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978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docx

《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docx

阅读与写作1期末复习指导081210

阅读与写作

(1)期末复习指导

(08.12.10)

 

一、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梳理

二、关于阅读论与考试的方式和题型

三、关于论述题的几种类型:

四、关于阅读题的体裁和答题的切入点:

五、关于复习考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梳理

第一章“文章解读的理论和方法”

 

1.什么是文本的多角度解读?

文本的多角度解读,就是从不同的视角,来欣赏文本的艺术性,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和美学意蕴。

从《瞎子摸象》寓言来谈文本解读的局部与整体、一维与多维、角度与全息的关系。

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多主题解读。

爱情小说、历史小说、哲理小说、经济小说的不同理解。

2.文本解读的主要角度及适用对象

这里讲的几种解读方法,如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语义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都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

这些解读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阐释功能:

○社会学解读——理解现实意义

小学的《为人民服务》、《难忘的启蒙》。

中学的《记念刘和珍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拿来主义》等。

○文化学解读——挖掘思想底蕴

小学的古代寓言《矛与盾》、《郑人买履》,《清明上河图》。

《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语义学解读——把握词语信息

许多课文都可以进行语义学解读。

小学的古诗陆游的《示儿》、李白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中学的冰心《我梦中的小翠鸟》、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等。

○接受美学解读——重构文学形象

小学的《景阳冈》、《卖火柴的小女孩》。

中学的铁凝《我有过一只小蟹》、庄子《疱丁解牛》等。

3.社会学解读

○解读鲁迅《拿来主义》的片断: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解读王蒙的《不设防》:

我有三枚闲章:

“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

“无为”与“逍遥”都写过了,现在说一说“不设防”。

不设防的核心一是光明坦荡,二是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

为什么不设防?

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

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

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

我的毛笔字写得很差,但仍有人要我题字。

我最喜欢题的自撰箴言乃是“大道无术”四字。

鬼机灵毕竟是小机灵。

小手段只能收效于一时。

小团体只能鼓噪一阵。

只有大道,客观规律之道,历史发展之道,为文为人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设防,只是小术,叫做雕虫小技,靠小术占小利,最终贻笑大方。

设防就要装腔做势,言行不一,当场出丑,露出尾巴,徒留笑柄。

设防就要戴上假面,拒真正的友人于千里之外,终于不伦不类,孤家寡人。

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乃至敢于自嘲,意味着清醒更意味着自信,意味着活泼更意味着真诚。

缺点就缺点,弱点就弱点,不想唬人,不想骗人,亲切待人,因诚得诚。

不为自己的形象而操心,不为别人的风言风语而气怒,动不动就拉出自己来,往自己脸上贴金。

自吹自擂,自哀自叹,自急自闹,都是一无所长,毫无自信的结果,都实在让人笑话。

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设防是最好的保护。

亲切和坦荡,千千万万读者和友人的了解与支持,上下左右内外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比马奇诺防线更加攻不破的防线么?

之所以不设防,还有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们没有时间。

比起为个人设防来说,我们有更多得多、更有意义得多的事情去做。

把事情做好,这也是更好的防御和进攻——对于那些专门干扰别人做事的人。

因为不设防是不是也有吃亏的时候,让一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得逞——乱抓辫子乱扣帽子的时候呢?

当然有,然而,从长远来说,得大于失,虽失犹得,不设防仍然是我的始终不悔的信条。

○解读爱因斯坦于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的演讲稿《悼念玛丽•居里》: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

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

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4.文化学解读

○古代寓言《郑人买履》:

○解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阁楼》一文,是一篇描写景物的短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

其丰富的主题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语句折射和渗透出来。

作者着力描写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但又不囿于小屋本身,而十分注意小屋周围环境的配置,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腻的描绘:

小屋点缀了山,树又点缀了小屋;小屋有限的“领土”与无限的“领空”;花园有形的围墙与无形的围墙;小屋白天的明亮清晰与夜晚的朦胧缥缈,等等。

文章定景换点,从各种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使景物的特征毕现。

文章开头说小屋点缀了山,“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下文就讲树又是如何来装点小屋,使小屋“有了许多特点”,提供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这可以使我们领悟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

人点缀了自然,自然也给人绿色的、富于活力的生存环境。

古代哲学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就是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如果人与自然不是相互点缀,而是相互对峙,人类就会逐渐走向自我毁灭的悬崖边缘。

作者又写道:

“小屋受了土地的限制。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

”然而,“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

可见,这个小屋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可以囊括宇宙万物。

这种开放性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可以为我们开拓出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

如果进一步引申的话,可以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潜力和能量却是无限的。

一个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然而,他“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的空间、他所感觉和影响的空间却是无限的。

