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826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5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教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教案

 

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师:

性质:

全校公共必修课单位: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学时:

45学生:

本、专科

学期:

学年第学期

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教版

 

教案序号:

1

授课时间

第1周

授课学时

3

教学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对哲学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掌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派别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派别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思考题与

参考书

1.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幸福散论》(法)阿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课后小结

讲授内容与课堂组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概论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并非一些人所想像的是一门包罗万象、可以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

哲学不是超然于人类生活之外的玄学,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冷冰冰的逻辑。

哲学既是爱智的激情,又是爱智的结晶。

我们学习哲学,不能停留于熟记其中的某些原理、观点,而是要学会哲学地思考,养成一种以哲学的眼光看待我们自身及周围一切的习惯。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关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碎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分析推理构成的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不同于常识,也不同于艺术和宗教。

常识完全依附于经验,哲学则既来源于经验又超越经验。

艺术诉诸人的感性,宗教诉诸人的信仰,哲学则诉诸人的理性。

2.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不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也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另一方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也不能否定哲学的作用。

第二节哲学基本问题和派别

1.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本质的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世界的可知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以及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重要标准。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大部分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可知论;有少数哲学家属于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其中的代表。

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上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对这一问题的不是回答,是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2.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承认这一点就是承认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二元论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平行的本原,但它并不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派别。

由于二元论具有不彻底性,它实际上未能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世界的本原,其典型代表是:

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主张理念是世界的本原),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德国的黑格尔哲学(主张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心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其典型代表是:

中国宋明的陆王“心学”(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莱哲学(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等,具有自发性和猜测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气”一元论,代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原子(这是科学们能够观察到的原子),具有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和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

3.哲学的主要派别

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哲学派别,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经验论与唯理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

(1)事物是否是普遍联系的;

(2)事物是否是变化发展的;(3)是否存在矛盾,矛盾是否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中第三点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的焦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究竟哪一个更可靠。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最可靠,理性认识充满了虚假与错误。

唯理论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真实的、必然的、可靠的。

科学主义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哲学问题,强调对哲学问题和哲学命题进行语言和逻辑分析,其主要代表是逻辑实证主义。

人本主义主张哲学应该以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等关于人的问题为研究重心,其主要代表是存在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是人的本质,理性高于非理性,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非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是人的本质,非理性高于理性,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无论是经验论、唯理论,科学主义、人本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它们都既具有某些合理之处,又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缺陷。

教案序号:

2

授课时间

第2周

授课学时

3

教学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思考题与

参考书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读书与治学》,胡适,三联书店1999

课后小结

 

讲授内容与课堂组织

第三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和发展,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初步提出了物质实践的概念,力图把全部历史归结为生产劳动异化与扬弃异化的辩证运动过程。

第二阶段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神圣家族》为标志。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原则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强调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阶段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

在这一阶段,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系统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创立,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的创立称作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中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与旧的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性、科学性和阶级性。

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理论上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意义与作用,并把实践范畴看作是自己哲学的基本范畴,坚持从实践出发来说明和论证自己哲学的观点和方法。

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自身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利益的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界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依赖于实践。

人类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独特的批判功能对人们的实践产生导向作用,帮助人们揭示活动失误的根源,为人类克服错误、避免失误,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方向。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的表现或反映。

时代精神以三种基本方式存在:

科学精神、艺术精神、伦理精神等;普遍的、具有倾向性的社会文化心理;反映该时代内容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的哲学思想。

在时代精神的不同存在方式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集中、深刻、强烈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反映、表征时代精神,更重要的是在于它塑造并引导着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中反映了时代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而对文明发展产生推动、引导和矫正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开人类文明的大道是不可能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同样,文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没有灵魂的、盲目的、混乱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表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伴随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活的理论而不应成为僵死的教条。

