一中2008年高考备考方案》,以“全面复习,夯实基础,注重训练,熟练方法,培养能力,提高成绩”为原则,结合市县教育局为我校下达的高考指标,确定了前瞻可行的高考目标,修订了切合实际的《高考成果奖励条例》,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奋斗积极性。

3、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措施是:

①全面扎实地落实课堂教学,力求节节有效果。

学校要求高三教学从一开始,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备课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研究考纲,熟悉考纲,然后写出复习教案。

上课要注重复习知识,归纳整理知识,要注重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更要注重练习,尽可能把教师的智慧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让每一节课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达到高考要求,收到良好效果。

②加强高考训练,力求套套有效果。

高三复习,要求每个教师务必高度重视高考训练。

要深信能力是练出来的,成绩是考出来的道理。

一开始就要

在教学中进行足量的训练。

训练的原则是:

精选题目,注重知识,关注变化,先做后批,精心讲评,划块训练,逐层提高。

今年我们坚持和强化周日轮考。

每次轮考题由年级主任负责精选,每次考试由班主任认真组织,科任教师认真批阅考卷,全面掌握学情,最后科任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讲评要厚基础,重方法,求透彻,多示范,使轮考的每一套题收到良好效果。

③紧逼“边缘生”,力求科科有提高。

对学习成绩浮动于本科线上下的学生,抓得紧就能考上,稍有松懈就会落榜。

因此,每次考试后各班主任对学生成绩做全面细致地分析,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心理,特别关注“边缘生”,从他们的特点入手,按照各自的现状,做了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同时及时与科任教师联系,让每位科任老师去抓他们,造成师生共同努力的良好趋势,使这些学生的每一学科都有进步、有提高,确保这些学生高考的成功。

④强化个体辅导,力求短科有进步。

每一位教师在高考复习面前,特别重视个体辅导。

个别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某一科较差,存在偏科现象,这是高考中最吃亏的。

高考中单科冒进或单科缺腿都是致命的。

因此,每一个教师要摸清,在自己所带班级中哪些可以考上的学生是短科偏科的,着力抓好偏科短科学生的补救与辅导,各科教师把精力集中到这些学生身上,团队合作,以造就一个个成功的学生。

4、有效细化的年级管理,师生共谋高考胜利。

管理是质量的根本保障,对高三年级管理的要求是:

加强年级管理,力求班班有收获。

学校根据不同的班级结构,制定了相应措施,让每一个学生信念不灭,信心不减,劲头长在;让每一个学生热情洋溢地投入学习,信心十足地奋战高考;让每一个学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

不管是宏志班、博爱班,还是普通班,都要秩序井然,严谨规范。

一要把严格的纪律管理与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相结合,二要把高考冲刺指导与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三要把做人教育与治学教育相结合,四要把志愿选择与人生规划相结合。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打算

成绩的取得是领导、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理想的成绩我们固然欣

“拼刺英雄”赵新华

喜,但反思我校的教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今后应注意改进和加强。

1、文理科生比例严重失调。

全省文科考生在所有考生中占1/3多,而2008年,我校文科考生占高三毕业生的比例不到15%,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整体上线率。

2、应加强对体育艺术考生的培养与教育。

3、学校应组织开展与同级同类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某部协理员赵新华同志,在平息甘南地区反动农奴主的叛乱中,不怕苦,不怕死,勇敢机智,英勇顽强,连续劈死四名叛匪,被同志们誉为“拼刺英雄”。

五月底,一股叛匪聚集在可生托洛哈地区,正商议攻打××县城,我军从三百里外飞速赶到了该地。

五月三十一日午夜,部队从隐蔽地进入了石山一带,待命出击。

拂晓,一颗红色信号弹揭开了战斗的序幕。

战士们迅速地跨上战马,在指挥员的率领下,直插匪群。

五连担负主攻任务,经过一场激战,打得叛匪四处逃窜。

晌午,排长赵新华带着十八名战士,尾追一股叛匪。

突然从左前方射过来一阵排子枪,他用力勒住狂奔的战马,扫视了附近的地形,发现三十多名叛匪,正伏在左前方沼泽地里向他们射击。

沼泽地里,许多干枯的小水坑构成了天然的掩体工事,地形对我军十分不利。

赵新华迅速组织部队,猛打猛冲,手榴弹炸得叛匪血肉横飞。

四班长张生芳在冲击中负伤了,抢救张生芳的马学义也负了伤。

此时,四个叛匪反扑到张生芳和马学义的身旁,五班长王全德用枪打死两个叛匪,剩下的两个,吓得调头就跑。

战斗越来越激烈了,二十多个叛匪见冲上来的解放军仅有十来人,妄想依众取胜。

叛匪头子左手提着步枪,右手握着一把八尺多长的矛子,跳出了枯水坑,指挥匪徒,向五班长王全德反扑过来。

赵新华发现后,赶紧从后边猛冲上去,并大声喊道:

“五班长,注意你的侧翼!

