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312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学生的普遍状况来说,其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就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家长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行为习惯差。

抓养成教育,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

尤为重要。

我们将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进一步探索,使之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养成教育,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会少年儿童怎样做人。

教育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基本素质程度,决定了整个民族的素质优劣。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决定了养成教育必定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时期,少年儿童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今后很难矫正,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习惯若自然”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终生受益,而且裨益与社会;反之,坏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艰难,也会对社会带来破坏作用。

习惯,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然而,回顾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对学生习惯的培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突出表现在: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够;一丝不苟的习惯不足;正确的书写习惯没养成;具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为数不多;这些不良习惯,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素质的提高。

鉴于上述种种因素,我就小学生养成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并分析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及成因;

2、制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

3、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律和方法;

4、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影响。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拟在本学校发放开放式问卷,了解教师在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意见。

同时,还要在全校选出优秀学生、普通学生、学困生约500余名,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对比性数据及相关性数据。

实验法:

本课题拟在本学校进行实验研究。

学校成立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力争做到点面结合,在点上进行实践,在面上进行理论和方法指导。

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组拟采访和调查一些杰出人物,了解习惯养成对成功人物成长的影响,以及她们如何看待习惯与成功的关系,还要采访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典型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文献研究法:

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运用前人提供或留下的文献资料,吸收借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断进行深化研究。

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2014年4月——2014年5月)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主研人员,展开课题论证,申报立项,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2、展开研究:

(2014年6月——2015年4月)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低段、中段、高段分类推进,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3、总结阶段:

(2015年4月——5月)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于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

在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老学者回答道:

“是幼儿园。

”“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这位学者所提到的这些,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作为道德素养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意义重大。

统观现状,小学生的行为呈现出活动性、意识性、外显性、适应性、复杂性等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西方有依据谚语: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认为: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后得出:

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重复90天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纵观上述观点,我们不难看出:

“行为”与习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

一个习惯一旦形成,从心理机制上讲,就变为一种自动化行为的需要了。

也就是说,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境,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

譬如,人一旦养成了每日晨跑的习惯,那么以后就不再需要意志的参与,每天早上到时间他就会自然醒来,然后自觉自愿地进行晨跑活动。

因为他的大脑中已经建立了这样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因此所有的行为完全成了自动化的,下意识的需要或倾向。

相反,如果哪天因为特殊原因,没有进行晨跑就去上班了,那么他整个一天都会感觉不舒服。

这就是习惯的巨大力量。

心理学家詹姆士说:

“我们从清晨起来到晚上睡觉,99%的动作,纯粹是下意识的,习惯性的。

穿衣、吃饭、跳舞,乃至日常谈话的大部分方式,都是由不断重复的条件反射行为固定下来的千篇一律的东西。

在此基础上,老师们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1、良好习惯是后天习得的。

儿童时期是习惯培养的最佳期。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强,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

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品质与习惯,犹如天生的一样自然。

即使他们在先前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也没有成人身上的习惯那么顽固,相信只要得到及时的教育、引导和科学训练,就能形成良好习惯。

2、学生自己才是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主人。

过去,我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习惯的培养方面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规范和调控机制,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身需要和自我教育。

这样培养的结果是,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的监管,内部的监控系统就会出现紊乱而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教师要注重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确保学生在养成自身良好习惯中的主体地位,使被动行为逐渐转化为主动行为,随后再提升到自动行为。

3、养成良好习惯有利于激发创造力。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良好习惯,绝大部分行为就变成下意识的了。

这样,他的大脑就被解放了,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进行想像、联想,发挥创造力。

因此,我们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是去束缚他们的行为,而是把他们从低级的、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

4、良好习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形成。

因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

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

其中,反复训练是最基本的方法。

实践也证明: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实践。

教育者的责任主要在于提供实践的机会,赋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激发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健全各种制度,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先决条件

古人朱熹说: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

为此,我校除了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用瓷砖贴上永久性条文,努力营造学习规范的浓厚氛围外,还根据《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如《昆阳镇一小学生行为规范十不准》、《昆阳镇一小优秀学生评比制度》、《先进班集体评比标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新行为规范五字歌》、《昆阳镇一小低年级学生行为规范》、《防拥挤踩踏事故措施》、《学校消防安全岗位责任制》等,从校内到校外规定了学生言行所必须遵守的内容,并把它们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去引导和规范着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为此,我们还成立了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相关监督机构——“校园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班级红领巾文明监督岗”、“教师安全员值日岗”。

即全校学生从一进校园开始,其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礼仪岗、卫生岗、纪律岗等学生管理机构的监督。

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三)借助各方力量开展各种的实践活动,是养成教育的有力保障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学校层面,利用校会、大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叙事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如:

开展“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

着力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定期开展专题体验评比活动周:

如“地面无纸巾日”、“抽屉无垃圾周”、“无追跑中队”、“无欠交作业周”;配合“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的开展,开展“好习惯标兵”的评选、“文明班级”评选。

让“好习惯标兵”在升旗仪式上亮相,表扬并授予他们作为升旗手的荣誉,调动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在班级层面,通过早读、诵读和传统美德的警句名言,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验传统美德的价值;通过级会、班队活动,自主制订班规、班训,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

在校外的层面上,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委会、举行家长开放日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印发资料、举办征文、格言评比等形式让家长也参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孩子。

(四)在养成教育中不断注入时代的活水。

 在实验研究的操作实施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养成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我们十分注重养成教育的生成性。