开放性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活力和生机,开辟出新的发展前景。

作者还在文章中渗透出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即人所创造的美好事物都是艺术品,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美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之中,就在我们的审美眼光中。

正如雕塑艺术大师罗丹所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只有具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才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才能和美好的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创造美的价值。

人们和自然相处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5.文体论解读

文体模式能给阅读暗示解码方式。

解码,也是电子计算技术中的一个术语。

它指的是根据某种双方共认的组合规律,把一组特定的代码还原为某种信息的过程。

现在已成为人们研究阅读或欣赏文本时所用的一个术语。

写作既然是一种信息的编码过程,那么阅读就是一种信息的解码活动。

读者要理解、读懂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就必须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语言代码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使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

而这种语言代码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就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

读者只有根据文体模式所暗示的解码方式,才能“破译”作者所编制的代码组合规则,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所携带的思想内容,同时接受话语信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其他美学信息、潜在信息等。

○解读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

○解读冰心的抒情散文《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境,如归故里。

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解读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著名意象诗《在一个地铁车站》

全诗共两句: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想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花瓣数点。

意象诗是庞德倡导的一种诗体。

它是受中国古诗尤其是唐宋诗歌的影响下形成的。

美国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诗的借鉴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意象并置的排列句法。

如唐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还有元马致远的小令《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些诗中的意象是内在的、与诗的固有情绪相联系的意象群体,是一种情景的合一,是诗的意境。

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它能提供读者以深远、隽永的想象和思索,来扩大诗歌的内涵。

但诗句中意象词之间的句法关系不明确,无法连成一个完整的句式。

这种方法成了美国意象派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是意象叠加的表现手法。

这是意象并置的特殊形式。

诗中“喻本”与“喻体”两个并列的意象同时呈现,形成了“意象叠加”。

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高适的《听张立本女吟》: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马戴的《灞上秋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辛弃疾的《满江红•题冷泉亭》:

“照影溪梅,怅绝代佳人独立。

”意象叠加,指的是比喻性意象不用联接词而直接与所修饰的意象连在一起,是意象并置的特殊形式。

并置意象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或者说是多义的,它给了读者一定的想象、补充余地。

而意象叠加是隐喻的一种,其两个句法上孤立的意象是比喻关系,按庞德的说法是“一个思想放在另一个思想上”。

另一意象派诗人休姆的解释是:

“诗人被一个景色所感动,他从这景色中选取特定的意象,写在不同的诗行里,并置在一起,用以暗示或唤起他所体验到的状态。

”其方法是“两个视觉意象形成一个可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它们联合起来暗示一个不同于两者的新的意象”。

庞德这首诗的前一个意象是地铁车站门口,过往人群的脸庞幻想般闪现,后一个意象是被雨淋湿的一个老枝上有几朵花瓣。

后者的意象是修饰前者的意象,给人一种佳境即将离去的感觉。

两个意象的和弦,表达的是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易逝感。

如果没有文体意识的话,是很难对这首诗进行解读的。

6.语义学解读

○解读《高处何处有——赠给毕业同学》

○解读冰心《我梦中的小翠鸟》

它篇幅短小,立意含蓄,需要运用语义学的方法来进行解读。

作者梦中坐在“一辆飞驰着的车里”,而且“坐垫和四壁都是深红色的”。

这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飞驰着的车”是否暗指时代的或人生的时间列车呢?

“深红色”可否理解为时间向度的一种暗示性定位?

小翠鸟则是散文的主体性意象。

它“极其纤小”,“绿得夺目,绿得醉人”,而且闪烁着“不可逼视、翠绿的光”,“清脆地吟唱着极其动听的调子”,歌声还如此“高亢”。

一个弱小的生命,竟是如此地充满着盎然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机,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美好的歌声,增添一个动听的乐章。

我认为这完全是作者自身现状的生动形象的艺术写照。

“极其纤小”,说明小翠鸟生命的力度与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相比是十分微弱和有限的。

“绿得夺目,绿得醉人”,可见生机盎然,生命的活力四处外溢,甚至使其他的生命都“夺目”、“醉人”。

它还闪烁着“不可逼视、翠绿的光”,小翠鸟仍然充满斗志,精神激昂,屹立于世界面前。

“清脆地吟唱着极其动听的调子”,歌声还如此“高亢”,小翠鸟还以自己创造的美,为世界增添美丽的色彩和音符。

而且,它所创造的美妙“歌声”与那纤小的身体具有如此大的反差。

小翠鸟的象征主体可以做多方面的理解,是作者自身,是作者毕生的追求和理想。

作者之所以觉得这个梦“神奇”,还要“永远铭刻”心中,是因为小翠鸟这个意象引起了作者心灵的共鸣,它们是那样地息息相通。

结尾作者留下了余韵,是什么使作者做了这样翠绿的梦?

