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简答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663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生物学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分子生物学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分子生物学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分子生物学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分子生物学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子生物学简答题.docx

《分子生物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生物学简答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子生物学简答题.docx

分子生物学简答题

重点:

(建议最好用搜索关键词、句,因为有点乱)

一.遗传密码有什么特点?

1、连续性mRNA的读码方向从5'端至3'端方向,两个密码子之间无任何核苷酸隔开。

mRNA链上碱基的插入、缺失和重叠,均造成框移突变。

  

2、简并性指一个氨基酸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密码子。

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改变往往不影响氨基酸翻译。

3、摆动性mRNA上的密码子与转移RNA(tRNA)J上的反密码子配对辨认时,大多数情况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也可出现不严格配对,尤其是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与反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配对时常出现不严格碱基互补,这种现象称为摆动配对。

4、通用性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整套密码,从原核生物到人类都通用。

但已发现少数例外,如动物细胞的线粒体、植物细胞的叶绿体。

5、遗传密码是三联体密码。

每一个密码子是由3个核苷酸构成,它特异地编码多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

2.简述三种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由细胞核中的核仁合成

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而形成的一条单链,主要功能是实现遗传信息在蛋白质上的表达,是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桥梁  

tRNA的功能是携带符合要求的氨基酸,以连接成肽链,再经过加工形成蛋白质

3.试比较转录与复制的区别?

转录模板是DNA当中的一条链,复制的时候两条链都是模板。

转录不需要引物,复制时需要引物。

转录用RNA聚合酶,复制时有专门的复制酶体系。

转录底物是核糖核甘酸,复制是脱氧核糖核甘酸。

产物当然不一样了,转录的产物是RNA,复制的产物是DNA。

4.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核糖体的组成有什么不同?

真核:

2\3RNA和1\3蛋白质原核:

3/5RNA和2\5蛋白质。

核糖体含有镁离子,蛋白质和rRNA,一般有两个亚基组成。

真核核糖体(80s)、大亚基60s、小亚基40s原核核糖体70s、大亚基50s、小亚基30s

5.试总结DNA的基本规律。

(1)半保留复制

(2)半不连续复制

(3)双向复制

(4)复制的高保真

6.基因概念的发展

1909年,约翰逊(Johannsen)首次提出了基因(gene)的概念,用以替代孟德尔(Mendel)早年所提出的遗传因子(geneticfactor)一词,并创立了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的概念,把遗传基础和表现性状科学地区分来。

1.1个基因1个酶英国生理生化学家盖若德(Garrod.A.E)研究了人类中的先天代谢疾病,并于1909年出版了<<先天代谢障碍>>一书。

2.1个基因1条多肽链到了本世纪50年代,扬诺夫斯基(Yanofsky)发现并提出了新问题,即时个基因控制2步反应。

他发现在大肠杆菌中,催化吲哚磷酸甘油脂生成色氨酸反应的酶。

因此对1个基因1个酶的学说做了第一次修正。

3.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有时是RNA)1944年,埃维里(Avery)等人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第1次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建立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遗传学史上的1个里程碑。

4.基因顺反子的概念1955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兹尔(Benzer)提出了比传统基因概念更小的基本功能单位即顺反子的概念。

5.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的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首先在原核生物中发现,不是所有的基因都能为蛋白质编码。

控关系的认识。

6.断裂基因断裂基因首先由凯姆伯恩(Chambon)和博杰特(Berget)在本世纪70年代报道。

在1977年美国冷泉港举行的定量生物学讨论会上,有些实验室报道了在猿猴病毒SV40和腺病毒Ad2上发现基因内部的间隔区,间隔区的DNA序列与该基因所决定的蛋白质没有关系。

7重叠基因1977年维纳(Weiner)在研究Q0病毒的基因结构时,首先发现了基因的重叠现象。

8跳跃基因1950年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B)在玉米染色体组中发现1个激体-解离系统,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固定,可以由1条染色体跳到另外1条染色体上。

7.简述DNA、染色体、基因和基因组之间的关系。

DNA是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经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长链聚合物,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体,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其形态和数目具有种系的特性。

其本质是脱氧核甘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基因组应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

核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核内的全部DNA分子;线粒体基因组则是一个线粒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叶绿体基因组则是一个叶绿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

8.增强子的特点有哪些?