王全德调头看时,叛匪的长矛几乎戳到了身上。

他机智地闪向一旁,扣动扳机,不料子弹已经打光,换弹夹已经来不及了。

叛匪的长矛又一次刺了过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新华一个箭步,用身体把王全德护

住,瞅准敌人刺过来的长矛,手起刀落,咔嚓一声,叛匪的长矛被砍成两段。

王全德脱险后,正要反过来帮助赵新华时,几个叛匪向赵新华扑来。

一场激烈的肉搏战在沼泽地里展开了!

叛匪头子体壮个大,要比一米八三的赵新华还高一头,舞着半截矛杆,疯狂地朝赵新华打来。

赵新华迅速举起战刀,狠狠地朝着叛首脑袋劈去。

叛首把头一偏,刀砍在肩膀上,转身就逃。

赵新华尾追上去,猛砍了两刀,匪首穿的老羊皮袄,刀砍不透。

此刻,另有三个叛匪急忙上前为匪首解围。

匪首翻身端枪,直戳赵新华下腹。

赵新华飞起一脚,不偏不倚,正踢中匪首手腕,把端着的枪踢掉了。

匪首刚要弯腰拾枪,赵新华一个箭步冲到跟前,一连砍了五刀,叛匪脑袋被劈成了两半。

战斗正在激烈进行,突然从敌群中飞来一颗手榴弹,恰恰落在赵新华的脚前,他一脚将手榴弹踢出几尺远,未见爆炸,原来是叛匪连弹盖也没揭开就投了。

赵新华拾起来,拧开盖,又把手榴弹准确地甩向匪群。

爆炸声过后,又有三个叛匪跑到他跟前,一个举着叉子枪,一个举着马刀,一个举着铁棍,往赵新华头顶砸来。

敌众我寡,赵新华浑身是胆,脸不变色心不跳,和叛匪展开了白刃格斗。

他心生一计,有意退后两步,卖个破绽,把右边的叛匪闪过,使劲猛搡左边的叛匪,另一个叛匪急忙挥着铁棍向他砸来。

这时赵新华已经巧妙地跳出圈外,叛匪的铁棍落了空。

赵新华趁隙备好了战刀,迎着端着叉子枪戳过来的叛匪,手起刀落,连砍八刀,砍死了这个敌人。

剩下的两个叛匪一同扑来,分别抱住了赵新华的左右臂。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给了赵新华极大的勇敢和智慧,他决心为消灭叛匪,为藏族人民的彻底解放献出自己的一切。

猛然,抱着他右臂的敌人,伸出一只手企图夺他手里的战刀。

赵新华灵机一动,把刀往旁边一扔。

愚蠢的叛匪松手去抢刀,赵新华趁机把抱着他左臂的叛匪打倒,飞起一脚踢到一旁。

右边的那个叛匪,舞着双刀向赵新华劈来,赵新华侧身闪过,瞅准一个空隙,猛扑过去,把叛匪的两手握住,猛拉猛推,夺回了自已的战刀。

赵新华挥舞大刀,朝拿着刀的叛匪一连砍了十三刀,叛匪终于被砍倒了。

拿铁棍的叛匪撒

不平凡的人生

腿就跑,赵新华紧紧追上,连砍五刀,最后一个匪徒也给报销了。

战斗胜利结束了。

在这次激烈的搏斗中,赵新华负责的排,歼灭叛匪七十八名,缴获各种枪支四十二支。

赵新华劈死了四名叛匪,保护了战友,为人民立了功。

赵新华牢记毛主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努力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出色完成任务,又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选自1969年10月《人民军队》报社《革命英雄主义万岁》一书)

大武口区裕园社区的老人赵新华今年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他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是社区里的“明星”。