我们可以说作者一生献身文学事业的不凡经历,是这个翠绿梦的现实基础。

这个梦也可以说是作者对文学事业毕生追求的艺术的象征和写照。

第二章“诗词、散文鉴赏”

1.现代抒情诗的鉴赏

○解读食指的《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当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仍然固执地望着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

这些诗句纯净、隽秀、真挚,它出现在知青们普遍开始厌倦政治运动,在逆境中重新思索人生价值的特殊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惊醒和呼唤的作用。

正如诗人林莽所说:

“《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解读台湾诗人商禽的《长颈鹿》

○解读洛夫《边界望乡》

洛夫在写此诗时去台湾已整整三十年。

“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诗人站在边界的那一边,也许只需再往前跨进一步,就能抚摸到祖国母亲温热的胸膛,然而,“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却让他望而却步。

诗人将此时此刻的复杂情绪化成一行行情真意切的诗句,从心中喷涌而出。

“近乡情更怯。

”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而望远镜把隐藏在心中几十年的乡愁扩大,迎面飞来的远山,更使诗人肝肠雨断。

他像一朵凋残的杜鹃花,在边界的那边,吐着最后的血红;像以火发音的鹧鸪,唱着滚烫的歌。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但连自己也说不清是热是冷。

短短几节诗行,把诗人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2.现代叙事诗的鉴赏

○解读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

○解读周作人《两个扫雪的人》

阴沉沉的天气,

香粉一般白雪,下的漫天遍地。

天安门外白茫茫的马路上,全没有车辆的踪影。

只有两个人在那里扫雪。

一面尽扫,一面尽下:

扫尽了东边,又下满了西边,

扫开了高地,又填平了洼地。

粗麻布的外套上,已结积了一层雪,

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雪愈下愈大;

上下左右,都是滚滚的香粉一般白雪。

在这中间,仿佛白浪中浮着两个蚂蚁,

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祝福你扫雪的人!

我从清早起,在雪地里行走,不得不谢谢你!

3.现代哲理诗的鉴赏

○解读冰心《诗三首》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二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

  

  弱小的草呵!

  骄傲些罢,

  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冰心诗集《繁星》)

4.现代散文诗的鉴赏

散文诗的特点是象征性、虚构性、哲理性。

○解读屠格涅夫的《门槛》

○解读贾平凹《贝壳》

5.记人随笔散文的鉴赏

○解读刘义庆《世说新语》

家无长物

小时了了

牛屋贵客

6.叙事随笔散文的鉴赏

7.抒情随笔散文的鉴赏

○解读苏轼《志林》

记承天寺夜游

记游庐山

8.明理随笔散文的鉴赏

教材上讲的三篇《华王优劣》、《祖财阮屐》、《阮裕焚车》,都属于这类明理性散文。

9.科学随笔散文的鉴赏

○解读沈括《梦溪笔谈》

第三章“小说、戏剧文学”

1.微型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

小说样式之一。

也称“微观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袖珍小说”。

起源于英国。

50年代传入日本,小说家星新一曾创办的《宇宙尘》杂志专门刊登此类小说。

美国作家罗伯特•奥弗斯特给它下的定义是:

“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却要具备小说的一切要素。

”欧•亨利则给这种体裁规定了三要素:

立意清新,结构严密,结尾惊奇。

它篇幅微小,摄取生活的一片断、一镜头、一插曲、一瞬间,反映出深刻的思想主题和社会内容。

人物鲜明,突出人物形象的一个完整侧面,“以一目尽传精神”。

构思巧妙,情节单一,具有内在节奏,提供读者联想的广阔天地。

以白描为主,语言简洁、精练。

国外的微型小说多数具备了上述特征,包括我们的港澳台地区作者创作的作品。

但是,这种小说传入大陆后,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向。

比如唐训华的《两地书》、张林的《大钱饺子》、阿城的《雪山》、贾平凹的《老人和鸟儿》等。

2.微型小说的精巧立意

○解读姚艺真的《钓金龟》

○解读[日]星新一《雪夜》

3.微型小说的严密结构

○解读钟玲《永远不许你丢掉它》

4.微型小说的出奇结尾

○解读左琴科《天才的力量》

○解读侯博仁《戏正上演》

5.《永远的蝴蝶》解读实例

○解读陈启佑《永远的蝴蝶》

第四章“儿童文学鉴赏”

1.儿童诗歌鉴赏

儿歌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类别。

唱诵儿歌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教育活动。

婴儿在摇篮里,妈妈便对唱起了儿歌。

10岁以前,儿童们都喜欢传唱儿歌。

按照儿童生活和思维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婴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和语言能力都处于低级阶段,基本上是大人带着他们唱儿歌和做游戏。

第二阶段是学龄前,是儿童想象和思维十分活跃的阶段,对儿歌也最感兴趣:

儿歌可以帮他们认识客观事物,回答他们的问题,表达他们的想象和思考。

他们不仅传唱儿歌,在娱乐游戏时也互相编唱儿歌。

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学龄前儿童,基本上都是在幼儿园这生活的,儿歌已列入幼儿园的正式教材。

第三阶段的儿童已进入小学学习,开始阅读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们已是小学生,不大喜欢传唱小弟弟、小妹妹的"孩子语"了,对儿歌内容的深度和形式的多样化,有了较高的要求。

○解读婴幼儿期作品:

○解读南方童谣

○解读学龄后的儿童文学诗歌:

○解读朱自清《中国歌谣》所载《扯谎歌》:

2.儿童小说鉴赏

○解读谌(chˊen)容《总统梦》

“胖胖,快起来!

“天还没亮呢!

“你昨晚保证了,早晨起来把作业做完呀!

“嗯——嗯,人家刚作了个梦……”

“别说梦话了,快穿衣服,看你爸打你!

“妈,我真的做了个梦嘛!

“好,好,好孩子,听妈的话,快着,抬胳膊!

“我梦见呀,我当了总统了!

“算术不及格,还当总统呢?

伸腿儿!

“不骗您,我还下了一道命令呢?

我……”

“伸脚丫儿!

“管学校的大臣跪在我面前,我坐在宝座上,可威风啦!

我命令:

给老师的孩子作业留得多多的!

这是由100多个字精心构建成的微型小说。

作者截取一个早晨,母亲催促孩子快起床“把作业做完”;孩子却谈梦,“我梦见呀,我当了总统了!

”这样具有表现力的一瞬,写出了当代儿童的心声:

作业太多了!

负担太重了!

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作者把它化做孩子的梦表现出来,既来自学习生活实际,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日有所思,梦有所想。

可见构思独特。

在梦中孩子当了“总统”,还下了一道命令,既写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有“总统”下令方能改变局面,又活现出孩子天真的个性。

文笔幽默、犀利。

 

3.儿童flash作品鉴赏

网络时代儿童flash作品的地位和作用。

读图将是网络时代阅读的一种发展趋势。

我们要重视儿童flash作品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第五章“科学论文解读”

1.科学论文解读的要点

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曾说: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这是说解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

记事的文章要概括其梗要,议论的文章则应探求其观点。

这个“纂言者必钩其玄”,就是我们解读科学论文的基本方法。

所谓“钩玄”,就是要透过具体的文句来归纳和凸现文章内在的抽象理念。

我们可以理解为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一是要勾画出论文的基本结构层次。

二是要提炼出论文的主要观点。

2.解读《要恢复唐以前形体美的标准》

第六章“阅读教学论”

1.我国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

a.知识为中心的讲授—训练模式

这类型教学模式是以对一般认识过程的研究为基础建构起来的。

首先,是将阅读描写为“感知—理解—记忆”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

其次,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理解课文,获得知识与技能,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

即要懂得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

而由于学生已有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完成上述任务,就需要教师的讲解分析或提问引导。

于是,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就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原作者作品原意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基本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这类阅读教学模式又被称为“讲读教学”。

第三,把能力的形成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理解、记忆及通过练习而实现的有效迁移。

认为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理解并记住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基本知识,再通过相应练习加以应用,就能形成阅读能力。

于是,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作为阅读教学的中心;把“讲练结合”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把“感知—理解—记忆—运用”视为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

b.以技能为中心的示范—训练模式

从80初开始,语文教育界出现了“教读式”“导读式”或“自学辅导法”等等对阅读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而这一类教学模式,实际上都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为中心的。

这类教学模式的探索者的基本前提是:

阅读能力实际上是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行为和规则构成的。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揭示学生读书过程中应有哪些行为,这些行为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的。

这类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上,突出的特点是以阅读活动过程和相应的心智操作方式为主线,强调学生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应该积极地但要按一定的程序和操作要领去完成阅读活动。

教师则是通过示范、引导来调控学生的阅读过程。

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在教学中充当“导演”“教练”的角色。

c.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悟—积累模式

对语感及语感教学的认识,与对阅读本质的再认识直接相联。

对阅读本质,一般都理解是“意义获得”或“信息提取”的过程。

80中期后,语文教育界不仅重视阅读过程中“意义信息”的获得,更强调阅读过程本应有的对“情感信息”的获得。

这一变化,实际上是与对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的认识有关,与重视主体自身的体验有关。

而重视“语感”的研究者们,则更多地强调主体的建构特征,重视情感的体验。

在这类模式中,把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个体的言语经验,作为“语感教学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语感教学提出“直觉思维活动是构成语感的核心因素”,甚至称“语感是一种语言直觉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

以语感为中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