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工作总结.docx
《德育渗透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渗透工作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一: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理化初级中学陈会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看需要,亦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各学科教学实施德育渗透。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教师必须了解:
一、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1、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2、渗透良好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
3、渗透社会美德教育
4、渗透爱(:
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三、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信息和内容。
教师针对教材进行挖掘利用。
列入备课必须环节之中。
2、教师自身学识和教学风范对学生的影响。
大到教师治学的严谨性,规范性,远大志向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小到仪表形象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3、针对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如文科类重点是传承中华美德、时事政治、法律知识等方面,对于理科类重点是从科学探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4、开展学科活动。
我校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广泛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艺术节活动、辩论会、演讲、“唱响红歌”合唱比赛等。
5、德育渗透工作与德育科研紧密结合。
在十一五德育科研工作中,将十一五课题: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学生文明行为的研究与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进行研究探索,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和多篇优秀论文。
进一步促进了德育渗透的有效实施。
6、注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即,将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观念转变为既教书更要育人!
特别是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师行为要求,包括组织教学环节、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为人处世的方法、文明礼仪的示范等。
7、加强对广大教师师德规范的要求。
制定了《佳春中学教师仪表规范要求》,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开展师德演讲会,评选师德先进等活动,
8、要求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经验。
目前,我校已有多篇文章在各科教育学会上获奖。
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
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
教师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的培养。
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在教学之中来实现的。
篇二: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沙湾县第一小学20XX——20XX学年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
一、理论引领,是学科德育的前提
学科德育的落实,关键是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
要使教师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进而自觉地“融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一)抓学习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让教师抓住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
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到“三个不等于”:
第一是教学不等于智育,第二是分数不等于质量,第三是活动不等于德育。
“三个不等于”的观点在全校教师中逐步形成,使旧的教育观、教学观发生转变。
学校还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积极开展多学(学理论、学范例),多思(反思成效、反思差距),多听(听经验介绍、专家辅导),多研(评课、交流、参与课题研究),多实践(积极参与学科渗透德育研
究实践)的学习活动。
“五多”学习活动帮教师提升了认识、明确了目标、知道了方法、消除了困惑。
(二)抓示范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实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知道应该做,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没有章法”。
因此我们注意发挥学校市、区骨干教师的引领力量,开展了“什么是一节好课”等系列的活动。
让他们上引路课、观摩课、并加强会后的研讨、交流,使教师们学有实例。
(三)抓反思
学了理论,看了范例,余下的就是开发并落实教材中的寓德点及本班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成败。
把这些作为反思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既为教师提供撰写论文、总结、案例提供材料,又可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素材。
二、完善制度,是学科德育的保证
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
充分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促使学科德育工作走上正轨的必经之路。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研究,我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使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规范化、系列化。
三、强化课堂,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中心
有人说:
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
不懈的追求。
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实践研究中,为了使学科实施德育更具实效性,学校初步总结出德育渗透课的教学模式:
三环节、三步法。
三环节即“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步法即“备课挖掘--讲读渗透--总结延伸”。
(1)备课挖掘。
一是做好每册书的渗透德育总规划。
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德育内容的条、块、点,恰到好处地挖掘、体现到位。
二是分解总目标落实到单元、到每节课。
三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体现三维目标的具体实施内容、方法。
(2)讲读渗透。
即按备课教案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自觉讲到位。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一般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在课堂导语中体现、在课程背景上体现、在涉及人物上体现、在学科教学目标上体现、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上体现,以及在组织评价教学中体现等等。
根据需要抓住主要点实施教育。
(3)总结延伸。
在组织、总结、评价中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又要注意情感的升华。
并布置课后相关的读物,拓宽学生的精神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
20XX.7
篇三: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大兴学校小教部《纲要》工作总结
《纲要》实施后,我校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学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确立了以“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围绕我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狠抓课堂教学、构建全新理念、力求办出特色。
广大教师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全校学生主动合作、勇于创新;课题实验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
-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
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
一、我校德育渗透的途径的情况
(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
教师教学
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
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4、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
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5、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
其中“知”是指对思
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
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
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
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
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6、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注重学科的平衡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注重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将学校的骨干教师分布在各学科中,以点带面,起到辐射作用,积极带领其他教师作好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
特别注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配备,如:
刘银珠老师任品德组教研组长,以带动提高该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身边的德育资源,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使其更能适应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紧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