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恰似一曲跌宕起伏的人生乐章。

赵新华是甘肃会宁人,生于1935年。

他天资聪颖,7岁就能认千余字。

1951年,16岁的他参军入伍。

在军队,他经受住了种种考验。

3天的急行军是参军后闯的第一关,他咬着牙挺住了。

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后,就开始为抗美援朝进行大练兵活动,部队的生活由部队自己解决。

于是,他们养猪、种菜,还到40公里外的森林里砍柴卖钱。

他每天要背回50公斤干柴,常累得精疲力竭。

晚上,他们三个人盖一床被子,顾了上头顾不了下头,冬天只好当起“团长”。

他们用盐水刷牙,自己做鞋、缝衣服。

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个个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1952年,他与其他7人被调到西北军区骑兵司令部。

第二年,军区成立示范连,协助对师、团干部的轮训工作,他被选为班长。

1956年,赵新华被兰州军区分配到骑兵四团,此时他已成长为一名排长。

1958年,牧区实行人民公社化,反动分子发动武装叛乱,在为期四年的剿匪战争中,他参加了许多次战斗,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

在生死关头,他始终英勇无畏,敢打敢拼,屡立战功。

可生托洛哈一仗让他终生难忘。

那天一大早,战斗就打响了。

敌人被打退了,随后又反扑

过来。

他看准时机,率领十八名战士直插匪群。

匪首恶狠狠地向他扑来,他手疾眼快举刀向匪首砍去。

最后他们勇敢地把敌人打得仓皇逃跑。

那次战斗他们共打死打伤敌人78名,缴获枪支42支、各种牲畜3000余匹(头),他荣立了二等功。

1971年,他调到平罗县,先后任平罗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平罗县副县长、平罗县人大副主任。

不管在哪里,他都牢记党的恩情,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堪称楷模。

(摘自2006年8月15日《石嘴山日报》)

3月7日晚7时许,赵氏夫妇散步至县体育公园,忽听不远处的铁桥边有人叫了两声“救命”,是童音,很弱。

64岁的赵新华忙跑过去,见桥下东岸边浮冰塌了一大块,一男孩(石皓东)一上一下地在距东岸1米多远的水中扑腾,向南2米多处,另一男孩(沈诗哲)也在水中挣扎。

老赵跺跺岸边的冰,还算结实。

就伏下身趴在冰面上,伸出两臂急速向怀里划水,小皓东被水一带,向岸边移近了一些。

老赵猛一探手抓住小皓东的衣服,把他拉上了岸。

小皓东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双臂指向水中,嘴里啊啊地叫着,示意快救小诗哲。

此时,老赵的老伴王玉兰从附近捡来一根2米多长带杈的木棒,老赵接过,用枝杈好不容易勾住小诗哲的裤子,往岸边拽,拉脱了一条裤腿,老赵拽紧

农村改革的带头人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稿

※王锐

裤子,就势把小诗哲拉了上来。

老王在那边脱下外套裹住小皓东,冲老赵直喊:

“一定要救活他。

”老赵把小诗哲放在桥头小平台上,用自己抗美援朝时做卫生员掌握的急救方法对小诗哲施救。

揉腹,按胸,捏住鼻子进行人工呼吸,吹、吸,反复三次之后,小诗哲哇地一声,吐水出来。

老王跑到路边,喊来一骑自行车的民工,依小皓东指引,找到了两个孩子的家长。

老赵还不放心,特意对小诗哲的家长说,赶快送孩子上医院,洗胃涮肠。

回家时,老赵才感觉到身上湿淋淋的,手指也伸不展了。

(摘自2000年8月17日《宁夏新消息报》)■

背景资料:

1978年12月18日——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制订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

明确规定: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风雨沧桑,30年神州巨变。

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我们不得不提起被誉为“甘肃小岗村”的青江驿,慕名采访了当年引领这场农村变革的“先行官——唐俊英。

唐俊英:

出生于1931年,会宁县太平店镇人。

1952年参加工作。

1958年任甘沟中心乡乡长。

人民公社化后曾在八里、翟所、太平店、老君、青江等公社担任副书记、书记等职务。

1983年调

县城工作,任县人大常委会文教卫生科科长,1993年退休。

1978年初,唐俊英调任青江公社党委书记。

青江是会宁东南部山区比较贫困的地方。

当时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生产停滞不前,社员生活极其困难。

一年的庄稼仅够吃3个月,9个月都靠吃国家救济粮。

“大锅钣”、“八两粮”把人吃懒了,心吃散了,地越种越贫,粮越收越少,集体经济成了空壳壳。

“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缺粮缺草,耕作大家畜少,致使土地荒芜。

人们住的是土窑洞,有的家庭家产不足50元。

有一笔数字触目惊心:

