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790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0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培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国培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国培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国培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国培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培学习资料.docx

《国培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培学习资料.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培学习资料.docx

国培学习资料

正确把握“成长中的我”的地位、任务,恰当设定教学目标

(一)

陈英 金利

陈英:

怎样在“成长中的我”的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直是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本课程我们将围绕“正确把握成长中的我的地位、任务,恰当设定教学目标;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五个专题跟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

本环节,我们主要交流的内容是正确把握“成长中的我”的地位、任务,恰当设计定教学目标。

我在跟很多一线老师交流教学的时候,他们反映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他们备课很辛苦,上课很投入,但是往往一节课上下来,从学生课上的反映中总是感觉和自己预想达到的教学效果不一致,甚至老师说有些课是越讲越乱。

于是,我就问这些老师的备课轨迹,他们的回答很有一致性,就是先根据要讲的教材内容借助不同的媒介查找相关资料,有了这些资料素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把这些打眼的、有新意的、时政性强的案例、素材对号入座地串联起来,以此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是辛辛苦苦准备出来的教学设计经过了课堂实施后却换来了之前提到的效果。

这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

金利:

这个问题的确普遍存在于老师的教学实践当中,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缺乏对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

即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而这三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共同指向的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由于缺乏了对教学目标的关注,使得一节课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也失去了方向性的指引。

陈英:

教学目标是一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目标,选取一定的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经过一定教学过程而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

有的老师说,教学目标在教师用书中,将教师用书中的目标内容抄写在教学设计中就行了。

金利:

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固然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帮助作用,但是具体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地区的学生,需要我们老师在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时,深入思考,创造性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内容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

问题一:

解读课程标准

陈英:

恰当确定教学目标需要从解读课程标准开始,北京市一五六中学的陈怡老师讲授的《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尊重他人对自我完善的重要意义,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与情感。

(二)能力目标

能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深化思考,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陈老师在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找到了课程标准,对于这个内容,课标中有这样的表述: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人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课标中的这两段表述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初中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一些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这一阶段形成。

自尊是个体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基础美德。

他们需要在推己及人中思考自尊与尊他的关系,思考尊他与自我需要的关系,思考行为选择与后果的关系。

金利:

尊重他人的话题,很多学科都有涉及。

如何在解读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中彰显出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价值,陈老师这节课做了有效的实践。

首先,体现在陈老师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很有思考。

自尊不仅表现为自我尊重与爱护,还包含着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而这一点放在“成长中的我”这个主题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他人对自我完善的重要意义,努力实现自我发展。

再有,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体验行为和后果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和判断力,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学生。

陈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即它规定了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等内容。

陈英:

既然课程标准在我们设定教学目标过程中有如此重要的指导作用,那思想品德学科“成长中的我”这一主题中的课标要求又是怎样的呢?

金利: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结构安排上,设置了三大主题——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

每个主题之下又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具体到“成长中的我”涉及的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

“认识自我”主要是围绕初中生青春期的自我认识问题而设计正确认识自我是处理我与他人,集体等关系的重要前提,初中生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健康发展是品德发展的基础,并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形成。

“自尊自强”之一主题的内容是为培养初中生自尊自强品质而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养成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心中有法”主要围绕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必备的法律知识而设计,帮助学生梳理法律、违法、犯罪等概念,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去别、违法与犯罪的去别,树立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防范意识。

在由知引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保护自己的健康成长。

问题二:

研究教材内容

陈英:

我们对“成长中的我”这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任务清晰了很多,课标为我们把握问题的实质,明确备课的方向给予了指引性的帮助。

陈怡老师的这节课,当将“自我完善”确立为本课的核心,我们在大致阅读教材内容后感觉教材在这一框的内容表述上有些凌乱,不好把握。

于是我们开始了以“尊重他人”为关键词的信息的搜索,但是在试图脱离教材,深挖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失败了。

于是,又重新将思考的重点拉回到了教材,还是教材上的内容重新激发了我们的思考。

教材第九页:

“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基于教材的这句表述,我们提炼出关键点“尊重他人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教材第十页:

“每个人都要通过其他人的尊重、欣赏、鼓励、期望来感受自尊。

”“尊重他人使你被对方接纳,得到善待。

”由此我们概论出“尊重他人能够获得他人更多的欣赏”。

教材第十一页:

“为了自尊,我们也需要把他人的眼睛作为镜子,来更好地认识自己,然后把我们感受到的他人给予的美好,再转达给他人”;“我们在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失明’‘失聪’等问题。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他人善意的提醒,以便意识到自己的弱点,盲点和误区,不断超越,做一个尊严、有价值的人”由此我们归纳出“尊重他人有利于不断自我超越”。

重读教材让我们豁然开朗。

而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最终明确下来——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尊重他人对自我完善的重要意义,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与情感。

(二)能力目标

能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深化思考,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基于教学目标,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被最终确定下来,即“尊重他人是一种智慧,包容差异中不断超越自我;尊重他人是一种修养,开朗豁达中赢得更多欣赏;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平等尊重中感受更对快乐。

”接下来请老师们看一段这节课的实录片段,感受一下老师基于对教材的研究展开的课堂教学。

 正确把握“成长中的我”的地位、任务,恰当设定教学目标

(二)

金利:

陈老师在这次备课中对教材实现有有效的挖掘。

说到教材,很多老师都谈到过这样的想法,即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材的编写不同于高中,初中的教学,特别是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多是一种话题式教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比较九年级和高中,对理论和概念的讲授比较淡化,教学内容常常只有一个关键词,比如青春、自信、挫折、坚强等等。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尽管重要,但是作为学科教学来说,却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支撑,使得教师难以把握,难以设计,隐而不彰的教学内容让很多老师感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缺少了方向性。

针对老师们的这些想法,在结合我们在日常研修中的点滴体会,觉得这种教材的编写方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提供了可以发挥才能的空间,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学生知情行的引导和培养。

正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中所强调的,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

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表,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要素。

教材中蕴藏着许多隐而不彰的东西,它们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隐含于知识的运用过程中,那就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事情的方法等等,这些就是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激活教材,超越教材。

毕竟,教材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无法把最新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差异容纳进来,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地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去丰富教材。

陈英:

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又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要素。

教材中蕴含着很多隐而不彰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通览教材,熟悉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即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

然后,精读教材,不仅知其结构、系统、梗概,而且对插图的构思、练习的安排了如指掌。

不仅对每一章节、单元,明其宗旨,知其特点,而且对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多问几个为什么。

金利:

教材的内容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教学中的启发,而且教材中的字字句句往往最能将知识说到点,甚至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用于提升学生认识的总结语,如果用教材中的语言来表达则会想的更凝练和更经典。

所以,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本意,悟出教材的新意,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

问题三:

分析学生情况

陈英:

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确立教学目标除了要解读课标、研究教材,还要“关注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一个综合指标,它既包括对学生已有认知倾向、知识能力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的分析,也有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需要等方面的分析。

教学设计中,应综合这些指标进行定位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开展教学评价,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

我们区第13中分校姚晓东老师在准备思想品德课程七年级上册《过有情趣的生活》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时,对于兴趣与情趣这两个学生经常会挂在嘴边的内容没打算深入讲解,但是一份《生活情趣大搜索》的学情调查表改变了这位老师的教学目标。

在这份调查表中教师列举了近百条生活情趣,让学生选择。

调查表收上来后,教师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情趣有二三十种,于是教师通过分析得出,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听说过情趣、兴趣,但是到底什么是兴趣,什么是情趣,学生的认知是模糊的,而这种认识上的模糊会阻碍学生对后面内容的建构。

因此,教师基于这一调查与分析,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将区分兴趣与情趣作为难点突破。

正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了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才使得教师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解决了学生该学什么,自己该教什么的问题。

金利:

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对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所要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即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很好的把握,结果是课堂教学重复着学生的已知,而学生的未知处却没有触及,或者浅尝辄止,使得教学效率低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

在学习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

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

这些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这种状态的存在往往使得学生的现时起点同教材编制的逻辑起点发生冲突,难以保持同步进行。

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分析学生,分析他们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力求使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感觉。

由此可见,确定教学目标解读课标、研究教材固然重要,但是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结构、学习状态、身心素质等学情对于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将会起到重大影响。

陈英:

通过与金老师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是我们思想品德学科必须承担的要求。

教材内容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要素,学生情况则是教学的起点,是我们教学为之服务的对象。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仅从教师的理论、经验出发,而要将解读课标、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综合考虑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当目标确定准确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设计才有了深入展开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金利:

希望我们的解读能够为老师在正确把握“成长中的我”的地位、任务,恰当设定教学目标提供有效的帮助。

 

正确把握“成长中的我”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

(一)

陈英 金利

一、什么是教学内容?

在日常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三种情形:

其一是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其二是按照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其三是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能够减轻教师的备课量,但是往往因为受到教材局限性的影响使得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师采取这种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往往是误读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按照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内容设置,这种将学生掌握知识作为教学主要目的组织教学内容是知识本位课程观的体现,这种观念的存在会影响思想品德学科发挥应有的育德功能,因为知识代替不了行为践行,替代不了情感体验,也无法取代学生的精神成长,过于关注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难以使思想品德课发挥学生道德提升和道德人格发展的作用。

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既需要教师有效地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又需要教师在关注知识内部逻辑结构的基础上,不单一地追求知识的学科化和体系化,而是将知识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强化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目标的有效统一。

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组织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是教师分析学生情况、挖掘教材内容、梳理教学线索、呈现学习内容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很多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误读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又该如何在组织教学内容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如何摆正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的确很重要。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要素,它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框架和步骤,提示了教学方法,也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了指引。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教材内容无论多么“教学化”,它都不能简单地与教学内容划等号。

教材内容是静态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而具体的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根据所教学生和所处环境的需要,对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选择、整合和加工,讲活教材内容。

新课程提出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一目标要求的实现,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尤其是“成长中的我”这部分教材内容的编写风格更接近于一个个的话题,如自尊、自信、青春等,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的内容教学会让教学的实施过于散乱,而且由于各地区学生的差异,如果仅仅就教材讲教材不利于学生从中获取认知水平的深层次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经这样论述过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

同教学过程的客观结构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包括如下要素:

(1)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发作用;

(2)同计划相应的素材内容;(3)不属于学科教材内容的掌握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方法论建议、指导或指引;(4)教师的教育性价值判断与学生集体成员的接受或批判性指示;(5)与上述因素相应,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规范行为。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素材内容),而且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但它不过是一种成分。

由此看来,教学内容具备了教材内容所无法包含的内容,它涉及教师的主观作用和学生的动态学习,因此隐藏着不确定性。

例如,同样是讲“战胜挫折的方法”,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理解会组织出不同的教学内容。

如:

(教学内容:

战胜挫折的方法)

 

同样是讲战胜挫折有方法,两位老师教学选择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选择,教师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是一种以“本”为本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学生学情的有效分析,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引导,甚至会出现对小学所学内容的重复,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倦怠。

第二种选择,教师则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考量教学内容的优化。

跳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材为上的误区,而是从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生成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

正确把握“成长中的我”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

(二)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

学科中的课程内容往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教学内容是教师对课程的物化处理,是对课程内容创造性、个性化的演绎。

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

教学内容虽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但是教师在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能背离课程内容的要求,要以课程内容为准。

因此,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的结果。

如果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战胜挫折有方法”这个内容,就需要我们将这一内容所处的课程内容做一梳理。

具体到“成长中的我”的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有如下的规定:

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和心中有法三个主题。

其中,“战胜挫折有方法”的教材内容属于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的内容。

认识自我部分主要围绕初中生青春期的自我认识问题而设计。

正确认识自我是处理我与他人、集体等关系的重要前提,初中生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健康发展是品德发展的基础,并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形成。

这一主题之下有七个教学内容点,其中中间三点是核心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压力,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能力。

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给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中的启发是: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示范问题的解决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逆境与挫折中的资源、条件与周围的支持力量,养成立足问题解决、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升腾起应对挫折、超越自我、体验成长的快乐。

第二种教学内容的组织更能体现出教师对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到面对问题的解决思路,体现出服务于学生成长需求的价值选择。

这种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易于学生在体会、感受、思考、分析中升华情感,激发践行意识。

当我们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教材的挖掘和课程内容的理解后,我们会发现同样的教材内容可以衍生出多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材加以实现。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辩证地看待教材内容,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整合和加工不是没有原则的无序进行,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要求正确理解、分析、评价教材内容。

2.灵活性,对教材内容灵活处理,增其当增,删其当删,该拓展的拓展,该深化的深化。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内容时,在分析学情,研究教材和课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的关系,即其他生命会给人类带来心灵的慰藉,其他生命物种还为我们提供一切生活所需。

无论是从情感需求方面,还是从物质需要方面,其他生命物种与人类之间都有着复杂的关系网。

这张关系网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个鲜活而灵动、不可或缺的生命。

任何一个节点的消失都可能给整个生命世界带来灾难。

我们是息息相关、共生共存的。

其二是生命与地球的关系。

因为生命,世界更加丰富而精彩。

因为地球,生命有了生存、延续的基础,地球是我们共有的家园。

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身。

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拓展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3.整体性,要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不要厚此薄彼,以教师的喜好,擅长与否为准。

4.重点性,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开发教材的重点。

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体现,需要教师在综合各种情况下优选出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

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材内容的静态与学生学习的动态之间的关系。

没有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再好的素材也没有用武之地。

优化教学内容需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一节课的理论逻辑,其二是学生的生活逻辑,这两条逻辑要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方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促成教学实效性的达成。

一节课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如果理论逻辑顺畅,会让教师的讲课有条理,清晰明确。

而生活逻辑符合学生情况,则利于学生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在体验中领悟要学的知识道理。

如果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两条逻辑不一致,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产生冲突,学生可能不很认同老师的观点。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在优化教学内容时,要力争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

 

正确把握“成长中的我”合理设计教学结构

(一)

陈英 金利

一、什么是教学结构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是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对于教学结构,一些老师却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盲点。

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些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缺乏关注的内容。

从一线教学的实践观察看,由于老师对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忽视,往往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一些老师机械地将教学结构简单地理解为教材编写顺序,照本宣科地实施课堂教学,结果陷入了教材的误区;还有一些老师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忽视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观地从教师理解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

在这两种情况中,教师只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没有成为学生建构认知的促进者。

教学结构概念的界定:

教学结构是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课标、教材、教师、学生、媒体)所设计的组合形式和活动程序,是实施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因此,教学结构的设计一方面需要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再或者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反思教学目标的创设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学目标的创设过低或者过高,使得教学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无法建立联系);再一方面需要教师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能够促成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有效统一,促成学生的发展(动态性)。

二、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学生情况,协调学生认知与教学内容的协调统一;二、创设教学情境,促成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三、关注课堂提问,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四、关注传统板书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

(一)分析学生情况,优化教学结构有据可循

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教学设计环节,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而对教学的对象——学生,却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理解。

这种缺失往往成为了阻碍教学有效开展的瓶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是简单的接受,而应是一种基于原有思维框架基础上的有意义的重构;教学过程不应该只是一种从教材到教师再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而应该是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多项互动和探究的过程。

在这样的互动中,应注意学生原有的思维框架和想法,揭露学生原有想法在认识解释新事实、新问题时可能产生的矛盾,引导学生达成新的正确的认识。

基于对学生情况分析的解读,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