①增强效应十分明显,一般能使基因转录频率增加10-200倍

②增强效应与其位置和取向无关,不论增强子以什么方向排列(5‘→3’或3‘→5’),甚至和靶基因相距3kb,或在靶基因下游,均表现出增强效应;

③大多为重复序列,一般长约50bp,适合与某些蛋白因子结合。

其内部常含有一个核心序列:

(G)TGGA/TA/TA/T(G),该序列是产生增强效应时所必需的;

④增强效应有严密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说明增强子只有与特定的蛋白质(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才能发挥其功能;

⑤没有基因专一性,可以在不同的基因组合上表现增强效应;

⑥有相位性其作用和DNA的构象有关;

⑦许多增强子还受外部信号的调控,如金属硫蛋白的基因启动区上游所带的增强子,就可以对环境中的锌、镉浓度做出反应。

9.简述PCR技术的原理和步骤。

⑴PCR技术的原理:

该技术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

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借助一小段双链DNA来启动合成,通过一个或两个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单链DNA模板中的一段互补序列结合,形成部分双链。

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DNA聚合酶将脱氧单核苷酸加到引物3′-OH末端,并以此为起始点,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一条新的DNA互补链。

⑴基本步骤:

①模板DNA的变性:

模板DNA经加热至94℃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

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

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10.何谓"C值悖理"?

举例说明它的表现特点?

生物体的一个特征是一个单倍体基因组的DNA含量总是相对恒定的。

通常称为该物种的C值。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C值(C-value):

指生物单倍体基因组中的DNA含量,以pg(1pg=10-12g)或bp表示。

C值与生物进化复杂性不相对应的现象称为C值悖理

C值悖理主要表现为:

①C值不随生物的进化程度和复杂性而增加,如肺鱼的C值为112.2,而人是3.2,与牛相近;②亲缘关系密切的生物C值相差甚大,如豌豆为14,而蚕豆为2;③高等真核生物具有比用于遗传高得多的C值,如人的染色体组DNA含量在理论上包含200万个基因,但有实际用途的基因只有3万个左右。

11.简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启动子特点及功能

与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比较:

与原核启动子的含义相同,真核生物的启动子是指RNA聚合酶(应为起始复合物)结合并起动转录的DNA序列。

真核不同启动子间不像原核那样有明显共同一致的序列,而且单靠RNA聚合酶难以结合DNA而起动转录,而是需要多种蛋白质因子的相互协调作用不同启动子序列也很不相同,要比原核更复杂、序列也更长。

真核启动子一般包括转录起始点及其上游约100-200bp序列,包含有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DNA序列元件,每个元件约长7-30bp。

12.简述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

  1.转录起始:

转录的起始就是生成由RNA聚合酶,模板和转录5'端首位核苷酸组成的起始复合物。

原核生物RNA5'端是嘌呤核苷酸(A、G),而且保留三磷酸核苷的结构,所以其起始复合物是:

pppG-DNA-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起始,生成起始前复合物(PIC)。

例如RNA-pol-Ⅱ转录,是由各种TFⅡ相互辨认结合,再与RNA聚合酶结合,并通过TF结合到TATA盒上.

  2.转录延长:

转录的延长是以首位核苷酸的3'-OH为基础逐个加人NTP即形成磷酸二醋键,使RNA逐步从5'向3'端生长的过程。

在原核生物,因为没有细胞膜的分隔,转录未完成即已开始翻译,而且在同一DNA模板上同时进行多个转录过程。

电镜下看到的羽毛状图形和羽毛上的小黑点(多聚核糖体),是转录和翻译高效率的直观表现。

  3.转录终止:

转录的终止在原核生物分为依赖Rho因子与非依赖Rho因子两类。

Rho因子有ATP酶和解螺旋酶两种活性,因此能结合转录产物的3'末端区并使转录停顿及产物RNA脱离DNA模板。

非依赖Rho因子的转录终止,其RNA产物3'-端往往形成茎环结构,其后又有一串寡聚U。

茎环结构可使因子聚合酶变构而不再前移,寡聚U则有利于RNA不再依附DNA模板链而脱出。

因此无论哪一种转录终止都有RNA聚合酶停顿和RNA产物脱出这两个必要过程。

真核生物转录终止是和加尾(mRNA的聚腺昔酸polyA)修饰同步进行的。

RNA上的加尾修饰点结构特征是有AAAUAA序列。

13.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DNA复制过程有何异同?