1973年至1979年7年内,全公社向国家交售公购粮25.5万公斤,却吃国家回销粮266.5万公斤.是交售粮的10.4倍。

7年内花国家救济款27.44万元,户均229元,人均39元。

集体欠银行和信用社贷款34.2万元,个人欠2.68万元。

两项合计户均欠债316元,人均53元。

三年困难时期和70年代困难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这位公社书记的心,1960年他在下队时亲眼目睹了农村饿死人的惨状。

特困时期老百姓挖野菜,吃糟糠充饥,面黄肌瘦,艰难度日的情形时时浮现在眼前。

两种思想在他脑海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是保官置群众的疾苦于不顾呢?

还是冒着撤职批斗的风险解决群众困难呢?

这位人民的公仆心里想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牢记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时只有一个念头:

让老百姓吃饱肚子。

于是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后者。

1978年7月,农村社教工作组撤离后,他果断做出决策,给全公社每个社员划分自留地一亩。

当时全省执行中共甘肃省委20号文件规定,自留地不能超过当地生产队所有土地的10%,按照这一规定,青江公社每人只能划地3—4分,因此当时反响强烈,唐俊英索性置之不理。

当年青江公社农民每人一亩自留地打了200多斤粮食,解决了一个人半年的口粮。

第二年全公社群众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实巴脚的老百姓已经尝到责任田的甜头了。

大家心情舒畅,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多划自留地带来的变化使唐俊英深切地体会到,不改,就没有活路;要改,咱就改彻底,一次到位——“包干到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一个冬天,一场大雪使会宁东南部的山区青江公社沟沟岔岔银装素裹,贫瘠的山村显得格外寂静。

一位年近半百,穿着朴素的农村干部踏着厚厚的积雪,翻山越岭,走访农户。

他就是青江公社党委书记唐俊英同志。

他正在走访群众,和乡亲们商量一宗群众盼望干、干部不敢干的大事—包干到户。

他爬了一山又一山,走了一村又一村。

乡亲们的艰难生活使他久久不能平静。

他不会忘记,这些年来,人民公社违背自然规律和群众的意愿,盲目调整种植结构,逼着农民在“龙口夺食”的大忙季节抢修梯田,生产上的瞎指挥,强迫命令,不切实际的乱摊派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唐老形容当时农村生产的情形是:

“上地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出工不出活,干不干八分工。

”那套穷过渡的办法,把人拖穷了,把土地拖瘦了。

这一连串的教训,加之广大群众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要求,更加坚定了唐俊英在青江公社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决心。

当地群众开玩笑称他“唐知县”,唐俊英想,“唐知县”尚且懂得“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道理,我老唐是个共产党的干部,对群众的事绝不含糊。

唐书记主持召开公社干部会议,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

顿时,会议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热烈支持的,也有坚决反对的。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有的同志认为,包干到户会动摇“三级所有”,是“挖社会主义的墙角”。

想想青江公社的家底,老

唐同志“忽”地站了起来,他激愤地说,我们公社、大队、生产队都负债累累,是个负数,“三级所有”实际上成了“三级没有”,哪里还有什么“墙角”可挖?

唐俊英顺应广大社员的迫切要求,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在干部会议上明确宣布:

在青江公社62个生产队全面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听到这个消息,全公社群众精神振奋,拍手称快。

大家伙儿纷纷表示要甩开膀子大干苦干,让低产田变高产田,让多年撂荒的土地生金。

唐俊英同志带领社队干部,冒着三九严寒,跑遍了全公社所有生产队,和群众商量,调整搭配土地,落实生产责任制。

家家户户对分田分地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晚上大伙儿坐在炕头上商量,白天扛着铁锹、拿着皮尺丈量土地。

