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105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一:

人教版

  第一组

  1草原(老舍)2*丝绸之路3白杨(袁鹰)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第二组5古诗词三首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辛弃疾)6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7*祖父的园子(萧红)8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9*儿童诗两首我想(高洪波)童年的水墨画(张继楼)

  第三组

  10杨氏之子(刘义庆)11晏子使楚(《晏子春秋》12*半截蜡烛13*打电话第四组

  14再见了,亲人(魏巍)15*金色的鱼钩(陆定一)16桥(谈歌)17梦想的力量(江菲)第五组

  18将相和(司马迁)19草船借箭(罗贯中)20*景阳冈(施耐庵)21*猴王出世(吴承恩)第六组综合性学习:

走进信息世界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路甬祥)神奇的电脑魔术师(路甬祥)网上呼救把握自己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第七组

  22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徐光耀)临死前的严监生(吴敬梓)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曹雪芹)23*刷子李(冯骥才)24*金钱的魔力(马克·吐温)第八组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羡林)26威尼斯的小艇(马克·吐温)

  27*与象共舞(赵丽宏)28*彩色的非洲(彭仁)

  1《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

《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

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

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

  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

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

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

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

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

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

?

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

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

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

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

  的。

  如:

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

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

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

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

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

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

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

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

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

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

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

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

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丝绸之路》说课设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课《丝绸之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本。

这篇课本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文化的友谊之路。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驼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介绍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复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本文是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采用“自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4、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五、说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西游记》主题曲、丝绸之路路线图、丝绸之路风光图片。

  学生准备:

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引入“丝绸之路”。

  2、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同时出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3、学生齐读课题《丝绸之路》。

  (音乐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的提起学习的兴趣。

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不仅给学生作了示范,还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诵声中充满了想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读课文。

  阅读要求:

划下自己不懂或喜欢的地方,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2、全班交流。

3、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自读自评为主,教师查读为辅。

让生在诵读中实现与文体初次对话,扫清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收获。

你知道了什么?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会有不同的收获。

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深入课文,把握主旨

  出示重点句,学生齐读“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1、思考: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

“伟大”体现在哪里?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体现“伟大”的相关语句。

  3、全班交流。

4、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5、教师随机板书:

友谊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

  6、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体会两国人民的友好心情。

  (通过以上设计,充分采用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朗读、思考、讨论的时间充分还给了学生。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突破教学的重、难。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总结升华、扩展延伸

  1、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学生欣赏丝绸之路风光图片。

  3、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4、布置作业:

将文中四字词语摘抄下来。

  (通过拓展,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于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不够,于是我就收集了相关资料以补充课文,让学生能更深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让学生欣赏古今丝绸之路的风光不仅重温了课文,还加深了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与开头的音乐导入相呼应。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要说的是板书设计。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我随机进行板书。

  友谊之路

  2商贸之路

  文化之路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课标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3.《白杨》说课稿

  教材简析:

  《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再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篇二: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桥》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6课。

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展开的,层次清晰,结构明了。

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写法也极具特色: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拥戴、放肆、祭奠”等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三、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境界。

为此,我认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应付考试。

教师的“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目的。

因为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掌握并运用方法则能学到无限的知识。

只有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上,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其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具备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应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据,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最终让整堂课呈现整体性、情感性和人文性,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至于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

教师还应加强引导

  五、教法设计

  1.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以现代化的教学手

  段为媒介,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并在“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最终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以学生为主体,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感悟支书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

  

(一)课前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汉字的结构规律,充分利用合体字的构字特点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2.综合运用三种方法理解词语。

⑴查阅工具书,找出词语中的关键字,弄清它的意思。

⑵拆解词素,合并意思。

⑶联系上下文。

  3.指导学生运用审、明、读、标、划、注“五字预习法”预习课文。

(审:

看见题目后要想一想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

明:

把课文后面的习题作为预习课文的重点要求。

读:

读熟课文。

标:

标出生字新词。

划:

划出重点词句。

注:

写出阅读后的感受。

  

(二)课内学法指导

  1.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思考,合作、探究等方法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

  2.通过图片资料、文本资料、理解重点内容、分析重点词句、课题分析五种方法,感悟支书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七、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领悟“桥”的深刻内含,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八、课前准备

  准备洪水暴发的视频,生字教学视频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九、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记得我们学过的《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

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作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

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洪水袭来时人们自救的文章。

出示课件1(板书:

16桥)

  1.播放视频资料。

  2.学生看视频,听范读。

  3.指导学身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身生审题。

(课件2)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

让学生回顾15课《金色的鱼钩》的学习过程,总结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学法,做到学习迁移。

  

(二)检查预习效果,扫清阅读障碍。

  1.播放生字教学视频,认读生字,分析生字。

  肆揪瞪搀祭奠

  教学意图:

让学生自由拼读生字,分析字形,了解字义,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2.出示课件3,理解词语。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放肆、呻吟

  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

  教学意图:

让学生运用拆解词素,合并意思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三)品味语言,感受洪水的凶猛,体会人们的紧张、害怕

  1.让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出让自己感到害怕、紧张的语句。

  2.结合课件图片资料4,组织学生品读句子。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从“咆哮”、“狂奔”、“一米高”、“放肆地添着”、“爬上”、“白茫茫”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的紧迫,为体会老汉的精神奠定基础。

  3.结合课件图片资料5、6、7、8,组织学生品读句子。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等词语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人们的心情之紧急。

  (四)品读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1.出示学习方案(课件9),学生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2.出示课件10、11、12,组织学生分析老汉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意图:

采用版块分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老汉每一个举动的精神与内含,体会其沉静果决,把生的希望让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

  3、出示课件13。

  教学意图:

在此揭示课文的结尾,让学生认识到小伙子和老汉是父子关系,从而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使其更感老汉的伟大。

  (五)拓展谈话,理解“桥”的含义

  1.出示课件14,组织讨论:

文题中的“桥”只是指村中那座窄窄的木桥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机小结。

  一座桥一座故事,窄窄的木桥被洪水冲走了,但是全村百姓的心里却建起了另一座桥,那就是老汉和儿子用生命筑起的生命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座桥将永远的留在全村老百姓的心中。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六)体会特点,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

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独俱匠心。

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出示讨论方案(课件15)。

  2.小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发现多。

  3.各小组汇报本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