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和上级要求,随时调整养成教育的目标设置,如,在行为习惯养成目标中,我们增加了“为人做事有责任感,有热情,有端正的态度,注意办事的效率;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会保护自己,不上坏人的当,不到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情”;在心理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对生活充满热情,自信、乐观、向上,大方合群,为人有爱心”;在学习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主动探究,乐于在学习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合作,课堂上敢于挑刺,经常收集资料”;在生活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时刻注意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立、卧、坐、行保持正确的体态姿势”等许多富含人文思想的习惯养成目标。

并在日常的养成教育中逐一落实。

(五)采用表彰激励策略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激励策略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策略有责任激励、理念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自我激励等。

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

例如,在全体学生中开展:

《星级文明班评比》、《良好行为习惯星级好少年评比》等评比活动。

并通过落实各项常规评比,发挥榜样的力量,使班主任在管理时有章可循,学生在行为上有规可依。

如:

在“行为养成星级好少年”争星活动中。

分为“文明礼仪星、遵纪守法星、养成进步星、助人为乐星、环保卫士星”共五星。

具体操作:

政教处制订详细的评比要求,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每班每周分别评选班级“五星”(由班主任自行表扬奖励),再选表现最突出的“一星”,在级组中进行评议,选举出每周级组“最闪耀一星”,于每周星期五下午将“最闪耀事迹”(书面材料200字以下)上报政教处。

学校将在星期一升旗仪式上对获得“五星级好少年”进行集中表扬、授予星章。

并将评比结果列入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袋,也作为评选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队员等的依据。

将激励机制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年来的实验和研究,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摸清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实验前)小学生行为养成调查表

内容

做到

基本做到

没有做到

学习

习惯

1

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28﹪

40﹪

32﹪

2

按时完成作业

34.5﹪

23﹪

42.5﹪

3

课前预习

11.3﹪

20.5﹪

68.2﹪

4

课后复习

32﹪

27.6﹪

40.4﹪

5

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44.2﹪

34﹪

21.8﹪

6

字迹工整,书写干净

37.2﹪

29.4﹪

33.4﹪

生活

习惯

1

早睡早起

20.1﹪

32.4﹪

47.5﹪

2

讲究卫生

25.3﹪

30.7﹪

44﹪

3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28.3﹪

25.4﹪

46.3﹪

4

独立自主

45﹪

30﹪

25﹪

品德

行为

习惯

1

尊敬师长

26.5﹪

32.2﹪

41.3﹪

2

团结同学

23﹪

28.6﹪

48.4﹪

3

爱护环境

15﹪

16﹪

69﹪

4

热爱劳动

12﹪

23.6﹪

64.4﹪

5

助人为乐

21﹪

28.3﹪

50.7﹪

6

诚实守信

2﹪

10﹪

88﹪

7

遵守秩序

17.3﹪

20.5﹪

62.2﹪

8

举止文明

5﹪

13﹪

82﹪

心理

素质

1

活泼开朗

28﹪

31.5﹪

40.5﹪

2

不怕挫折

17.4﹪

26.3﹪

56.3﹪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优等生遵规守纪、学习习惯都比较好,个别优等生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比较差;学困生学习习惯比较差,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需要家长老师的不断监督,课堂常规不规范;学生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随吃随扔,校园卫生虽然不断打扫,但得不到保持;学生自理能力差,比较懒惰,自私自利,漠不关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一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住的现象相当严重。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初步找到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方法。

(1)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

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2)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常言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

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

学校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围绕养成教育,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应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在制度约束方面,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3) 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教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

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

学校也可以组织开展采访和调查活动,让学生采访身边优秀学生和一些杰出人物,了解习惯养成对成功人物成长的影响,以及她们如何看待习惯与成功的关系,还要采访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典型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这些做法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

(4)注重课堂培养,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课堂培养就是利用教学资源,进行与教学想接近的行为习惯的扩张培养,有意熏陶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行为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坐得正坐得稳,教师必要时可以暂时放下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纠正坐姿。

小学阶段是后天培养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今后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有决定性的作用。

习惯教育越早越好,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如果培养得方法好,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学习进步的快乐,在学习中享受学习。

比如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机的渗透读书习惯、写字习惯、听的习惯、复习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的习惯、热爱劳动、热爱健身的习惯等等。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不仅与智力因素相关,而且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古今中外凡学有所成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差距并不大。

常常地,我们只是对成绩好的学生表示羡慕,却没有注意到成绩好的同学大多数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在学习中多动脑,勤思考,才使得智力水平得以持续提高。

课堂教学中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

他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对课堂学习有活泼的心态,注重处理好听课、看书、作笔记、解题等各个学习环节之间的关系,坚持研究性学习,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能力。

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益终身,”这样一来,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5)学校、家庭、以身作则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俗话说:

“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为重要。

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要想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古人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不随手丢垃圾,将垃圾丢到指定的位置,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学习用品摆放,坐立姿势端正,作业书写规范,集会思想专注,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放学路队有序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都建立在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上的。

做为教师我们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学生,善于找出学生中不良现象,然后用心研究,寻找根源,最后将不好的行为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

我们可以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或个人开始观察。

学生接触最广的应该是学生群体之内了,有许多学生经常会从电视上、家里、社会上等渠道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

这时,班主任可找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因此,教师的细心与否能够影响学生习惯的形成。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为家长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长,家长的一言一行完全是学生校仿的对像,也会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

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做,并结合实际提出,“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管理好自己的口”、“管理好自己的手”等要求。

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