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585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docx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docx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高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文学体裁:

散文、小说、戏剧、诗歌

1、散文

(1)古代散文

1)概念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2)发展历程

①先秦散文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属历史散文范畴,如《左传》等。

②两汉散文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

③魏晋南北朝散文

向更加文学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建安散文重抒情、文采和个性。

两晋散文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为代表。

北朝的《水经注》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描绘山水风光的散文著作,为散文开拓一了新的领域。

④唐宋散文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构造形象的方式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

唐宋八大家在此时涌现。

⑤明代散文

先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⑥清代散文

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

1)概念

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要求写真人真事,允许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加工的程度也不像报告文学那样严格;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就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能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它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与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也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均可纳入散文之列。

2)种类

①叙事散文

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这是因为,叙事散文所写的人和事,大都与作者有密切的关系。

所写的人,或是亲人、或是师长,或是战友,或是所敬仰爱戴的人;所写的事,或是亲身经历,或是意义大、影响深的事。

因此,作者写这些人和事,必然带有饱满的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就是优秀的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

②抒情散文

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景物,作者也赋予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同时作者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茅盾的《白杨礼赞》、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抒情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③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作者描写了轮船穿过三峡时所见到的瑰丽奇特的景象,又融进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产生了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④说理散文

指注重议论说理,或表达一个观点,或阐述一个道理,或议论某种现象的散文。

这类散文同样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主观烙印,表现出作者一定的感情倾向。

这里的表达、阐述或议论是作者使用一定的文学技巧,通过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而呈现出来的,字里行间始终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好的说理散文,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鲁迅的《灯下漫笔》、金开诚的《漫话清高》,就是说理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3)特殊样式

①报告文学

散文的一种。

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

是一种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介于通讯和短篇小说之间的文学体裁。

它是“报告”,也是“文学”。

说它是报告,因为就题材而言,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作为材料,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因为就表达而言,它必须用文学的表现方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

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在我国,从抗日战争时期到现在有很大的发展。

由于它能够迅速地反映生活,突出地描写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人物和事件,及时地为当前现实斗争服务,所以被称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典型人物和事件,敏锐地提出和回答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启示、教育、激励和鼓舞人们更好地投入当前的生活和斗争。

夏衍的《包身工》和斯诺的《西行漫记》都是著名的报告文学。

②特写

报告文学的一种。

由于在突出真人真事方面,具有近似电影“特写镜头”的特点,因而称为特写。

常以文学手法描写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突出人物的活动,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和气氛。

其主要特点在于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统一,要求所写人物和事件完全真实,不容许虚构,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因适于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便于发挥战斗作用,所以属于报告文学。

特写题材广泛,有各种不同的样式,主要有两类:

一是事件特写,以描写真实事件为主;一是人物特写,以描写真实人物为主。

③速写

原为绘画术语。

指用简练的线条,在极短的时间内扼要地勾画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特征的简笔画。

文学作品中的“速写”,指属于报告文学的一种散文。

它所记叙的往往是一个生活片断、一个场面或一个人物,能够迅速地抓住描写对象最突出的特征,用简洁有力的笔墨作轮廓式的、粗线条的、鲜明而又概括的描写,给人以简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孙犁的《农村速写》、李季的《玉门速写》等。

速写也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以简洁有力的笔墨描写人物的面貌和生活场景。

④游记

散文的一种。

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一种文体。

游记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轶事,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文学中游记作品甚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优美的抒情文章,夹叙夹议;也可以是有人物、情节以及传奇性的民间故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就是这方面的著名作品。

⑤小品文

散文的一种。

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往往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是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个事件。

中国古代即有这种体裁,明清时期更为盛行。

鲁迅指出: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小品文的危机》)。

过去把杂记见闻也称小品文。

现今的小品文因内容不同,一般分为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等。

⑥随笔

散文的一种。

随手笔录,不拘一格,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自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

“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解放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和杂文近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2、小说

(1)概念

1)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周围的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2)小说的命题方式多种多样:

①以主人公命题,如《孔已己》;②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命题,如《荷花淀》;③以主要事件命题,如《变形记》;④以贯穿全文的构成情节的细节命题,如《药》;⑤以故事发生的时间或背景命题,如《夜》。

3)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叙述人出现在作品中,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对人物和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另一种是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叙述人不在作品中出现,而是用第三者的口吻叙述作品中的一切。

小说中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的较多。

(2)发展历程

1)上古到先秦两汉

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的小说初具规模。

主要作品有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

3)唐代

出现了唐代传⋅奇。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著名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4)宋代

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

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5)明代

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

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

6)明、清

出现了章⋅回⋅体⋅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的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名著。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①注意人物行为、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③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④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3)分类

1)按篇幅容量分

①长篇小说

小说的一种。

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能够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多方面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因此,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被誉为“时代的百科全书”。

