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865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验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验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验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验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备课.docx

《实验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备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备课.docx

实验备课

馒头发霉了对比试验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2、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3、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4、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难点:

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

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仪、镊子。

(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几片发霉的面包,供课上学生观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1、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3、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4、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

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2、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1、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2、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

馒头、塑料袋、滴管、水

实验步骤:

1、选4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将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四片馒头看一看有什么变化,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2、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4号馒头发霉时间最晚,发霉面积最小。

实验结论:

馒头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1、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2、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3、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4、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

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

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

你们加热过蜡烛吗?

会发生什么变化?

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

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

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

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小刀、镊子、铁片、烧杯

实验步骤:

1、用小刀把蜡烛切割成小块。

2、把小块的蜡烛放在铁片上,用蜡烛火焰加热,观察蜡烛如何熔化的。

3、熄灭蜡烛,观察熔化的蜡烛遇冷会怎样。

4、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

5、把烧杯放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

6、在烧杯壁上涂上石灰水,看看燃烧后的气体能否让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现象:

1、切割蜡烛时,蜡烛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

2、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

3、点燃的现象是:

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等。

实验结论:

1、切割和熔化时,仅仅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

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

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烟尘等。

2、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

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

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

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

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3、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

1、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

2、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难点:

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部分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谈话:

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材料: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1、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现象。

2、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把食盐放入水中,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给食盐水加热,可以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

食盐的变化是可逆变化。

实验材料:

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

实验步骤:

 

1、量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看察现象。

2、用酒精灯加热水泥浆,观察现象。

3、取部分凝固的水泥块,用锤头敲碎,加水搅拌,看能不能在和成水泥浆。

实验现象:

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一会儿,水泥凝固了。

2、给水泥块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

3、水泥块加水搅拌,不会合成水泥浆。

实验结论:

水泥的变化是不可逆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

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

物体名称实验方法现象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你采用了什么方法?

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话: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

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1)、水和玻璃的变化

(2)、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3)、种子发芽的变化

(4)、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5)、泥土到砖块的变化(6)、树到椅子的变化。

谈话:

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讲解:

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

三、联系实际,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可逆变化,哪些是不可逆变化,并简单说明理由。

一是水泥与水、沙子和碎石混合制作成混凝土,由于水泥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把沙、石凝结在一起,已经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它是不可逆变化;二是面粉发酵后与面碱混合制成馒头,由于馒头已不能再变回面粉,所以它也是不可逆变化;三是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由于水能够在液态、固态、气态之间变来变去,所以它是可逆变化。

讲解:

将水泥制作成混凝上能够构筑房屋,这种不可逆变化在建筑业具有积极作用。

但水泥受潮产生不可逆变化,又会使水泥变质导致经济损失,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

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需要的,如把水泥与水、沙、碎石混合制成混凝土,为盖楼房、铺甬道、砌墙壁所用;而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不需要的,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如水泥受潮、森林失火、铁钉生锈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物质的变化,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四、继续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探究铁生锈的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3、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铁生锈的条件;

2、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生锈的铜、铁、铝制品,如生锈的铜锁、铜钥匙、铁剪刀、铁钉、铝饭盒、铝勺等;放大镜。

2.每组五只玻璃瓶(其中两只带盖),五枚无锈铁钉,少量食用油、食用醋、脱脂牛奶、小苏打、纱布、筷子、凉开水、冷水。

3.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铁生锈及防锈方法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继续问学生:

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

铁生锈是什么样子?

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锈和锈对金属的破坏

(1)认识锈

学生观察桌上的金属制品:

铜锁、铜钥匙、铁刀、铁剪子、铁钉、铝饭盒、铝盆、铝勺。

它们表面生有不同颜色的锈。

提问:

通过观察,你注意到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一样吗?

它们的锈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

小结:

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不同。

例如,铜的锈是绿色的,铁的锈是褐色的,铝的锈是黑色的。

(2)认识锈对金属的破坏

讲述:

现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金属的表面,看一看有什么变化,是否还有光泽,是否平整,有没有小坑小洞,能不能一片片地剥下来。

学生观察。

(可用放大镜)

提问:

请你说一说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

小结:

金属生锈后,表面会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原来平整的表面会粗糙不平,严重的会生洞、剥落。

2、指导学生认识金属生锈的条件

讲述:

你是否注意到我们周围的金属制品并不是都生锈。

有的生锈了,有的没有生锈,这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请你先思考几个问题。

提问:

(1)菜刀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

(2)自行车的哪个部分容易生锈?

(3)铝勺长期放在盛醋、碱或盐的容器里会怎样?

学生思考后回答。

谈话:

同学们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那你们是否能推想一下,金属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讲自己的推想。

谈话:

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来加以验证。

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设计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待所有的学生都选定影响铁钉生锈的某一个因素后,再分组

 本课主要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

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交流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自主设计出对比实验,展开探究活动,本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方案更趋合理、科学。

活动二:

怎样防止铁生锈?

教材中的学生讨论图、提示性语言和防止铁生锈的四种物质的图片,目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交流、探究。

实验材料:

铁钉、纱布、玻璃瓶、小苏打、醋、食盐、油、砂纸

实验步骤:

1、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铁钉表面的覆着物

2、把铁钉放在瓶子里,并编好号码1号:

空气,2号:

装满水,3号:

半瓶水,4号:

盐水,5号:

醋水,6号:

碱水,7号:

装满油

3、一周,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

实验现象:

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实验结论:

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有水、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的条件建立等许多问题都会考虑不周。

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

然后,利用教师准备的冷却的沸水、植物油、砂纸等,学生带来的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等组装实验器材,创设所需环境,以便课后观察研究。

提醒教师注意,如果选用透明塑料袋作为盛放铁钉的容器,透明塑料袋要厚一点,铁钉尖最好用胶带包一下。

学生进行实验。

课后观察、记录。

(由于“铁钉生锈”的实验在课堂上并不能立即显示出结果,因此在学生完成了实验操作后,教师要把他们的实验布置在教室一角,以便课后进行观察。

交流研讨、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汇报,要求学生把实验的装置带来,让全斑学生都能看到不同条件下的现象,由此总结钢铁生锈的条件。

这部分内容应多花费一些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钢铁生锈的原因。

每组选代表汇报。

谈话:

从这个实验结果,你们能总结出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

金属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学生填写课文填空。

三、指导学生认识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钢铁才能不生锈呢?

学生举例回答。

学生认识到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后.

小结:

在生产和生活中,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电镀、涂漆、涂沥青、擦干、加膜覆盖等。

(出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自由活动:

1、金属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拓展活动:

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

 

六年级科学实验备课

 

宿

 

王玉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