1、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而原核只有一个起始位点。

2、真核生物复制一旦启动,在完成本次复制前,不能在再启动新的复制,而原核复制起始位点可以连续开始新的复制,特别是快速繁殖的细胞。

3、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复制调控不同。

4、原核的DNA聚合酶III复制时形成二聚体复合物,而真核的聚合酶保持分离状态。

5、真核生物的聚合酶没有5'-3'外切酶活性,需要一种叫FEN1的蛋白切除5'端引物,原核的DNA聚合酶I具有5'-3'外切酶活性。

14.比较原核生物基因组与真和基因组的特点。

1、真核生物基因组指一个物种的单倍体染色体组(1n)所含有的一整套基因。

还包括叶绿体、线粒体的基因组。

原核生物一般只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其上所含有的基因为一个基因组。

2、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分子量较小,基因组含有大量单一顺序(unique-sequences),DNA仅有少量的重复顺序和基因。

真核生物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非编码序列。

包括:

.内含子和外显子、.基因家族和假基因、重复DNA序列。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的重复顺序不但大量,而且存在复杂谱系。

3、原核生物的细胞中除了主染色体以外,还含有各种质粒和转座因子。

质粒常为双链环状DNA,可独立复制,有的既可以游离于细胞质中,也可以整合到染色体上。

转座因子一般都是整合在基因组中。

真核生物除了核染色体以外,还存在细胞器DNA,如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为双链环状,可自主复制。

有的真核细胞中也存在质粒,如酵母和植物。

4、原核生物的DNA位于细胞的中央,称为类核(nucleoid)。

真核生物有细胞核,DNA序列压缩为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5、真核基因组都是由DNA序列组成,原核基因组还有可能由RNA组成,如RNA病毒。

15.tRNArRNAmRNA的剪接

tRNA:

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不能剪接rRNA:

核糖体RNA,核糖体的组成部分,不剪接mRNA:

信使RNA,在刚从DNA的一条链配对合成下来之后,会有一种酶将属于和内含子配对的那一部分切掉再重新整合,通过核孔到核糖体,与tRNA配对,通过脱水缩合合成蛋白质

16.基因工程的应用农牧业、食品工业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但可以培养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还可以培养出具有特殊用途的动、植物。

1.转基因鱼生长快、耐不良环境、肉质好的转基因鱼(中国)。

2.转基因牛乳汁中含有人生长激素的转基因牛(阿根廷)。

3.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甜椒4.转鱼抗寒基因的番茄5.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马铃薯6.不会引起过敏的转基因大豆7.超级动物导入贮藏蛋白基因的超级羊和超级小鼠8.特殊动物导入人基因具特殊用途的猪和小鼠9.抗虫棉苏云金芽胞杆菌可合成毒蛋白杀死棉铃虫,把这部分基因导入棉花的离体细胞中,再组织培养就可获得抗虫棉。

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做成的DNA探针能够十分灵敏地检测环境中的病毒、细菌等污染。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的指示生物能十分灵敏地反映环境污染的情况,却不易因环境污染而大量死亡,甚至还可以吸收和转化污染物。

基因工程与环境污染治理基因工程做成的“超级细菌”能吞食和分解多种污染环境的物质。

17.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

遗传标记是指在遗传分析上用作标记的基因,也称为标记基因。

形态标记是遗传标记的一种,指肉眼可见的或仪器测量动物的外部特征(如毛色、体型、外形、皮肤结构等),以这种形态性状、生理性状及生态地理分布等待征为遗传标记,研究物种间的关系、分类和鉴定。

形态学标记研究物种是基于个体性状描述,得到的结论往往不够完善,且数量性状很难剔除环境的影响,需生物统计学知识进行严密的分析。

但是用直观的标记研究质量性状的遗传显得更简单、更方便。

目前此法仍是一种有效手段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细胞遗传标记是遗传标记的一种,指对处理过的动物个体染色体数目和形态进行分析,主要包括:

染色体核型和带型及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

一个物种的核型特征即染色体数目、形态及行为的稳定是相对的,故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来测定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及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的携带者,染色体变异必然会导致生物体发生遗传变异,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

通过比较动物与其近缘祖先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追溯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检测动物的遗传特性,为动物育种提供较好的方法。

生物化学标记是以动物体内的某些生化性状为遗传标记,主要指血型、血清蛋白及同工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蛋白质电泳技术作为检测遗传特性的一种主要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蛋白电泳所检测的主要是血浆和血细胞中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中氨基酸的变化,通过对一系列蛋白和同工酶的检测,就可为动物品种内的遗传变异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提供有用的信息。

但是,蛋白和同工酶都是基因的表达产物,非遗传物质本身,它们的表现易受环境和发育状况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蛋白电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蛋白电泳技术操作简便、快速及检测费用相对较低,日前仍是遗传特性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分子标记 MolecularMarkers 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

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的优越性有:

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的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

十五.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元调控机制

1.阻遏蛋白负调控机制:

乳糖改变阻遏蛋白构象,使阻遏蛋白失活,半乳糖苷酶基因正常表达,合成半乳糖苷酶。

2.激活蛋白CAP正性调控机制:

葡萄糖浓度低时,CAMP含量升高,与CRP结合形成CAP,与P前段的一段基因结合,可增强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

两种情况下:

低乳糖,高葡萄糖时:

缺乏乳糖和阻遏蛋白结合,负调节减弱。

并且CAMP含量低,CAP失活,不能促进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基因转录受抑制。

高乳糖,低葡萄糖时:

乳糖和阻遏蛋白结合,负调节增强。

并且CAMP含量高,CAP活化,促进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基因转录增强。

十六.色氨酸操纵元调节机制

1.当色氨酸浓度底时,阻遏蛋白无活性,色氨酸合成酶基因表达

2.当色氨酸浓度高时,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其有活性,色氨酸合成酶基因表达受抑制。

一.DNA突变的来源有哪些

1.碱基突变:

碱基结构变异碱基脱氨基作用

2.物理因素:

紫外线的致突变作用

3.化学突变:

a.剪辑类似物的干扰b.DNA分子上碱基化学修饰c.移码突变剂:

吖啶橙

十一.蛋白质合成的步骤

1.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

氨基酸+tRNA+ATP-----氨基酸+tRNA+AMP+PP1

2.肽链的合成起始:

(1).30S小亚基与IF—1,IF---3结合,通过SD序列与mRNA结合

(2)在IF—2和GTP帮助下,fMet—tRNAf进入小亚基P位点(3)50S大亚基结合上来,GTP水解释放起始因子。

3.肽链合成延长:

(1)进位新的氨酰tRNA进入50S大亚基A位

(2)肽键形成在酶催化下,p位氨基酸羧基与A位氨基酸羟基结合形成(3)脱落移位:

50S大亚基P位点tRNA脱落,A位上tRNA移动到P位

4.肽链的合成终止:

当遇到终止密码子时,释放因子与其结合,水解使多肽链脱落

5.肽链折叠加工:

(1)N端fMet或Met被切除

(2)肽链折叠(3)氨基酸修饰(4)切去不需要的肽段

十七.简述PCR技术的原理和步骤。

⑴PCR技术的原理:

又称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体外DNA聚合程序。

DNA在高温课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减低时又可以复性成为双链。

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DNA变性和复性,并设计引物,加入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⑴基本步骤:

①模板DNA的变性:

模板DNA经加热至94℃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

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

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十八.简要说明RNA的功能

1、RNA在遗传信息的翻译中起决定性作用: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生物有机体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代谢过程,三类RNA共同承担并完成这一过程。

rRNA起着装配和催化作用,tRNA起转运和信息转换的作用,mRNA起信使和模板的作用。

2、RNA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和其他持家功能:

自然界存在的核酶多数催化分子内反应,它们是RNA合成后加工的一种方式,包括自我剪切、自我拼接和自我催化

3、DNA转录后加工和修饰依赖于各类小DNA和其他蛋白质复合物;DNA转录后的信息加工十分复杂,其中包括切割、修剪、修饰、异构、附加、拼接、编辑、和再编码等,除少数比较简单的过程可以直接由酶完成外,通常都要有一些特殊的RNA参与作用。