大人娃娃都跟着,帮着拉皮尺、记数字,有的还把水和饭送到地头。

没过几天,各队把地分了,牲口分了,农机具分了。

青江公社的人民以空前火热的干劲,迎来了八十年代第一春。

每天早上鸡叫三遍,山村里闪耀着一道道亮光,那是早起的社员打着手电筒积肥。

还是过年的时候,不少农家的“掌柜的”就已实行全家总动员,摩拳擦掌,修理农具,开展了备耕活动。

1980年,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全公社的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

人均产粮1000斤,除了上缴国家的公购粮,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

8月28日甘肃日报记者王明庸报道:

“定西地区夏粮丰收。

”文中说:

“试行包产到户的会宁县青江公社夏粮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总产和单产都比去年增长了一倍以上。

老百姓的心里乐开了花,群众从内心深处感激他们的父母官——“唐书记”。

青江公社实行包产到户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祖厉河畔,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呼声越来越高。

1980年7月,中共会宁县委根据邓小平、姚依林关于在经济落后和生活困难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的指示,在认真总结青江公社

祝贺心系会宁老龄工作的张维罴先生九十华诞

※王仁

经验的基础上,发出了《关于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意见》的文件。

这时候,青江公社已经捷足先登,成为全县农村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也被誉为甘肃省的“小岗村”。

成为县内外学习的榜样。

到1981年底,全县落实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翻开了会宁发展新的一页。

30年过去了,现在的青江驿,人们早已摆脱贫困,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

今年78年岁高龄的唐俊英,已经满头白发,饱经风雨的脸上布满了皱纹。

魁梧的身材,稳健的脚步,洪厚的嗓音,给人以忠厚的长者印象。

在县城住着宽敞舒适的楼房,家中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享受着快乐的晚年生活。

这位引领农村改革的带头人,回想起当年的那场深刻变革,仍然充满自信。

他由衷地赞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政策,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才使农民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2000年5月,是《桃花山》杂志创刊第3个年头。

当月,中学退休教师张维罴老先生给《桃》刊投来一份稿件,题目是《为老龄问题进一言》,全文1300余字。

文章首先强调“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现有老龄人口一亿五千万,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强,比例还在增长。

”然后阐述了老龄工作的重要性,吁请成立老人的群众组织(县有老年协会,乡有分会,村有小组),并提出制定章程、保护老人权益及具体思想工作等八个方面的问题。

是年7月1日出版的第7期《桃花山》在《群众之声》栏目内刊发了此文。

当年11月17日,张维罴、周德等牵头联合社会上的32位老人给时任中共会宁县委书记的彭维友、时任会宁县长的李兰文写了《关于成立老龄组织的建议》的公开信,仍于《桃花山》杂志2001年第3期(总第39期)《群众之声》栏目中刊发。

文章及公开信中明确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观点。

2000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岚清有关老龄问题的讲话,

怀念大哥

※郭发祥

强调把老龄工作做到社区。

张维罴老先生文章中提到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竟然和李岚清副总理所讲的不谋而合。

2001年1月15日县委决定成立会宁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并设办公室,时任民政局局长的贾忠任主任,他牵头召集部分公开信发起人及《桃花山》杂志社的人员于3月31日在桃花山新区的福田饭庄开会,与会20余人,成立由15人组成的会宁县老年人协会筹备委员会,王伦任主任,汪之信、赵晋任副主任。

会后还摄影留念。

张维罴、李秀英(女)等由于时年已逾七十,再未参加筹备小组。

2001年5月20日,会宁县老年人协会第一届会员大会在县文化馆大楼会议室举行,与会103人,选举产生了37人组成的理事会、11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成立了4个办事机构。

《桃花山》为老年人协会的成立出了专刊(总第43期),辑录收存了全部老年人协会成立的史料。

今天会宁县老年人协会已是第三届理事会,已走过了7年的历程,而《桃花山》杂志已步入第11年岁月,会宁县的老龄工作正在丰富多彩地向前发展。

回首过去,我们应当记住为会宁县老龄工作呼吁奔走的先躯——张维罴老先生。

值此张老先生九十华诞的喜庆之日,谨以此文为张老祝寿。

祝张老年逾期颐,健康长寿。

2008年7月8日

大哥辞世已经二十多天了,失去亲人的悲痛还在无时无刻地折磨着我们兄弟姐妹、侄儿侄女以及大嫂的心,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不知要延续到何时……而在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时,还要时时不断地在父母亲面前编造谎言,隐瞒大哥去世的消息。

倘若父母亲知道了大哥病逝的事实,将会发生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