长篇小说的特点是:

A.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可以容纳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人物性格的变化;B.多方面地描写人物性格,可以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变化和成长;C.有复杂的情节和结构。

由于长篇小说描绘的是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各种各样的人物,因而有众多的生活场面的变换和发展,故事线索也不只是一条,往往是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而众多的人物之间又有复杂的关系。

这一切形成长篇小说情节和结构的复杂情况。

由于内容的丰富复杂,一部长篇小说一般又分为若干章、回和部。

《红楼梦》《子夜》《复活》《李白成》等都是著名的长篇小说。

 

②中篇小说

小说的一种。

其容量大小、篇幅长短、人物多寡、情节繁简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

故事情节不像长篇小说那样围绕着好几组人物展开,而大多是描写一两个人物较长时期的遭遇或一生的命运。

虽没有长篇小说那样宏伟的规模,但却比短篇小说规模要大一些。

鲁迅的《阿Q正传》、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谌容的《人到中年》等都是优秀的中篇小说。

 

③短篇小说

小说的一种。

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

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窥一斑略知全豹”。

正如茅盾所说:

“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

”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篇幅不可能长,它的故事不可能发生于长年累月(有些短篇小说的故事只发生于几天或几小时之内),它的人物不可能太多,而人物也不可能一定要有性格的发展”(《试谈短篇小说》)。

在中国文学中,自唐宋以来,短篇小说即日趋发展、丰富。

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现代的鲁迅的《狂人日记》《药》《祝福》等就是著名的短篇小说。

 

④微型小说

亦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一滴泉小说、超短篇小说或百字小说等。

它曾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

2)按描写的特定内容分

①言情小说

小说的一种,以男女爱情为基本题材。

此类小说文笔优美,情意缠绵,故事复杂曲折。

或历尽磨难,终成眷属;或坎坷多变,遗恨绵绵。

以情为主,以情动人,以情展示社会图景。

中国的言情作品,可以上溯到唐代的爱情传奇,至明、清之际,“人情小说”、“市井言情小说”也一度兴盛。

五四前后,“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迎合小市民的趣味,在普通读者中影响较大,代表作家为张恨水。

近年来,新形式的言情小说重又出现,影响最大的是台湾女作家琼瑶的作品,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一定创新。

 

②武侠小说

小说的一种。

盛行于清代后期,一般为章回体长篇小说。

内容主要写行侠仗义,因而又称侠义小说。

主人公武侠仗义往往又和清官断案结合在一起,让主人公协助清官破案,因此又称为“侠义公案小说”或“公案小说”。

如《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等。

这类作品多以情节取胜,思想内容较差。

20世纪50年代以后,香港、台湾出现了一批新的武侠小说。

这类作品融进了现代意识,想象丰富,情节离奇,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等,较有吸引力,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③谴责小说

中国旧小说的一种。

清末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媚外,人民不觉悟,有些作家用小说口诛笔伐,进行揭发和指摘。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这种小说曾加以评论,并称之为“谴责小说”。

这种小说广泛揭露和批判现实,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但批判不彻底,并寄幻想于封建最高统治者。

艺术上多用讽刺手法,笔无藏锋,极度夸张,但概括和典型化不够。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④历史小说

小说的一种。

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

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三国演义》《李自成》就是历史小说。

 

⑤侦探小说

19世纪末产生和盛行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通俗小说。

主要描写刑事案件的发生和侦破过程,常以专门协助司法机关从事侦查活动的侦探作为中心人物,描写他们的勇敢机智和冒险行为,表现他们高超的侦探才能,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人胜。

但这类作品大多肆意描写凶杀、偷盗、抢劫和奸淫等情节,散布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宣扬资产阶级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带有消极成分。

著名的侦探小说有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

中国在20世纪初即有模仿之作,如程小青的《霍桑探案集》。

 

⑥科学幻想小说

现代小说的一种。

以表现现代人的科学幻想为基本特征,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的产物。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以一生的创作,把科幻小说推向成熟,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

科幻小说大多以充沛的感情、神奇的科学幻想,表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或对人类未来的理性思考。

有些还以科学幻想同政治讽刺相结合,拓展这类作品的题材。

优秀的科学幻想小说,把科学和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鼓舞人们展望科学的美好前景,激发人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对青少年读者智力的开发能起积极的作用。

它的特点有:

科学性,即所描写的故事尽管不是事实,属于尚未实现的人类未来的生活,充满着奇特的幻想,但必须有科学理论上的依据;预见性,即所描述的内容,应当是人类科学实践所未曾达到的领域;文艺性,即要求具有小说的一般特征,有典型环境的描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深受青少年欢迎的童恩正的《古峡迷雾》、叶永烈的《世界最高峰的奇迹》就是科学幻想小说。

 