4、DNA对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反义RNA可通过与靶部位序列互补而与之结合,或直接阻止其功能或改变靶部位构象而影响其功能。

5、RNA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核酶的发现表明RNA既是信息分子,又是功能分子,生命起源早期可能首先出现的是RNA。

从RNA的拼接过程中可以推测蛋白质及基因模块构筑的演化历程。

拼接和编辑可以消除基因突变的危害,增加遗传信息的多样性,促进生物进化。

RNA也可能是某些获得性遗传的分子基础

题库:

1.氨酰tRNA合成酶的功能是什么?

功能:

⑴翻译过程中催化氨基酸同其相匹配的tRNA相偶联,形成氨基酰tRNA。

⑵对氨酰-tRNA的脱酰基也有催化作用。

⑶可对错误的氨酰-tRNA进行校正。

(又称氨酰-tRNA连接酶(aminoacyl-tRNAligase),具有高度的专一性,每种氨基酸与对应的tRNA相连接都有相应的氨酰-tRNA合成酶来催化该酶由一条多肽链或者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亚基组成,分子量不一,但都具有两个催化活性中心和对氨基酸、tRNA、ATP及Mg2+的结合部位。

2.为什么说DNA甲基化可用来调控复制和DNA修复?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甲基化是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方式。

DNA甲基化作用可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型、DNA稳定性以及DNA与蛋白质因子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

当DNA处于高水平甲基化状态时,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当DNA处于低水平甲基化状态时,基因得以表达。

在细胞分化和生长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的作用可使特定基因有序地表达。

DNA甲基化作用的组织特异性是真核生物所特有的。

错配修复系统可识别链的甲基化程度,优先从甲基化程度低的链上切除核苷酸。

子链总是甲基化程度低的链,其甲基化稍滞后于推进中的复制叉,而亲本链是完全甲基化的,在前一轮复制中已经甲基化了。

3.Promoter和Terminator.

启动子(promoter)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DNA特异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性。

终止子是一个基因的3’末端或一个操纵子的3’末端的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终止转录的功能。

原核生物终止子有两种:

一种需要有辅助蛋白ρ因子参与;另一种则不需要ρ因子参与,RNA聚合酶的核心酶本身即能终止转录。

4.什么是转录单位,它是否等同于基因?

转录单位是一段从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RNA聚合酶从转录起点开始沿着模板前进,直到终止子为止,转录出一条RNA链。

转录单位不等于基因,比如在细菌中,一个转录单位可以是一个基因,也可以是几个基因。

5.增强子具有哪些特点?

增强子的特点是具有组织特异性,并且没有方向性,在转录起始点的5’端或3’端都可发挥顺式调控作用。

6请列举三种以上的蛋白质纯化技术,并说明不同技术的简单原理。

1)凝胶过滤法,是采用某些多孔网状结构的物质,使混合物能依据其分子量大小的不同而加以分离,因此又称为分子筛层析法。

2)离子层析法,离子交换剂依靠它在不同pH值和离子强度溶液中,可逆地吸附与释放作用来分离样品,由于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大小、电荷与离子交换剂结合的强度不同,故可利用不同的置换条件将它们分开。

3)亲和色谱法,许多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与其结构相对应的专一分子发生可逆性结合的特性,如酶与抑制剂、抗原与抗体、激素与受体等,利用生物大分子间所具有的特异性亲和能力进行分离的方法。

7说说DNA损伤与DNA突变之间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DNA损伤(DNAdamage)是在某些因素作用下,DNA双螺旋结构发生的任何改变。

基因突变(mutation)是指DNA分子核苷酸序列的改变,二者都能导致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和组成的改变。

DNA损伤可能造成基因突变。

DNA的修复可以完全或者部分地对所出现的DNA损伤加以修复,如果是完全修复,就不会导致基因的突变;如果是部分修复,且细胞处于静止期,那么剩下的损伤DNA,不会最终形成基因突变。

而只有处于活跃的繁殖期而且又携带有不能完全修复的DNA损伤的细胞才会出现基因突变。

8.简述密码的简并性(degenerac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