2.20世纪西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西方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而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不满和批评,以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后果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3-1945年),主要是回到青年马克思,回到黑格尔,用黑格尔主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第二阶段(1946-1969年),受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的影响,主张用各种新的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第三阶段(1970年以后),力图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思考来“改造”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承认历史辩证法,否定自然辩证法,突出“否定性辩证法”;强调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具有本体论意义;认为异化或物化是现时代的基本特征;提出解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根本是争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进行“意识形态革命”或“文化批判”;主张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含着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但在总的哲学倾向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其实质是用现代西方哲学甚至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指列宁逝世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斯大林在1938年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和通俗说明,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本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过程中存在简单化的倾向,特别是后来这部著作被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经典甚至是惟一的标准解释,不容有任何异议或修改,在客观上加剧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化倾向,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当时的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主张中脱颖而出,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在总结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系统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的基本完成,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又一次重大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就社会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主要在于,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伟大工具,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愿望的理论表现和深刻反映,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柱。

对个人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人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大意义。

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终身受用。

其次,要认真阅读、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直接论述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第一手材料”,是完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基本依据。

不研读原著,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是要认真读书,力求完整地、准确地、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如果理论上没有根底,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那就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

二是要把读书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用科学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在应用上见成效。

三是要克服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不良学风。

 

教案序号:

3

授课时间

第3周

授课学时

3

教学内容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掌握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了解时间、空间的特性

教学重点

与难点

物质概念,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间、空间的特性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思考题与

参考书

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什么?

《智慧之路》(德)雅斯贝尔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课后小结

 

讲授内容与课堂组织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局限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个别等同于一般。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局限于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仍然是把个别等同于一般。

3.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区别开来,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二.物质与运动

1.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指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

主张离开物质的运动,陷入唯心主义;主张脱离运动的物质,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指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来说,事物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第二,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1)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2)它是认识事物和区别事物的前提;(3)它是事物运动的量度。

夸大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否定绝对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1.时间。

时间指的是事物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它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2.空间。

空间指的是事物存在的广延性和结构性。

它具有三维性。

3.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不可分割,具有客观性。

一方面,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

时间和空间具有无限性,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在空间上也是无限的。

 

教案序号:

4

授课时间

第4周

授课学时

3

教学内容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掌握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实践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法

思考题与

参考书

1.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

2.如何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智慧金块》(印度)奥修,学林出版社1996。

课后小结

 

讲授内容与课堂组织

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或者说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同时自身也得到改造的人类特有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实践是主体借助工具的传导而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并从而改造客体的活动。

主体-工具-客体,是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为了实现目的,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

目的制约手段,手段服务于目的。

实践通过目的、手段而达到结果,就实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际把握。

目的-手段-结果,是实践的运行机制。

2.实践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形式

实践活动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第一,客观现实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按照实践活动的对象划分,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第一,改造自然界的实践,即物质生产劳动。

这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

第二,改造社会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社会革命、改革等都是改造社会的实践的具体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改造社会的实践的重要形式。

第三,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

教育实践、道德实践、艺术实践、审美实践等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3.实践是自然、人、社会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自然、人、社会统一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都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

其次,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惟一现实途径。

最后,实践使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分割逐渐失去意义。

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的世界的发展,不再只是自然界的发展,也不是自然界、人、社会各自孤立的发展,而成为自然界、人、社会的共同的、协调的发展。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人的意识活动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由无机物具有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发展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

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依赖于人脑,人工智能并不是真正的意识,它是以机械、电子装置对人的意识活动的功能模拟。

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任何意识,不管是正确的、真实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结底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来源于客观世界,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3.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意识具有认识世界的作用;

第二,人的意识具有改造世界的作用;

第三,人的意识能够影响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最根本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此外,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利用现有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也是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必要前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否定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但是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主张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它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二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有两个,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多样的物质世界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多样的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客观实在性。

肯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是承认客观事物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和观念受客观现实所制约。

 

教案序号:

5

授课时间

第5周

授课学时

3

教学内容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理解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教学重点

与难点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本质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思考题与

参考书

1.如何理解联系观点?

2.如何理解共性与个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