⑦推理小说

侦探小说的一种。

是以逻辑推理方法侦破案件的小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美得到发展;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日本风行,“推理小说”这个名称,也是在日本首先使用的。

它的内容大体与侦探小说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它注意科学的逻辑推理,运用推理手段拨开疑云迷雾、揭示案情和破案过程。

优秀的推理小说,不仅情节曲折离奇,引人人胜,而且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精到准确的判断使人佩服;不仅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而且得到思想方法上的启发。

有些作品对资本主义的黑暗也有所揭露。

但推理小说往往宣传英雄史观、神秘主义,描写色情,渲染恐怖场面,对读者也有害处。

美国弗德累•达奈、曼弗里德•李合著的《希腊棺材之迷》,日本松本清张的《奇怪的被告》等,就是推理小说。

 

⑧惊险小说

现代小说的重要种类。

即对内容惊险的各种小说的统称。

惊险小说的源头是各民族古代的惊险故事传说,往往带有神话或迷信色彩。

18、19世纪以来,惊险小说的题材逐渐增多,成为相对独立的现代小说样式,一般可分为侦探小说、间谍小说、探险小说、犯罪小说、神秘小说和部分科幻小说。

法国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都是拥有广泛读者的惊险小说。

伴随商业性的冲击,西方惊险小说也出现了粗制滥造的现象。

另外,有人将中国清代以来由公案小说演变而来的武侠小说、剑侠小说也归入惊险小说的范畴。

这类作品多以惊险奇巧的情节取胜,缺乏人物性格的塑造,格调通常也不高。

 

⑨纪实小说

现代小说的一种。

指在搜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艺术虚构而写成的小说。

这种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受到新闻、报告文学发展的影响。

纪实小说往往根据报刊文章、法庭记录、档案文献等写成,也可通过调查、访问等搜集第一手材料写成。

作品多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和道德意识。

当代中国文坛,纪实小说也在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3)按表现形式(手法)分 

①诗体小说

具有叙事诗特点的一种小说。

与一般叙事诗比较,它不仅篇幅长,更主要的是它作为小说,要求比较细致地描绘人物性格,有完整的情节结构。

但它是用诗化的语言描写的,能抒发更强烈的感情,而描写又往往不如普通小说细致、具体。

拜伦的《唐璜》、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著名的诗体小说。

 

②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的一种,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

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讲史艺人补充内容,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

它们比起讲史有很大发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然是历史的,但更多的内容是后人所创造,篇幅比讲史更长了,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而且明确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为若干节,每节前面有一单句目录,如“刘玄德斩寇立功”。

到了明中叶,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

这些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更为细腻,内容和“讲史”已没有一定的联系,只是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而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

如明嘉靖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靖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题目作为回目的两句。

起初两句不是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志演义》时,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双句。

③书信体小说

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

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

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有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④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是现代西方的一种写作技巧,广泛的应用于小说和电影脚本的创作中,应用这种技巧写作的小说称为“意识流小说”。

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创作理论得到很大发展,在小说方面形成独立派别。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人的意识像流水一样斩不断,形成“流”,称为“意识流”的理论。

其后法国小说家艾杜阿•杜夏丹率先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内心独白”的写法。

以后发展很快,在英国、在美国都出现了代表作家和作品,逐渐形成了小说创作的独立流派。

这种小说基本做法是强调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旁白。

由于联想和内心独白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随意性,不讲求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章法突然多变,读起来扑朔迷离。

多半以西方现代人为主要对象(多半是艺术家或知识分子)。

意识流作为写作技巧,强调人物内心独白,运用恰当可以丰富艺术手法,但一味滥用也可成为灾害。

当前,很多作家采用这种写作技巧,纯粹独立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多见。

3、戏剧

(1)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它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

这里讲的戏剧实际是指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潜台词)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2)特点

1)强烈的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的发展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在最后还有尾声。

人物的性格在戏剧冲突中得到充分的揭示。

2)集中性

由于舞台的空间和演出的时间限制,剧本的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它必须突出主要的线索、主要的事件。

剧作者常常把几个月甚至几十年间发生的事件浓缩于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把千变万化的生活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场景中,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

3)语言精练和个性化

剧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开矛盾、发展剧情的,它要求人物的独白和人物间的对话,不仅能显示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而且要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

奴隶社会巫风盛行,有关祭祀的舞乐已包含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俳优,他们的出现对戏曲艺术中喜剧因素的积累十分有利。

2)汉魏时期

汉统一后,以竞技为主的角觝(百戏)开始盛行,它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受西域文化的影响,演出了《东海黄公》一类的戏剧性故事。

在民间亦有流行的平调、清调、杂舞、杂曲。

3)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拨头”“代面”“踏摇娘”等具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4)唐、宋、金时期

我国戏曲的形成期。

唐代,中国音乐声律完成了大转变,舞蹈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