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
《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在中学阶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的主流。
实施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前言:
江泽民同志指出: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展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他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
如何利用教材的可操作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正文:
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
他们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
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眼前的头等大事。
下面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
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
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针对九年级经济常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与社会保障的教学,设置这样一个情境:
小王的爸爸在其化肥厂工作,每天上班小时,月薪元。
过了一年化肥厂被私人承包了,每天常常劳动小时以上,双休日也常得上班,而又未能及时领到工资,最终因经营不善,化肥厂倒闭,小王的爸爸下岗。
但小王的爸爸掌握一技之长,会修理自行车,便去街道摆设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恰巧此时,该镇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当地城管委同志与小王的爸爸发生了争执……
请问:
()这一则材料从过程上来看可分解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你是如何看待小王爸爸、化肥厂领导、城管领导三者关系的?
()你阅读了上述材料有何启示?
教师放开让大家争论各抒己见,使大部分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作出的各种解答方案让全班同学评议、争辩,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了教材中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看法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脸上充满成功的笑容。
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二、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
“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导电塑料的开发,伽俐略的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无不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而获得成功的。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如:
在教“商品的含义”时,教师可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
①提到商品,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商店的食品、衣服、家电等。
那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来的呢?
它们又到哪里去呢?
②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是不是商品?
为什么?
③医院给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
为什么?
④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
⑤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关键看什么?
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
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
在教学“一分为二”观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
“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
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
在教学“内外因辨证关系”时,我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来加以论证,我把这说成“真理”。
很快,学生中就有人提出了“近朱者不一定红,近墨者不一定黑”的观点,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等引入课堂。
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例如:
在教初二法律常识时,我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节日,有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有关法律问题。
五、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
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
能否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
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看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道理。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
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的说教效果往往不好,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有的从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年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三)实践能力培养。
所谓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问题的解决或对自身实践活动的指导的能力。
政治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
这里的培养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想支配行动。
实践上的创新,先要思想上创新。
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如突破定势思考法、发散求异思考法、大胆猜测思考法等的训练,只有充分发挥各种思考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奇思妙计,有如泉涌,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
”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